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三巨頭阿里、騰訊、京東數科在區塊鏈領域暗中較勁

現實總是很殘酷,一年的時間足已改變一切。當你聚焦於區塊鏈行業時,這一現象尤為明顯。過去一年,隨著加密數字貨幣的監管趨嚴,不少聲勢巨大的區塊鏈企業已經銷聲匿跡;BTC行情在沉寂了一年後,似乎又坐上過山車,開啟了新一輪的冒險。

但與此同時,脫離於比特幣的底層區塊鏈技術應用卻逐步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IBM、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京東數科等科技公司紛紛“上鍊”,開啟了區塊鏈技術裝備競賽。

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全球共6136件區塊鏈專利,其中中國區塊鏈專利數量為4109件,佔世界主要國家區塊鏈專利數量的67%,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排名靠前的分別是阿里巴巴、IBM、MasterCard。而根據最新消息,京東數字科技首次披露專利申請情況,目前其已申請的區塊鏈專利數量近200件。

在加密數字貨幣的資產泡沫升起、幻滅之間,科技公司已經看到了“區塊鏈”這一新興技術的真實應用價值,避開數字貨幣的誘惑和風險,潛心鑽研技術。

包括阿里、IBM、京東、亞馬遜等企業,均在2015年或者更早進入區塊鏈行業,直到2019年才迎來真正的爆發和應用落地。這一點,在專利增長速度上得到完美詮釋。2019年第一季度區塊鏈專利數量新增2041項,遠超2018年第一季度的317項,同比增長近6倍,接近2018年全年專利總量的一半。

商業競爭一如優勝劣汰的叢林,但是其殘酷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目睹了百年老店諾基亞如何被蘋果公司一步步蠶食,見證了柯達公司從膠捲大王到跨界賣衣服的覆滅歷史。當區塊鏈出現時,所有人不敢置若罔聞,在技術迭代中充當追隨者的角色。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巨頭加入,區塊鏈技術領域的“馬太效應”或將俞發明顯。

有行業人士表示,大公司有技術人才,有實打實的科技投入,更重要還有應用場景,用得起來。而一旦技術產品的優勢建立起來了,小公司很難追趕。

目前來看,在大公司的帶領下,區塊鏈已經在溯源公益、貿易金融、供應鏈金融、身份認證和版權確權等領域大展身手。

比如,阿里和京東數科都在利用電商的場景做區塊鏈溯源業務。在電商平臺上銷售的商品,從生產、物流、零售、檢測,到終端消費者,流轉過程中的所有節點信息都可以存放在區塊鏈網絡中,方便消費者查詢。

2018年,螞蟻金服在香港發佈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普惠跨境匯款服務,使用基於區塊鏈的電子錢包實現從香港到菲律賓的匯款。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井賢棟親自到場見證。

騰訊2018年參與了深圳市稅務局主導的“區塊鏈發票”項目,在深圳某餐廳開出第一張區塊鏈發票;同時,騰訊也落地了“公益尋人鏈”,實現各大公益平臺之間的信息共享,幫助走失、被拐、流浪兒童回家。

2019年,京東集團與廣州互聯網法院簽署了可信電子證據平臺和司法信用共治平臺兩方面的合作協議。京東數科的區塊鏈技術為合作提供了底層支持,利用溯源技術,可以實現證據的存儲安全、驗證便捷。

“區塊鏈技術目前似乎還沒有出現顛覆性的產品或應用,但我們不應該忽略每次新產品背後的意義。”上述行業人士表示,“往小了說,這些頭部公司近期的‘裝備競賽’是為了在技術領域佔位,搶未來的市場;往大了說,他們其實也在對公眾進行知識普及和教育,是在為行業趟路。”

“我們對數字貨幣沒有偏見,但如果有一天,我們談到區塊鏈,第一反應不是BTC或者ICO,而是區塊鏈溯源,或者區塊鏈尋人,談的是騰訊,是京東數科,可能那時候區塊鏈技術才真正迎來大規模商用落地的時機。”上述人士表示。

正如馬雲之前提到的,“區塊鏈技術今天必須解決數據的隱私安全問題,必須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必須解決綠色問題,必須解決普惠問題。區塊鏈不可能也不應該用來一夜暴富,區塊鏈必須解決社會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