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第一點:楚系外戚勢力的形成與壯大

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有子贏蕩(秦武王)、贏壯,與羋八子(即宣太后)有子贏稷、贏芾、贏悝。“八子”是秦國妃子的一種職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他的兄弟為王位大打出手。宣太后想立她的兒子公子芾為王,秦惠文後以及武王后想立公子壯,並且得到了左相甘茂的支持。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第一點:楚系外戚勢力的形成與壯大

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有子贏蕩(秦武王)、贏壯,與羋八子(即宣太后)有子贏稷、贏芾、贏悝。“八子”是秦國妃子的一種職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他的兄弟為王位大打出手。宣太后想立她的兒子公子芾為王,秦惠文後以及武王后想立公子壯,並且得到了左相甘茂的支持。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秦武王舉鼎而死

但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亂入,他支持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為秦國大王。宣太后最初雖然想立公子芾,但贏稷也是他的兒子。這個時候的宣太后並沒有權傾朝野,她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大臣反對贏稷即位。因為贏稷母家勢力薄弱,想坐穩王位,那就要經過一系列的權力搏殺,趙武靈王這麼做就是想利用秦國的“王統之爭”來混亂秦國的朝堂。

秦國宗室重臣、右相樗裡疾(秦惠文王異母弟)果斷出手,迎回了贏稷,並立他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從根源上掐斷了趙武靈王的幻想。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第一點:楚系外戚勢力的形成與壯大

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有子贏蕩(秦武王)、贏壯,與羋八子(即宣太后)有子贏稷、贏芾、贏悝。“八子”是秦國妃子的一種職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他的兄弟為王位大打出手。宣太后想立她的兒子公子芾為王,秦惠文後以及武王后想立公子壯,並且得到了左相甘茂的支持。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秦武王舉鼎而死

但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亂入,他支持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為秦國大王。宣太后最初雖然想立公子芾,但贏稷也是他的兒子。這個時候的宣太后並沒有權傾朝野,她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大臣反對贏稷即位。因為贏稷母家勢力薄弱,想坐穩王位,那就要經過一系列的權力搏殺,趙武靈王這麼做就是想利用秦國的“王統之爭”來混亂秦國的朝堂。

秦國宗室重臣、右相樗裡疾(秦惠文王異母弟)果斷出手,迎回了贏稷,並立他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從根源上掐斷了趙武靈王的幻想。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贏稷

這一次王統之爭以宣太后的勝利而告終,但秦國還是發生了長達三年“季君之亂”,由於競爭王統失敗,季君公子壯以及支持他的一些大臣叛亂。魏冉為將平定了這一次叛亂,並把武王后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

為了給贏稷保駕護航,宣太后爭取得到了樗裡疾的支持,臨朝當政,就此形成“楚系外戚勢力”。雖然此時宣太后權勢還是比不上相國樗裡疾,但此時魏冉是軍中悍將,魏氏已在軍中冉冉升起。等到魏冉代替樗裡疾出任相國,“楚系”執掌國家大權並且由此坐大。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第一點:楚系外戚勢力的形成與壯大

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有子贏蕩(秦武王)、贏壯,與羋八子(即宣太后)有子贏稷、贏芾、贏悝。“八子”是秦國妃子的一種職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他的兄弟為王位大打出手。宣太后想立她的兒子公子芾為王,秦惠文後以及武王后想立公子壯,並且得到了左相甘茂的支持。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秦武王舉鼎而死

但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亂入,他支持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為秦國大王。宣太后最初雖然想立公子芾,但贏稷也是他的兒子。這個時候的宣太后並沒有權傾朝野,她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大臣反對贏稷即位。因為贏稷母家勢力薄弱,想坐穩王位,那就要經過一系列的權力搏殺,趙武靈王這麼做就是想利用秦國的“王統之爭”來混亂秦國的朝堂。

秦國宗室重臣、右相樗裡疾(秦惠文王異母弟)果斷出手,迎回了贏稷,並立他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從根源上掐斷了趙武靈王的幻想。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贏稷

這一次王統之爭以宣太后的勝利而告終,但秦國還是發生了長達三年“季君之亂”,由於競爭王統失敗,季君公子壯以及支持他的一些大臣叛亂。魏冉為將平定了這一次叛亂,並把武王后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

為了給贏稷保駕護航,宣太后爭取得到了樗裡疾的支持,臨朝當政,就此形成“楚系外戚勢力”。雖然此時宣太后權勢還是比不上相國樗裡疾,但此時魏冉是軍中悍將,魏氏已在軍中冉冉升起。等到魏冉代替樗裡疾出任相國,“楚系”執掌國家大權並且由此坐大。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楚系勢力圖

第二點:昭王與楚系產生分歧

宣太后執政時期是秦國發展的黃金時段。大王、軍方、外戚三方聯手,奠定了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

但昭王卻不這麼看,隨著功績受到提升臣子是忠於秦王還是忠於楚系,無從判斷。“楚系”勢力已經遍佈朝堂,雖然“統一之勢”已顯,但是卻以王權旁落、國策變更為代價。

其一,“私門”富於“公室”

《史記》:范雎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魏冉一家富可敵國,魏冉“就國”的時候,運送財富的大車一次就高達千輛。

其二,法治崩潰

商鞅變法以來,“法治”教育深入到各級官吏之心,“務實”和“守法”成為大秦人的基本操守。穰侯、華陽君、涇陽君、華陽君合稱“咸陽四貴”,權傾朝野,貪贓枉法,國人只知“四貴”,卻不知國中還有大王。

其三,制度崩壞

商君立律:宗室無軍功者,不得列入宗室祖籍,雖富亦不得愈制。“二十等軍功爵”制度促使大秦的武力持續增加。宣太后給他兒子封君,破壞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度。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第一點:楚系外戚勢力的形成與壯大

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有子贏蕩(秦武王)、贏壯,與羋八子(即宣太后)有子贏稷、贏芾、贏悝。“八子”是秦國妃子的一種職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他的兄弟為王位大打出手。宣太后想立她的兒子公子芾為王,秦惠文後以及武王后想立公子壯,並且得到了左相甘茂的支持。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秦武王舉鼎而死

但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亂入,他支持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為秦國大王。宣太后最初雖然想立公子芾,但贏稷也是他的兒子。這個時候的宣太后並沒有權傾朝野,她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大臣反對贏稷即位。因為贏稷母家勢力薄弱,想坐穩王位,那就要經過一系列的權力搏殺,趙武靈王這麼做就是想利用秦國的“王統之爭”來混亂秦國的朝堂。

秦國宗室重臣、右相樗裡疾(秦惠文王異母弟)果斷出手,迎回了贏稷,並立他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從根源上掐斷了趙武靈王的幻想。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贏稷

這一次王統之爭以宣太后的勝利而告終,但秦國還是發生了長達三年“季君之亂”,由於競爭王統失敗,季君公子壯以及支持他的一些大臣叛亂。魏冉為將平定了這一次叛亂,並把武王后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

為了給贏稷保駕護航,宣太后爭取得到了樗裡疾的支持,臨朝當政,就此形成“楚系外戚勢力”。雖然此時宣太后權勢還是比不上相國樗裡疾,但此時魏冉是軍中悍將,魏氏已在軍中冉冉升起。等到魏冉代替樗裡疾出任相國,“楚系”執掌國家大權並且由此坐大。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楚系勢力圖

第二點:昭王與楚系產生分歧

宣太后執政時期是秦國發展的黃金時段。大王、軍方、外戚三方聯手,奠定了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

但昭王卻不這麼看,隨著功績受到提升臣子是忠於秦王還是忠於楚系,無從判斷。“楚系”勢力已經遍佈朝堂,雖然“統一之勢”已顯,但是卻以王權旁落、國策變更為代價。

其一,“私門”富於“公室”

《史記》:范雎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魏冉一家富可敵國,魏冉“就國”的時候,運送財富的大車一次就高達千輛。

其二,法治崩潰

商鞅變法以來,“法治”教育深入到各級官吏之心,“務實”和“守法”成為大秦人的基本操守。穰侯、華陽君、涇陽君、華陽君合稱“咸陽四貴”,權傾朝野,貪贓枉法,國人只知“四貴”,卻不知國中還有大王。

其三,制度崩壞

商君立律:宗室無軍功者,不得列入宗室祖籍,雖富亦不得愈制。“二十等軍功爵”制度促使大秦的武力持續增加。宣太后給他兒子封君,破壞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度。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二十等軍功爵

其四,國策變更

商鞅變法變法中,還有一個最嚴厲的地方,就是減少封君的數量。即使封君,也儘量往邊境封。封君太多,國家的稅賦就少了,還會造成分裂,不利於國家治權統一。而宣太后一朝,更改了大秦國策,大量封君。

其五,以國家公器來為私人服務

《史記》: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相國魏冉欲攻打齊國,以擴大他的封地“陶”的範圍。問題很嚴重,楚系封君膽大包天,竟然利用國家軍隊來為私人服務。

其六,有“田氏代齊”之憂。

公元前489年到前386年,齊國田氏通過自己的實力,自立為國君,取代“姜齊”,是為“田齊”。“楚系”既把控了國家行政權、決策權,又掌控住了國家軍隊。有朝一日,如果行“田氏代齊”故事,那贏姓王族就沒了。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第一點:楚系外戚勢力的形成與壯大

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有子贏蕩(秦武王)、贏壯,與羋八子(即宣太后)有子贏稷、贏芾、贏悝。“八子”是秦國妃子的一種職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他的兄弟為王位大打出手。宣太后想立她的兒子公子芾為王,秦惠文後以及武王后想立公子壯,並且得到了左相甘茂的支持。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秦武王舉鼎而死

但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亂入,他支持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為秦國大王。宣太后最初雖然想立公子芾,但贏稷也是他的兒子。這個時候的宣太后並沒有權傾朝野,她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大臣反對贏稷即位。因為贏稷母家勢力薄弱,想坐穩王位,那就要經過一系列的權力搏殺,趙武靈王這麼做就是想利用秦國的“王統之爭”來混亂秦國的朝堂。

秦國宗室重臣、右相樗裡疾(秦惠文王異母弟)果斷出手,迎回了贏稷,並立他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從根源上掐斷了趙武靈王的幻想。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贏稷

這一次王統之爭以宣太后的勝利而告終,但秦國還是發生了長達三年“季君之亂”,由於競爭王統失敗,季君公子壯以及支持他的一些大臣叛亂。魏冉為將平定了這一次叛亂,並把武王后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

為了給贏稷保駕護航,宣太后爭取得到了樗裡疾的支持,臨朝當政,就此形成“楚系外戚勢力”。雖然此時宣太后權勢還是比不上相國樗裡疾,但此時魏冉是軍中悍將,魏氏已在軍中冉冉升起。等到魏冉代替樗裡疾出任相國,“楚系”執掌國家大權並且由此坐大。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楚系勢力圖

第二點:昭王與楚系產生分歧

宣太后執政時期是秦國發展的黃金時段。大王、軍方、外戚三方聯手,奠定了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

但昭王卻不這麼看,隨著功績受到提升臣子是忠於秦王還是忠於楚系,無從判斷。“楚系”勢力已經遍佈朝堂,雖然“統一之勢”已顯,但是卻以王權旁落、國策變更為代價。

其一,“私門”富於“公室”

《史記》:范雎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魏冉一家富可敵國,魏冉“就國”的時候,運送財富的大車一次就高達千輛。

其二,法治崩潰

商鞅變法以來,“法治”教育深入到各級官吏之心,“務實”和“守法”成為大秦人的基本操守。穰侯、華陽君、涇陽君、華陽君合稱“咸陽四貴”,權傾朝野,貪贓枉法,國人只知“四貴”,卻不知國中還有大王。

其三,制度崩壞

商君立律:宗室無軍功者,不得列入宗室祖籍,雖富亦不得愈制。“二十等軍功爵”制度促使大秦的武力持續增加。宣太后給他兒子封君,破壞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度。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二十等軍功爵

其四,國策變更

商鞅變法變法中,還有一個最嚴厲的地方,就是減少封君的數量。即使封君,也儘量往邊境封。封君太多,國家的稅賦就少了,還會造成分裂,不利於國家治權統一。而宣太后一朝,更改了大秦國策,大量封君。

其五,以國家公器來為私人服務

《史記》: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相國魏冉欲攻打齊國,以擴大他的封地“陶”的範圍。問題很嚴重,楚系封君膽大包天,竟然利用國家軍隊來為私人服務。

其六,有“田氏代齊”之憂。

公元前489年到前386年,齊國田氏通過自己的實力,自立為國君,取代“姜齊”,是為“田齊”。“楚系”既把控了國家行政權、決策權,又掌控住了國家軍隊。有朝一日,如果行“田氏代齊”故事,那贏姓王族就沒了。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田氏篡齊

第三點:昭王拉攏關東系,打擊楚系

秦國強大的武力和戰場上的不斷勝利,促使關東人才不斷入秦,形成了“關東系”。

這個時候范雎出現了,他對昭王說,“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他勸進大王,立即施“固幹削枝”之策,加強王權,加強中央集權。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第一點:楚系外戚勢力的形成與壯大

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有子贏蕩(秦武王)、贏壯,與羋八子(即宣太后)有子贏稷、贏芾、贏悝。“八子”是秦國妃子的一種職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他的兄弟為王位大打出手。宣太后想立她的兒子公子芾為王,秦惠文後以及武王后想立公子壯,並且得到了左相甘茂的支持。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秦武王舉鼎而死

但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亂入,他支持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為秦國大王。宣太后最初雖然想立公子芾,但贏稷也是他的兒子。這個時候的宣太后並沒有權傾朝野,她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大臣反對贏稷即位。因為贏稷母家勢力薄弱,想坐穩王位,那就要經過一系列的權力搏殺,趙武靈王這麼做就是想利用秦國的“王統之爭”來混亂秦國的朝堂。

秦國宗室重臣、右相樗裡疾(秦惠文王異母弟)果斷出手,迎回了贏稷,並立他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從根源上掐斷了趙武靈王的幻想。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贏稷

這一次王統之爭以宣太后的勝利而告終,但秦國還是發生了長達三年“季君之亂”,由於競爭王統失敗,季君公子壯以及支持他的一些大臣叛亂。魏冉為將平定了這一次叛亂,並把武王后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

為了給贏稷保駕護航,宣太后爭取得到了樗裡疾的支持,臨朝當政,就此形成“楚系外戚勢力”。雖然此時宣太后權勢還是比不上相國樗裡疾,但此時魏冉是軍中悍將,魏氏已在軍中冉冉升起。等到魏冉代替樗裡疾出任相國,“楚系”執掌國家大權並且由此坐大。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楚系勢力圖

第二點:昭王與楚系產生分歧

宣太后執政時期是秦國發展的黃金時段。大王、軍方、外戚三方聯手,奠定了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

但昭王卻不這麼看,隨著功績受到提升臣子是忠於秦王還是忠於楚系,無從判斷。“楚系”勢力已經遍佈朝堂,雖然“統一之勢”已顯,但是卻以王權旁落、國策變更為代價。

其一,“私門”富於“公室”

《史記》:范雎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魏冉一家富可敵國,魏冉“就國”的時候,運送財富的大車一次就高達千輛。

其二,法治崩潰

商鞅變法以來,“法治”教育深入到各級官吏之心,“務實”和“守法”成為大秦人的基本操守。穰侯、華陽君、涇陽君、華陽君合稱“咸陽四貴”,權傾朝野,貪贓枉法,國人只知“四貴”,卻不知國中還有大王。

其三,制度崩壞

商君立律:宗室無軍功者,不得列入宗室祖籍,雖富亦不得愈制。“二十等軍功爵”制度促使大秦的武力持續增加。宣太后給他兒子封君,破壞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度。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二十等軍功爵

其四,國策變更

商鞅變法變法中,還有一個最嚴厲的地方,就是減少封君的數量。即使封君,也儘量往邊境封。封君太多,國家的稅賦就少了,還會造成分裂,不利於國家治權統一。而宣太后一朝,更改了大秦國策,大量封君。

其五,以國家公器來為私人服務

《史記》: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相國魏冉欲攻打齊國,以擴大他的封地“陶”的範圍。問題很嚴重,楚系封君膽大包天,竟然利用國家軍隊來為私人服務。

其六,有“田氏代齊”之憂。

公元前489年到前386年,齊國田氏通過自己的實力,自立為國君,取代“姜齊”,是為“田齊”。“楚系”既把控了國家行政權、決策權,又掌控住了國家軍隊。有朝一日,如果行“田氏代齊”故事,那贏姓王族就沒了。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田氏篡齊

第三點:昭王拉攏關東系,打擊楚系

秦國強大的武力和戰場上的不斷勝利,促使關東人才不斷入秦,形成了“關東系”。

這個時候范雎出現了,他對昭王說,“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他勸進大王,立即施“固幹削枝”之策,加強王權,加強中央集權。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范雎

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復收陶為郡。不是昭王醒悟,而是宣太后臨朝聽政的時候,楚系強大。昭王隱忍不發,等到宣太后老病交加才敢動手。這跟唐朝的張柬之在武則天八十多歲的時候,才發動“神龍政變”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再強大又如何,結果都會敗在死神的手上。

“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史記秦本紀》

這一年昭王利用“關東系”為集權先鋒,免除魏冉的相國職務,以范雎代之,驅逐“咸陽四貴”,責令封君就國。魏冉死後,咸陽收回“陶”,設郡。

沒有“楚系”的扶持,以質子背景的昭王也鬥不過他的那些弟弟們,也不可能取得“四大戰役”的輝煌戰果。但最終為了“集權”理想,昭王驅逐“四貴”,收回了決策權和行政權。

楚系”遭此重挫是不是就此一蹶不振了呢?不是。宣太后仍然等到了“安國君為太子”的重大勝利,在死之前,她已經完美的進行了權力交接,那就是——安君國最寵愛的華陽夫人。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第一點:楚系外戚勢力的形成與壯大

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有子贏蕩(秦武王)、贏壯,與羋八子(即宣太后)有子贏稷、贏芾、贏悝。“八子”是秦國妃子的一種職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他的兄弟為王位大打出手。宣太后想立她的兒子公子芾為王,秦惠文後以及武王后想立公子壯,並且得到了左相甘茂的支持。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秦武王舉鼎而死

但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亂入,他支持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為秦國大王。宣太后最初雖然想立公子芾,但贏稷也是他的兒子。這個時候的宣太后並沒有權傾朝野,她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大臣反對贏稷即位。因為贏稷母家勢力薄弱,想坐穩王位,那就要經過一系列的權力搏殺,趙武靈王這麼做就是想利用秦國的“王統之爭”來混亂秦國的朝堂。

秦國宗室重臣、右相樗裡疾(秦惠文王異母弟)果斷出手,迎回了贏稷,並立他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從根源上掐斷了趙武靈王的幻想。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贏稷

這一次王統之爭以宣太后的勝利而告終,但秦國還是發生了長達三年“季君之亂”,由於競爭王統失敗,季君公子壯以及支持他的一些大臣叛亂。魏冉為將平定了這一次叛亂,並把武王后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

為了給贏稷保駕護航,宣太后爭取得到了樗裡疾的支持,臨朝當政,就此形成“楚系外戚勢力”。雖然此時宣太后權勢還是比不上相國樗裡疾,但此時魏冉是軍中悍將,魏氏已在軍中冉冉升起。等到魏冉代替樗裡疾出任相國,“楚系”執掌國家大權並且由此坐大。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楚系勢力圖

第二點:昭王與楚系產生分歧

宣太后執政時期是秦國發展的黃金時段。大王、軍方、外戚三方聯手,奠定了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

但昭王卻不這麼看,隨著功績受到提升臣子是忠於秦王還是忠於楚系,無從判斷。“楚系”勢力已經遍佈朝堂,雖然“統一之勢”已顯,但是卻以王權旁落、國策變更為代價。

其一,“私門”富於“公室”

《史記》:范雎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魏冉一家富可敵國,魏冉“就國”的時候,運送財富的大車一次就高達千輛。

其二,法治崩潰

商鞅變法以來,“法治”教育深入到各級官吏之心,“務實”和“守法”成為大秦人的基本操守。穰侯、華陽君、涇陽君、華陽君合稱“咸陽四貴”,權傾朝野,貪贓枉法,國人只知“四貴”,卻不知國中還有大王。

其三,制度崩壞

商君立律:宗室無軍功者,不得列入宗室祖籍,雖富亦不得愈制。“二十等軍功爵”制度促使大秦的武力持續增加。宣太后給他兒子封君,破壞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度。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二十等軍功爵

其四,國策變更

商鞅變法變法中,還有一個最嚴厲的地方,就是減少封君的數量。即使封君,也儘量往邊境封。封君太多,國家的稅賦就少了,還會造成分裂,不利於國家治權統一。而宣太后一朝,更改了大秦國策,大量封君。

其五,以國家公器來為私人服務

《史記》: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相國魏冉欲攻打齊國,以擴大他的封地“陶”的範圍。問題很嚴重,楚系封君膽大包天,竟然利用國家軍隊來為私人服務。

其六,有“田氏代齊”之憂。

公元前489年到前386年,齊國田氏通過自己的實力,自立為國君,取代“姜齊”,是為“田齊”。“楚系”既把控了國家行政權、決策權,又掌控住了國家軍隊。有朝一日,如果行“田氏代齊”故事,那贏姓王族就沒了。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田氏篡齊

第三點:昭王拉攏關東系,打擊楚系

秦國強大的武力和戰場上的不斷勝利,促使關東人才不斷入秦,形成了“關東系”。

這個時候范雎出現了,他對昭王說,“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他勸進大王,立即施“固幹削枝”之策,加強王權,加強中央集權。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范雎

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復收陶為郡。不是昭王醒悟,而是宣太后臨朝聽政的時候,楚系強大。昭王隱忍不發,等到宣太后老病交加才敢動手。這跟唐朝的張柬之在武則天八十多歲的時候,才發動“神龍政變”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再強大又如何,結果都會敗在死神的手上。

“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史記秦本紀》

這一年昭王利用“關東系”為集權先鋒,免除魏冉的相國職務,以范雎代之,驅逐“咸陽四貴”,責令封君就國。魏冉死後,咸陽收回“陶”,設郡。

沒有“楚系”的扶持,以質子背景的昭王也鬥不過他的那些弟弟們,也不可能取得“四大戰役”的輝煌戰果。但最終為了“集權”理想,昭王驅逐“四貴”,收回了決策權和行政權。

楚系”遭此重挫是不是就此一蹶不振了呢?不是。宣太后仍然等到了“安國君為太子”的重大勝利,在死之前,她已經完美的進行了權力交接,那就是——安君國最寵愛的華陽夫人。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宣太后

第四點:武安君白起自殺

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即武;得百姓安集,即安,白起受武安封號。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白起在杜郵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過錯,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都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之後,拔劍自殺。

對於兩段話的理解,本人有二個觀點。

其一,這個世界上有少數人的確因為天生腦補結構的問題,生下來就生有反骨,喜歡殺戳和毀滅,但是大部份的正常人都會盡全力去做一個讓別人承認的好人。白起是大將,互相攻伐只是受命,不得不如此。雖然心中不安,卻不虧心。但是用騙術坑殺降卒,問心有愧。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第一點:楚系外戚勢力的形成與壯大

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有子贏蕩(秦武王)、贏壯,與羋八子(即宣太后)有子贏稷、贏芾、贏悝。“八子”是秦國妃子的一種職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他的兄弟為王位大打出手。宣太后想立她的兒子公子芾為王,秦惠文後以及武王后想立公子壯,並且得到了左相甘茂的支持。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秦武王舉鼎而死

但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亂入,他支持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為秦國大王。宣太后最初雖然想立公子芾,但贏稷也是他的兒子。這個時候的宣太后並沒有權傾朝野,她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大臣反對贏稷即位。因為贏稷母家勢力薄弱,想坐穩王位,那就要經過一系列的權力搏殺,趙武靈王這麼做就是想利用秦國的“王統之爭”來混亂秦國的朝堂。

秦國宗室重臣、右相樗裡疾(秦惠文王異母弟)果斷出手,迎回了贏稷,並立他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從根源上掐斷了趙武靈王的幻想。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贏稷

這一次王統之爭以宣太后的勝利而告終,但秦國還是發生了長達三年“季君之亂”,由於競爭王統失敗,季君公子壯以及支持他的一些大臣叛亂。魏冉為將平定了這一次叛亂,並把武王后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

為了給贏稷保駕護航,宣太后爭取得到了樗裡疾的支持,臨朝當政,就此形成“楚系外戚勢力”。雖然此時宣太后權勢還是比不上相國樗裡疾,但此時魏冉是軍中悍將,魏氏已在軍中冉冉升起。等到魏冉代替樗裡疾出任相國,“楚系”執掌國家大權並且由此坐大。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楚系勢力圖

第二點:昭王與楚系產生分歧

宣太后執政時期是秦國發展的黃金時段。大王、軍方、外戚三方聯手,奠定了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

但昭王卻不這麼看,隨著功績受到提升臣子是忠於秦王還是忠於楚系,無從判斷。“楚系”勢力已經遍佈朝堂,雖然“統一之勢”已顯,但是卻以王權旁落、國策變更為代價。

其一,“私門”富於“公室”

《史記》:范雎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魏冉一家富可敵國,魏冉“就國”的時候,運送財富的大車一次就高達千輛。

其二,法治崩潰

商鞅變法以來,“法治”教育深入到各級官吏之心,“務實”和“守法”成為大秦人的基本操守。穰侯、華陽君、涇陽君、華陽君合稱“咸陽四貴”,權傾朝野,貪贓枉法,國人只知“四貴”,卻不知國中還有大王。

其三,制度崩壞

商君立律:宗室無軍功者,不得列入宗室祖籍,雖富亦不得愈制。“二十等軍功爵”制度促使大秦的武力持續增加。宣太后給他兒子封君,破壞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度。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二十等軍功爵

其四,國策變更

商鞅變法變法中,還有一個最嚴厲的地方,就是減少封君的數量。即使封君,也儘量往邊境封。封君太多,國家的稅賦就少了,還會造成分裂,不利於國家治權統一。而宣太后一朝,更改了大秦國策,大量封君。

其五,以國家公器來為私人服務

《史記》: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相國魏冉欲攻打齊國,以擴大他的封地“陶”的範圍。問題很嚴重,楚系封君膽大包天,竟然利用國家軍隊來為私人服務。

其六,有“田氏代齊”之憂。

公元前489年到前386年,齊國田氏通過自己的實力,自立為國君,取代“姜齊”,是為“田齊”。“楚系”既把控了國家行政權、決策權,又掌控住了國家軍隊。有朝一日,如果行“田氏代齊”故事,那贏姓王族就沒了。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田氏篡齊

第三點:昭王拉攏關東系,打擊楚系

秦國強大的武力和戰場上的不斷勝利,促使關東人才不斷入秦,形成了“關東系”。

這個時候范雎出現了,他對昭王說,“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他勸進大王,立即施“固幹削枝”之策,加強王權,加強中央集權。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范雎

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復收陶為郡。不是昭王醒悟,而是宣太后臨朝聽政的時候,楚系強大。昭王隱忍不發,等到宣太后老病交加才敢動手。這跟唐朝的張柬之在武則天八十多歲的時候,才發動“神龍政變”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再強大又如何,結果都會敗在死神的手上。

“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史記秦本紀》

這一年昭王利用“關東系”為集權先鋒,免除魏冉的相國職務,以范雎代之,驅逐“咸陽四貴”,責令封君就國。魏冉死後,咸陽收回“陶”,設郡。

沒有“楚系”的扶持,以質子背景的昭王也鬥不過他的那些弟弟們,也不可能取得“四大戰役”的輝煌戰果。但最終為了“集權”理想,昭王驅逐“四貴”,收回了決策權和行政權。

楚系”遭此重挫是不是就此一蹶不振了呢?不是。宣太后仍然等到了“安國君為太子”的重大勝利,在死之前,她已經完美的進行了權力交接,那就是——安君國最寵愛的華陽夫人。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宣太后

第四點:武安君白起自殺

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即武;得百姓安集,即安,白起受武安封號。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白起在杜郵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過錯,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都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之後,拔劍自殺。

對於兩段話的理解,本人有二個觀點。

其一,這個世界上有少數人的確因為天生腦補結構的問題,生下來就生有反骨,喜歡殺戳和毀滅,但是大部份的正常人都會盡全力去做一個讓別人承認的好人。白起是大將,互相攻伐只是受命,不得不如此。雖然心中不安,卻不虧心。但是用騙術坑殺降卒,問心有愧。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殺神白起劇照

其二,“固幹削枝”之計,白起自知自已仍在“必須除去”的選項裡。昭王按“派系”進行權力清算,卻無視白起一心為國的忠心,這讓白起產生憤恨。“我對上天有什麼過錯,竟落得如此下場?”翻譯過就是岳飛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白起,昭王,岳飛,高宗這兩對君臣,大家都你知我知,但在權力面前,你不再是你,我也不再是我,只能拔劍而相殺。

按“固幹削枝”的演變來說,所謂的白起拒絕趕赴邯鄲戰場這個說法要商量,昭王既然要除掉他,怎麼可能還讓他掌軍權。范雎用“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的藉口,這是史記上所留的說法。

第五點:昭王利用關東系掌控軍權

昭王四十八年,昭王和范雎想獨佔“滅趙之功”,范雎推薦鄭安平攻趙,惜敗。

史記:任鄭安平擊趙,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

昭王利用軍功掌控軍隊主導權的想法流產。按秦國的法律,將官有罪,薦者焉能事外?但是昭王走到了這一步,只能強行維護范雎。他下詔令,“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

昭王五十年白起自殺,太尉司馬梗被逐,大秦軍方與昭王決裂。打不了勝仗,昭王想利用“關東系”把控軍隊的想法全面破產。昭王欲以“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來激勵范雎繼續為他出謀劃策,但是范雎已經“不知所出”。

"


昭襄王在位中期,宣太后臨朝當政,魏冉出任相國,白起受魏冉保舉,出任秦國軍隊最高統帥,秦國發動四大戰役,在東方戰場上攻城掠地。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攻打韓魏,趙國掣肘,攻打趙國,韓魏掣肘,再加上楚國與三晉頻頻聯動,秦國東進戰略受阻。

而四大戰役的勝利,極大地削弱了四國的力量,統一天下的大門便向秦國打開了。在這之後,昭王卻自廢武功,驅趕了魏冉,誅殺了白起,昭王年老昏庸了嗎?當然不是,那他為什麼要這樣幹呢?這就要從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說起了,宣太后羋姓熊氏,楚國貴族之後,所以我們稱之為“楚系外戚勢力”。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四大戰役

第一點:楚系外戚勢力的形成與壯大

秦惠文王與惠文後有子贏蕩(秦武王)、贏壯,與羋八子(即宣太后)有子贏稷、贏芾、贏悝。“八子”是秦國妃子的一種職位。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死,他的兄弟為王位大打出手。宣太后想立她的兒子公子芾為王,秦惠文後以及武王后想立公子壯,並且得到了左相甘茂的支持。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秦武王舉鼎而死

但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亂入,他支持在燕國為質子的贏稷為秦國大王。宣太后最初雖然想立公子芾,但贏稷也是他的兒子。這個時候的宣太后並沒有權傾朝野,她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多大臣反對贏稷即位。因為贏稷母家勢力薄弱,想坐穩王位,那就要經過一系列的權力搏殺,趙武靈王這麼做就是想利用秦國的“王統之爭”來混亂秦國的朝堂。

秦國宗室重臣、右相樗裡疾(秦惠文王異母弟)果斷出手,迎回了贏稷,並立他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從根源上掐斷了趙武靈王的幻想。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贏稷

這一次王統之爭以宣太后的勝利而告終,但秦國還是發生了長達三年“季君之亂”,由於競爭王統失敗,季君公子壯以及支持他的一些大臣叛亂。魏冉為將平定了這一次叛亂,並把武王后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

為了給贏稷保駕護航,宣太后爭取得到了樗裡疾的支持,臨朝當政,就此形成“楚系外戚勢力”。雖然此時宣太后權勢還是比不上相國樗裡疾,但此時魏冉是軍中悍將,魏氏已在軍中冉冉升起。等到魏冉代替樗裡疾出任相國,“楚系”執掌國家大權並且由此坐大。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楚系勢力圖

第二點:昭王與楚系產生分歧

宣太后執政時期是秦國發展的黃金時段。大王、軍方、外戚三方聯手,奠定了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

但昭王卻不這麼看,隨著功績受到提升臣子是忠於秦王還是忠於楚系,無從判斷。“楚系”勢力已經遍佈朝堂,雖然“統一之勢”已顯,但是卻以王權旁落、國策變更為代價。

其一,“私門”富於“公室”

《史記》:范雎言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於諸侯,涇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於王室。穰侯出關,輜車千乘有餘。魏冉一家富可敵國,魏冉“就國”的時候,運送財富的大車一次就高達千輛。

其二,法治崩潰

商鞅變法以來,“法治”教育深入到各級官吏之心,“務實”和“守法”成為大秦人的基本操守。穰侯、華陽君、涇陽君、華陽君合稱“咸陽四貴”,權傾朝野,貪贓枉法,國人只知“四貴”,卻不知國中還有大王。

其三,制度崩壞

商君立律:宗室無軍功者,不得列入宗室祖籍,雖富亦不得愈制。“二十等軍功爵”制度促使大秦的武力持續增加。宣太后給他兒子封君,破壞了二十等軍功爵制度。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二十等軍功爵

其四,國策變更

商鞅變法變法中,還有一個最嚴厲的地方,就是減少封君的數量。即使封君,也儘量往邊境封。封君太多,國家的稅賦就少了,還會造成分裂,不利於國家治權統一。而宣太后一朝,更改了大秦國策,大量封君。

其五,以國家公器來為私人服務

《史記》:昭王三十六年,相國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齊取剛、壽,以廣其陶邑。相國魏冉欲攻打齊國,以擴大他的封地“陶”的範圍。問題很嚴重,楚系封君膽大包天,竟然利用國家軍隊來為私人服務。

其六,有“田氏代齊”之憂。

公元前489年到前386年,齊國田氏通過自己的實力,自立為國君,取代“姜齊”,是為“田齊”。“楚系”既把控了國家行政權、決策權,又掌控住了國家軍隊。有朝一日,如果行“田氏代齊”故事,那贏姓王族就沒了。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田氏篡齊

第三點:昭王拉攏關東系,打擊楚系

秦國強大的武力和戰場上的不斷勝利,促使關東人才不斷入秦,形成了“關東系”。

這個時候范雎出現了,他對昭王說,“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他勸進大王,立即施“固幹削枝”之策,加強王權,加強中央集權。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范雎

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涇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復收陶為郡。不是昭王醒悟,而是宣太后臨朝聽政的時候,楚系強大。昭王隱忍不發,等到宣太后老病交加才敢動手。這跟唐朝的張柬之在武則天八十多歲的時候,才發動“神龍政變”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再強大又如何,結果都會敗在死神的手上。

“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史記秦本紀》

這一年昭王利用“關東系”為集權先鋒,免除魏冉的相國職務,以范雎代之,驅逐“咸陽四貴”,責令封君就國。魏冉死後,咸陽收回“陶”,設郡。

沒有“楚系”的扶持,以質子背景的昭王也鬥不過他的那些弟弟們,也不可能取得“四大戰役”的輝煌戰果。但最終為了“集權”理想,昭王驅逐“四貴”,收回了決策權和行政權。

楚系”遭此重挫是不是就此一蹶不振了呢?不是。宣太后仍然等到了“安國君為太子”的重大勝利,在死之前,她已經完美的進行了權力交接,那就是——安君國最寵愛的華陽夫人。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宣太后

第四點:武安君白起自殺

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即武;得百姓安集,即安,白起受武安封號。昭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白起在杜郵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過錯,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都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之後,拔劍自殺。

對於兩段話的理解,本人有二個觀點。

其一,這個世界上有少數人的確因為天生腦補結構的問題,生下來就生有反骨,喜歡殺戳和毀滅,但是大部份的正常人都會盡全力去做一個讓別人承認的好人。白起是大將,互相攻伐只是受命,不得不如此。雖然心中不安,卻不虧心。但是用騙術坑殺降卒,問心有愧。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殺神白起劇照

其二,“固幹削枝”之計,白起自知自已仍在“必須除去”的選項裡。昭王按“派系”進行權力清算,卻無視白起一心為國的忠心,這讓白起產生憤恨。“我對上天有什麼過錯,竟落得如此下場?”翻譯過就是岳飛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白起,昭王,岳飛,高宗這兩對君臣,大家都你知我知,但在權力面前,你不再是你,我也不再是我,只能拔劍而相殺。

按“固幹削枝”的演變來說,所謂的白起拒絕趕赴邯鄲戰場這個說法要商量,昭王既然要除掉他,怎麼可能還讓他掌軍權。范雎用“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的藉口,這是史記上所留的說法。

第五點:昭王利用關東系掌控軍權

昭王四十八年,昭王和范雎想獨佔“滅趙之功”,范雎推薦鄭安平攻趙,惜敗。

史記:任鄭安平擊趙,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

昭王利用軍功掌控軍隊主導權的想法流產。按秦國的法律,將官有罪,薦者焉能事外?但是昭王走到了這一步,只能強行維護范雎。他下詔令,“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

昭王五十年白起自殺,太尉司馬梗被逐,大秦軍方與昭王決裂。打不了勝仗,昭王想利用“關東系”把控軍隊的想法全面破產。昭王欲以“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來激勵范雎繼續為他出謀劃策,但是范雎已經“不知所出”。

范雎本為政客,秦昭襄王為何用他之計,而罷免魏冉和誅殺白起?

秦軍方

也就是說范雎其實就是一個政客,並無治國、安民、攻伐之術,他的“固幹削枝”之策也走到了盡頭。無奈之下,昭王只好罷黜範

昭王晚年,一事無成。“中央集權”、“加強王權”的目的雖然成功了,統一的步伐也因此嘎然而止。范雎固然有功於昭王,但是他的“固幹削枝”之策,給秦國帶來了劇痛的創傷。

宋代陳師道《後山集》雲:“母后臨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太后專權,也自她始”。

這一句話就點出了秦昭襄王為何要下死手的真正原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