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


"


​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AI 獨角獸曠視科技(Megvii)香港上市傳聞一年多之後,在一個靜默的週日夜晚終於塵埃落定。

這意味著曠視最快將於 2019 會計期年內完成港交所主板上市(早前消息顯示其募資最多為 10 億美元),同時也預示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將邁向更為成熟的一級市場——更加開放和透明。

在曠視五百多頁的招股書裡,上市前期關於股東退出,規模性裁員等負面質疑不攻自破,諸多疑問得到解答。

透過這隻中國人工智能第一股,我們也得以管中窺豹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最為典型的共性,以及依託於中國國情和市場特色的發展脈絡。

以下為要點摘要:

1、看懂曠視基本面:曠視能夠成為港交所第一家「準」上市的 AI 公司,已經是對其公司估值、盈利能力、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綜合肯定。但來自行業市場四大層面的激烈競爭不可忽視,應收賬款和存貨增長意味著更大挑戰。

2、CV 技術背後的生意經:面向 B 端行業市場,穩定的頭部客戶源至關重要,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聯想等早期戰略投資人在業務上助力不少。

3、曠視的潛力與風險:從產品與技術佈局上看,曠視「由軟轉硬」的趨勢明顯,將為營收帶來穩固支撐,而過於依賴單點技術,技術佈局過於狹窄或將產生深遠影響。

4、AI 公司上市兩條路:相比港交所,科創板對政策更加寬鬆,市場吸金潛力可觀,但股東對公司的掌控力不明朗。


撰文 | 四月

1 看懂曠視基本面

8 月 25 日下午,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披露招股說明書,上市交易的承銷商為高盛、摩根大通、花旗。

自 2011 年成立,截止 2019 年 4 月 30 日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曠視科技總共進行了九輪融資,總融資金額約為 13.51 億美元,其中最後一輪 D 輪融資金額最大為 7.2 億美元,使得曠視科技的整體估值迅速躥升。

從股權結構來看,阿里系仍是曠視科技最大的股東,阿里巴巴通過淘寶中國間接持有曠視科技 14.33% 股份,螞蟻金服通過全資子公司 API (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 間接持有曠視科技 15.1%,阿里系合計持有 29.43% 股份。

上述三位阿里系股東連同曠視的早期投資者啟明創投均擁有一股一票的投票權。

除此之外,曠視科技三位創始人合計持有 16.83% 的股份,其中印奇持股為 8.21%,唐文斌持股為 5.9%,楊沐持股為 2.72%,另外曠視科技的主要股東還包括 AI Mind 和 Machine Intelligence,分別持股 5.57% 和 6.19%,這兩者是該公司管理員工受限制股份的平臺。

收入方面,2016 年收入 6700 萬元人民幣,2017 年增至 3.132 億元,2018 年增至 14.269 億元。2016 年至 2018 年複合增長率為 358.8%。2019 年上半年,人民幣收入為 9.49 億元。

估值和營收在過去一年的顯著提升為曠視科技通過「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提供了保障。

去年,港交所為吸引創新產業公司提出「同股不同權」架構,該架構能夠確保公司創始人或者高管通過擁有更高的投票權對股東大會的決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而確保對公司的控制權。

但與此同時,港交所也設立了較高門檻——擬上市公司的最低預期市值需達到 400 億港元,約合 50 億美元;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度,收入不低於 10 億港元——完成 D 輪融資後的曠視恰能滿足該條件,在此之前僅有小米和美團兩家內地公司成功通過此架構上市。

曠視的虧損數據乍看有些誇張,正是與其架構所產生的優先股公允值變動有關,龐大數字的構成需要被拆解。

招股書顯示,2016 年、2017 年和 2018 年,曠視分別虧損人民幣 3.428 億元、7.588 億和 33.516 億。2019 年上半年虧損人民幣 52.002 億元。

其中 52 億元虧損中包含了 51.21 億元的優先股公允值變動,調整後 2019 年的淨利潤為 3270 萬元。2018 年盈利 3220 萬元。

從融資表可以看出,曠視自 2013 年起便發行了 A-D 一系列優先股,會計上將這些優先股定為按公允價值計量並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

這個操作意味著,假設曠視經營有道,則轉股權估值將持續增長,從而對應的負債金額也會增加,使得只是從損益表上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從長期角度看,可認為曠視在妥善經營的前提下,伴隨著轉股的實施,這部分負債會轉變劃分進所有者權益當中。


"


​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AI 獨角獸曠視科技(Megvii)香港上市傳聞一年多之後,在一個靜默的週日夜晚終於塵埃落定。

這意味著曠視最快將於 2019 會計期年內完成港交所主板上市(早前消息顯示其募資最多為 10 億美元),同時也預示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將邁向更為成熟的一級市場——更加開放和透明。

在曠視五百多頁的招股書裡,上市前期關於股東退出,規模性裁員等負面質疑不攻自破,諸多疑問得到解答。

透過這隻中國人工智能第一股,我們也得以管中窺豹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最為典型的共性,以及依託於中國國情和市場特色的發展脈絡。

以下為要點摘要:

1、看懂曠視基本面:曠視能夠成為港交所第一家「準」上市的 AI 公司,已經是對其公司估值、盈利能力、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綜合肯定。但來自行業市場四大層面的激烈競爭不可忽視,應收賬款和存貨增長意味著更大挑戰。

2、CV 技術背後的生意經:面向 B 端行業市場,穩定的頭部客戶源至關重要,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聯想等早期戰略投資人在業務上助力不少。

3、曠視的潛力與風險:從產品與技術佈局上看,曠視「由軟轉硬」的趨勢明顯,將為營收帶來穩固支撐,而過於依賴單點技術,技術佈局過於狹窄或將產生深遠影響。

4、AI 公司上市兩條路:相比港交所,科創板對政策更加寬鬆,市場吸金潛力可觀,但股東對公司的掌控力不明朗。


撰文 | 四月

1 看懂曠視基本面

8 月 25 日下午,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披露招股說明書,上市交易的承銷商為高盛、摩根大通、花旗。

自 2011 年成立,截止 2019 年 4 月 30 日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曠視科技總共進行了九輪融資,總融資金額約為 13.51 億美元,其中最後一輪 D 輪融資金額最大為 7.2 億美元,使得曠視科技的整體估值迅速躥升。

從股權結構來看,阿里系仍是曠視科技最大的股東,阿里巴巴通過淘寶中國間接持有曠視科技 14.33% 股份,螞蟻金服通過全資子公司 API (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 間接持有曠視科技 15.1%,阿里系合計持有 29.43% 股份。

上述三位阿里系股東連同曠視的早期投資者啟明創投均擁有一股一票的投票權。

除此之外,曠視科技三位創始人合計持有 16.83% 的股份,其中印奇持股為 8.21%,唐文斌持股為 5.9%,楊沐持股為 2.72%,另外曠視科技的主要股東還包括 AI Mind 和 Machine Intelligence,分別持股 5.57% 和 6.19%,這兩者是該公司管理員工受限制股份的平臺。

收入方面,2016 年收入 6700 萬元人民幣,2017 年增至 3.132 億元,2018 年增至 14.269 億元。2016 年至 2018 年複合增長率為 358.8%。2019 年上半年,人民幣收入為 9.49 億元。

估值和營收在過去一年的顯著提升為曠視科技通過「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提供了保障。

去年,港交所為吸引創新產業公司提出「同股不同權」架構,該架構能夠確保公司創始人或者高管通過擁有更高的投票權對股東大會的決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而確保對公司的控制權。

但與此同時,港交所也設立了較高門檻——擬上市公司的最低預期市值需達到 400 億港元,約合 50 億美元;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度,收入不低於 10 億港元——完成 D 輪融資後的曠視恰能滿足該條件,在此之前僅有小米和美團兩家內地公司成功通過此架構上市。

曠視的虧損數據乍看有些誇張,正是與其架構所產生的優先股公允值變動有關,龐大數字的構成需要被拆解。

招股書顯示,2016 年、2017 年和 2018 年,曠視分別虧損人民幣 3.428 億元、7.588 億和 33.516 億。2019 年上半年虧損人民幣 52.002 億元。

其中 52 億元虧損中包含了 51.21 億元的優先股公允值變動,調整後 2019 年的淨利潤為 3270 萬元。2018 年盈利 3220 萬元。

從融資表可以看出,曠視自 2013 年起便發行了 A-D 一系列優先股,會計上將這些優先股定為按公允價值計量並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

這個操作意味著,假設曠視經營有道,則轉股權估值將持續增長,從而對應的負債金額也會增加,使得只是從損益表上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從長期角度看,可認為曠視在妥善經營的前提下,伴隨著轉股的實施,這部分負債會轉變劃分進所有者權益當中。


​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比折價後的虧損更為重要的數據是綜合現金流表現。

可以看到,曠視的經營現金流一直為負,且 2016-2019 年逐年遞增。雖然 2019 年上半年經調整後的淨利潤扭虧為盈 3270 萬元,但經營現金流仍為負,說明企業存在較多的應收賬款或存貨水平過高的風險。

與之對應便是近年來存貨量和存貨金額明顯增長。

在 2016、2017、2018 和 2019 年上半年,曠視的存貨金額分別為 650 萬元、3070 萬元、1.18 億元及 2.19 億元,存貨週轉天數分別為 33 天、45 天、55 天及 69 天。

該公司的存貨主要包括攝像頭模塊、傳感器、智能攝像頭及邊緣服務器以及上述產品的組件等,一方面是渠道市場打開的象徵,預示著生產銷售規模擴大、增加新項目備貨導致庫存增加等;另一方面也是抵禦美國貿易政策波動的保險措施,此前有外媒消息稱中國 AI 公司中的曠視、商湯和依圖可能被列為美國實體清單。

但如果存貨出現滯銷,也很有可能面臨存貨過期的風險進而拖累利潤水平。

在資產負債方面,以安防為支撐業務的曠視沒有逃過應收賬款的滾雪球效應。

在 2016、2017、2018 和 2019 年上半年,應收賬款分別合計為 2260 萬元、1.55 億元、10.94 億元和 15.45 億元。

"


​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AI 獨角獸曠視科技(Megvii)香港上市傳聞一年多之後,在一個靜默的週日夜晚終於塵埃落定。

這意味著曠視最快將於 2019 會計期年內完成港交所主板上市(早前消息顯示其募資最多為 10 億美元),同時也預示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將邁向更為成熟的一級市場——更加開放和透明。

在曠視五百多頁的招股書裡,上市前期關於股東退出,規模性裁員等負面質疑不攻自破,諸多疑問得到解答。

透過這隻中國人工智能第一股,我們也得以管中窺豹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最為典型的共性,以及依託於中國國情和市場特色的發展脈絡。

以下為要點摘要:

1、看懂曠視基本面:曠視能夠成為港交所第一家「準」上市的 AI 公司,已經是對其公司估值、盈利能力、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綜合肯定。但來自行業市場四大層面的激烈競爭不可忽視,應收賬款和存貨增長意味著更大挑戰。

2、CV 技術背後的生意經:面向 B 端行業市場,穩定的頭部客戶源至關重要,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聯想等早期戰略投資人在業務上助力不少。

3、曠視的潛力與風險:從產品與技術佈局上看,曠視「由軟轉硬」的趨勢明顯,將為營收帶來穩固支撐,而過於依賴單點技術,技術佈局過於狹窄或將產生深遠影響。

4、AI 公司上市兩條路:相比港交所,科創板對政策更加寬鬆,市場吸金潛力可觀,但股東對公司的掌控力不明朗。


撰文 | 四月

1 看懂曠視基本面

8 月 25 日下午,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披露招股說明書,上市交易的承銷商為高盛、摩根大通、花旗。

自 2011 年成立,截止 2019 年 4 月 30 日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曠視科技總共進行了九輪融資,總融資金額約為 13.51 億美元,其中最後一輪 D 輪融資金額最大為 7.2 億美元,使得曠視科技的整體估值迅速躥升。

從股權結構來看,阿里系仍是曠視科技最大的股東,阿里巴巴通過淘寶中國間接持有曠視科技 14.33% 股份,螞蟻金服通過全資子公司 API (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 間接持有曠視科技 15.1%,阿里系合計持有 29.43% 股份。

上述三位阿里系股東連同曠視的早期投資者啟明創投均擁有一股一票的投票權。

除此之外,曠視科技三位創始人合計持有 16.83% 的股份,其中印奇持股為 8.21%,唐文斌持股為 5.9%,楊沐持股為 2.72%,另外曠視科技的主要股東還包括 AI Mind 和 Machine Intelligence,分別持股 5.57% 和 6.19%,這兩者是該公司管理員工受限制股份的平臺。

收入方面,2016 年收入 6700 萬元人民幣,2017 年增至 3.132 億元,2018 年增至 14.269 億元。2016 年至 2018 年複合增長率為 358.8%。2019 年上半年,人民幣收入為 9.49 億元。

估值和營收在過去一年的顯著提升為曠視科技通過「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提供了保障。

去年,港交所為吸引創新產業公司提出「同股不同權」架構,該架構能夠確保公司創始人或者高管通過擁有更高的投票權對股東大會的決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而確保對公司的控制權。

但與此同時,港交所也設立了較高門檻——擬上市公司的最低預期市值需達到 400 億港元,約合 50 億美元;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度,收入不低於 10 億港元——完成 D 輪融資後的曠視恰能滿足該條件,在此之前僅有小米和美團兩家內地公司成功通過此架構上市。

曠視的虧損數據乍看有些誇張,正是與其架構所產生的優先股公允值變動有關,龐大數字的構成需要被拆解。

招股書顯示,2016 年、2017 年和 2018 年,曠視分別虧損人民幣 3.428 億元、7.588 億和 33.516 億。2019 年上半年虧損人民幣 52.002 億元。

其中 52 億元虧損中包含了 51.21 億元的優先股公允值變動,調整後 2019 年的淨利潤為 3270 萬元。2018 年盈利 3220 萬元。

從融資表可以看出,曠視自 2013 年起便發行了 A-D 一系列優先股,會計上將這些優先股定為按公允價值計量並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

這個操作意味著,假設曠視經營有道,則轉股權估值將持續增長,從而對應的負債金額也會增加,使得只是從損益表上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從長期角度看,可認為曠視在妥善經營的前提下,伴隨著轉股的實施,這部分負債會轉變劃分進所有者權益當中。


​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比折價後的虧損更為重要的數據是綜合現金流表現。

可以看到,曠視的經營現金流一直為負,且 2016-2019 年逐年遞增。雖然 2019 年上半年經調整後的淨利潤扭虧為盈 3270 萬元,但經營現金流仍為負,說明企業存在較多的應收賬款或存貨水平過高的風險。

與之對應便是近年來存貨量和存貨金額明顯增長。

在 2016、2017、2018 和 2019 年上半年,曠視的存貨金額分別為 650 萬元、3070 萬元、1.18 億元及 2.19 億元,存貨週轉天數分別為 33 天、45 天、55 天及 69 天。

該公司的存貨主要包括攝像頭模塊、傳感器、智能攝像頭及邊緣服務器以及上述產品的組件等,一方面是渠道市場打開的象徵,預示著生產銷售規模擴大、增加新項目備貨導致庫存增加等;另一方面也是抵禦美國貿易政策波動的保險措施,此前有外媒消息稱中國 AI 公司中的曠視、商湯和依圖可能被列為美國實體清單。

但如果存貨出現滯銷,也很有可能面臨存貨過期的風險進而拖累利潤水平。

在資產負債方面,以安防為支撐業務的曠視沒有逃過應收賬款的滾雪球效應。

在 2016、2017、2018 和 2019 年上半年,應收賬款分別合計為 2260 萬元、1.55 億元、10.94 億元和 15.45 億元。

​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半年 15 億元的應收賬款,和海康威視上市兩年後 2012 年全年款基本持平,而從海康後續六年的營收賬款增長曲線來看,賺錢的速度跟不上放賬速度依然是 toB 安防行業的特色,面向政企用戶應收賬款交付週期長,融到更多「軍糧」將成為規模化打開安防市場的關鍵。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行業競爭風險,曠視科技在招股書中尤其強調,「我們所經營的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且在多個主要業務領域面對競爭。倘我們未能在現有或日後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則我們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或會受到重大且不利影響」。

當下的行業競爭包括四個層面:

1)與其他專注於開發及商業化生產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司競爭,2)與已涉足的各垂直領域內並非專注人工智能的現有參與者競爭,3)與新的行業進入者競爭;4)全球科技公司的潛在競爭。

例如,越來越多具備雄厚財力、先進技術能力及廣闊分銷渠道的著名科技公司,可開發直接與我們競爭的解決方案。或者全球科技公司可通過自身或者與中國人工智能公司結成策略性聯盟或收購中國人工智能公司以爭取進軍中國市場。

曠視科技旗下共有 25 間子公司,其中 10 家由曠視直接或間接持有、15 家通過合約安排持有。從 2018 年下半年開始,曠視在人員編排上進行了大幅擴招。

2018 年從 665 名增致 1965 名員工,截止 2019 年 6 月 30 日曠視共有 2349 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 1432 人,佔公司總 2349 名員工的 61%,由首席科學家孫劍領導。

有趣的是,公司還有 405 名數據標註員工,佔到公司總人數 17.2%。

在成本開支方面,銷售成本和研發投入是兩塊大頭。2016 至 2019 年上半年間,曠視的研發開支分別為 7800 萬元、2.05 億元、6.13 億元、4.68 億元,總收入佔比分別為 115 .3%、65 .6% 及 43 .0%。

2 CV技術背後的生意經

曠視從 2012 年開始經營 Face++開放平臺,2015 年開始通過提供 Face ID 解決方案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落地,年底底將業務擴展至城市物聯網垂直領域,2018 年擴展至供應鏈物聯網垂直領域。

"


​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AI 獨角獸曠視科技(Megvii)香港上市傳聞一年多之後,在一個靜默的週日夜晚終於塵埃落定。

這意味著曠視最快將於 2019 會計期年內完成港交所主板上市(早前消息顯示其募資最多為 10 億美元),同時也預示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將邁向更為成熟的一級市場——更加開放和透明。

在曠視五百多頁的招股書裡,上市前期關於股東退出,規模性裁員等負面質疑不攻自破,諸多疑問得到解答。

透過這隻中國人工智能第一股,我們也得以管中窺豹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最為典型的共性,以及依託於中國國情和市場特色的發展脈絡。

以下為要點摘要:

1、看懂曠視基本面:曠視能夠成為港交所第一家「準」上市的 AI 公司,已經是對其公司估值、盈利能力、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綜合肯定。但來自行業市場四大層面的激烈競爭不可忽視,應收賬款和存貨增長意味著更大挑戰。

2、CV 技術背後的生意經:面向 B 端行業市場,穩定的頭部客戶源至關重要,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聯想等早期戰略投資人在業務上助力不少。

3、曠視的潛力與風險:從產品與技術佈局上看,曠視「由軟轉硬」的趨勢明顯,將為營收帶來穩固支撐,而過於依賴單點技術,技術佈局過於狹窄或將產生深遠影響。

4、AI 公司上市兩條路:相比港交所,科創板對政策更加寬鬆,市場吸金潛力可觀,但股東對公司的掌控力不明朗。


撰文 | 四月

1 看懂曠視基本面

8 月 25 日下午,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披露招股說明書,上市交易的承銷商為高盛、摩根大通、花旗。

自 2011 年成立,截止 2019 年 4 月 30 日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曠視科技總共進行了九輪融資,總融資金額約為 13.51 億美元,其中最後一輪 D 輪融資金額最大為 7.2 億美元,使得曠視科技的整體估值迅速躥升。

從股權結構來看,阿里系仍是曠視科技最大的股東,阿里巴巴通過淘寶中國間接持有曠視科技 14.33% 股份,螞蟻金服通過全資子公司 API (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 間接持有曠視科技 15.1%,阿里系合計持有 29.43% 股份。

上述三位阿里系股東連同曠視的早期投資者啟明創投均擁有一股一票的投票權。

除此之外,曠視科技三位創始人合計持有 16.83% 的股份,其中印奇持股為 8.21%,唐文斌持股為 5.9%,楊沐持股為 2.72%,另外曠視科技的主要股東還包括 AI Mind 和 Machine Intelligence,分別持股 5.57% 和 6.19%,這兩者是該公司管理員工受限制股份的平臺。

收入方面,2016 年收入 6700 萬元人民幣,2017 年增至 3.132 億元,2018 年增至 14.269 億元。2016 年至 2018 年複合增長率為 358.8%。2019 年上半年,人民幣收入為 9.49 億元。

估值和營收在過去一年的顯著提升為曠視科技通過「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提供了保障。

去年,港交所為吸引創新產業公司提出「同股不同權」架構,該架構能夠確保公司創始人或者高管通過擁有更高的投票權對股東大會的決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從而確保對公司的控制權。

但與此同時,港交所也設立了較高門檻——擬上市公司的最低預期市值需達到 400 億港元,約合 50 億美元;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度,收入不低於 10 億港元——完成 D 輪融資後的曠視恰能滿足該條件,在此之前僅有小米和美團兩家內地公司成功通過此架構上市。

曠視的虧損數據乍看有些誇張,正是與其架構所產生的優先股公允值變動有關,龐大數字的構成需要被拆解。

招股書顯示,2016 年、2017 年和 2018 年,曠視分別虧損人民幣 3.428 億元、7.588 億和 33.516 億。2019 年上半年虧損人民幣 52.002 億元。

其中 52 億元虧損中包含了 51.21 億元的優先股公允值變動,調整後 2019 年的淨利潤為 3270 萬元。2018 年盈利 3220 萬元。

從融資表可以看出,曠視自 2013 年起便發行了 A-D 一系列優先股,會計上將這些優先股定為按公允價值計量並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

這個操作意味著,假設曠視經營有道,則轉股權估值將持續增長,從而對應的負債金額也會增加,使得只是從損益表上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從長期角度看,可認為曠視在妥善經營的前提下,伴隨著轉股的實施,這部分負債會轉變劃分進所有者權益當中。


​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比折價後的虧損更為重要的數據是綜合現金流表現。

可以看到,曠視的經營現金流一直為負,且 2016-2019 年逐年遞增。雖然 2019 年上半年經調整後的淨利潤扭虧為盈 3270 萬元,但經營現金流仍為負,說明企業存在較多的應收賬款或存貨水平過高的風險。

與之對應便是近年來存貨量和存貨金額明顯增長。

在 2016、2017、2018 和 2019 年上半年,曠視的存貨金額分別為 650 萬元、3070 萬元、1.18 億元及 2.19 億元,存貨週轉天數分別為 33 天、45 天、55 天及 69 天。

該公司的存貨主要包括攝像頭模塊、傳感器、智能攝像頭及邊緣服務器以及上述產品的組件等,一方面是渠道市場打開的象徵,預示著生產銷售規模擴大、增加新項目備貨導致庫存增加等;另一方面也是抵禦美國貿易政策波動的保險措施,此前有外媒消息稱中國 AI 公司中的曠視、商湯和依圖可能被列為美國實體清單。

但如果存貨出現滯銷,也很有可能面臨存貨過期的風險進而拖累利潤水平。

在資產負債方面,以安防為支撐業務的曠視沒有逃過應收賬款的滾雪球效應。

在 2016、2017、2018 和 2019 年上半年,應收賬款分別合計為 2260 萬元、1.55 億元、10.94 億元和 15.45 億元。

​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半年 15 億元的應收賬款,和海康威視上市兩年後 2012 年全年款基本持平,而從海康後續六年的營收賬款增長曲線來看,賺錢的速度跟不上放賬速度依然是 toB 安防行業的特色,面向政企用戶應收賬款交付週期長,融到更多「軍糧」將成為規模化打開安防市場的關鍵。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行業競爭風險,曠視科技在招股書中尤其強調,「我們所經營的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且在多個主要業務領域面對競爭。倘我們未能在現有或日後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則我們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或會受到重大且不利影響」。

當下的行業競爭包括四個層面:

1)與其他專注於開發及商業化生產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司競爭,2)與已涉足的各垂直領域內並非專注人工智能的現有參與者競爭,3)與新的行業進入者競爭;4)全球科技公司的潛在競爭。

例如,越來越多具備雄厚財力、先進技術能力及廣闊分銷渠道的著名科技公司,可開發直接與我們競爭的解決方案。或者全球科技公司可通過自身或者與中國人工智能公司結成策略性聯盟或收購中國人工智能公司以爭取進軍中國市場。

曠視科技旗下共有 25 間子公司,其中 10 家由曠視直接或間接持有、15 家通過合約安排持有。從 2018 年下半年開始,曠視在人員編排上進行了大幅擴招。

2018 年從 665 名增致 1965 名員工,截止 2019 年 6 月 30 日曠視共有 2349 名員工,其中研發人員 1432 人,佔公司總 2349 名員工的 61%,由首席科學家孫劍領導。

有趣的是,公司還有 405 名數據標註員工,佔到公司總人數 17.2%。

在成本開支方面,銷售成本和研發投入是兩塊大頭。2016 至 2019 年上半年間,曠視的研發開支分別為 7800 萬元、2.05 億元、6.13 億元、4.68 億元,總收入佔比分別為 115 .3%、65 .6% 及 43 .0%。

2 CV技術背後的生意經

曠視從 2012 年開始經營 Face++開放平臺,2015 年開始通過提供 Face ID 解決方案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落地,年底底將業務擴展至城市物聯網垂直領域,2018 年擴展至供應鏈物聯網垂直領域。

​曠視招股書深度解讀:攤開557頁看懂中國AI公司的生意經

曠視科技將主要的業務領域分為三大類別,分別是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

1)個人物聯網領域

在個人物聯網領域又細分為個人設備、SaaS 兩套解決方案。面向智能手機廠商和移動應用開發商,曠視科技主要提供攝影算法(圖像美化、畫質優化等)、人臉解鎖;面向

金融科技公司、網約車服務供應商、移動應用開發商提供雲端身份驗證方案、Face ID 等。

根據招股書中所引用的灼識諮詢報告稱,按 2018 年收入計算,曠視是最大的雲端人臉識別身份驗證解決方案提供應,佔據超過 60% 的市場份額;同時為超過七成的安卓智能手機提供了基於人臉識別的設備解決方案。

在 Face ID 解決方案客戶增長方面,由 2016 年的 128 名增至 2018 年的 1044 名,複合年增長率為 185 .6%。

2)在城市物聯網領域

曠視科技主要提供智能城市管理方案和智能社區管理方案一大一小兩套方案,智慧城市管理解決方案使政府機構加強公共安全,優化交通管理並改善城市資源規劃,智慧社區管理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提高物業安全的同時改善住戶及訪客體驗。

在面向中小型的智慧社區管理解決方案中,凱德是曠視的主要客戶。這是一家是亞洲最大的多元化房地產集團之一。總部及上市地均為新加坡,在中國管理的約 20 個大型商業綜合體、寫字樓和產業園區使用曠視的智慧樓宇及社區解決方案。

曠視的解決方案賦能凱德為租戶提供基於智能人臉識別技術的訪客管理、通行、派梯等服務。曠視為凱德設計的綜合門禁系統每天為大量職員服務。

曠視科技稱,2018 年該公司為中國 106 個城市的政府機構及企業客戶提供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根據灼識諮詢報告,按收入計算曠視是中國最大的聚焦於人工智能的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

在 2016 年至 2019 年上半年,曠視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的國內客戶分別為 93、216、430、215 和 339 個,複合年增長率為 88 .0%,其中系統集成商分別有 82、172、325、188 和 222 個。

3)供應鏈物聯網領域

在供應鏈物聯網領域,曠視科技主要以機器人和計算機視覺解決方案,進行若干倉儲及生產物流工作,並提升自動化程度,客戶包括心怡科技及科捷物流等。

曠視科技表示,截至 2018 年在個人物聯網領域、城市物聯網領域、供應鏈物聯網領域,計算機視覺的市場潛在價值均達到了 3000 億人民幣,3000 億人民幣和 1.9 萬億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海大宇等公司的財報中前端設備的營收均佔大頭,但曠視預估,在城市物聯網領域,後端市場的增速將遠超前端市場。

面向 B 端行業市場,穩定的頭部客戶源至關重要。

在 2016 年至 2019 年上半年,曠視科技的五大頭部客戶分別貢獻營收 41 .7%、24 .9%、22 .0% 及 34 .1%,而最大客戶貢獻營收 10 .1%、8 .0%、10 .1% 及 13 .2%。

招股書中並沒有明確頭部客戶具體名稱,但指出它們分別是兩家中國智慧城市管理解決方案的系統集成商、一家中國智慧物流解決方案的系統集成商、一家中國電信服務供應商、一家中國智慧物流解決方案的系統集成商。

曠視同時表示,其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及聯想等戰略投資人以及中國移動和凱德等行業龍頭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伙伴關係。

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曠視與五大客戶維持一至兩年的業務關係。

可以看到在曠視的主要客戶中很大一部分主要是系統集成商,而非終端用戶,這也意味著相當大的一部分利潤將被系統集成商抽走。

曠視認為,其業務模式並非屬於分銷模式。

「這些系統集成商並不是我們僱來拓寬我們銷售渠道的分銷商,而是我們終端用戶 (政府機關或企業) 指定的,幫助他們執行項目的代理人,選取哪個服務供應 商的最終決定權完全掌握在終端用戶手中。無論我們的合約是直接與終端用戶簽署還是與系統集成商簽署,我們的合約內容和服務範圍並無明顯區別」。

同時,曠視強調該模式並不會與集成商構成競爭關係,「我們不認為這些系統集成商作為我們的直接客戶會帶來任何存貨風險、自相蠶食、應收賬款回收等方面的負面影響」。

與大多數創業產業公司一樣,人工智能公司同樣享有政府補貼金額,在 2016 至 2019 年上半年,曠視確認政府補貼 2 百萬元、63 .3 百萬元、92 .0 百萬元及 44 .7 百萬元。

3 曠視的潛力與風險

從產品與技術佈局上看,曠視「由軟轉硬」的趨勢明顯。

近年來,人工智能算法出身的技術公司越來越意識到一個「真理」:相比大同小異的算法軟件,攝像頭和服務器才是更為硬核的資產,是創收的主力軍。

在城市物聯網領域,曠視已經深入攝像頭、邊緣服務器、雲端服務器三大硬件領域,相繼推出 30 餘款 MegEye 系列攝像頭,用於城市道路、 商業網點等不同場景。邊緣服務器 MegBox 可同時支持最多 16 路攝像頭捕獲的 1080P 分辨率視頻流的實時分析。

此外,曠視還提供第三方設計及製造服務器以支撐雲端任務。這些服務器安裝了曠視的平臺軟件和應用軟件,並針對目標場景進行專項優化。

值得注意的是,曠視在招股書中披露了安防芯片項目。

曠視表示,和合作方共同開發了一款 ASIC 芯片,其運算能力是競品的 4 倍,植入了曠視的邊緣深度神經網絡 DorefaNet,實現在網絡視頻錄像機上部署算法,從而進行邊緣端計算。但曠視並未透露具體合作方名稱。

當然,新人一旦深入到核心玩家的領地,也將無可避免地面臨巨頭競爭。

在安防市場之外,曠視近兩年還將業務重心逐步擴展物聯網、機器人和智慧城市領域,一開始就採用軟硬並重的市場佈局策略。

不僅建立了自主機器人操作系統河圖,還自主開發了若干自動化設備,例如自動導引車,專門執行物流及倉儲任務,包括於設施內搬運貨架、料箱或托盤以及分揀包裹。

此外,曠視還積極投資或收購了包括鯨倉科技、艾瑞思機器人等數家物流機器人公司。

在底層技術方面,曠視一直主打深度算法 Brain++學習框架,這被認為是是全球為數不多擁有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框架的公司之一。

但隨著谷歌 TensorFlow、Facebook PyTorch 這些主流深度學習框架社區的固化和成熟,深度學習框架的工具化屬性越來越得到認可,再往後,人工智能公司要靠一個原創性的深度學習框架講故事大概就沒那麼動聽了。

賈揚清曾在《我對人工智能方向的一點淺見》中談道,「近年來框架的同質化說明了它不再是一個需要花大精力解決的問題,TensorFlow 這樣的框架在工業界的廣泛應用,以及各種框架利用 Python 在建模領域的優秀表現,已經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以前需要自己編程實現的問題。」

相比前文談道的各種行業市場共性的不穩定性和弱肉強食,一家公司創始人在技術理念與行業認知上的導向性或將對公司未來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曠視科技創始人兼 CEO 印奇在致投資者信中,談到三大原則之一專注深度學習技術時表示,「我們希望成為各行各業的『大腦』創建者,為物聯網行業上下游企業提供核心技術。對曠視來說,強化核心技術優勢比擴大業務規模更重要」。

但是,要成為行業「大腦」顯然不是單純依靠深度學習技術就能夠實現,哪怕在人工智能領域也不應該只有深度學習技術的分支在起作用。

這樣的技術佈局不免讓人產生疑問:是否會讓曠視出現技術發展路線過於狹窄的問題?

4 AI公司上市兩條路

像曠視這樣採用「同股不同權」的方式登陸港交所,是一家公司估值、盈利能力、發展前景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

一方面港交所「同股不同權」上市仍有較高的限制條件,迄今為止僅有小米和美團兩家內地公司成功通過此架構上市;而另一方面中國內地正大力推進科創板以期留住新經濟公司,尤其是科創板開市首日的火爆場面足以見證其吸金潛力。

接下來,雲從、雲知聲等人工智能獨角獸更傾向於選擇科創板。

此前有消息稱,廣州雲從科技有限公司據稱計劃明年上半年申請科創板上市。相比曠視和商湯,雲從科技「國字輩」標籤更鮮明,它是唯一一家同時受邀制定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公安部標準、行業標準的企業。

雲從副總裁、聯合創始人溫浩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上市是遲早的事,即使不上科創板也會選主板」。

相比港交所,科創板對「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的要求會更加寬鬆一些。

根據科創板《上市規則》,科創板「同股不同權」上市企業預計市值不得低於 100 億元,若企業最近一年年收入不低於 5 億元,則市值不得低於 50 億元。科創板對「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的估值和盈利要求均低於港交所。

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沒有明確規定「同股不同權」股東的投票權倍數,這意味著上市後「同股不同權」股東對公司的掌控力並不明朗。

無論是科創板,還是港交所,亦或是其他市場,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上市窗口的開放,人工智能的創業草莽期將暫告一個段落,敲鑼打鼓上市的接力賽即將開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