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

本文刊於《巴蜀史志》2017年第4期

渠縣漢闕概況

渠縣位於川東渠江流域中游,轄區面積2018.37平方公里,人口150萬,設60個鄉鎮。公元前314年,秦統一巴蜀後,置宕渠縣;明洪武九年(1376)置渠縣。

【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

覽闕大道

闕,東漢《釋名》:“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文獻記載首見《詩經》。漢代闕盛行,有城闕、宮闕、宅第闕、祠廟闕、墓闕。現存實物墓闕為多。全國現存闕36處,其中四川18處。

渠縣漢闕6處7尊,佔全國現存總數近1/4,集中分佈在渠縣土溪鎮至巖峰鎮的古驛道旁,規模之大,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全國唯有。春秋戰國時期,渠江流域生活著一支著名的少數民族———賨人(亦稱板楯蠻),於今渠縣土溪城壩建賨城,後經車騎將軍馮緄增修,盛極一時。《華陽國志》宕渠郡:“ 宕渠蓋為故賨國”。《輿地紀勝》:“巴西宕渠,鄰山重疊,險比相次,古之賨國都也。”與之輝映,渠縣漢闕群集中佇立,是巍巍大漢王朝的象徵,也是宕渠地方豪族勢力的標誌,成為漢代文化輝耀千古的實物見證。

【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

馮煥闕

渠縣漢闕包括:馮煥闕、沈府君闕(雙闕)、蒲家灣無銘闕、王家坪無銘闕、趙家村西無銘闕、趙家村東無銘闕,皆為墓闕。馮煥闕為車騎將軍馮緄之父馮煥墓闕。每處闕都有其獨特魅力,或優雅,或雄渾,或簡約,或厚重,不一而足,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力學、美學、哲學於一體,具有極高的考古、科研價值,是研究四川漢代建築、文化、經濟、民俗、民風的重要史實資料,也是研究川東歷史沿革、民族文化、經濟發展、交通貿易等重要的史實資料。渠縣漢闕以其數量多、規模大、分佈集中、保存完整,科學、歷史、藝術價值高取勝,故渠縣有“漢闕之鄉”稱譽。

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渠縣6處漢闕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馮煥闕、沈府君闕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國務院合併渠縣6處漢闕,以“渠縣漢闕”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渠縣漢闕的特殊性

渠縣6處漢闕皆為墓闕,形制基本相同,皆為雙闕;闕體為母闕和子闕組合的子母闕,由闕基、闕身、闕樓、闕頂四部分組成;仿木側腳式建築結構,皆由砂石砌成;子闕皆已不存。唯沈府君闕雙闕俱存,餘5處闕皆餘單闕,或為左闕,或為右闕;建造年代不同,最早是建於公元121年的馮煥闕,晚的則至西晉;沈府君闕、馮煥闕闕身刻有銘文,餘4處闕身無銘文;闕體雕刻圖案內容不同,或內容繁複、琳琅滿目,或內容簡潔、三幅而已;闕的高度不同;構件與構築形式略有不同。

馮煥闕位於土溪鎮漢闕村,建於馮煥歿年漢建光元年(121),或其後一年。現存左闕,高4.33米。闕身正面陰刻漢隸書“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20字。刻有青龍、玄武、饕餮三幅圖案。馮煥(?-121),字平侯,東漢巴西郡宕渠縣(治今渠縣土溪)人。先後出任河南京令、豫州和幽州刺史等職,屢建功勳。永寧二年(121),幽州刺史馮煥、玄菟太守姚光因戰敗受政敵偽作璽書譴責,賜以歐刀,命遼東都尉龐奮立即行刑。龐奮斬光收煥,煥欲自殺,其子馮緄勸其上書自訟,漢安帝果為其平冤。然馮煥病死獄中,漢安帝賜錢十萬撫其親屬,封子馮緄為郎中。

【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

仙人六博(趙家村西無銘闕)

趙家村西無銘闕位於土溪鎮漢闕村,其建造年代按形制和雕刻手法,可能是西晉時期所建。現僅存右闕,闕頂失,現高3.96米。無銘文。雕有朱雀、玄武、白虎、力士、裸體人捉鳥、婦人執物、戲虎、六博、獸首人身像、官人出行、天門等圖案。

趙家村東無銘闕位於土溪鎮漢闕村,建造風格與趙家村西無銘闕、王家坪無銘闕相似,時代為西晉。現僅存左闕,頂缺失,現高4.17米。無銘文。浮雕有朱雀、青龍、力士、執物婦人、戲虎、鋪首、射獵、天門等內容。

【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

沈府君闕

沈府君闕位於水口鄉漢亭村,當為東漢安帝延光年間(122-125)建造,略晚於馮煥闕。雙闕均高4.84米,東西兩闕相距21.4米。左闕正面銘文為“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右闕為“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左、右二闕雕有朱雀、饕餮、青龍、白虎、鋪首、力士、騎鹿、戲虎、董永侍父、養由基射猿圖等。右闕後立有清代邑侯王椿源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豎《沈府君神道碑亭記》石碑。

蒲家灣無銘闕位於水口鄉團林村,距沈府君闕約200多米,建於東漢,可能略晚於沈府君闕。現僅存左闕,闕高4.25米。闕身與渠縣諸闕不同,系兩石相接而成。無銘文。浮雕朱雀、青龍、騎鹿、玉兔搗藥、董永侍父、嘉禾、鋪首、戲虎等內容。

荊軻刺秦(王家坪無銘闕)

王家坪無銘闕位於青神鄉平碾村,時代晚至西晉。現存左闕,高4.19米。建造風格與趙家村東、西無銘闕相近。無銘文。闕身浮雕朱雀、饕餮、青龍、力士、戲虎、荊軻刺秦、玉兔搗藥、負重者、執杖人、鋪首等。

漢代為歷史上建闕的極盛期。漢闕歷經2000餘年,古道西風殘照,不蝕不圮,尤顯珍貴。渠縣漢闕數量全國第一,規模全國第一,分佈相對集中,保存相對完整,乃全國僅見的漢闕群,殊為難得。

渠縣漢闕的科學、藝術與歷史價值

漢闕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地面建築,被喻為中國古建築的“活化石”。魯迅先生評說:“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漢闕所蘊含的歷史信息極為廣博,涉及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真實再現漢代人衣、食、住、行、思想、三觀等等,展開是一幅世俗畫卷,合則是一部史書。

渠縣漢闕的歷史價值墓闕即“神道”大門,既顯示墓主人的社會地位和威儀,又是古代厚葬意識的產物,是研究漢代葬制的實物。闕體上豐富的雕刻內容,亦是研究當時社會習俗的重要實物史料。馮煥闕為渠縣諸闕中唯一有闕主可考及明確建造年代的闕,是漢闕最重要的參照對象之一。馮煥闕斗拱形制發達,凸顯漢代建築性質,藝術價值與史學價值兼備,具有特殊地位。

【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

養由基射猿(沈府君左闕)

葬制變化。馮煥闕、沈府君闕建於東漢中期,主人明確為當時的統治者;四處無銘闕建於東漢中晚期至西晉,其主人無可考證,可能是當時一般官吏或富人。闕主逾制,反映了東漢中晚期國家動盪、統治力度下降帶來的葬制上的變化。

雕刻內容。一是炫耀闕主生前威勢和仕宦生活的題材,如送別圖再現了闕主出行排場,六博、行獵圖是對一般官吏、富人生活的現實描寫。荊軻刺秦、董永侍父為四川石刻畫像中僅見,前者宣揚忠、信,後者為漢“二十四孝”之一,維護漢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其目的是“成人倫、助教化”。董永侍父圖中的獨輪車與現在所見的無甚差別,機械工程專家劉仙洲先生認為這種獨輪車的創造時期,應上推到西漢晚期。戲虎展現的是漢代百戲中的虎戲,漢代上至宮廷貴族,下及民間百姓都可以看到鬥獸表演。二是祈求闕主死後靈魂安息和昇天的題材,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角神、鋪首、西王母、玉兔搗藥、乘龍、騎鹿、九尾狐、雙頭鳥等。養由基射猿、行獵圖中的射手形象象徵對死者靈魂的守護。此外,裸體人物的刻畫極為醒目,表現了他們不受禮教束縛的一面,極具生活氣息。嘉禾是漢代符瑞之一,是漢代讖緯學說的反映。上述神話、歷史、傳說、世俗故事,充分體現了漢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風貌,是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為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各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及有用線索,具有補史作用。同時顯示了一個因死亡而得以實現的理想社會,現實與幻想交織在一起,體現了漢代的時代精神。

渠縣漢闕的科學價值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個高峰,中國古建築體系於此時大致形成。渠縣漢闕臺基與闕身巧妙契合,闕身呈側腳式造型,斗拱類型豐富多彩,大屋頂結構舒展如翼,樓部輪廓曲直相間,整體結構雄渾華麗、勁健挺拔,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立柱、地袱、櫨鬥、枋子、斗拱、椽子、欄額、瓦當、簷、瓦壠等建築構件原貌,這些建築在當時已趨於定型,為中國木結構建築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礎。尤以正確的比例刻出當時木結構建築各種構件的外形,為研究和復原漢代木結構建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

渠縣漢闕既有中國古建築各部件成型作品,亦有許多特例,為研究中國古建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馮煥闕局部裝飾以幾何紋與斗拱、人物參差配例,為漢闕中之孤例,雕刻精緻,造型優美,比例協調,特為建築史學家所推崇;沈府君闕中華拱為四川諸闕中僅見;王家坪無銘闕前後欄額上蜀柱刻飾不見於其它闕;趙家村西無銘闕樓部第二層櫨鬥下短柱造型,為此闕僅有,且許多建築構件出現較多非木結構部件,亦屬特殊;趙家村東無銘闕橫拱呈大“∽”形,重在裝飾性等等。

渠縣漢闕的藝術價值闕以石材製成仿木建築結構,配以裝飾雕刻,層層壘砌而成。在裝飾藝術方面,內容豐富,造型精美,堪稱古典藝術的傑作。渠縣漢闕以高度誇張的形體姿態,異常單純簡潔的整體形象,粗線條、粗輪廓的圖景形象,運用浮雕、圓雕、陰線刻、減地平級、透雕、減地弧雕等雕刻技術,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大量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出行、戲虎等典型場景,及西王母、玉兔搗藥、董永侍父、荊軻刺秦等神話故事、傳說故事、歷史故事。題材從虛幻神祕到貼近生活,成功擴大典型環境中的生活場面,深化意境,加強和擴大藝術效果。同時,敏銳地抓住物象的勢態和瞬間的高潮,從形似到力求神似,進行巧奪天工般的刻畫,使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及四角“力士”等,形象生動而多姿,細部圓潤而有質感,寫實中有變形,變形中有寫實,從而達到建築藝術與裝飾藝術完美結合、渾然一體。

【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

馮煥闕銘文

渠縣漢闕每處闕在裝飾藝術上都有其獨到之處。馮煥闕銘文瘦勁清朗;沈府君闕銘文飄逸流暢,不為繩墨所拘,為漢隸中僅見。沈府君闕裝飾雕刻極為精美,內容豐富,闕身內側所刻玉壁及白虎,構圖秀麗,線條飛逸,為漢闕中少睹之佳作。馮煥闕形制簡潔秀拔、曼約寡儔,為漢闕中之逸品。王家坪無銘闕淺浮雕人物、高浮雕神獸均極流暢飛動、優美動人。趙家村西無銘闕四角“力士”為圓雕藝術中之神品。

渠縣漢闕突出地呈現了中華本土的音調傳統、由楚文化而來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義、在琳琅滿目的人對世界的行動征服中的古拙氣勢美,完整體現著“漢代藝術那種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種整體性的力量和氣勢,是後代藝術難以企及的”。

渠縣漢闕在國內外的影響

渠縣漢闕銘文,唐張懷顴謂其“作威投戟,騰氣揚波。”《金石錄》《金石略》《隸釋》《漢隸字源》等宋人著作及爾後金石書、方誌大都著錄。日本《書道全集》收錄沈府君闕銘文,其拓片在清末“價值百金”,在海內外流傳。

【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

沈府君右闕銘文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椿源任知縣時,於沈府君右闕後立《沈府君神道碑亭記》,對沈府君闕作了考察和研究。

1914-1917年間,法國人維克多·色伽蘭(victor segaien)等3人入川考察渠縣漢闕,並於1923年發表《中國考古調查圖錄》,發表渠縣漢闕照片19幅,是見於國外最早的渠縣漢闕照片。

1939年,中國營造學社專任研究員、中央古物保護管理委員會專門委員樑思成等人入渠考察漢闕。

1982年,中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入渠考察漢闕。

1990年,日本考古學家阪田隆一先生考察渠縣漢闕。

1994年5月,原丹麥駐華大使夫人、漢學家安妮·帕魯丹女士入渠考察漢闕。

2005年9月,英國牛津大學莫頓學院院長羅森女士考察渠縣漢闕。

2013年9月,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渠縣縣委、縣政府共同主辦的“漢闕與秦漢文明研討會”召開,並出版《漢闕與秦漢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丹麥、比利時等國及港澳臺地區的專家、學者、觀光團先後來渠參觀漢闕,渠縣漢闕是渠縣標誌性名片。

渠縣漢闕的保護和利用

對渠縣漢闕的保護由來已久。清道光知縣王椿源為每處漢闕修建保護性亭子。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四川省人民政府及國務院先後公佈渠縣6處漢闕為全國及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十年代末,國家文物局撥款修建了馮煥闕、沈府君闕的保護石圍牆。九十年代初,四川省文物局撥款修建了王家坪和趙家村東、西3處無銘闕的石質保護圍牆,劃定漢闕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2003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對馮煥闕進行了環境整治。2016年,《沈府君闕維修保護方案》實施。2016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渠縣漢闕保護規劃》。

2002年,四川省旅遊局規劃《渠縣龍潭———漢闕風景名勝區》,渠縣漢闕為其中的特級景區。2012年《渠縣五大特色旅遊精品線路總體規劃》,漢闕列為重點線路。2014年,建成“中國漢闕文化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漢闕文化為主題的高科技博物館。

深入研究漢闕群落,以期全面還原漢闕所蘊含的歷史信息,更好地闡釋渠縣、川東、四川乃至中國的歷史。在更為充分理解漢闕的基礎上,保護與利用好渠縣漢闕,傳承漢代文化,更是一篇大文章。

(載《巴蜀史志》2017年第4期,總第212期)

來源: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作者:肖仁杰(渠縣歷史博物館)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方誌四川• 歷史文化】肖仁杰 ‖ 渠縣漢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