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州,青州




青州的古街上,有個老園子叫偶園,明朝時是衡王府的東花園,清朝是文學殿大學士馮溥的私家花園。

1979年秋天,偶園迎來了一位比這個老園子還要年長的多的多客人,是座巨大的石碑,雖然斷為了七八段,但依舊能夠看出它渾厚偉岸的身段,它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大齊碑,全稱“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淮王像碑”。

這塊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最大的石碑,因其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價值,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幾個瓦匠,用水泥將碑身斷裂處粘補平了,然後立在了偶園內馮氏祠堂的不遠處,兩旁用磚鑲砌起來,頂上還用了小瓦覆蓋,大齊碑就這麼在偶園“住”下了。

雖然這個大個兒和清秀的偶園那麼的格格不入。

一個穢亂朝綱的傢伙,因做了點兒禮佛的事兒,便被標榜在石碑上歌頌了千年,最後竟然堂而皇之的樹在了一個德高望重的輔弼重臣的宅邸之中,不知道馮溥老爺子,某個夜半起來,見園中此碑作何感想。

只是,無論是人世,還是歷史,有些相遇就是這樣。

從夏商周一路到建國,青州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照影,一個偶園裡,咋還容不下一塊兒大齊碑呢。


"


青州,青州




青州的古街上,有個老園子叫偶園,明朝時是衡王府的東花園,清朝是文學殿大學士馮溥的私家花園。

1979年秋天,偶園迎來了一位比這個老園子還要年長的多的多客人,是座巨大的石碑,雖然斷為了七八段,但依舊能夠看出它渾厚偉岸的身段,它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大齊碑,全稱“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淮王像碑”。

這塊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最大的石碑,因其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價值,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幾個瓦匠,用水泥將碑身斷裂處粘補平了,然後立在了偶園內馮氏祠堂的不遠處,兩旁用磚鑲砌起來,頂上還用了小瓦覆蓋,大齊碑就這麼在偶園“住”下了。

雖然這個大個兒和清秀的偶園那麼的格格不入。

一個穢亂朝綱的傢伙,因做了點兒禮佛的事兒,便被標榜在石碑上歌頌了千年,最後竟然堂而皇之的樹在了一個德高望重的輔弼重臣的宅邸之中,不知道馮溥老爺子,某個夜半起來,見園中此碑作何感想。

只是,無論是人世,還是歷史,有些相遇就是這樣。

從夏商周一路到建國,青州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照影,一個偶園裡,咋還容不下一塊兒大齊碑呢。


青州,青州




“萬川朝海,大海終自為陵;五雲出山,名山久而為礪。”573年,青州南陽寺,北齊的石匠,提起鑿子在大塊的青岡石上鑿下了這兩行字。

那前前後後的四百年裡,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個時代,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有趣且有才的文人墨客: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桃源陶令……他們有才,隨便拉出一個來,就能把古典文學史踹三顫,他們成就了魏晉的風流和南北朝的豪邁。

他們還有趣,王羲之愛鵝,王粲、王濟喜歡聽驢叫,簡文帝痴迷老鼠,豪門望族的男人普遍喜歡潘安一樣的俊秀的男人,那些嗜酒成性,放蕩不羈或遺世獨立的背後,似乎總有著一種深入骨髓的哀婉和悲涼。

因為那也是一個朝充斥著政治鬥爭與戰亂分裂的時代,一個生死無常、人命低賤、瀰漫著陰謀與殺伐的時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青州刺史曹嶷以臨淄“地原難守”,在今青州城區西北堯王山前新建了一座“四周絕澗,阻水深隍”的城池,取名廣固城,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青州取代臨淄,開始了1000餘年作為省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1600餘年作為郡府治的歷史。

有意思的是,這兒還成了山東歷史上唯一的帝都所在。

後燕的慕容氏和北魏的拓跋氏幹架,幹來幹去,慕容一族,僅剩了60歲的慕容德一支還滯留中原,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在青州廣固城建國稱帝,史稱“南燕”。

慕容德的南燕國僅僅存在了十年,便因為他的去世便很快消弭,進而被東晉的北伐軍滅掉。之所以得到歷史的承認,是因為他的十年,休養軍隊,冶煉兵器,擴大農耕,積儲糧食,審核戶籍、增加軍資,禮賢下士,聽納忠言,發展教育,賞罰分明,盡情展示治國之才。

出於軍事統治的需要,擔任青州刺史的官吏大都有“大將軍”稱號,很多人還兼管其他數州的軍事,稱為都督,青州也因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歷史進入了長達400年的戰亂與割據狀態。

青州市境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就先後建有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等四座古城,“三撙青州”、“三遷四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錢人醉生夢死,窮苦百姓只能在刀光劍影種找一縷佛的靈光。


"


青州,青州




青州的古街上,有個老園子叫偶園,明朝時是衡王府的東花園,清朝是文學殿大學士馮溥的私家花園。

1979年秋天,偶園迎來了一位比這個老園子還要年長的多的多客人,是座巨大的石碑,雖然斷為了七八段,但依舊能夠看出它渾厚偉岸的身段,它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大齊碑,全稱“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淮王像碑”。

這塊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最大的石碑,因其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價值,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幾個瓦匠,用水泥將碑身斷裂處粘補平了,然後立在了偶園內馮氏祠堂的不遠處,兩旁用磚鑲砌起來,頂上還用了小瓦覆蓋,大齊碑就這麼在偶園“住”下了。

雖然這個大個兒和清秀的偶園那麼的格格不入。

一個穢亂朝綱的傢伙,因做了點兒禮佛的事兒,便被標榜在石碑上歌頌了千年,最後竟然堂而皇之的樹在了一個德高望重的輔弼重臣的宅邸之中,不知道馮溥老爺子,某個夜半起來,見園中此碑作何感想。

只是,無論是人世,還是歷史,有些相遇就是這樣。

從夏商周一路到建國,青州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照影,一個偶園裡,咋還容不下一塊兒大齊碑呢。


青州,青州




“萬川朝海,大海終自為陵;五雲出山,名山久而為礪。”573年,青州南陽寺,北齊的石匠,提起鑿子在大塊的青岡石上鑿下了這兩行字。

那前前後後的四百年裡,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個時代,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有趣且有才的文人墨客: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桃源陶令……他們有才,隨便拉出一個來,就能把古典文學史踹三顫,他們成就了魏晉的風流和南北朝的豪邁。

他們還有趣,王羲之愛鵝,王粲、王濟喜歡聽驢叫,簡文帝痴迷老鼠,豪門望族的男人普遍喜歡潘安一樣的俊秀的男人,那些嗜酒成性,放蕩不羈或遺世獨立的背後,似乎總有著一種深入骨髓的哀婉和悲涼。

因為那也是一個朝充斥著政治鬥爭與戰亂分裂的時代,一個生死無常、人命低賤、瀰漫著陰謀與殺伐的時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青州刺史曹嶷以臨淄“地原難守”,在今青州城區西北堯王山前新建了一座“四周絕澗,阻水深隍”的城池,取名廣固城,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青州取代臨淄,開始了1000餘年作為省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1600餘年作為郡府治的歷史。

有意思的是,這兒還成了山東歷史上唯一的帝都所在。

後燕的慕容氏和北魏的拓跋氏幹架,幹來幹去,慕容一族,僅剩了60歲的慕容德一支還滯留中原,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在青州廣固城建國稱帝,史稱“南燕”。

慕容德的南燕國僅僅存在了十年,便因為他的去世便很快消弭,進而被東晉的北伐軍滅掉。之所以得到歷史的承認,是因為他的十年,休養軍隊,冶煉兵器,擴大農耕,積儲糧食,審核戶籍、增加軍資,禮賢下士,聽納忠言,發展教育,賞罰分明,盡情展示治國之才。

出於軍事統治的需要,擔任青州刺史的官吏大都有“大將軍”稱號,很多人還兼管其他數州的軍事,稱為都督,青州也因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歷史進入了長達400年的戰亂與割據狀態。

青州市境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就先後建有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等四座古城,“三撙青州”、“三遷四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錢人醉生夢死,窮苦百姓只能在刀光劍影種找一縷佛的靈光。


青州,青州




1996年10月,青州南陽城西隅的建築工地上,挖掘機一剷鬥下去,只挖起了少量的土方,鉤帶起一塊人形青石,起地三米,隨之墜落,好奇的工人趕上去,發現那是一尊佛像,雙目微闔,滿面慈悲,再挖,整個地下,層層疊疊的,全是佛像。

震驚中外“龍興寺造像”由此出土。佛像上的銘文紀年最早為北魏永安二年(529),最晚為北宋天聖四年(1026),二者相距497年,佛像大多為北朝所造,精美優異,世所罕見。也似乎在訴說著當年“龍興之寺”的輝煌。

大齊碑上刻:“草逐風低,水從壺變”。百姓們如同風中的草,跟隨著風,高低俯仰;亦似壺中的水,順從著壺,傾側變化。信仰,是在金戈之間,鐵蹄之下,尋得一絲安穩的根本。

甚至古城南望,綿延的山,竟是巨佛的頭,似在入定,似在涅槃。

所以兵亂越盛,僧寶越盛,彼時的青州城鄉,已然成為“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只是有意思的是,古青州人普遍尚武,極富鬥爭性,且遠近聞名。

青州既是東漢黃巾軍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根據地,又是宋金紅襖軍起義、明初白蓮教起義的策源地,古青州的地域秉性、文化基因或是本就有著一種不羈,也成就了三齊英傑乃至東夷文化最早的底色之一。

北魏“永安”年間,李延實任青州刺史,臨行到皇帝那兒“奉辭”,皇帝壓低了嗓音告訴他,青州一帶有“懷磚之俗”,卿家可要當心。弄的李延實懷裡像踹了二十五隻兔子。

原來,最早將那些NB人物一板磚放倒的,是青州人。


"


青州,青州




青州的古街上,有個老園子叫偶園,明朝時是衡王府的東花園,清朝是文學殿大學士馮溥的私家花園。

1979年秋天,偶園迎來了一位比這個老園子還要年長的多的多客人,是座巨大的石碑,雖然斷為了七八段,但依舊能夠看出它渾厚偉岸的身段,它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大齊碑,全稱“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淮王像碑”。

這塊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最大的石碑,因其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價值,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幾個瓦匠,用水泥將碑身斷裂處粘補平了,然後立在了偶園內馮氏祠堂的不遠處,兩旁用磚鑲砌起來,頂上還用了小瓦覆蓋,大齊碑就這麼在偶園“住”下了。

雖然這個大個兒和清秀的偶園那麼的格格不入。

一個穢亂朝綱的傢伙,因做了點兒禮佛的事兒,便被標榜在石碑上歌頌了千年,最後竟然堂而皇之的樹在了一個德高望重的輔弼重臣的宅邸之中,不知道馮溥老爺子,某個夜半起來,見園中此碑作何感想。

只是,無論是人世,還是歷史,有些相遇就是這樣。

從夏商周一路到建國,青州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照影,一個偶園裡,咋還容不下一塊兒大齊碑呢。


青州,青州




“萬川朝海,大海終自為陵;五雲出山,名山久而為礪。”573年,青州南陽寺,北齊的石匠,提起鑿子在大塊的青岡石上鑿下了這兩行字。

那前前後後的四百年裡,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個時代,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有趣且有才的文人墨客: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桃源陶令……他們有才,隨便拉出一個來,就能把古典文學史踹三顫,他們成就了魏晉的風流和南北朝的豪邁。

他們還有趣,王羲之愛鵝,王粲、王濟喜歡聽驢叫,簡文帝痴迷老鼠,豪門望族的男人普遍喜歡潘安一樣的俊秀的男人,那些嗜酒成性,放蕩不羈或遺世獨立的背後,似乎總有著一種深入骨髓的哀婉和悲涼。

因為那也是一個朝充斥著政治鬥爭與戰亂分裂的時代,一個生死無常、人命低賤、瀰漫著陰謀與殺伐的時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青州刺史曹嶷以臨淄“地原難守”,在今青州城區西北堯王山前新建了一座“四周絕澗,阻水深隍”的城池,取名廣固城,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青州取代臨淄,開始了1000餘年作為省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1600餘年作為郡府治的歷史。

有意思的是,這兒還成了山東歷史上唯一的帝都所在。

後燕的慕容氏和北魏的拓跋氏幹架,幹來幹去,慕容一族,僅剩了60歲的慕容德一支還滯留中原,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在青州廣固城建國稱帝,史稱“南燕”。

慕容德的南燕國僅僅存在了十年,便因為他的去世便很快消弭,進而被東晉的北伐軍滅掉。之所以得到歷史的承認,是因為他的十年,休養軍隊,冶煉兵器,擴大農耕,積儲糧食,審核戶籍、增加軍資,禮賢下士,聽納忠言,發展教育,賞罰分明,盡情展示治國之才。

出於軍事統治的需要,擔任青州刺史的官吏大都有“大將軍”稱號,很多人還兼管其他數州的軍事,稱為都督,青州也因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歷史進入了長達400年的戰亂與割據狀態。

青州市境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就先後建有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等四座古城,“三撙青州”、“三遷四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錢人醉生夢死,窮苦百姓只能在刀光劍影種找一縷佛的靈光。


青州,青州




1996年10月,青州南陽城西隅的建築工地上,挖掘機一剷鬥下去,只挖起了少量的土方,鉤帶起一塊人形青石,起地三米,隨之墜落,好奇的工人趕上去,發現那是一尊佛像,雙目微闔,滿面慈悲,再挖,整個地下,層層疊疊的,全是佛像。

震驚中外“龍興寺造像”由此出土。佛像上的銘文紀年最早為北魏永安二年(529),最晚為北宋天聖四年(1026),二者相距497年,佛像大多為北朝所造,精美優異,世所罕見。也似乎在訴說著當年“龍興之寺”的輝煌。

大齊碑上刻:“草逐風低,水從壺變”。百姓們如同風中的草,跟隨著風,高低俯仰;亦似壺中的水,順從著壺,傾側變化。信仰,是在金戈之間,鐵蹄之下,尋得一絲安穩的根本。

甚至古城南望,綿延的山,竟是巨佛的頭,似在入定,似在涅槃。

所以兵亂越盛,僧寶越盛,彼時的青州城鄉,已然成為“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只是有意思的是,古青州人普遍尚武,極富鬥爭性,且遠近聞名。

青州既是東漢黃巾軍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根據地,又是宋金紅襖軍起義、明初白蓮教起義的策源地,古青州的地域秉性、文化基因或是本就有著一種不羈,也成就了三齊英傑乃至東夷文化最早的底色之一。

北魏“永安”年間,李延實任青州刺史,臨行到皇帝那兒“奉辭”,皇帝壓低了嗓音告訴他,青州一帶有“懷磚之俗”,卿家可要當心。弄的李延實懷裡像踹了二十五隻兔子。

原來,最早將那些NB人物一板磚放倒的,是青州人。


青州,青州




其實,青州人懷裡揣著的青磚上有李北海如象的碑文和馮氏一族清雅的詩章。

公元745年,一心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的李白,連哄帶騙的拉了杜甫一塊兒到了齊魯。兩位巨星的到來,轟動了山東,很快就傳到了青州,最好結交名士太守李邕坐不住了,請了公休假,拿了些細軟,就趕往濟南。

李邕時年68歲,早已名滿天下,能詩善文,工書法,尤擅長行楷書,因在北海太守任上,時人稱李北海。當時的達官貴人以及很多寺觀常以金銀財帛作酬謝,請他撰文書寫碑頌,他一生共為人寫了八百篇,得到的潤筆費竟達數萬之多,靠賣字賺錢,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他卻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賙濟他人了,最後家被查抄的時候,只有些禿筆碎硯。

好尚義氣的人也往往耿介磊落,李邕在濟南作別李白杜甫兩年後,便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獄,被酷吏活活打死。

對於李邕的死,杜甫悲痛欲絕,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沒汶陽瘞”。 李白更憤怒至極:“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同樣當了一輩子官最後卻家徒四壁的還有偶園主人馮溥的先祖馮裕,馮裕30歲至57歲,南北為官,七易其職,告老回青州的時候,“官囊蕭然,不能自給”,好在長子惟健持家有方,善於經營,使馮裕得以溫飽,並且可以和友人詩賦唱和,居家讀書講學。

馮裕的次子馮惟敏被後世稱為“曲中辛棄疾”,甚至認為他是“明代曲家第一人”,他的散曲現存小令500多首,散套近50套,在明代曲家中獨樹一幟。

1576年,孫輩中有個叫馮琦的去省城參加鄉試,馮惟敏寫了一首散曲為他送行:“論干支應驗如何?子也登科,醜也登科。橋梓聯芳,祖孫繩盛,世沐恩波”。

馮琦在那年的考試中高中舉人,又在第二年赴京城的會試時中了進士,後來成為萬曆年間的重臣,力主抗倭,官至禮部尚書。

等到馮琦成了爺爺的時候,馮家的孫輩中又出了一位濟世重臣,就是馮溥,馮溥在任上,剛直無私,愛才惠民,主張“省刑薄賦”,受到朝野的尊重。

馮氏一族,在明清兩代二百多年中,出了13位進士,14位舉人,53位貢生,278位秀才,有5人的作品入選《四庫全書》。


"


青州,青州




青州的古街上,有個老園子叫偶園,明朝時是衡王府的東花園,清朝是文學殿大學士馮溥的私家花園。

1979年秋天,偶園迎來了一位比這個老園子還要年長的多的多客人,是座巨大的石碑,雖然斷為了七八段,但依舊能夠看出它渾厚偉岸的身段,它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大齊碑,全稱“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淮王像碑”。

這塊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最大的石碑,因其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價值,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幾個瓦匠,用水泥將碑身斷裂處粘補平了,然後立在了偶園內馮氏祠堂的不遠處,兩旁用磚鑲砌起來,頂上還用了小瓦覆蓋,大齊碑就這麼在偶園“住”下了。

雖然這個大個兒和清秀的偶園那麼的格格不入。

一個穢亂朝綱的傢伙,因做了點兒禮佛的事兒,便被標榜在石碑上歌頌了千年,最後竟然堂而皇之的樹在了一個德高望重的輔弼重臣的宅邸之中,不知道馮溥老爺子,某個夜半起來,見園中此碑作何感想。

只是,無論是人世,還是歷史,有些相遇就是這樣。

從夏商周一路到建國,青州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照影,一個偶園裡,咋還容不下一塊兒大齊碑呢。


青州,青州




“萬川朝海,大海終自為陵;五雲出山,名山久而為礪。”573年,青州南陽寺,北齊的石匠,提起鑿子在大塊的青岡石上鑿下了這兩行字。

那前前後後的四百年裡,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個時代,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有趣且有才的文人墨客: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桃源陶令……他們有才,隨便拉出一個來,就能把古典文學史踹三顫,他們成就了魏晉的風流和南北朝的豪邁。

他們還有趣,王羲之愛鵝,王粲、王濟喜歡聽驢叫,簡文帝痴迷老鼠,豪門望族的男人普遍喜歡潘安一樣的俊秀的男人,那些嗜酒成性,放蕩不羈或遺世獨立的背後,似乎總有著一種深入骨髓的哀婉和悲涼。

因為那也是一個朝充斥著政治鬥爭與戰亂分裂的時代,一個生死無常、人命低賤、瀰漫著陰謀與殺伐的時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青州刺史曹嶷以臨淄“地原難守”,在今青州城區西北堯王山前新建了一座“四周絕澗,阻水深隍”的城池,取名廣固城,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青州取代臨淄,開始了1000餘年作為省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1600餘年作為郡府治的歷史。

有意思的是,這兒還成了山東歷史上唯一的帝都所在。

後燕的慕容氏和北魏的拓跋氏幹架,幹來幹去,慕容一族,僅剩了60歲的慕容德一支還滯留中原,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在青州廣固城建國稱帝,史稱“南燕”。

慕容德的南燕國僅僅存在了十年,便因為他的去世便很快消弭,進而被東晉的北伐軍滅掉。之所以得到歷史的承認,是因為他的十年,休養軍隊,冶煉兵器,擴大農耕,積儲糧食,審核戶籍、增加軍資,禮賢下士,聽納忠言,發展教育,賞罰分明,盡情展示治國之才。

出於軍事統治的需要,擔任青州刺史的官吏大都有“大將軍”稱號,很多人還兼管其他數州的軍事,稱為都督,青州也因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歷史進入了長達400年的戰亂與割據狀態。

青州市境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就先後建有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等四座古城,“三撙青州”、“三遷四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錢人醉生夢死,窮苦百姓只能在刀光劍影種找一縷佛的靈光。


青州,青州




1996年10月,青州南陽城西隅的建築工地上,挖掘機一剷鬥下去,只挖起了少量的土方,鉤帶起一塊人形青石,起地三米,隨之墜落,好奇的工人趕上去,發現那是一尊佛像,雙目微闔,滿面慈悲,再挖,整個地下,層層疊疊的,全是佛像。

震驚中外“龍興寺造像”由此出土。佛像上的銘文紀年最早為北魏永安二年(529),最晚為北宋天聖四年(1026),二者相距497年,佛像大多為北朝所造,精美優異,世所罕見。也似乎在訴說著當年“龍興之寺”的輝煌。

大齊碑上刻:“草逐風低,水從壺變”。百姓們如同風中的草,跟隨著風,高低俯仰;亦似壺中的水,順從著壺,傾側變化。信仰,是在金戈之間,鐵蹄之下,尋得一絲安穩的根本。

甚至古城南望,綿延的山,竟是巨佛的頭,似在入定,似在涅槃。

所以兵亂越盛,僧寶越盛,彼時的青州城鄉,已然成為“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只是有意思的是,古青州人普遍尚武,極富鬥爭性,且遠近聞名。

青州既是東漢黃巾軍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根據地,又是宋金紅襖軍起義、明初白蓮教起義的策源地,古青州的地域秉性、文化基因或是本就有著一種不羈,也成就了三齊英傑乃至東夷文化最早的底色之一。

北魏“永安”年間,李延實任青州刺史,臨行到皇帝那兒“奉辭”,皇帝壓低了嗓音告訴他,青州一帶有“懷磚之俗”,卿家可要當心。弄的李延實懷裡像踹了二十五隻兔子。

原來,最早將那些NB人物一板磚放倒的,是青州人。


青州,青州




其實,青州人懷裡揣著的青磚上有李北海如象的碑文和馮氏一族清雅的詩章。

公元745年,一心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的李白,連哄帶騙的拉了杜甫一塊兒到了齊魯。兩位巨星的到來,轟動了山東,很快就傳到了青州,最好結交名士太守李邕坐不住了,請了公休假,拿了些細軟,就趕往濟南。

李邕時年68歲,早已名滿天下,能詩善文,工書法,尤擅長行楷書,因在北海太守任上,時人稱李北海。當時的達官貴人以及很多寺觀常以金銀財帛作酬謝,請他撰文書寫碑頌,他一生共為人寫了八百篇,得到的潤筆費竟達數萬之多,靠賣字賺錢,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他卻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賙濟他人了,最後家被查抄的時候,只有些禿筆碎硯。

好尚義氣的人也往往耿介磊落,李邕在濟南作別李白杜甫兩年後,便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獄,被酷吏活活打死。

對於李邕的死,杜甫悲痛欲絕,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沒汶陽瘞”。 李白更憤怒至極:“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同樣當了一輩子官最後卻家徒四壁的還有偶園主人馮溥的先祖馮裕,馮裕30歲至57歲,南北為官,七易其職,告老回青州的時候,“官囊蕭然,不能自給”,好在長子惟健持家有方,善於經營,使馮裕得以溫飽,並且可以和友人詩賦唱和,居家讀書講學。

馮裕的次子馮惟敏被後世稱為“曲中辛棄疾”,甚至認為他是“明代曲家第一人”,他的散曲現存小令500多首,散套近50套,在明代曲家中獨樹一幟。

1576年,孫輩中有個叫馮琦的去省城參加鄉試,馮惟敏寫了一首散曲為他送行:“論干支應驗如何?子也登科,醜也登科。橋梓聯芳,祖孫繩盛,世沐恩波”。

馮琦在那年的考試中高中舉人,又在第二年赴京城的會試時中了進士,後來成為萬曆年間的重臣,力主抗倭,官至禮部尚書。

等到馮琦成了爺爺的時候,馮家的孫輩中又出了一位濟世重臣,就是馮溥,馮溥在任上,剛直無私,愛才惠民,主張“省刑薄賦”,受到朝野的尊重。

馮氏一族,在明清兩代二百多年中,出了13位進士,14位舉人,53位貢生,278位秀才,有5人的作品入選《四庫全書》。


青州,青州




滄海桑田,馮氏家族從明朝中期的馮裕興起,歷時七世,至清朝的馮溥後衰落,但總有些東西留了下來,滲入了青州的土地,比如馮裕的“不希寵不媚人不謀身”。

青州市廟子鎮,青州與淄博交界的淄河之畔,有個村子叫長秋村,村裡百餘戶人家,多是馮氏家族的子孫,這樣一個與世無爭的村莊,在抗日戰爭中,村民們拿起大刀長矛,抵禦外侮,當時不足百戶的村子,參加抗日武裝的多達119人,有26名村民壯烈犧牲。

2018年,一場颱風橫穿中部山東,當人們都在給壽光鼓勁兒的時候,毗鄰的青州其實遭受著更大的衝擊,只是輿論被引導著沖淡人禍的色彩,而天災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天經地義。

廟子鎮、王墳鎮,曾一度成了孤島,所有電力、通信中斷,沒有人知道那兒究竟發生了什麼。

王墳鎮供電所宋治國回憶,他們鎮的主幹線路,10千伏公社線71號至117號46基、連續3公里的水泥線杆,在洪水中徹底失蹤了。他們沒有等著有人喊“青州挺住!”,便投入了搶修,王墳的燈亮了,宋治國回到家,房子塌了,只留下了那根用水泥澆製的房簷,所有家用器物都泡在了泥漿裡,全部報廢。

他們會傷心,但不會抱怨,不會屈服,因為總有些力量來自他們腳下的土地。

我去青州,朋友指給我看遠處的萬年橋橋墩,說橋雖一修再修,但橋墩卻是明朝的橋墩,它們迎著或緩或急的水,已經站在那兒四百多年。


"


青州,青州




青州的古街上,有個老園子叫偶園,明朝時是衡王府的東花園,清朝是文學殿大學士馮溥的私家花園。

1979年秋天,偶園迎來了一位比這個老園子還要年長的多的多客人,是座巨大的石碑,雖然斷為了七八段,但依舊能夠看出它渾厚偉岸的身段,它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大齊碑,全稱“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淮王像碑”。

這塊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最大的石碑,因其重要的文物和藝術價值,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幾個瓦匠,用水泥將碑身斷裂處粘補平了,然後立在了偶園內馮氏祠堂的不遠處,兩旁用磚鑲砌起來,頂上還用了小瓦覆蓋,大齊碑就這麼在偶園“住”下了。

雖然這個大個兒和清秀的偶園那麼的格格不入。

一個穢亂朝綱的傢伙,因做了點兒禮佛的事兒,便被標榜在石碑上歌頌了千年,最後竟然堂而皇之的樹在了一個德高望重的輔弼重臣的宅邸之中,不知道馮溥老爺子,某個夜半起來,見園中此碑作何感想。

只是,無論是人世,還是歷史,有些相遇就是這樣。

從夏商周一路到建國,青州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照影,一個偶園裡,咋還容不下一塊兒大齊碑呢。


青州,青州




“萬川朝海,大海終自為陵;五雲出山,名山久而為礪。”573年,青州南陽寺,北齊的石匠,提起鑿子在大塊的青岡石上鑿下了這兩行字。

那前前後後的四百年裡,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一個時代,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有趣且有才的文人墨客: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王謝世家、桃源陶令……他們有才,隨便拉出一個來,就能把古典文學史踹三顫,他們成就了魏晉的風流和南北朝的豪邁。

他們還有趣,王羲之愛鵝,王粲、王濟喜歡聽驢叫,簡文帝痴迷老鼠,豪門望族的男人普遍喜歡潘安一樣的俊秀的男人,那些嗜酒成性,放蕩不羈或遺世獨立的背後,似乎總有著一種深入骨髓的哀婉和悲涼。

因為那也是一個朝充斥著政治鬥爭與戰亂分裂的時代,一個生死無常、人命低賤、瀰漫著陰謀與殺伐的時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趙青州刺史曹嶷以臨淄“地原難守”,在今青州城區西北堯王山前新建了一座“四周絕澗,阻水深隍”的城池,取名廣固城,也就是從這時開始,青州取代臨淄,開始了1000餘年作為省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1600餘年作為郡府治的歷史。

有意思的是,這兒還成了山東歷史上唯一的帝都所在。

後燕的慕容氏和北魏的拓跋氏幹架,幹來幹去,慕容一族,僅剩了60歲的慕容德一支還滯留中原,東晉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在青州廣固城建國稱帝,史稱“南燕”。

慕容德的南燕國僅僅存在了十年,便因為他的去世便很快消弭,進而被東晉的北伐軍滅掉。之所以得到歷史的承認,是因為他的十年,休養軍隊,冶煉兵器,擴大農耕,積儲糧食,審核戶籍、增加軍資,禮賢下士,聽納忠言,發展教育,賞罰分明,盡情展示治國之才。

出於軍事統治的需要,擔任青州刺史的官吏大都有“大將軍”稱號,很多人還兼管其他數州的軍事,稱為都督,青州也因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青州歷史進入了長達400年的戰亂與割據狀態。

青州市境方圓幾十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就先後建有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等四座古城,“三撙青州”、“三遷四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錢人醉生夢死,窮苦百姓只能在刀光劍影種找一縷佛的靈光。


青州,青州




1996年10月,青州南陽城西隅的建築工地上,挖掘機一剷鬥下去,只挖起了少量的土方,鉤帶起一塊人形青石,起地三米,隨之墜落,好奇的工人趕上去,發現那是一尊佛像,雙目微闔,滿面慈悲,再挖,整個地下,層層疊疊的,全是佛像。

震驚中外“龍興寺造像”由此出土。佛像上的銘文紀年最早為北魏永安二年(529),最晚為北宋天聖四年(1026),二者相距497年,佛像大多為北朝所造,精美優異,世所罕見。也似乎在訴說著當年“龍興之寺”的輝煌。

大齊碑上刻:“草逐風低,水從壺變”。百姓們如同風中的草,跟隨著風,高低俯仰;亦似壺中的水,順從著壺,傾側變化。信仰,是在金戈之間,鐵蹄之下,尋得一絲安穩的根本。

甚至古城南望,綿延的山,竟是巨佛的頭,似在入定,似在涅槃。

所以兵亂越盛,僧寶越盛,彼時的青州城鄉,已然成為“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只是有意思的是,古青州人普遍尚武,極富鬥爭性,且遠近聞名。

青州既是東漢黃巾軍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根據地,又是宋金紅襖軍起義、明初白蓮教起義的策源地,古青州的地域秉性、文化基因或是本就有著一種不羈,也成就了三齊英傑乃至東夷文化最早的底色之一。

北魏“永安”年間,李延實任青州刺史,臨行到皇帝那兒“奉辭”,皇帝壓低了嗓音告訴他,青州一帶有“懷磚之俗”,卿家可要當心。弄的李延實懷裡像踹了二十五隻兔子。

原來,最早將那些NB人物一板磚放倒的,是青州人。


青州,青州




其實,青州人懷裡揣著的青磚上有李北海如象的碑文和馮氏一族清雅的詩章。

公元745年,一心尋仙人找仙草煉仙丹的李白,連哄帶騙的拉了杜甫一塊兒到了齊魯。兩位巨星的到來,轟動了山東,很快就傳到了青州,最好結交名士太守李邕坐不住了,請了公休假,拿了些細軟,就趕往濟南。

李邕時年68歲,早已名滿天下,能詩善文,工書法,尤擅長行楷書,因在北海太守任上,時人稱李北海。當時的達官貴人以及很多寺觀常以金銀財帛作酬謝,請他撰文書寫碑頌,他一生共為人寫了八百篇,得到的潤筆費竟達數萬之多,靠賣字賺錢,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他卻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賙濟他人了,最後家被查抄的時候,只有些禿筆碎硯。

好尚義氣的人也往往耿介磊落,李邕在濟南作別李白杜甫兩年後,便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獄,被酷吏活活打死。

對於李邕的死,杜甫悲痛欲絕,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沒汶陽瘞”。 李白更憤怒至極:“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同樣當了一輩子官最後卻家徒四壁的還有偶園主人馮溥的先祖馮裕,馮裕30歲至57歲,南北為官,七易其職,告老回青州的時候,“官囊蕭然,不能自給”,好在長子惟健持家有方,善於經營,使馮裕得以溫飽,並且可以和友人詩賦唱和,居家讀書講學。

馮裕的次子馮惟敏被後世稱為“曲中辛棄疾”,甚至認為他是“明代曲家第一人”,他的散曲現存小令500多首,散套近50套,在明代曲家中獨樹一幟。

1576年,孫輩中有個叫馮琦的去省城參加鄉試,馮惟敏寫了一首散曲為他送行:“論干支應驗如何?子也登科,醜也登科。橋梓聯芳,祖孫繩盛,世沐恩波”。

馮琦在那年的考試中高中舉人,又在第二年赴京城的會試時中了進士,後來成為萬曆年間的重臣,力主抗倭,官至禮部尚書。

等到馮琦成了爺爺的時候,馮家的孫輩中又出了一位濟世重臣,就是馮溥,馮溥在任上,剛直無私,愛才惠民,主張“省刑薄賦”,受到朝野的尊重。

馮氏一族,在明清兩代二百多年中,出了13位進士,14位舉人,53位貢生,278位秀才,有5人的作品入選《四庫全書》。


青州,青州




滄海桑田,馮氏家族從明朝中期的馮裕興起,歷時七世,至清朝的馮溥後衰落,但總有些東西留了下來,滲入了青州的土地,比如馮裕的“不希寵不媚人不謀身”。

青州市廟子鎮,青州與淄博交界的淄河之畔,有個村子叫長秋村,村裡百餘戶人家,多是馮氏家族的子孫,這樣一個與世無爭的村莊,在抗日戰爭中,村民們拿起大刀長矛,抵禦外侮,當時不足百戶的村子,參加抗日武裝的多達119人,有26名村民壯烈犧牲。

2018年,一場颱風橫穿中部山東,當人們都在給壽光鼓勁兒的時候,毗鄰的青州其實遭受著更大的衝擊,只是輿論被引導著沖淡人禍的色彩,而天災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天經地義。

廟子鎮、王墳鎮,曾一度成了孤島,所有電力、通信中斷,沒有人知道那兒究竟發生了什麼。

王墳鎮供電所宋治國回憶,他們鎮的主幹線路,10千伏公社線71號至117號46基、連續3公里的水泥線杆,在洪水中徹底失蹤了。他們沒有等著有人喊“青州挺住!”,便投入了搶修,王墳的燈亮了,宋治國回到家,房子塌了,只留下了那根用水泥澆製的房簷,所有家用器物都泡在了泥漿裡,全部報廢。

他們會傷心,但不會抱怨,不會屈服,因為總有些力量來自他們腳下的土地。

我去青州,朋友指給我看遠處的萬年橋橋墩,說橋雖一修再修,但橋墩卻是明朝的橋墩,它們迎著或緩或急的水,已經站在那兒四百多年。


青州,青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