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分封制又叫做封建制,意思為“封邦建國”。夏商周時期,處於國家制度草創階段,氏族血緣對政治的影響深刻,這個時代被稱為貴族政治時代。貴族政治的一個表現就是在地方實行分封制,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諸侯世襲並擁有軍隊。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並起,王室衰微,許多諸侯國開始摒棄分封制,在新兼併的地區設立郡縣,以加強中央集權。而秦國則直接廢除了分封制,更加徹底地實行了郡縣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並開始在全國推廣郡縣制。然東方六國的士人的思想卻還沒有改變,他們認為分封制才是最好的制度。秦朝滅亡後,以項羽和劉邦為代表的關東貴族又死灰復燃,他們恢復了分封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歷史倒退。直到漢武帝時期,郡縣制才徹底戰勝了分封制。

一,秦朝內部管理體制的爭議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稱始皇帝,建立秦朝。關於採取什麼樣的制度來治理東方六國,朝廷內部發生了一場辯論。丞相王綰主張效仿周朝,分封子弟。他說“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此方案得到了群臣的支持。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秦始皇

然廷尉李斯卻不同意,他認為周朝分封最終出現了“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的現象,使得天下大亂。他指出,天下一統後,應當推行郡縣制,這樣才能掌握天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李斯的觀念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於是下令將原七國土地劃分為了三十六郡,後來又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擴張到了40多個郡。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秦朝郡縣地圖

然而,東方六國的儒生們卻一直沒有放棄分封制的想法。特別是齊魯一帶的儒生,他們受到周代禮樂制度的影響根深蒂固,一直希望恢復周代的一系列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等。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宴群臣,而這時候儒生又舊話重提。來自齊地的博士淳于越又向秦始皇提出實行分封制的建議。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為此再次召開廷議。此時李斯已經是丞相,他再次反駁了儒生的觀點,他從理論上否定了儒生復古的思想,認為“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認為認為他們“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並建議秦始皇“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最終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議,實行了一次“焚書”事件。兩年後,秦始皇又在咸陽實行“坑儒”事件,坑殺諸生460人,朝野震動。公子扶蘇勸告秦始皇,“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也惹了始皇帝的不滿,將扶蘇發配到河南地。秦始皇採取了極端的手段來統一思想,引發了東方儒生的強烈排斥。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李斯


從秦朝內部的這些鬥爭來看,東方六國的貴族勢力依然十分強盛。他們主張實行分封制,一方面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另外一方可能是想動搖秦朝在東方的統治,以尋找復國的機會。由於秦朝二世而亡,使得郡縣制沒有長期實行下去。這也就為接下來的分封制死灰復燃提供了機會。

二,楚漢之交的分封制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了起義,秦末農民戰爭開始。他們打著復興楚國的旗號,建國號為“張楚”,定都楚國故都——陳,於是東方六國之一的楚國復國了。隨後天下群雄相應,連孔子的後代孔鮒也投其門下。楚地的項梁項羽、劉邦等也紛紛揭竿起義。隨後張耳陳餘立武臣為趙王(後來又立趙歇為趙王)、周市立魏咎為魏王、韓廣自立為燕王、齊國宗室田詹自立為齊王。關東六國已復國五個。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秦末農民起義地圖


陳勝吳廣失敗後,項羽又立楚之後孫心為楚懷王,又稱義帝,打著復興楚國的旗號發動了滅秦戰爭。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項羽成為了諸侯中勢力最強的一個。然而項羽空有匹夫之勇,沒有安定天下的雄心。他佔據關中之後,縱火焚燒三個月,最終拒絕定都關中,急於歸鄉炫武。他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諸侯14人。項羽自稱“西楚霸王”而沒有稱帝,是因為項羽的雄心抱負還只停留在稱霸這個階段,而分封14諸侯,一方面是對既定事實的承認,一方面也是受傳統分封思想的影響。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項羽分封地圖

項羽分封之後,楚漢戰爭隨之爆發。最終劉邦消滅了項羽,定都長安,稱帝,建立了漢朝。然而劉邦也同樣面臨著和項羽類似的情況。劉邦雖然最終獲得了軍隊的指揮權,但各路武將具有一定的功勞和勢力,不得不採取分封制以安定天下。於是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臧荼為燕王(後改封盧綰)、張耳為趙王、吳芮為長沙王、韓王信為韓王。而關中地區和洛陽一帶實行郡縣制,出現了郡國並存的局面。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分封的異姓諸侯


三,同姓諸侯問題的解決

劉邦分封異姓諸侯只是權益之際,在自己羽翼豐滿時便會一一消除。從臧荼叛亂到盧綰逃亡,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除了長沙王吳芮以外,其他均被劉邦或者呂后削除。但劉邦接下來的舉措卻又讓人大跌眼鏡,他隨即分封了9個劉氏諸侯,並分別殺白馬為盟,立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企圖利用同姓諸侯來屏藩帝室,一是受到周代分封觀念的影響,二是對秦朝制度的矯枉過正。《漢書·諸侯王表》論述到“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可謂矯枉過其正矣”。

天子自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⒇,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雲中至隴西,與京師內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頗邑其中。而藩國大者誇(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漢書·諸侯王表》



劉邦去世後不久,劉邦分封的弊端就暴露了出來。諸侯王佔據著全國大部分的土地,全國54個郡中,諸侯就佔據了39個郡,中央直接控制的只有15個郡。尤其是齊、楚、吳三國“分天下半”。人口方面,中央控制的人口有450萬,諸侯控制的人口有850萬。文帝時期,諸侯羽翼已豐,開始和中央分庭抗禮,不用漢法、自為號令,甚至出現了叛亂的情況。如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叛亂,公元前175年,淮南王劉安叛亂,公元前174年劉長又反叛。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漢朝前期的同姓諸侯分佈


諸侯王對中央集權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中央有識之士就開始提出一些解決諸侯問題的措施。賈誼曾經對文帝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針。雖然賈誼沒有得到的重要,但是文帝卻堅持了這一方針,如將齊國一分為六,將淮南一分為三等。景帝時,晁錯提出削藩策,通過強硬的手段來削弱諸侯勢力。然而此舉最終引發了“七國之亂”,晁錯也錯誤被殺。不過七國之亂的平定卻為漢朝最終解決諸侯問題提供了條件。之後景帝陸續分封諸侯十三人,但是其規模遠遠比不上以前的規模,並貶低諸侯地位,剝奪諸侯王的任官之權。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七國之亂地圖

到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在文帝和景帝的基礎之上,實行了“推恩令”,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除此,還通過一些手段對諸侯進行削爵、奪地或除國。他藉口諸侯獻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夠除國,僅元鼎五年(前112)就削了106個諸侯。同時,漢武帝出臺了“作左官之律”“附益法”等限制諸侯行為。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漢武帝


從文帝到武帝的長期鬥爭,終於將解決了諸侯對於中原的威脅。這也證明了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新事物必然會戰勝舊事物,郡縣制最終戰勝了分封制也說明了這一點。唐朝的柳宗元寫了《封建論》對郡縣制和分封制做了全面的對比,並從理論上否定了分封制,肯定了郡縣制。不過,分封制並非就此消失,在特定的歷史場合會出現,如西晉分封、明初分封、清朝分封三藩等,也會轉化為另外一種形式,如冊封制度、藩屬制度、朝貢制度、羈縻制度、土司制度等等。

參考資料

中國斷代史系列:林劍鳴《秦漢史》上冊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等

班固《漢書·諸侯王表》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較量,郡縣制最終戰勝分封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