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繁榮開放的貿易樞紐,長江第二大港口,如今寥落普通三線城市

清朝 長江 天津條約 經濟 中國近代史 朱言論史 2018-12-02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籤訂的中英《天津條約》中的第十條有這樣的規定:

長江一帶各口,英商船隻俱可通商;惟現在江上下游,均有賊匪,除鎮江一年後立口通商外,其餘侯地方平靖,大英欽差大臣與大清特派之大學士尚書會議,准將自漢口溯流至海口各地,選擇不逾三口,準為英船出進貨物通商之區。

曾經繁榮開放的貿易樞紐,長江第二大港口,如今寥落普通三線城市

中英《天津條約》簽訂

當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五口通商僅限於沿海港口城市。隨著西方在華經濟勢力的擴展,長江這樣的“黃金水道”自然不會被列強錯過。中英《天津條約》簽訂不久,1858年11月,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J.B.Elgin )“獲得直溯揚子江而上游歷漢口的種種便利,以便使他能夠選定三個口岸,當一旦沿江‘賊匪’肅清的時候,闢埠通商。”

在額爾金隨後的考察中,位於江西最北部,號稱“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九江引起了他的興趣。1860年10月,清政府分別與英、法互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同年11月,英國駐華公使普魯斯( F.W.A.Bruce)即照會清政府恭親王奕訢,提出依據《天津條約》,先赴漢口、九江兩處開埠通商。清政府同意英方要求,並飭令江西地方“惟漢口、九江兩處,系通商創始,所有一切章程,必須按照條約,與之妥為商定,毋令別生枝節,以期永遠相安”。

曾經繁榮開放的貿易樞紐,長江第二大港口,如今寥落普通三線城市

額爾金

經過中英雙方進一步細節交涉,1861年3月25日,英國人勘定“九江府西門外地方,自龍開河起,沿大江往東,至思口之西十三丈止,量得共長一百五十丈,進深六十丈”,“立明四至,共合地基一百五十畝”的一片土地,作為英國“永租地”。當日,英國公使巴夏禮和清朝江西布政使張集馨共同簽訂了《九江租地約》,至此九江正式開埠,成為近代長江沿線首批通商口岸之一。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人要求開放長江沿線通商口岸,之所以會選中九江,也是因為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和軍事地理優勢。九江開埠初期,長江流域開放的口岸城市較少,在上游僅有漢口,在下游地區只有上海、鎮江。與同期同類口岸城市相比,九江佔有一定的優勢,它上可與漢口對接,下可與上海相連,同時輻射江西全省及安徽、湖北部分地區,因而,九江口岸在長江流域地區發揮著貨物調劑中心的作用。這種優勢條件使九江口岸貿易在一定時期內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曾經繁榮開放的貿易樞紐,長江第二大港口,如今寥落普通三線城市

開埠後的九江

開埠之後,西方的工業品,也就是洋貨,源源不斷地輸入到九江,而九江也成為西方資本獲取中國原料和農產品的轉運站。但是,從地理位置看,九江進出口貿易其實更多的是與沿江的上海、漢口、鎮江之間的貿易往來,洋貨進口主要依託上海,土貨出口依託上海、漢口等口岸,其本身在長江流域中扮演著內貿港口的角色,通商轉口貿易成為九江口岸貿易的主要方式。九江口岸貿易到抗日戰爭前夕,“進出口貿易總額達6200萬元,貨物年吞吐量73萬噸,居全國江海港口的第九位,在長江各港口中居第二位”。

九江開埠之後,這個城市的經濟與世界市場緊密相連。隨著洋行的建立,一批與進口洋貨相關連的新式商業在九江出現,如華洋百貨、五金、油漆、西藥等行業。同時又設有大批茶、瓷行棧,同外國洋行掛鉤,從事收購、加工、包裝、出口土貨的活動,帶來了九江商業的繁榮。

曾經繁榮開放的貿易樞紐,長江第二大港口,如今寥落普通三線城市

開埠後的九江城市變化

除了城市商業之外,九江的現代工業也在開埠之後開始了蹣跚起步。從整個中國看,江西省的工業發展水平在整個民國時代還是比較落後的,截止到1937年,整個江西省的現代工業企業只有7家,而九江就佔3個。可見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江西,九江的工業發展還是相對領先的。

九江在開埠初期,由於開放口岸較少,在長江中游地區僅有九江與漢口,在下游地區除上海外,只有鎮江,因而九江發揮著重要的中介口岸的職能。隨著後來長江開放口岸的增多,九江的區位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加上城市規模較小,現代工業有限,以及種種其他因素,九江在整個中國的經濟地位漸趨邊緣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