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

東漢末期,由於朝政腐敗,國家處於混亂不堪之中,漢靈帝死後,其長子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開始爭奪朝政大權。後來外戚大將軍何進密詔地方軍閥董卓進京,企圖藉助董卓之力幫助其對付十常侍,沒想到董卓還路上時,他就被宦官們殺死了,結果董卓率軍趕到後,立即控制了少帝劉辯和朝政大權。當時漢朝中央仍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他們對董卓的暴行進行了反抗和批判,結果很多人被董卓害死。但有一個人,他見無力公開對付董卓,便採取了暗中謀劃的策略,結果還真成功了,這個人就是司徒王允。那麼,王允剷除董卓後,掌握了漢朝中央大權,他為何不調集兵力對付董卓的餘黨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

東漢末期,由於朝政腐敗,國家處於混亂不堪之中,漢靈帝死後,其長子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開始爭奪朝政大權。後來外戚大將軍何進密詔地方軍閥董卓進京,企圖藉助董卓之力幫助其對付十常侍,沒想到董卓還路上時,他就被宦官們殺死了,結果董卓率軍趕到後,立即控制了少帝劉辯和朝政大權。當時漢朝中央仍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他們對董卓的暴行進行了反抗和批判,結果很多人被董卓害死。但有一個人,他見無力公開對付董卓,便採取了暗中謀劃的策略,結果還真成功了,這個人就是司徒王允。那麼,王允剷除董卓後,掌握了漢朝中央大權,他為何不調集兵力對付董卓的餘黨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董卓亂政

第一,董卓雖死,但中央權威低下,地方勢力不受控的局面並未改變。

東漢末年,國家政局之所以越來越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權威越來越低,一些地方勢力藉助鎮壓黃巾起義的機會逐漸強大起來,不再完全聽命於朝廷的調遣,而且當時的東漢朝廷也的確不值得地方大臣為其賣力,因為實在是太黑暗了。

"

東漢末期,由於朝政腐敗,國家處於混亂不堪之中,漢靈帝死後,其長子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開始爭奪朝政大權。後來外戚大將軍何進密詔地方軍閥董卓進京,企圖藉助董卓之力幫助其對付十常侍,沒想到董卓還路上時,他就被宦官們殺死了,結果董卓率軍趕到後,立即控制了少帝劉辯和朝政大權。當時漢朝中央仍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他們對董卓的暴行進行了反抗和批判,結果很多人被董卓害死。但有一個人,他見無力公開對付董卓,便採取了暗中謀劃的策略,結果還真成功了,這個人就是司徒王允。那麼,王允剷除董卓後,掌握了漢朝中央大權,他為何不調集兵力對付董卓的餘黨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董卓亂政

第一,董卓雖死,但中央權威低下,地方勢力不受控的局面並未改變。

東漢末年,國家政局之所以越來越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權威越來越低,一些地方勢力藉助鎮壓黃巾起義的機會逐漸強大起來,不再完全聽命於朝廷的調遣,而且當時的東漢朝廷也的確不值得地方大臣為其賣力,因為實在是太黑暗了。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迷惑董卓

王允通過迷惑董卓,暗中聯絡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士孫瑞、楊瓚等人,密商對付董卓的辦法,後來他成功說服呂布,促使呂布下決心為朝廷剷除董卓。結果呂布趁董卓不備之機,成功與手下十多名心腹親兵將董卓刺殺。殺死董卓後,皇帝命王允錄尚書事,總攝朝政,呂布也被封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二人一文一武,本有可能重振朝綱,逐漸挽回朝廷的不利局面。可由於他們當初的合作並不全是出於為朝廷的公心,所以合作成功後,他們並未拿出有效的方案重振朝廷權威,王允雖然做了一些事,但卻無力徹底扭轉朝廷的不利局面。

第二,王允成功後,居功自傲,沒有認識到自己即將遇到的危機。

"

東漢末期,由於朝政腐敗,國家處於混亂不堪之中,漢靈帝死後,其長子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開始爭奪朝政大權。後來外戚大將軍何進密詔地方軍閥董卓進京,企圖藉助董卓之力幫助其對付十常侍,沒想到董卓還路上時,他就被宦官們殺死了,結果董卓率軍趕到後,立即控制了少帝劉辯和朝政大權。當時漢朝中央仍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他們對董卓的暴行進行了反抗和批判,結果很多人被董卓害死。但有一個人,他見無力公開對付董卓,便採取了暗中謀劃的策略,結果還真成功了,這個人就是司徒王允。那麼,王允剷除董卓後,掌握了漢朝中央大權,他為何不調集兵力對付董卓的餘黨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董卓亂政

第一,董卓雖死,但中央權威低下,地方勢力不受控的局面並未改變。

東漢末年,國家政局之所以越來越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權威越來越低,一些地方勢力藉助鎮壓黃巾起義的機會逐漸強大起來,不再完全聽命於朝廷的調遣,而且當時的東漢朝廷也的確不值得地方大臣為其賣力,因為實在是太黑暗了。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迷惑董卓

王允通過迷惑董卓,暗中聯絡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士孫瑞、楊瓚等人,密商對付董卓的辦法,後來他成功說服呂布,促使呂布下決心為朝廷剷除董卓。結果呂布趁董卓不備之機,成功與手下十多名心腹親兵將董卓刺殺。殺死董卓後,皇帝命王允錄尚書事,總攝朝政,呂布也被封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二人一文一武,本有可能重振朝綱,逐漸挽回朝廷的不利局面。可由於他們當初的合作並不全是出於為朝廷的公心,所以合作成功後,他們並未拿出有效的方案重振朝廷權威,王允雖然做了一些事,但卻無力徹底扭轉朝廷的不利局面。

第二,王允成功後,居功自傲,沒有認識到自己即將遇到的危機。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劇照

​王允為人“性剛稜疾惡”,滅掉董卓後,他受到朝野上下的讚譽,幾乎成了漢室的大英雄,面臨這樣重大的勝利,55歲的王允開始飄飄然,甚至“自謂無復患難”。王允“不循權宜之計”的做事方法,使他逐漸失去人心,失去了和大臣們推心置腹的機會。王允總攝朝政期間,還幹了一件特別失人心的事,就是誅殺了漢末名士蔡邕。

"

東漢末期,由於朝政腐敗,國家處於混亂不堪之中,漢靈帝死後,其長子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開始爭奪朝政大權。後來外戚大將軍何進密詔地方軍閥董卓進京,企圖藉助董卓之力幫助其對付十常侍,沒想到董卓還路上時,他就被宦官們殺死了,結果董卓率軍趕到後,立即控制了少帝劉辯和朝政大權。當時漢朝中央仍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他們對董卓的暴行進行了反抗和批判,結果很多人被董卓害死。但有一個人,他見無力公開對付董卓,便採取了暗中謀劃的策略,結果還真成功了,這個人就是司徒王允。那麼,王允剷除董卓後,掌握了漢朝中央大權,他為何不調集兵力對付董卓的餘黨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董卓亂政

第一,董卓雖死,但中央權威低下,地方勢力不受控的局面並未改變。

東漢末年,國家政局之所以越來越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權威越來越低,一些地方勢力藉助鎮壓黃巾起義的機會逐漸強大起來,不再完全聽命於朝廷的調遣,而且當時的東漢朝廷也的確不值得地方大臣為其賣力,因為實在是太黑暗了。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迷惑董卓

王允通過迷惑董卓,暗中聯絡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士孫瑞、楊瓚等人,密商對付董卓的辦法,後來他成功說服呂布,促使呂布下決心為朝廷剷除董卓。結果呂布趁董卓不備之機,成功與手下十多名心腹親兵將董卓刺殺。殺死董卓後,皇帝命王允錄尚書事,總攝朝政,呂布也被封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二人一文一武,本有可能重振朝綱,逐漸挽回朝廷的不利局面。可由於他們當初的合作並不全是出於為朝廷的公心,所以合作成功後,他們並未拿出有效的方案重振朝廷權威,王允雖然做了一些事,但卻無力徹底扭轉朝廷的不利局面。

第二,王允成功後,居功自傲,沒有認識到自己即將遇到的危機。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劇照

​王允為人“性剛稜疾惡”,滅掉董卓後,他受到朝野上下的讚譽,幾乎成了漢室的大英雄,面臨這樣重大的勝利,55歲的王允開始飄飄然,甚至“自謂無復患難”。王允“不循權宜之計”的做事方法,使他逐漸失去人心,失去了和大臣們推心置腹的機會。王允總攝朝政期間,還幹了一件特別失人心的事,就是誅殺了漢末名士蔡邕。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蔡邕劇照

​蔡邕在董卓擅權的時候,被董卓強行徵召為其效力,董卓對他倒是不錯,所以,他聽說董卓被殺死時,正和王允在一起,這令他感到很突然,不禁為其嘆息了兩句。王允見狀,怒斥蔡邕說:“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如果只是怒斥蔡邕,王允做的倒是很得當,可當時已經膨脹的王允,卻抓住不放,令人將蔡邕收監下獄,準備處死。蔡邕為了完成編輯“漢史”的任務,急忙向王允請求饒命,以“黥首刖足”之刑懲罰自己,太尉馬日磾等人也為蔡邕求情,可王允卻以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而使毀謗之書《史記》流傳為由,拒絕了眾人的求情,最終處死了蔡邕。

蔡邕之死,對王允名聲的影響非常壞,人們都認為王允執掌的漢朝廷仍舊是沒有希望的朝廷,所以很多有識之士逐漸遠離王允總攝的朝廷。當然,王允也並不是什麼準備都沒做,他提拔同郡人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為三輔,即把京師附近的地區劃分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但這些準備並不夠,人心的離散和軍事準備的不足,為其後面被害埋下隱患。

第三,處置董卓餘黨不當,激發矛盾升級,並缺乏妥善的軍事防禦。

"

東漢末期,由於朝政腐敗,國家處於混亂不堪之中,漢靈帝死後,其長子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開始爭奪朝政大權。後來外戚大將軍何進密詔地方軍閥董卓進京,企圖藉助董卓之力幫助其對付十常侍,沒想到董卓還路上時,他就被宦官們殺死了,結果董卓率軍趕到後,立即控制了少帝劉辯和朝政大權。當時漢朝中央仍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他們對董卓的暴行進行了反抗和批判,結果很多人被董卓害死。但有一個人,他見無力公開對付董卓,便採取了暗中謀劃的策略,結果還真成功了,這個人就是司徒王允。那麼,王允剷除董卓後,掌握了漢朝中央大權,他為何不調集兵力對付董卓的餘黨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董卓亂政

第一,董卓雖死,但中央權威低下,地方勢力不受控的局面並未改變。

東漢末年,國家政局之所以越來越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權威越來越低,一些地方勢力藉助鎮壓黃巾起義的機會逐漸強大起來,不再完全聽命於朝廷的調遣,而且當時的東漢朝廷也的確不值得地方大臣為其賣力,因為實在是太黑暗了。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迷惑董卓

王允通過迷惑董卓,暗中聯絡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士孫瑞、楊瓚等人,密商對付董卓的辦法,後來他成功說服呂布,促使呂布下決心為朝廷剷除董卓。結果呂布趁董卓不備之機,成功與手下十多名心腹親兵將董卓刺殺。殺死董卓後,皇帝命王允錄尚書事,總攝朝政,呂布也被封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二人一文一武,本有可能重振朝綱,逐漸挽回朝廷的不利局面。可由於他們當初的合作並不全是出於為朝廷的公心,所以合作成功後,他們並未拿出有效的方案重振朝廷權威,王允雖然做了一些事,但卻無力徹底扭轉朝廷的不利局面。

第二,王允成功後,居功自傲,沒有認識到自己即將遇到的危機。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劇照

​王允為人“性剛稜疾惡”,滅掉董卓後,他受到朝野上下的讚譽,幾乎成了漢室的大英雄,面臨這樣重大的勝利,55歲的王允開始飄飄然,甚至“自謂無復患難”。王允“不循權宜之計”的做事方法,使他逐漸失去人心,失去了和大臣們推心置腹的機會。王允總攝朝政期間,還幹了一件特別失人心的事,就是誅殺了漢末名士蔡邕。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蔡邕劇照

​蔡邕在董卓擅權的時候,被董卓強行徵召為其效力,董卓對他倒是不錯,所以,他聽說董卓被殺死時,正和王允在一起,這令他感到很突然,不禁為其嘆息了兩句。王允見狀,怒斥蔡邕說:“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如果只是怒斥蔡邕,王允做的倒是很得當,可當時已經膨脹的王允,卻抓住不放,令人將蔡邕收監下獄,準備處死。蔡邕為了完成編輯“漢史”的任務,急忙向王允請求饒命,以“黥首刖足”之刑懲罰自己,太尉馬日磾等人也為蔡邕求情,可王允卻以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而使毀謗之書《史記》流傳為由,拒絕了眾人的求情,最終處死了蔡邕。

蔡邕之死,對王允名聲的影響非常壞,人們都認為王允執掌的漢朝廷仍舊是沒有希望的朝廷,所以很多有識之士逐漸遠離王允總攝的朝廷。當然,王允也並不是什麼準備都沒做,他提拔同郡人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為三輔,即把京師附近的地區劃分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但這些準備並不夠,人心的離散和軍事準備的不足,為其後面被害埋下隱患。

第三,處置董卓餘黨不當,激發矛盾升級,並缺乏妥善的軍事防禦。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

​董卓死後,其手下以李傕、郭汜為首的涼州軍還在,此時,王允主要犯了兩個錯誤:

一是態度搖擺不定。一開始,李、郭二人曾向朝廷上表求赦,但遭王允拒絕。王允在處置董卓餘黨的時候,表現出反覆無常,始末不一的態度。《後漢書》記載,王允開始時是想赦免董卓餘黨的,呂布也曾勸他這樣處理。可在與大臣們商議時,他又說了一番惹下大禍的話,他說:“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核心意思就是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最好辦法,不如讓他們接受懲罰。

"

東漢末期,由於朝政腐敗,國家處於混亂不堪之中,漢靈帝死後,其長子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開始爭奪朝政大權。後來外戚大將軍何進密詔地方軍閥董卓進京,企圖藉助董卓之力幫助其對付十常侍,沒想到董卓還路上時,他就被宦官們殺死了,結果董卓率軍趕到後,立即控制了少帝劉辯和朝政大權。當時漢朝中央仍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他們對董卓的暴行進行了反抗和批判,結果很多人被董卓害死。但有一個人,他見無力公開對付董卓,便採取了暗中謀劃的策略,結果還真成功了,這個人就是司徒王允。那麼,王允剷除董卓後,掌握了漢朝中央大權,他為何不調集兵力對付董卓的餘黨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董卓亂政

第一,董卓雖死,但中央權威低下,地方勢力不受控的局面並未改變。

東漢末年,國家政局之所以越來越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權威越來越低,一些地方勢力藉助鎮壓黃巾起義的機會逐漸強大起來,不再完全聽命於朝廷的調遣,而且當時的東漢朝廷也的確不值得地方大臣為其賣力,因為實在是太黑暗了。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迷惑董卓

王允通過迷惑董卓,暗中聯絡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士孫瑞、楊瓚等人,密商對付董卓的辦法,後來他成功說服呂布,促使呂布下決心為朝廷剷除董卓。結果呂布趁董卓不備之機,成功與手下十多名心腹親兵將董卓刺殺。殺死董卓後,皇帝命王允錄尚書事,總攝朝政,呂布也被封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二人一文一武,本有可能重振朝綱,逐漸挽回朝廷的不利局面。可由於他們當初的合作並不全是出於為朝廷的公心,所以合作成功後,他們並未拿出有效的方案重振朝廷權威,王允雖然做了一些事,但卻無力徹底扭轉朝廷的不利局面。

第二,王允成功後,居功自傲,沒有認識到自己即將遇到的危機。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劇照

​王允為人“性剛稜疾惡”,滅掉董卓後,他受到朝野上下的讚譽,幾乎成了漢室的大英雄,面臨這樣重大的勝利,55歲的王允開始飄飄然,甚至“自謂無復患難”。王允“不循權宜之計”的做事方法,使他逐漸失去人心,失去了和大臣們推心置腹的機會。王允總攝朝政期間,還幹了一件特別失人心的事,就是誅殺了漢末名士蔡邕。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蔡邕劇照

​蔡邕在董卓擅權的時候,被董卓強行徵召為其效力,董卓對他倒是不錯,所以,他聽說董卓被殺死時,正和王允在一起,這令他感到很突然,不禁為其嘆息了兩句。王允見狀,怒斥蔡邕說:“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如果只是怒斥蔡邕,王允做的倒是很得當,可當時已經膨脹的王允,卻抓住不放,令人將蔡邕收監下獄,準備處死。蔡邕為了完成編輯“漢史”的任務,急忙向王允請求饒命,以“黥首刖足”之刑懲罰自己,太尉馬日磾等人也為蔡邕求情,可王允卻以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而使毀謗之書《史記》流傳為由,拒絕了眾人的求情,最終處死了蔡邕。

蔡邕之死,對王允名聲的影響非常壞,人們都認為王允執掌的漢朝廷仍舊是沒有希望的朝廷,所以很多有識之士逐漸遠離王允總攝的朝廷。當然,王允也並不是什麼準備都沒做,他提拔同郡人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為三輔,即把京師附近的地區劃分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但這些準備並不夠,人心的離散和軍事準備的不足,為其後面被害埋下隱患。

第三,處置董卓餘黨不當,激發矛盾升級,並缺乏妥善的軍事防禦。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

​董卓死後,其手下以李傕、郭汜為首的涼州軍還在,此時,王允主要犯了兩個錯誤:

一是態度搖擺不定。一開始,李、郭二人曾向朝廷上表求赦,但遭王允拒絕。王允在處置董卓餘黨的時候,表現出反覆無常,始末不一的態度。《後漢書》記載,王允開始時是想赦免董卓餘黨的,呂布也曾勸他這樣處理。可在與大臣們商議時,他又說了一番惹下大禍的話,他說:“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核心意思就是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最好辦法,不如讓他們接受懲罰。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李傕、郭汜劇照

二是軍事部署不利。王允除了沒有及早安撫涼州兵的不安,還進行了不妥當的軍事部署。本來如果力量允許,懲治一下李傕、郭汜這些首惡的罪人也是正確的選擇,但由於上面王允搖擺不定的態度,使涼州出現了朝廷將要殺掉所有涼州人的謠言,激起了他們反抗的鬥志。王允試圖趁機奪下涼州兵將領的兵權,遣散涼州兵,當時有人向其建議說,涼州人素憚關東兵,可以任命皇甫嵩為將軍,讓其擔任涼州兵的統帥,安撫其軍心,再慢慢觀察其變化。王允卻以這樣會引起關東兵不滿為由,拒絕了。

"

東漢末期,由於朝政腐敗,國家處於混亂不堪之中,漢靈帝死後,其長子漢少帝劉辯繼位,由於皇帝年少,所以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開始爭奪朝政大權。後來外戚大將軍何進密詔地方軍閥董卓進京,企圖藉助董卓之力幫助其對付十常侍,沒想到董卓還路上時,他就被宦官們殺死了,結果董卓率軍趕到後,立即控制了少帝劉辯和朝政大權。當時漢朝中央仍有不少忠於漢室的大臣,他們對董卓的暴行進行了反抗和批判,結果很多人被董卓害死。但有一個人,他見無力公開對付董卓,便採取了暗中謀劃的策略,結果還真成功了,這個人就是司徒王允。那麼,王允剷除董卓後,掌握了漢朝中央大權,他為何不調集兵力對付董卓的餘黨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董卓亂政

第一,董卓雖死,但中央權威低下,地方勢力不受控的局面並未改變。

東漢末年,國家政局之所以越來越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權威越來越低,一些地方勢力藉助鎮壓黃巾起義的機會逐漸強大起來,不再完全聽命於朝廷的調遣,而且當時的東漢朝廷也的確不值得地方大臣為其賣力,因為實在是太黑暗了。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迷惑董卓

王允通過迷惑董卓,暗中聯絡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公業、士孫瑞、楊瓚等人,密商對付董卓的辦法,後來他成功說服呂布,促使呂布下決心為朝廷剷除董卓。結果呂布趁董卓不備之機,成功與手下十多名心腹親兵將董卓刺殺。殺死董卓後,皇帝命王允錄尚書事,總攝朝政,呂布也被封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二人一文一武,本有可能重振朝綱,逐漸挽回朝廷的不利局面。可由於他們當初的合作並不全是出於為朝廷的公心,所以合作成功後,他們並未拿出有效的方案重振朝廷權威,王允雖然做了一些事,但卻無力徹底扭轉朝廷的不利局面。

第二,王允成功後,居功自傲,沒有認識到自己即將遇到的危機。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劇照

​王允為人“性剛稜疾惡”,滅掉董卓後,他受到朝野上下的讚譽,幾乎成了漢室的大英雄,面臨這樣重大的勝利,55歲的王允開始飄飄然,甚至“自謂無復患難”。王允“不循權宜之計”的做事方法,使他逐漸失去人心,失去了和大臣們推心置腹的機會。王允總攝朝政期間,還幹了一件特別失人心的事,就是誅殺了漢末名士蔡邕。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蔡邕劇照

​蔡邕在董卓擅權的時候,被董卓強行徵召為其效力,董卓對他倒是不錯,所以,他聽說董卓被殺死時,正和王允在一起,這令他感到很突然,不禁為其嘆息了兩句。王允見狀,怒斥蔡邕說:“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如果只是怒斥蔡邕,王允做的倒是很得當,可當時已經膨脹的王允,卻抓住不放,令人將蔡邕收監下獄,準備處死。蔡邕為了完成編輯“漢史”的任務,急忙向王允請求饒命,以“黥首刖足”之刑懲罰自己,太尉馬日磾等人也為蔡邕求情,可王允卻以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而使毀謗之書《史記》流傳為由,拒絕了眾人的求情,最終處死了蔡邕。

蔡邕之死,對王允名聲的影響非常壞,人們都認為王允執掌的漢朝廷仍舊是沒有希望的朝廷,所以很多有識之士逐漸遠離王允總攝的朝廷。當然,王允也並不是什麼準備都沒做,他提拔同郡人宋翼為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為三輔,即把京師附近的地區劃分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但這些準備並不夠,人心的離散和軍事準備的不足,為其後面被害埋下隱患。

第三,處置董卓餘黨不當,激發矛盾升級,並缺乏妥善的軍事防禦。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

​董卓死後,其手下以李傕、郭汜為首的涼州軍還在,此時,王允主要犯了兩個錯誤:

一是態度搖擺不定。一開始,李、郭二人曾向朝廷上表求赦,但遭王允拒絕。王允在處置董卓餘黨的時候,表現出反覆無常,始末不一的態度。《後漢書》記載,王允開始時是想赦免董卓餘黨的,呂布也曾勸他這樣處理。可在與大臣們商議時,他又說了一番惹下大禍的話,他說:“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核心意思就是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最好辦法,不如讓他們接受懲罰。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李傕、郭汜劇照

二是軍事部署不利。王允除了沒有及早安撫涼州兵的不安,還進行了不妥當的軍事部署。本來如果力量允許,懲治一下李傕、郭汜這些首惡的罪人也是正確的選擇,但由於上面王允搖擺不定的態度,使涼州出現了朝廷將要殺掉所有涼州人的謠言,激起了他們反抗的鬥志。王允試圖趁機奪下涼州兵將領的兵權,遣散涼州兵,當時有人向其建議說,涼州人素憚關東兵,可以任命皇甫嵩為將軍,讓其擔任涼州兵的統帥,安撫其軍心,再慢慢觀察其變化。王允卻以這樣會引起關東兵不滿為由,拒絕了。

漢末誅殺董卓的英雄王允,為何掌權沒幾天,就被董卓餘黨殺掉了?

王允窮途末路

​李傕、郭汜在賈詡的建議下,聚集了數萬涼州兵以為董卓報仇為名殺向長安。王允匆忙間派呂布迎戰,可惜兵力不足,後援不濟,任憑呂布再怎麼驍勇也不是涼州狼兵的對手。當時地方勢力也沒有多少人真心出兵相助,所以沒多久,長安就被陷落,呂布率領殘兵打算帶王允一同逃跑。王允沒有聽從,最後被李、郭二人捉拿下獄,為防止王允提拔的宋翼、王宏二人討伐他們,他們以朝廷名義召宋翼、王宏到長安,將二人與王允一起斬殺,王允時年56歲,同時其十多位族人也遭殺害。就這樣,只有對漢朝滿腔熱情,卻無掌控大局才能的王允,最終黯然落幕。

參考資料:《後漢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