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

翻閱有關范雎事蹟和評論的史書,幾乎皆稱之為名相,即使現在一些報章也說范雎是秦國曆史上智謀深遠、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然而,歷史不忍細看,細看史書和出土的史料,你會發現范雎對於秦國統一事業的功績被嚴重誇大。其實,范雎過遠大於功!

"

翻閱有關范雎事蹟和評論的史書,幾乎皆稱之為名相,即使現在一些報章也說范雎是秦國曆史上智謀深遠、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然而,歷史不忍細看,細看史書和出土的史料,你會發現范雎對於秦國統一事業的功績被嚴重誇大。其實,范雎過遠大於功!

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范雎的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

范雎以其“遠交近攻”的策略著稱於史,歷來論史者也大多認為范雎所提出的這一策略,對秦國統一六國起過重要作用。其實不然!這種議論給人一種錯覺,彷彿秦國在范雎執政前,尤其是在魏冉執政期間,一直在推行“遠攻近交”的錯誤軍事路線,而范雎才開始糾正了這個錯誤。這完全是被范雎的說辭所迷惑。范雎進說的目的根本不是討論秦國的對外政策,而是為了攻訐魏冉。當時范雎初到秦國,與昭王關係很淺,所以“未敢言內,先言外事,以觀秦王之俯仰”。恰好魏冉這個時候攻齊國的剛、壽以廣其封邑,范雎便抓住這個把柄,提出所謂“遠交近攻”的策略來打動昭王。然而,我們只要瀏覽一下《編年記》,便可以看出,在魏冉執政的四十二年中,秦國的對外政策本來就是“遠交近攻”。受到秦國攻擊最頻繁的是魏、韓、楚,而不是燕、齊,戰役發生地點是由近及遠,秦國就是通過這些戰役而蠶食了與秦國毗連的大片地域。攻齊之剛、壽只是一次偶然性的戰役,並不表明魏冉所推行的一貫政策。怎麼能由此誇大范雎建議的“遠交近攻”的作用呢?

不客氣地講,所謂的“遠交近攻”策略並不玄妙高深,只是常見而已。試想,僻居西域的秦國在東方諸國尚保有一定軍事實力的情況下,能夠不顧及後勤保障和被夾擊合攻的危險而隔山越水勞師遠征嗎?范雎進言“遠交近攻”策略,並無獨創性貢獻,但對進一步強化昭襄王實施正確的軍事鬥爭路線是有益的。僅此而已!

除此之外,范雎為相的功績還有三點:

一是結束了魏冉家族專政。魏冉對昭襄王即位功勞最大,宣太后、魏冉以宗室貴族的關係,一家人在秦國專政達幾十年之久,魏冉家族最大的問題是反對任用客卿,大量分封土地。因范雎進諫,昭王將魏冉、高陵、華陽、涇陽君從國都逐出歸回各自的封地,這時宣太后早已去世,結束了魏冉家族在秦國的專制,這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二是秦國加強了對巴、蜀的控制與聯繫。自惠文王時降服巴蜀以後,巴蜀在蜀守張若和繼任者李冰的治理下,政治、經濟有很大發展,在軍事上,對楚國的威脅也很大。然而,自古蜀道難行,自秦入蜀多險阻。於是,范雎為相期間,開始修棧道,“棧道千里,通於蜀漢”,加強了秦國與巴蜀地區的控制與聯繫,使巴蜀成為秦國穩固的糧食生產基地,秦國也佔據了遏制打擊楚國的重要地緣優勢。

三是范雎對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有一點貢獻。使用離間計范雎在長平之戰當中行反間計於趙國,使趙國不用廉頗而用趙括,對於秦國的取勝起過一定作用。但這次戰役主要應歸功於秦軍的統帥白起。

如此區區之功,實在難以稱之為名相。

"

翻閱有關范雎事蹟和評論的史書,幾乎皆稱之為名相,即使現在一些報章也說范雎是秦國曆史上智謀深遠、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然而,歷史不忍細看,細看史書和出土的史料,你會發現范雎對於秦國統一事業的功績被嚴重誇大。其實,范雎過遠大於功!

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范雎的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

范雎以其“遠交近攻”的策略著稱於史,歷來論史者也大多認為范雎所提出的這一策略,對秦國統一六國起過重要作用。其實不然!這種議論給人一種錯覺,彷彿秦國在范雎執政前,尤其是在魏冉執政期間,一直在推行“遠攻近交”的錯誤軍事路線,而范雎才開始糾正了這個錯誤。這完全是被范雎的說辭所迷惑。范雎進說的目的根本不是討論秦國的對外政策,而是為了攻訐魏冉。當時范雎初到秦國,與昭王關係很淺,所以“未敢言內,先言外事,以觀秦王之俯仰”。恰好魏冉這個時候攻齊國的剛、壽以廣其封邑,范雎便抓住這個把柄,提出所謂“遠交近攻”的策略來打動昭王。然而,我們只要瀏覽一下《編年記》,便可以看出,在魏冉執政的四十二年中,秦國的對外政策本來就是“遠交近攻”。受到秦國攻擊最頻繁的是魏、韓、楚,而不是燕、齊,戰役發生地點是由近及遠,秦國就是通過這些戰役而蠶食了與秦國毗連的大片地域。攻齊之剛、壽只是一次偶然性的戰役,並不表明魏冉所推行的一貫政策。怎麼能由此誇大范雎建議的“遠交近攻”的作用呢?

不客氣地講,所謂的“遠交近攻”策略並不玄妙高深,只是常見而已。試想,僻居西域的秦國在東方諸國尚保有一定軍事實力的情況下,能夠不顧及後勤保障和被夾擊合攻的危險而隔山越水勞師遠征嗎?范雎進言“遠交近攻”策略,並無獨創性貢獻,但對進一步強化昭襄王實施正確的軍事鬥爭路線是有益的。僅此而已!

除此之外,范雎為相的功績還有三點:

一是結束了魏冉家族專政。魏冉對昭襄王即位功勞最大,宣太后、魏冉以宗室貴族的關係,一家人在秦國專政達幾十年之久,魏冉家族最大的問題是反對任用客卿,大量分封土地。因范雎進諫,昭王將魏冉、高陵、華陽、涇陽君從國都逐出歸回各自的封地,這時宣太后早已去世,結束了魏冉家族在秦國的專制,這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二是秦國加強了對巴、蜀的控制與聯繫。自惠文王時降服巴蜀以後,巴蜀在蜀守張若和繼任者李冰的治理下,政治、經濟有很大發展,在軍事上,對楚國的威脅也很大。然而,自古蜀道難行,自秦入蜀多險阻。於是,范雎為相期間,開始修棧道,“棧道千里,通於蜀漢”,加強了秦國與巴蜀地區的控制與聯繫,使巴蜀成為秦國穩固的糧食生產基地,秦國也佔據了遏制打擊楚國的重要地緣優勢。

三是范雎對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有一點貢獻。使用離間計范雎在長平之戰當中行反間計於趙國,使趙國不用廉頗而用趙括,對於秦國的取勝起過一定作用。但這次戰役主要應歸功於秦軍的統帥白起。

如此區區之功,實在難以稱之為名相。

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范雎的功績遠不如魏冉和白起。

秦昭襄王之登上王位及其王位之得以鞏固,主要依靠他的母舅魏冉的支持。昭王初即位,年紀很輕,魏冉成了他的保護人和攝政者。此後,在昭王四十二年以前,魏冉在秦國出將為相,雖曾幾度短暫地把相位讓給孟嘗君、樓緩等客卿,但實際權柄仍然操縱在魏冉手中。

魏冉因系宣太后的異父弟,又有立昭襄王和開疆拓土之功,所以在昭襄王之世曾先後五次出任丞相:第一任從公元前300年(秦昭襄王七年)至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八年)共兩年;第二任從公元前295年(秦昭襄王十二年)至公元前292年(秦昭襄王十五年)共四年;第三任從公元前291年(秦昭襄王十六年)至288年(秦昭襄王十九年)共四年;第四任從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十九年)至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共六年;第五任時間最長,從公元前275年(秦昭襄王三十二年)至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共九年。合計魏冉任秦相達二十五年之久。

我們可以說,在這段時間內,魏冉是秦國真正的統治者,至少一個主要決策人。也正好是在這段時間內,秦國對外發動了連年不斷的戰爭,差不多每戰必勝,在軍事上取得了空前的優勢,蠶食了韓、魏、楚、趙的大片領土,為秦之統一奠定了基礎。在這一系列戰爭中,為秦國建立了卓越功勳的是武安君白起。

其後,直到昭王三十六年,魏人范雎始入秦,進說昭王,挑撥昭王與穰侯魏冉的關係,逐漸得到親信。至四十一年,昭王拜范雎為相,逐穰侯,使歸陶。魏冉從此退出了秦國的政治舞臺。但魏冉所推舉的白起仍然為秦國效力,於昭王四十七年,大破趙軍於長平。趙國是當時東方諸侯國中唯一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力量,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戰國後期重要的一次大戰。從這次大戰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已經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了。

回顧昭王即位以前,形勢大不相同。當時秦國的勢力範圍,東面剛剛達到黃河沿岸和宜陽一線,南面剛剛奪取蜀和漢中。從地理條件說,僅初步取得有利於進攻的位置。但軍事上獲得成功卻在昭襄王時期。昭襄王十四年,伊闕之戰,是對韓國最沉重的打擊,從此韓國無險可守,幾乎成了秦國的附庸。昭王二十四年,林之戰,是對魏國嚴重的威脅,從此秦軍連續不斷地兵臨大梁城下。昭王二十九年,郢之戰,一舉摧毀了楚國根據地,逼迫楚王東遷,從此楚國一蹶不振,不再成為可以與秦國對抗的力量。昭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打垮了秦國最後一個強敵趙國,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從軍事角度來談,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主要是在昭王時期決定的。到了莊襄王、秦王政時期,秦軍對六國的戰爭已如摧古拉朽,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才遇到一些抵抗,那些抵抗也不過只是苟延殘喘,而絕大多數的情況都是勢如破竹。

秦昭王時期的軍事勝利,在四十一年以前不能不首要歸功於魏冉,其次歸功於魏冉所推舉的名將白起。而白起的作用一直髮揮到昭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由此可以看出,魏冉和白起二人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扮演的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固然,魏冉與昭王之間後來發生矛盾,然而,這只是君主與一個外戚、一個攝政者、一個功臣爭奪個人權力的矛盾。這種矛盾並不表明魏冉與昭王在秦國在對外政策上有何種重要的分歧,更不能由此否定魏冉在秦國統一事業中所起的作用。

馬雍在《讀雲夢秦簡<編年記>書後》說:“我們總結范雎的相業來看,可以說過大於功。如就對秦國統一天下大業的貢獻而言,范雎是不足以與魏冉、白起相提並論的。然而,歷史上之所以對范雎津津樂道而忽略了魏冉者,因為魏冉的功績是一次一次的戰役,寫在歷史上成了枯燥無味的流水賬,而范雎留下了長篇大論的說辭,給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

翻閱有關范雎事蹟和評論的史書,幾乎皆稱之為名相,即使現在一些報章也說范雎是秦國曆史上智謀深遠、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然而,歷史不忍細看,細看史書和出土的史料,你會發現范雎對於秦國統一事業的功績被嚴重誇大。其實,范雎過遠大於功!

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范雎的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

范雎以其“遠交近攻”的策略著稱於史,歷來論史者也大多認為范雎所提出的這一策略,對秦國統一六國起過重要作用。其實不然!這種議論給人一種錯覺,彷彿秦國在范雎執政前,尤其是在魏冉執政期間,一直在推行“遠攻近交”的錯誤軍事路線,而范雎才開始糾正了這個錯誤。這完全是被范雎的說辭所迷惑。范雎進說的目的根本不是討論秦國的對外政策,而是為了攻訐魏冉。當時范雎初到秦國,與昭王關係很淺,所以“未敢言內,先言外事,以觀秦王之俯仰”。恰好魏冉這個時候攻齊國的剛、壽以廣其封邑,范雎便抓住這個把柄,提出所謂“遠交近攻”的策略來打動昭王。然而,我們只要瀏覽一下《編年記》,便可以看出,在魏冉執政的四十二年中,秦國的對外政策本來就是“遠交近攻”。受到秦國攻擊最頻繁的是魏、韓、楚,而不是燕、齊,戰役發生地點是由近及遠,秦國就是通過這些戰役而蠶食了與秦國毗連的大片地域。攻齊之剛、壽只是一次偶然性的戰役,並不表明魏冉所推行的一貫政策。怎麼能由此誇大范雎建議的“遠交近攻”的作用呢?

不客氣地講,所謂的“遠交近攻”策略並不玄妙高深,只是常見而已。試想,僻居西域的秦國在東方諸國尚保有一定軍事實力的情況下,能夠不顧及後勤保障和被夾擊合攻的危險而隔山越水勞師遠征嗎?范雎進言“遠交近攻”策略,並無獨創性貢獻,但對進一步強化昭襄王實施正確的軍事鬥爭路線是有益的。僅此而已!

除此之外,范雎為相的功績還有三點:

一是結束了魏冉家族專政。魏冉對昭襄王即位功勞最大,宣太后、魏冉以宗室貴族的關係,一家人在秦國專政達幾十年之久,魏冉家族最大的問題是反對任用客卿,大量分封土地。因范雎進諫,昭王將魏冉、高陵、華陽、涇陽君從國都逐出歸回各自的封地,這時宣太后早已去世,結束了魏冉家族在秦國的專制,這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二是秦國加強了對巴、蜀的控制與聯繫。自惠文王時降服巴蜀以後,巴蜀在蜀守張若和繼任者李冰的治理下,政治、經濟有很大發展,在軍事上,對楚國的威脅也很大。然而,自古蜀道難行,自秦入蜀多險阻。於是,范雎為相期間,開始修棧道,“棧道千里,通於蜀漢”,加強了秦國與巴蜀地區的控制與聯繫,使巴蜀成為秦國穩固的糧食生產基地,秦國也佔據了遏制打擊楚國的重要地緣優勢。

三是范雎對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有一點貢獻。使用離間計范雎在長平之戰當中行反間計於趙國,使趙國不用廉頗而用趙括,對於秦國的取勝起過一定作用。但這次戰役主要應歸功於秦軍的統帥白起。

如此區區之功,實在難以稱之為名相。

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范雎的功績遠不如魏冉和白起。

秦昭襄王之登上王位及其王位之得以鞏固,主要依靠他的母舅魏冉的支持。昭王初即位,年紀很輕,魏冉成了他的保護人和攝政者。此後,在昭王四十二年以前,魏冉在秦國出將為相,雖曾幾度短暫地把相位讓給孟嘗君、樓緩等客卿,但實際權柄仍然操縱在魏冉手中。

魏冉因系宣太后的異父弟,又有立昭襄王和開疆拓土之功,所以在昭襄王之世曾先後五次出任丞相:第一任從公元前300年(秦昭襄王七年)至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八年)共兩年;第二任從公元前295年(秦昭襄王十二年)至公元前292年(秦昭襄王十五年)共四年;第三任從公元前291年(秦昭襄王十六年)至288年(秦昭襄王十九年)共四年;第四任從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十九年)至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共六年;第五任時間最長,從公元前275年(秦昭襄王三十二年)至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共九年。合計魏冉任秦相達二十五年之久。

我們可以說,在這段時間內,魏冉是秦國真正的統治者,至少一個主要決策人。也正好是在這段時間內,秦國對外發動了連年不斷的戰爭,差不多每戰必勝,在軍事上取得了空前的優勢,蠶食了韓、魏、楚、趙的大片領土,為秦之統一奠定了基礎。在這一系列戰爭中,為秦國建立了卓越功勳的是武安君白起。

其後,直到昭王三十六年,魏人范雎始入秦,進說昭王,挑撥昭王與穰侯魏冉的關係,逐漸得到親信。至四十一年,昭王拜范雎為相,逐穰侯,使歸陶。魏冉從此退出了秦國的政治舞臺。但魏冉所推舉的白起仍然為秦國效力,於昭王四十七年,大破趙軍於長平。趙國是當時東方諸侯國中唯一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力量,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戰國後期重要的一次大戰。從這次大戰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已經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了。

回顧昭王即位以前,形勢大不相同。當時秦國的勢力範圍,東面剛剛達到黃河沿岸和宜陽一線,南面剛剛奪取蜀和漢中。從地理條件說,僅初步取得有利於進攻的位置。但軍事上獲得成功卻在昭襄王時期。昭襄王十四年,伊闕之戰,是對韓國最沉重的打擊,從此韓國無險可守,幾乎成了秦國的附庸。昭王二十四年,林之戰,是對魏國嚴重的威脅,從此秦軍連續不斷地兵臨大梁城下。昭王二十九年,郢之戰,一舉摧毀了楚國根據地,逼迫楚王東遷,從此楚國一蹶不振,不再成為可以與秦國對抗的力量。昭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打垮了秦國最後一個強敵趙國,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從軍事角度來談,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主要是在昭王時期決定的。到了莊襄王、秦王政時期,秦軍對六國的戰爭已如摧古拉朽,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才遇到一些抵抗,那些抵抗也不過只是苟延殘喘,而絕大多數的情況都是勢如破竹。

秦昭王時期的軍事勝利,在四十一年以前不能不首要歸功於魏冉,其次歸功於魏冉所推舉的名將白起。而白起的作用一直髮揮到昭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由此可以看出,魏冉和白起二人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扮演的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固然,魏冉與昭王之間後來發生矛盾,然而,這只是君主與一個外戚、一個攝政者、一個功臣爭奪個人權力的矛盾。這種矛盾並不表明魏冉與昭王在秦國在對外政策上有何種重要的分歧,更不能由此否定魏冉在秦國統一事業中所起的作用。

馬雍在《讀雲夢秦簡<編年記>書後》說:“我們總結范雎的相業來看,可以說過大於功。如就對秦國統一天下大業的貢獻而言,范雎是不足以與魏冉、白起相提並論的。然而,歷史上之所以對范雎津津樂道而忽略了魏冉者,因為魏冉的功績是一次一次的戰役,寫在歷史上成了枯燥無味的流水賬,而范雎留下了長篇大論的說辭,給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范雎進讒言於昭襄王,致使白起自殺而亡。

《史記》載:白起,是郿地人。他善於用兵,奉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封為左庶長,帶兵攻打韓國的新城。這一年,穰侯擔任秦國的丞相。

第二年,白起又封為左更,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闕交戰,斬敵二十四萬人,又俘虜了他們的將領公孫喜,拿下五座城邑。白起升為國尉。他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韓國安邑以東直到幹河的大片土地。

第三年,白起再封為大良造。戰敗魏國軍隊,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第四年白起與客卿錯進攻垣城,隨即拔城。此後的第五年,白起攻打趙國,奪下了光狼城。

這以後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國,佔領了鄢、鄧等五座城邑。第二年,再次進攻楚國,佔領了楚國都城郢,燒燬了楚國先王的墓地,一直向東到達竟陵。楚王逃離郢都,向東奔逃遷都到陳。秦國便把郢地設為南郡。白起被封為武安君,他趁勢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兩郡。

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進攻魏,拔取華陽,使芒卯敗逃,並且俘獲了趙、魏將領,斬敵十三萬人。當時,白起與趙國將領賈偃交戰,把趙國兩萬士兵沉到黃河裡。

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奪取了五個城邑,斬敵五萬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韓國的南陽太行道,把這條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發兵進擊韓國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韓國的上黨郡同韓國的聯繫被切斷。韓國上黨太守馮亭見通往本土的歸路已絕,就以上黨投趙,求得趙的保護,趙國接受了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由此,秦國與趙國發生了激烈的大規模戰爭,即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中,他採取迂迴、運動的戰略戰術,大敗趙軍,坑殺俘虜四十餘萬人,舉世震驚。

本來,長平之戰後,形勢對秦國極為有利。白起準備乘勝滅趙攻韓。公元前259年10月,秦軍再次攻佔上黨,接著白起命王齕率一路軍攻趙武安皮牢,命司馬梗另率一路軍攻太原。白起自己則率主力留在上黨,準備進攻邯鄲。但是,等了兩個月,得到的卻是罷兵的命令。原來,昭襄王聽從了范雎的話,認為秦軍在外已久,應讓士兵休息,並允許韓、趙割地講和。白起無奈,只好班師回國,乘勢滅趙的計劃成為泡影。白起乃魏冉舉任和親善之人,本對范雎進言於昭襄王而使魏冉被逐出政壇心存不滿,這次白起即將到手的戰功又被范雎搞掉,想必白起很憤怒。從此,兩人的矛盾日益尖銳。

秦國約定的退兵條件是:割韓垣雍、趙六城。但是,秦國退兵後,只是韓國獻出垣雍,趙國則不願意割六城,還聯合齊等國以抗秦。為此,秦王又要派白起率兵伐趙,但白起一方面因為對范雎不滿,另一方面認為伐趙的最佳時機已經喪失。趙軍有備而守,同仇敵愾,且趙四處活動,結親魏、燕,連好齊、楚,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白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昭襄王主意已定,根本不聽白起的勸告,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趙。王陵軍進攻邯鄲受挫,將卒多有傷亡。這時,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可白起一則由於負氣,二則看到這次貿然進攻取勝無望,索性稱病不起。昭襄王令白起代替王陵,白起託病不肯,而前線節節失利,昭襄王心急如焚,便令范雎親自勸說白起。白起雖然很反感范雎,除託病不就以外,還是以大局為重,客觀分析了此次伐趙絕無得勝可能的原因。范雎早就準備用自己的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所以范雎沒有按白起的分析失敗原因,勸說昭襄王退兵,反而曲意以激怒昭襄王。昭襄王在白起的煽動下,大發雷霆,表示沒有你白起,我照樣能滅趙,立即派王齕代替王陵,並增加軍隊,繼續進攻邯鄲。可事與願違,趙國防禦極強,各國援兵陸續而至,王齕在邯鄲膠著八九個月之久,毫無進展,兵卒死傷甚多。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意孤行的昭襄王又親自到白起府邸,強令白起出山。昭襄王甚至說:“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將之”。話說到這個份上,白起不得不把自己的看法和盤端出,他說:“願大王覽臣計,釋趙養民,以諸侯之變。撫其恐懼,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為先乎?”但是昭襄王根本聽不進去,以為白起傲慢故意看他笑話,當即削去武安君之爵位,貶為士伍,並遷之陰密(甘肅靈臺縣西)。由於有病,白起當時未離咸陽,過了三個月,秦軍在前線失敗的消息傳來,昭襄王更是遷怒於白起,命他立即起行,不準留在咸陽。白起只得帶病起程,范雎和其同黨又對昭襄王說,白起心中不滿,其意怏怏。昭襄王令使者立即追趕白起,在咸陽西十里之杜郵將白起趕上,使者按照昭襄王吩咐令其自殺。白起乃引劍自剄而死。范雎作為縱橫家,在昭襄王與白起之間挑撥離間,最終導致一代名將自殺身亡,這對秦國是一大損失。

"

翻閱有關范雎事蹟和評論的史書,幾乎皆稱之為名相,即使現在一些報章也說范雎是秦國曆史上智謀深遠、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是我國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極有建樹的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然而,歷史不忍細看,細看史書和出土的史料,你會發現范雎對於秦國統一事業的功績被嚴重誇大。其實,范雎過遠大於功!

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范雎的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

范雎以其“遠交近攻”的策略著稱於史,歷來論史者也大多認為范雎所提出的這一策略,對秦國統一六國起過重要作用。其實不然!這種議論給人一種錯覺,彷彿秦國在范雎執政前,尤其是在魏冉執政期間,一直在推行“遠攻近交”的錯誤軍事路線,而范雎才開始糾正了這個錯誤。這完全是被范雎的說辭所迷惑。范雎進說的目的根本不是討論秦國的對外政策,而是為了攻訐魏冉。當時范雎初到秦國,與昭王關係很淺,所以“未敢言內,先言外事,以觀秦王之俯仰”。恰好魏冉這個時候攻齊國的剛、壽以廣其封邑,范雎便抓住這個把柄,提出所謂“遠交近攻”的策略來打動昭王。然而,我們只要瀏覽一下《編年記》,便可以看出,在魏冉執政的四十二年中,秦國的對外政策本來就是“遠交近攻”。受到秦國攻擊最頻繁的是魏、韓、楚,而不是燕、齊,戰役發生地點是由近及遠,秦國就是通過這些戰役而蠶食了與秦國毗連的大片地域。攻齊之剛、壽只是一次偶然性的戰役,並不表明魏冉所推行的一貫政策。怎麼能由此誇大范雎建議的“遠交近攻”的作用呢?

不客氣地講,所謂的“遠交近攻”策略並不玄妙高深,只是常見而已。試想,僻居西域的秦國在東方諸國尚保有一定軍事實力的情況下,能夠不顧及後勤保障和被夾擊合攻的危險而隔山越水勞師遠征嗎?范雎進言“遠交近攻”策略,並無獨創性貢獻,但對進一步強化昭襄王實施正確的軍事鬥爭路線是有益的。僅此而已!

除此之外,范雎為相的功績還有三點:

一是結束了魏冉家族專政。魏冉對昭襄王即位功勞最大,宣太后、魏冉以宗室貴族的關係,一家人在秦國專政達幾十年之久,魏冉家族最大的問題是反對任用客卿,大量分封土地。因范雎進諫,昭王將魏冉、高陵、華陽、涇陽君從國都逐出歸回各自的封地,這時宣太后早已去世,結束了魏冉家族在秦國的專制,這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二是秦國加強了對巴、蜀的控制與聯繫。自惠文王時降服巴蜀以後,巴蜀在蜀守張若和繼任者李冰的治理下,政治、經濟有很大發展,在軍事上,對楚國的威脅也很大。然而,自古蜀道難行,自秦入蜀多險阻。於是,范雎為相期間,開始修棧道,“棧道千里,通於蜀漢”,加強了秦國與巴蜀地區的控制與聯繫,使巴蜀成為秦國穩固的糧食生產基地,秦國也佔據了遏制打擊楚國的重要地緣優勢。

三是范雎對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有一點貢獻。使用離間計范雎在長平之戰當中行反間計於趙國,使趙國不用廉頗而用趙括,對於秦國的取勝起過一定作用。但這次戰役主要應歸功於秦軍的統帥白起。

如此區區之功,實在難以稱之為名相。

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范雎的功績遠不如魏冉和白起。

秦昭襄王之登上王位及其王位之得以鞏固,主要依靠他的母舅魏冉的支持。昭王初即位,年紀很輕,魏冉成了他的保護人和攝政者。此後,在昭王四十二年以前,魏冉在秦國出將為相,雖曾幾度短暫地把相位讓給孟嘗君、樓緩等客卿,但實際權柄仍然操縱在魏冉手中。

魏冉因系宣太后的異父弟,又有立昭襄王和開疆拓土之功,所以在昭襄王之世曾先後五次出任丞相:第一任從公元前300年(秦昭襄王七年)至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八年)共兩年;第二任從公元前295年(秦昭襄王十二年)至公元前292年(秦昭襄王十五年)共四年;第三任從公元前291年(秦昭襄王十六年)至288年(秦昭襄王十九年)共四年;第四任從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十九年)至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共六年;第五任時間最長,從公元前275年(秦昭襄王三十二年)至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共九年。合計魏冉任秦相達二十五年之久。

我們可以說,在這段時間內,魏冉是秦國真正的統治者,至少一個主要決策人。也正好是在這段時間內,秦國對外發動了連年不斷的戰爭,差不多每戰必勝,在軍事上取得了空前的優勢,蠶食了韓、魏、楚、趙的大片領土,為秦之統一奠定了基礎。在這一系列戰爭中,為秦國建立了卓越功勳的是武安君白起。

其後,直到昭王三十六年,魏人范雎始入秦,進說昭王,挑撥昭王與穰侯魏冉的關係,逐漸得到親信。至四十一年,昭王拜范雎為相,逐穰侯,使歸陶。魏冉從此退出了秦國的政治舞臺。但魏冉所推舉的白起仍然為秦國效力,於昭王四十七年,大破趙軍於長平。趙國是當時東方諸侯國中唯一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力量,長平之戰可以說是戰國後期重要的一次大戰。從這次大戰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已經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了。

回顧昭王即位以前,形勢大不相同。當時秦國的勢力範圍,東面剛剛達到黃河沿岸和宜陽一線,南面剛剛奪取蜀和漢中。從地理條件說,僅初步取得有利於進攻的位置。但軍事上獲得成功卻在昭襄王時期。昭襄王十四年,伊闕之戰,是對韓國最沉重的打擊,從此韓國無險可守,幾乎成了秦國的附庸。昭王二十四年,林之戰,是對魏國嚴重的威脅,從此秦軍連續不斷地兵臨大梁城下。昭王二十九年,郢之戰,一舉摧毀了楚國根據地,逼迫楚王東遷,從此楚國一蹶不振,不再成為可以與秦國對抗的力量。昭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打垮了秦國最後一個強敵趙國,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從軍事角度來談,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主要是在昭王時期決定的。到了莊襄王、秦王政時期,秦軍對六國的戰爭已如摧古拉朽,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才遇到一些抵抗,那些抵抗也不過只是苟延殘喘,而絕大多數的情況都是勢如破竹。

秦昭王時期的軍事勝利,在四十一年以前不能不首要歸功於魏冉,其次歸功於魏冉所推舉的名將白起。而白起的作用一直髮揮到昭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由此可以看出,魏冉和白起二人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扮演的是何等重要的角色。

固然,魏冉與昭王之間後來發生矛盾,然而,這只是君主與一個外戚、一個攝政者、一個功臣爭奪個人權力的矛盾。這種矛盾並不表明魏冉與昭王在秦國在對外政策上有何種重要的分歧,更不能由此否定魏冉在秦國統一事業中所起的作用。

馬雍在《讀雲夢秦簡<編年記>書後》說:“我們總結范雎的相業來看,可以說過大於功。如就對秦國統一天下大業的貢獻而言,范雎是不足以與魏冉、白起相提並論的。然而,歷史上之所以對范雎津津樂道而忽略了魏冉者,因為魏冉的功績是一次一次的戰役,寫在歷史上成了枯燥無味的流水賬,而范雎留下了長篇大論的說辭,給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

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范雎進讒言於昭襄王,致使白起自殺而亡。

《史記》載:白起,是郿地人。他善於用兵,奉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封為左庶長,帶兵攻打韓國的新城。這一年,穰侯擔任秦國的丞相。

第二年,白起又封為左更,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闕交戰,斬敵二十四萬人,又俘虜了他們的將領公孫喜,拿下五座城邑。白起升為國尉。他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韓國安邑以東直到幹河的大片土地。

第三年,白起再封為大良造。戰敗魏國軍隊,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第四年白起與客卿錯進攻垣城,隨即拔城。此後的第五年,白起攻打趙國,奪下了光狼城。

這以後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國,佔領了鄢、鄧等五座城邑。第二年,再次進攻楚國,佔領了楚國都城郢,燒燬了楚國先王的墓地,一直向東到達竟陵。楚王逃離郢都,向東奔逃遷都到陳。秦國便把郢地設為南郡。白起被封為武安君,他趁勢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兩郡。

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進攻魏,拔取華陽,使芒卯敗逃,並且俘獲了趙、魏將領,斬敵十三萬人。當時,白起與趙國將領賈偃交戰,把趙國兩萬士兵沉到黃河裡。

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奪取了五個城邑,斬敵五萬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韓國的南陽太行道,把這條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發兵進擊韓國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韓國的上黨郡同韓國的聯繫被切斷。韓國上黨太守馮亭見通往本土的歸路已絕,就以上黨投趙,求得趙的保護,趙國接受了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由此,秦國與趙國發生了激烈的大規模戰爭,即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中,他採取迂迴、運動的戰略戰術,大敗趙軍,坑殺俘虜四十餘萬人,舉世震驚。

本來,長平之戰後,形勢對秦國極為有利。白起準備乘勝滅趙攻韓。公元前259年10月,秦軍再次攻佔上黨,接著白起命王齕率一路軍攻趙武安皮牢,命司馬梗另率一路軍攻太原。白起自己則率主力留在上黨,準備進攻邯鄲。但是,等了兩個月,得到的卻是罷兵的命令。原來,昭襄王聽從了范雎的話,認為秦軍在外已久,應讓士兵休息,並允許韓、趙割地講和。白起無奈,只好班師回國,乘勢滅趙的計劃成為泡影。白起乃魏冉舉任和親善之人,本對范雎進言於昭襄王而使魏冉被逐出政壇心存不滿,這次白起即將到手的戰功又被范雎搞掉,想必白起很憤怒。從此,兩人的矛盾日益尖銳。

秦國約定的退兵條件是:割韓垣雍、趙六城。但是,秦國退兵後,只是韓國獻出垣雍,趙國則不願意割六城,還聯合齊等國以抗秦。為此,秦王又要派白起率兵伐趙,但白起一方面因為對范雎不滿,另一方面認為伐趙的最佳時機已經喪失。趙軍有備而守,同仇敵愾,且趙四處活動,結親魏、燕,連好齊、楚,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白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昭襄王主意已定,根本不聽白起的勸告,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趙。王陵軍進攻邯鄲受挫,將卒多有傷亡。這時,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可白起一則由於負氣,二則看到這次貿然進攻取勝無望,索性稱病不起。昭襄王令白起代替王陵,白起託病不肯,而前線節節失利,昭襄王心急如焚,便令范雎親自勸說白起。白起雖然很反感范雎,除託病不就以外,還是以大局為重,客觀分析了此次伐趙絕無得勝可能的原因。范雎早就準備用自己的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所以范雎沒有按白起的分析失敗原因,勸說昭襄王退兵,反而曲意以激怒昭襄王。昭襄王在白起的煽動下,大發雷霆,表示沒有你白起,我照樣能滅趙,立即派王齕代替王陵,並增加軍隊,繼續進攻邯鄲。可事與願違,趙國防禦極強,各國援兵陸續而至,王齕在邯鄲膠著八九個月之久,毫無進展,兵卒死傷甚多。

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一意孤行的昭襄王又親自到白起府邸,強令白起出山。昭襄王甚至說:“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將之”。話說到這個份上,白起不得不把自己的看法和盤端出,他說:“願大王覽臣計,釋趙養民,以諸侯之變。撫其恐懼,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為先乎?”但是昭襄王根本聽不進去,以為白起傲慢故意看他笑話,當即削去武安君之爵位,貶為士伍,並遷之陰密(甘肅靈臺縣西)。由於有病,白起當時未離咸陽,過了三個月,秦軍在前線失敗的消息傳來,昭襄王更是遷怒於白起,命他立即起行,不準留在咸陽。白起只得帶病起程,范雎和其同黨又對昭襄王說,白起心中不滿,其意怏怏。昭襄王令使者立即追趕白起,在咸陽西十里之杜郵將白起趕上,使者按照昭襄王吩咐令其自殺。白起乃引劍自剄而死。范雎作為縱橫家,在昭襄王與白起之間挑撥離間,最終導致一代名將自殺身亡,這對秦國是一大損失。

范雎歷史功績被嚴重誇大:放逐魏冉、逼殺白起,任用私黨丟城失地

范雎任用的私黨通敵降敵,致使秦國丟城失地。

當初范雎因家貧無法得見魏王,便投在中大夫須賈門下當門客。魏昭王使須賈出使齊國,范雎隨往,憑雄辯之才深得齊襄王敬重。齊王欲留他任客卿,並贈黃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謝絕。須賈回國,不僅不讚揚他的高風亮節,反向相國魏齊誣告他私受賄賂,出賣情報。魏齊將他拷打得肋折齒落,體無完膚,又用席裹棄於茅廁,讓賓客往上撒尿。范雎裝死,被拋於郊外。返家後即託好友鄭安平將自己藏匿,化名張祿,並讓家人舉喪,使魏齊深信自己已死不疑。半年後,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訪魏。鄭安平設法讓范雎暗同王稽會面。經交談,王稽發現范雎是難得的辯才,將他和鄭平安帶回秦國,范雎得以脫險。到了秦國經王稽從中牽線搭橋,為其美言,范雎得以與昭襄王面談,受到昭襄王賞識,後來拜范雎為相。因為鄭安平和王稽對范雎有恩,范雎尋機報答他們。

長平之戰後,秦攻打邯鄲失敗,河東和太原郡失守,與范雎任用私黨有很大關係。鄭安平、王稽都是范雎保任,鄭安平為將軍,王稽為河東守。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王稽私通外敵,鄭安平率部投降,都是死罪。因此,在公元前255年,范雎就同王稽一起被處以死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