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台州臨海|北澗古村,溪如羅帶穿繞田舍遠山,宋時被稱澗羅

臨海西北部有座古村落北澗村。古村在北宋年間稱澗羅。

村落離桃渚古城相距2公里,越嶺進入古村,村前那條長長的北澗溪,從西部山嶴東流,將村分為南北。優美的田舍、朦朧的遠山,飽覽著“疊疊雲嵐煙樹柳,潺潺流水夕陽中”的詩情畫意。

探村台州臨海|北澗古村,溪如羅帶穿繞田舍遠山,宋時被稱澗羅


村南有下街山、觀音山、虛霞洞、虎畫巖、棋盤巖,遺存北澗街。村西枕山, 東臨溪山谷地。村內有北宋杜瀆鹽場署遺址,明傅公坊。村外有明刑部主事王慶賜墓、楊橋、史家莊舊跡。桃渚至三門的古道經過村前。


探村台州臨海|北澗古村,溪如羅帶穿繞田舍遠山,宋時被稱澗羅


- 屋頂堆塑


北澗村有山環焉,其勢平緩,澗溪橫亙。遠處山野披褐,草木蔥蘢,眼前的溪水向東流淌,古村中的庭院深深……

村上聚居嚴、羅、王三姓,以羅、王二姓居多。

北澗村南臨溪,古祠,牌坊,古井,古樹,映入眼簾的還有卷著衣袖在小溪和水井旁的村姑倩影,耳畔則傳來孩童的嬉笑聲和別有韻味的搗衣聲,眼前的景象竟是如此親近,古韻悠悠,鄉情淳濃。這種平靜祥和,樸素恬淡的生活給人以極大的安定感和無限的憧憬。


探村台州臨海|北澗古村,溪如羅帶穿繞田舍遠山,宋時被稱澗羅


-街中轉角樓


村中古街——北澗街,分為上街、中街、下街,彎彎曲曲,村居沿街而設。舊時整個村子外圍用石壘築一人多高的石頭寨牆,西頭上街和東頭下街均建單孔門樓,俗稱頭門屋,中街還築小臺門,起著防盜護村的作用,但上世紀八十年代被拆毀。村裡的一條羊腸小溪,淌淌牆根流,引溪水入村,洗滌防火。王氏舊譜載:“村舍之東,構梵宇數楹,曰‘坐堂’。堂外以攢石為門,時日下舂,斜光映戶,因題其處夕照門,系明王勉庵先生手書,依門植二檜樹,森挺交青,無扃翠掩。有僧敲此,真幽異可人。今門圯,苔花剝齧,石刻無有,惟見雙檜石蒼,籠煙遮月,似當年遺植耳”,“紹興二十五年建坦頭殿,祀白鶴帝”。可知村落遺蹟久遠。


探村台州臨海|北澗古村,溪如羅帶穿繞田舍遠山,宋時被稱澗羅


-臺門照壁上的靈芝堆塑

村落四面環山,村前棋盤巖下,溪上建有清嘉慶四年(1799)的楊橋,橫跨北澗溪,全長30米,寬1.98米,5孔,昔為北通三門,南接桃渚城的捷徑,青石橋樑,馬頭山牆,粉牆黛瓦,玉蘊山輝,山光水色與古民居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活生生的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寧靜景象。溪上的古石橋凌空飛架,“楊橋跨虹”被稱為村中八景之一。

走在老街上,上街有石鼓臺門、王氏宗祠。石鼓臺門中坐著的老者,點起一支菸嘮叨著,講起了北澗村的光輝歷史。對面的王氏宗祠,坐南朝北,王氏的族人們閒著坐在古祠中小憩談天,門口靜靜躺著已斷裂的道光二十八年(1848)桂月重建的“北澗王氏祠堂碑記”石碑, 從中瞭解古祠的興廢。走在北澗的古街窄窄的石板路上,中街有始建於清同治年間的羅氏宗祠,與王氏宗祠一樣,羅家族人也聚集一起,談天說地,兩地都成為各姓的聚集活動的場所。


探村台州臨海|北澗古村,溪如羅帶穿繞田舍遠山,宋時被稱澗羅


-楊橋


創建北宋熙寧五年(1072)杜瀆鹽場,其地在今之北澗,宋稱北監,與黃岩南監對稱。下街山東麓宋杜瀆鹽場署遺址還在,至今百姓稱此地為“司前”,也就是今之北澗小學的地方。北澗的清代古建築,高高聳尖的山牆,灰塑,斑駁的窗戶,苔蘚累累的屋簷,使村落顯得古趣盎然。

走進座座古屋,看著精美的樑枋柱頭,花窗和簷下木雕,空氣中點點的塵屑逆著金色的光線,在暗色的木雕背景中輕舞飄落,構成絕妙的瞬間。好像穿梭在時光的隧道里面,置身在光陰的交界,又好像時光在這裡早早就停歇了,匆匆的腳步,一切都和昨日一般,沒有任何變化。

探村台州臨海|北澗古村,溪如羅帶穿繞田舍遠山,宋時被稱澗羅


-八角井


村中的公共設施——八角井,八塊青石構成井圈,井深一米餘,方便取水,井水清澈見底。井底圓圓的青石,靜靜在水波之中,那麼惹人。離此不遠的清道光年間羅氏民居,石龍門、照壁、十三間樓,結合有序。堆塑石刻精美。


探村台州臨海|北澗古村,溪如羅帶穿繞田舍遠山,宋時被稱澗羅


-傅公坊


下街的明代傅公坊,殘存的褐紅色石柱,依然屹立村口,人們從下穿走,時光流逝,古蹟猶存。古街中的小吊腳樓,與那彎曲的古街搭配得那麼和諧。街外的澗堂、戲樓和妙覺庵與村落既相互獨立,又是一個有機整體。

北澗由今日相連的澗二、澗三、澗四、澗五村組成,道路縱橫有序,部分石板鋪地,晴雨皆宜。村子很大,整個村落的規劃佈局、建築整體與自然環境結合得和諧自然。

如今,那些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老宅,有的門樓早已東倒西歪,窗櫺也已支離破碎,青苔悄悄爬上了門牆、窗臺。村裡原有的七星塘、後山塘、司前塘、街頭口塘、湖塘、六份塘、樓頭裡塘、水牛溜塘等,卻隨著時光的流傳,大多被平填,今尚存湖塘一口,歷史陳跡可尋。


探村台州臨海|北澗古村,溪如羅帶穿繞田舍遠山,宋時被稱澗羅


-富紳羅叔忠宅

羅叔忠宅院是村中的一座大宅院,也是村裡最有特色的一幢民國建築,二垛高大的馬頭山牆的外輪廓,造型優美巉牆上的的灰塑青瓷花瓶和西式時鐘,也是民國初期民居裝飾的表現手法,平安富貴,風水運勢,時來運轉。站在門頭,環顧四望,滿眼都是精心灰塑的各類題材吉祥圖案。

走訪村裡,老人們拿出各族保管的1950年重修《臨海北澗羅氏宗譜》、民國三十六年(1947)《臨海北澗王氏宗譜》,捧著翻閱給我們講述本姓的歷史,道出宋嘉興府教授王滋、明主事王慶賜等鄉土名人。村前六份山有明永樂九年(1411)歲貢,歷工、刑二部主事王慶賜墓,墓碑舊題“刑部主事慶賜王公之墓,宣德三年孟夏穀旦”。冢邊多植柏木,其大連抱,翠色蒼蒼,俗稱巨柏冢。

走進古村,就像踏入了歷史的門檻,一條蜿蜒曲折的石板路,穿街串巷,曲曲彎彎牽引你探尋那昔日的繁華。不甘寂寞的雞、犬也為寧靜的古村落平添了幾分生氣。落日的夕陽照在村口的牌坊,更顯得古老而滄桑。

古村記轉載自台州在線等網絡(微信號交流:gucunji)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