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北多賢士 引流灌田洋

夕陽下的海口龍泉鎮新舊溝萬畝田洋。

"瓊北多賢士 引流灌田洋

夕陽下的海口龍泉鎮新舊溝萬畝田洋。

瓊北多賢士 引流灌田洋

丘濬當年倡修的水利設施形狀獨特,當地人稱之為“蛇橋”。

這裡,溪流如游龍般伸展在稻田間,一頭急奔向南渡江,身後卻散出無數涓涓細流滋潤田中綠禾。

瓊北,作為海南古代水利設施修建最為完備的區域,其水利設施遺存也最能體現海南古代水利的發展情況與農業技術水平,自古以來更有不少名臣達士在這裡興建、捐修水利工程。

韋公田洋今猶在 唐代名相韋執誼啟建海南“都江堰”——巖塘陂

遺址:今海口龍泉鎮新聯村一帶

進入三伏天,海南各地酷暑難耐,溼地成了消暑的好去處。行至海口市龍泉鎮新聯村附近,只見綠野清塘交錯排布,仿若妙筆在大地上畫出深淺不同的綠色,使人不禁感到夏日中的一股清涼。

這裡就是有著海南水利活化石之稱的新舊溝。所謂新溝與舊溝,即巖塘陂(亦有作嚴塘陂)和亭塘陂。日前,海南省水務廳對其進行了考察,表示將綜合施策,保護好、利用好新舊溝歷史文化遺存,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更好地傳承和展現海南水利文化,或將其作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進行申報。

新聯村下面有一個自然村名為雅詠村,綠樹掩映處有一座綠瓦紅磚的建築,配上高大的四柱三門的琉璃瓦門樓顯得大氣磅礴。門樓兩側寫著“祖德樹宏謨,訓至一經,三相高明昭北闕;宗功垂大業,田開萬頃,兩陂利澤遍南溟。”的楹聯,頂上寫著“唐代宰相韋執誼紀念館”幾個鎏金大字。

“新聯村古時候稱鄭都,是唐代宰相韋執誼貶謫崖州期間的住處所在。” 新聯村委會副主任莊鳳貝介紹,雅詠村人主要為韋姓,皆是韋執誼後人。

相傳,韋執誼被貶到崖州(今海口市瓊山區境內)後,看到當地還有大量未開墾的處女地,自然條件雖好,但開發建設程度低。自己所居住的鄭都附近有個水塘名為巖塘,塘水從山間岩石湧流不斷,韋執誼便想著能修築水利,灌溉田地滋養民生。

據《韋氏族譜》中所述,韋執誼不辭勞苫,四處奔波,察看地形,並著手籌款,僱工開鑿巖石,用石砌成堤岸,創築巖塘陂,引得清流灌田。

可惜巖塘水利尚未全部建成,韋執誼就病逝了。臨終之際,韋執誼囑咐後代應設法完成水陂的建設,以繼遺志。但一直到了宋代,韋執誼十八世孫韋魁才繼而築完。

明代正德《瓊臺志》對巖塘陂有敘述:“高一丈六尺,闊三丈八尺,駕橋砌陂為堤堰,延袤二百餘丈,闊半之。至土名將軍,流分二派,南派灌溉鄭、暫、遵、麻等都田,北派灌溉灑塘、抱園大小等都田,共數百餘頃。”同時,官府還設置了專人管理,有“陂甲”三十二名,以備歲收,更有“陂長”一名負責全權管理,來保證任水性分流,不讓人“擅利塞洩”。

又過了數百年,到了明代,韋執誼的後人又在離巖塘陂大約一公里的地方修築了亭塘陂,引亭塘之水灌田。《瓊臺志》中描述:“(亭塘)陂高一丈五尺,長百餘丈,開溝引水皆以巖塘規制灌田。”可以看出是仿著巖塘陂的樣子來修築的,只是高度長度都有所不及。

如今,這兩條由韋執誼及其後人開鑿的水利工程,歷經千年仍在灌溉著附近的廣袤良田,這片美麗的溼地田野,也因此被後人稱為“韋公田洋”。

丘公潭水利之大此為最 明代丘濬治水,引南渡江灌溉數裡良田

遺址:今海口龍塘鎮仁莊村一帶

在今天海口市瓊山區龍塘鎮仁莊村南面,國倉村東面,保有一片美麗的田野溼地,詢問村中老人,得知這裡名為丘公潭。丘公潭水流綿延向東南,流向三橋村方向。

“丘公潭,匯合海爺、客橋、北點巖等處諸水,流經鄭都、暫都、抱元、麻長、龍塘等田。灌溉數裡,經三橋流入於河……水利之大此為最。”這是咸豐《瓊山縣誌》中對丘公潭的記載,何人修築了這個水利工程?

在海南能當得起“丘公”一說的也許只有丘濬了。通過今天依然立在國倉村山間的一塊石碑《祭抱元境神碑》,能大致瞭解當年丘濬治水的故事。

《祭抱元境神碑》的文字為丘濬所寫。明成化七年(1471年),丘濬回鄉為母親守孝期間,抱元圖的幾位老者攜著小孩找到了他,傾訴苦衷:當地的地主豪強損人利己,在田洋下游截堵,使河水上漲,轉車灌溉自家稻田,卻淹沒了低處抱園圖一帶村民的良田。村民告狀無門,多年來含冤受屈,餓著肚子繳納田稅。

眼見“返使良疇,變為深淵。彼歲兩收,今無一焉”的場景,丘濬很是憐憫,於是召來地主豪強,商量解決。最後決定開挖水潭,修理排溝,設立堵水警戒線,讓上游低窪田地有田可種,高處田地者一年種一季,形成雙方都可接受的方案。

據《瓊臺志》記載,丘公潭水利工程修峻後,“水大漲時有河與溝消納,所浸不久,未能害稼,遇大旱有河與溝水灌溉,仍獲有年。”這裡的河流為南渡江,遇洪水直接排入南渡江,遇旱情時又可引南渡江水灌溉,所以稱“水利之大此為最”。

海忠介公善治水 明代海瑞興修官隆田溝,千餘畝良田受益

遺址:今海口三門坡鎮青草村一帶

走進位於海口市瓊山區三門坡鎮的青草村,村中的古屋、古井、石狗、孝節牌坊、飲馬槽等物件顯露出歷史的風塵,而村中的《王氏族譜》,又將明代著名清官海瑞造福桑梓,興修水利的往事記錄了下來。

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唐玲玲編撰的《海南通史》一書中說到,隆慶五年(1571年),海瑞被罷官回家鄉瓊山閒居,雖身居山林,卻心念國事,他對海南的水利事業依然十分關心。

史志中關於海瑞在瓊興修水利的記載不過寥寥數語:“官隆圖田溝,距城六十里青草村,明海瑞開,水自樂萬至雞頭等處,迤邐十餘里,灌田甚廣。舉人王承烈有記。”

青草村為何能驚動海瑞為之修渠,據《王氏族譜》記載,海瑞的表弟王績在《開田溝碑序》一文寫道:“庶民命活田土,蓋田資乎水,水賴於溝,有田無溝水不流通,耕者難為國稅焉。在我等籍立官隆青草居住,村前高田而被旱無聊耕,農恆有不平之嘆……”可見當時青草村已是有高田而無水耕的情形,百姓常常為此怨嘆。

海瑞得知此情形後,他帶領青草村一帶的群眾,在十里多外的藤竹壟發現了水泉,挖溝引水,流經長坡、樂安、南伯、美瑞等村莊,受益農田達千餘畝,當地的農作物由此獲得了好收成。

汩汩滋潤田地數百年,直到海瑞去世300多年後,當地村民感念他的恩德,自籌資金在村西邊修建海忠介公廟。廟宇至今保存完好,莊嚴古樸,坐北朝南,為石材結構,面闊三間,正面設有簷廊。

海忠介公廟庭院左側旁更立有《官隆海忠介公廟碑》和《溝洫恩深》兩塊石碑,均為瓊臺書院院長王承烈撰寫,記載海瑞發動村民修建水溝以及青草村民兩次修建海忠介公廟的事蹟。碑文盛讚道:“豈非士大夫居一鄉,則益一鄉,居天下則益天下之善政哉。然公之廣興水利,有益於天下者,人盡知之。”

無論是新舊溝、丘公潭,還是官隆田溝,歷經數百年甚至上千年,至今仍潤澤當地良田與百姓。相較於今天現代機械所修築的水利工程,它們雖已成為歷史的背影,但作為寶貴的歷史遺產,仍為今天現代化水利建設奠定了驕好的歷史基礎。海南目前正在抓緊建設的紅嶺灌區工程,總投資超過68億元,灌區線路總長約520公里,穿越瓊中、屯昌、定安、海口和文昌5個市縣。該工程是解決海南百萬人飲水、用水的重大民生工程。

直到今天,韋執誼、丘濬、海瑞,以及歷史許多曾發起、捐修水利工程的鄉賢名士,其熱愛海南、造福鄉民的貢獻,依然被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所感懷和銘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