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謂雲林是化城,相逢幾個世緣輕。青山不解隨人老,白髮偏知逐歲生。萬境本空心作障,一真無待道方成。長安若問開先勝,飯罷閒聽瀑布聲。”

這是著名隱士“紫柏尊者”寫的《山居》一詩,細讀來羨煞我輩,其實一代大隱所寫的山居,就在我們長安的南山中。

大美秦嶺 峰·峪賞析集(二)——隱士“天堂”白道峪

白道峪風光

終南山是都市人們戶外的“天堂”,可以騎行,可以徒步,可以穿越,其險峻,其秀美,其瑰麗,光憑秦嶺南山,作為一個長安人,就有充足的理由去驕傲,去自豪!

古城西安持續的高溫天氣,讓不少有車族利用閒暇,驅車直奔終南名山白道峪,遠處的山頂在召喚,連續拔高,不敢懈怠,登上嘉午臺,但見,青山滴翠、綠水流飲,頓時,眼睛不黏了,心胸開闊了。

大美秦嶺 峰·峪賞析集(二)——隱士“天堂”白道峪

白道峪風光

白道峪,因有終南 “小華山”之稱的嘉午臺而聞名,這裡西臨小峪,東近大峪,南依秦嶺,北對少陵,海拔1800餘米,主峰岱頂海拔2007米,遊覽區南北約7公里,東西約1.5公里,是一處風光秀美的佛教名山。

佛教旅行日記作家高鶴年在《名山遊訪記》一書中記述了1903年他在終南山,白道峪中嘉五臺隱居時的感受:“山勢壁峭,上摩穹宵,下臨絕澗。耳不聞雞犬之聲,目不睹塵俗之境,獨居茅棚,清靜異常。”

大美秦嶺 峰·峪賞析集(二)——隱士“天堂”白道峪

白道峪風光

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尋訪當代中國隱士》,通過20世紀八九十年代探訪隱居在終南山等地的中國現代隱士,引出了中國隱逸文化傳統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書中白描一樣優美的語言,讓人們瞭解了自己遇見的隱士和他們所尊崇的隱逸傳統。

比爾·波特當年心懷崇敬、不遠萬里來尋訪的幽靜之處,青山依舊,山間小徑其實就在我們的腳下。

從白道峪入山,過臺溝口,越過大頂至雪瓦山,這些秦嶺裡海拔2000米以上嘉午臺五座山峰的高山,建有不少廟宇和道士塔,沿途有新庵寺、一天門、太白廟、二天門、冷水泉、分水嶺、山神廟、舍利塔、登雲梯、破山石、喇嘛洞、朝天梯、興慶寺、龍口、長空棧道等勝蹟30餘處,走進這些寺廟絕跡讓人生出恍若隔世之感,它們彷彿自己飛來一般矗立在大山之巔,即使是年久失修,也頗具中國傳統建築的韻味,裡面通常供奉著神態各異的神像,還有穿著僧衣道衣皮膚黝黑的老者,他們目光澄澈,面容和藹。

大美秦嶺 峰·峪賞析集(二)——隱士“天堂”白道峪

白道峪風光

欲登嘉午臺,必經之地“小梯子”長十餘米,數十級石階鑿在懸崖上,崖壁上有鐵索鏈,遊人須攀索拾級而上;其最險處是“大梯子”,懸崖峭壁迎面拔起,在光滑的陡壁上人工鑿出了一條40米長的石階,石階旁懸有明萬曆十一年鑄造的鐵索。

白道峪從古至今就是隱士的“天堂”,峪中的嘉午臺遠在唐貞觀元年(627年)前就名聞全國,在這裡長期居住修煉的有印光、虛雲、妙闊、定慧等40多位著名法師高僧。唐代,西藏的活佛達賴和班禪來京師長安考試時,就曾住在喇嘛洞中。

大美秦嶺 峰·峪賞析集(二)——隱士“天堂”白道峪

白道峪風光

白道峪中一路,人們被山光水色所陶醉,無論山勢多麼陡峭,都有踩踏堅實的山路可尋,小徑、石階,這些都表明常年有人在此行走。待到一行人手腳並用、氣喘吁吁地爬上嘉午臺峰頂,站定一望,頭頂蒼穹,腳下千溝萬壑,谷底浮雲升騰變幻,從遊人身邊飄然而過,如傳說中的神仙境界,故此又叫雲山頂。唐開元九年(721年),曾在此建興慶寺,大磚闊瓦,琉璃滴水,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殿內山牆上部還保存有壁畫數幅,完整清晰,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興慶寺至今有1300年曆史,真是:秦嶺無閒草、終南多古寺!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白道峪中,常年雲霧繚繞,山色不同,就此生出不同的景緻,且如終南山這座名山,處處顯現出道家的辯證法——山裡的路程,七上八下,你眼看著山頂已在眼前,卻不知繞過山崗便是深谷,出得深谷又是山樑,幾個小時下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距離,所以爬山的人問路都問“到山頂還須多長時間?”很少有人問“到山頂還有多少公里?”這就是時間與空間的轉換,正是“山隨畫轉,云為詩流”。

在白道峪的深處,我們曾經過一座簡陋的茅棚,一位50歲上下的尼姑獨居在此已經20多年了。據瞭解,這些隱居者願意在山裡度過一生。他們吃的很少,穿的很破,睡的是茅棚,在高山上墾荒,說話不多,留下來的文字更少——也許只有幾首詩,一兩個“仙方”。他們與時代脫節,卻並不與季節脫節;他們棄平原之塵埃而取高山之煙霞。

大美秦嶺 峰·峪賞析集(二)——隱士“天堂”白道峪

白道峪風光

《詩經》裡說: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終南何有,有紀有堂。自唐朝以來,白道峪就已經成為那些致力於宗教修行的人彙集的中心。很多人在這座山中開悟,成為大師。

進入白道峪深處,恰如步進歷史隧道,隨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會勾起歷史的記憶、神話的傳說,哲學的沉思,如此山嵐豈不是修道悟禪的絕好時空?

其實,白道峪中獅子巖還有一處名地叫虛雲法師舍利塔,這個地方是許多佛教信仰者心目中的“聖地”。常年有四方信徒僧眾來此參訪拜謁,寄託思念。

《虛雲法師年譜》記載,老和尚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止終南山結茅。覓得嘉五臺後獅子巖。地幽僻。為杜外擾計”。而老和尚改稱“虛雲”也是自此開始。光緒二十七年歲末,老和尚“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不覺定去”,“入定不知時日,山中鄰棚覆成師等,訝予久不至,來茅蓬賀年。見棚外虎跡遍滿,無人足跡。入視,見予在定中,乃以磬開靜。問曰:‘已食?’曰:‘未,芋在釜度已熟矣。’發視之,已黴高寸許堅冰如石。覆成訝曰:‘你一定已半月矣。’相與烹雪煮芋飽餐而去。復師去後,不數日,遠近僧俗,鹹來視予。厭於酬答,乃宵遁。一肩行李,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

白道峪中也如同在此潛心修行的得道高僧,處處顯示著哲學的道行,不動聲色地啟迪人們如何出入塵世、進退步履、觀察動靜、探索虛實、把握沉浮、掌控隱現、應對淡濃、感知遠近、體味山之博大精深、川之空靈豁達。

大美秦嶺 峰·峪賞析集(二)——隱士“天堂”白道峪

現如今,仍然有很多隱士來到白道峪中修行,在雲中,在松下,在塵囂外,半畝菜地,幾株果樹。他們中有僧人、道士、尼師、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紀,也有畢業於佛學院和名牌大學的年輕人。

其實白道峪中的 “隱士”更像研究生,他們在攻讀自己精神覺醒的碩士學位。

從白道峪進山到折回,不是強驢,勝似強驢,難忘的是路遇的幾位隱士仙姑,雖不知名姓,追蹤訪問,受益良多,這正是:

白道山峪在召喚,踏破鐵鞋不畏險。

逐一尋訪絕勝景,至此更愛終南山。

(作者 盧劍利)

來源:博客中國

責編:郭婧雯 監製:雷明

人民傳媒通訊社由陝西仁和萬國律師事務所餘偉安律師團隊提供法律服務,如有侵權行為,必將追究責任。轉載請聯繫人民傳媒通訊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