AI醫療落地進入磨合期,仍需積極探索

深睿醫療已經遠遠不只是在做醫療影像診斷單一領域。”

AI醫療離我們有多遠?

當IBM沃森陷入瓶頸時,國內的AI醫療卻是別開生面的另一番場景。從2016年開始,國家作為政策引導方,已出臺了50多條涉及醫療大健康的“綱要”或“意見”,同期大量資本快速湧入市場,而人工智能的發展無疑讓這團火燒的越來越旺。

在AI醫療這條賽道上,既有BAT這樣的巨頭,也有鋒芒畢露的初創企業,譬如深睿醫療,這家成立於2017年的AI醫療創企,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就獲得了三輪融資,累積金額達3億元。

醫療行業老兵的創業故事

喬昕在創辦深睿醫療之前,已經在醫療行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了,從北醫三院到西門子醫療,身處醫療第一線的他,也第一時間感知到了AI可能會給整個醫療產業帶來的變革。

大多時候,談及國內的AI醫療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便是IBM沃森,Watson起源於1997年IBM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2014年初,IBM投資10億美元專門建立“Watson Group”。Watson在2015年4月成立了Watson Health部門,之後收購了大量醫療數據公司。


AI醫療落地進入磨合期,仍需積極探索


巧的是,在西門子醫療期間,喬昕在西門子醫療部負責的數據醫療相關工作,也和IBM沃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彼時的喬昕在西門子醫療接觸了很多互聯網醫療、數字醫療的業務,後期再深入瞭解IBM沃森之後,喬昕覺得時候到了。

眾所周知,醫療行業非常注重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而醫療人才的培養體系和速度又遲遲跟不上,單單一個醫學院學生系統的課程培養也需要五年時間,種種因素導致了現在醫療資源不平衡、看病難等等問題。

“在AI出現之前,我們很多的醫療建設進程都非常緩慢,大家一直在為醫療場景尋求合適的技術,AI的出現是關鍵的拐點。大量的醫學知識需要人工智能來數字化、智能化。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喬昕認為醫療最為核心的兩個關鍵工作是診斷和治療,而當前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AI技術無疑為這兩個環節提供了新的解決之道。

喬昕決定自己創業之初,正好遇到了現在深睿醫療的董事長,百度聯合創始人之一的雷鳴,以及曾就職百度和高德,精通機器學習算法的現任深睿醫療CTO李一鳴,三人搭夥快速將深睿醫療帶入正軌。

深睿醫療創建之初,也和大多數AI醫療創企一樣,選擇從醫療影像診斷開始,一方面因為深睿醫療源自北大信息科學院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同時這也是喬昕在西門子醫療最得心應手的部分。但喬昕和團隊顯然並不滿足於此,所以公司成立不久他們就建立了深睿醫療研究院,而負責研究院的則是深睿醫療聯合創始人及首席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博士、美國計算機協會傑出科學家、IEEE Fellow俞益洲教授。

兩年佈局,完成AI醫療產品的閉環

公司成立之初,喬昕選擇的AI醫療切入口是重大疾病的診斷,包括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篩查以及診斷。當時它們推出的第一款是Dr.Wise®肺結節人工智能醫學輔助診斷系統。

不過如今在深睿研究院的技術加持下,他們的AI醫療產品也已經發展到包括早期篩查、重大疾病的診斷、輔助決策以及治療後效果評估等在內的醫療診斷閉環。

用喬昕的話來說,“深睿醫療已經遠遠不只是在做醫療影像診斷單一領域。”而在AI醫療產品的定位方向上,除了重中之重的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深睿醫療也在涉獵像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兒童生長髮育、體外診斷、治療手術導航等等。

就在去年年底,深睿醫療發佈了Dr.Wise®AI醫學輔助診斷系統、智能影像雲Dr.Wise®Cloud以及Dr.Wise®多模態科研平臺。這三個分屬不同應用層面的產品,構成了上文所提及的AI醫療產品的閉環。

據悉,目前深睿醫療在醫院落地最廣泛的四款產品分別是Dr.Wise®肺結節人工智能醫學輔助診斷系統、乳腺鉬靶人工智能醫學輔助診斷系統、腦卒中人工智能醫學輔助診斷系統和基於人工智能的兒童生長評估管理系統,這些也是他們人工智能醫學輔助診斷系統中的幾款王牌產品。

AI醫療落地進入磨合期,仍需積極探索


以肺結節篩查為例,在傳統的治療過程,對於肺結節良惡性的診斷一直是個難題,深睿醫療和各大醫院以及相關醫療機構合作,通過不斷的海量數據深度學習分析和醫生診斷反饋,已經可以顯著提高對肺結節良惡性判斷的準確率。

談及為什麼當前深睿醫療會建立如此全面的產品線,喬昕對自家的技術信心十足,他強調,“我們這兩年和高校、科研機構一起做課題,投入最多的一塊就是科研,所以我們也有實力去駕馭這些產品。”

據瞭解,今年的CVPR(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上,深睿醫療目前已經有8篇論文被收錄。

不過在喬昕看來,在醫療這個領域,AI的應用才剛剛開始。“雖然我們進入了很多領域,但醫學是個龐大的知識架構。”

AI醫療落地正進入磨合期

談及當前的AI醫療現狀,喬昕認為,“醫療這個行業非常傳統,離不開醫院和病人。所以它的商業模式並不能像技術一樣有很大的突破以及創新空間。無論如何,技術真正的服務患者才是最終價值,我們要看產品真正能帶來什麼價值。”

喬昕在醫療行業待了幾十年,他對AI醫療的發展保持著清醒的認識:醫學是個注重實踐的學科,當前的技術可以滿足一些需求,但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一步步完成。醫療領域的數據量不大,相應地又對訓練的算法要求非常高,需要專業的人做數據標註、訓練集。這些都是需要持續探索的。

AI醫療落地進入磨合期,仍需積極探索


對於像深睿醫療這樣的創企來說,現階段的發展有兩個方向,一方面需要不斷地研究前沿技術,例如基於小樣本的無監督式學習,另一方面就是技術應用的進一步落地,真正服務醫生以及患者。

另外,很多人或許會問如果AI有一天替代醫生要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更像一個悖論,醫學極其重視臨床實踐,很多時候醫生的經驗比單純數據推理結果更為準確,只能說AI在醫療領域作為幫手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喬昕對於未來的AI醫療發展有著自己的雄心壯志,但也有不少隱憂,他認為產業的當務之急是腳踏實地的把專家的知識、傳統的經驗知識數字化和智能化。

“現在才是起步,遠遠沒有到醫療行業可以出現變革的階段。馬拉松比賽的發令槍才打響,正有好幾千人從起跑線上湧出來。”

路漫漫其修遠兮,AI醫療這座高峰我們才到山底,仍然需要更多專業的醫療學者、技術人才進入到這個行業。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AI醫療落地進入磨合期,仍需積極探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