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帶你回到120多年前的從化!


一張照片,帶你回到120多年前的從化!


這是一張一八九〇年代的從化照片,拍攝的是當時的水口塔。

據瞭解,這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歐洲人到廣州期間拍攝的。照片距今已超過120年了,清晰度頗高且能夠保存得如此好,流傳至今,實屬不易。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開始實行閉關鎖國,僅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這就使得廣州成為了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中心,使得來“楚庭”之地做生意的老外越來越多。1839年,攝影技術在歐洲誕生,也開始有懂得攝影的老外來到羊城,拍下了廣州最早期的照片。

說回這張黑白照片,遠處丘陵起伏,依稀可見,好像還有太陽的光芒,估計是夕陽;近處是河畔鄉村小路,路旁就是農田,估計剛剛收割了莊稼,好像還有幾位農夫在辛勤勞作,一側的河流蜿蜒流淌,倒影處處,頗有情趣;中間還有一座小橋,橋上還有幾個人走過,腳步匆匆,其中的過客好像還挑著兩擔柴草,橋頭好像是幾棵南粵大地常見的芭蕉樹,最顯眼的是一座屹立在小山高處的塔,顯得鶴立雞群。


從化地名探索愛好者小李認為,當年的拍攝者大概站在如今的“文峰塔”(即水口塔)對岸偏西方向拍攝的。

仔細端詳照片,可以看見下方有這麼一些字跡潦草的英語:Stone bridge and Pagode below Tsung Fa City


一張照片,帶你回到120多年前的從化!


從化翻譯協會的顧問對照片也頗感興趣,他說,直接翻譯照片下方的英語就是“從化都市下方的石橋和寶塔”,接地氣地說就是“從化的石橋和水口塔”。


一張照片,帶你回到120多年前的從化!



說到這裡,不由得想起了從化“水口塔”的往事。

所謂“水口”,就是流溪河、小海河、黎塘河三河交匯處,流溪河居中,發源於從化大嶺山的小海河在東側,而發源於城郊北部山間的黎塘河在西側,在風雲嶺東面豸嶺山嘴處交匯後向南奔流。

從明朝至今,豸嶺前後三次建起水口塔。

明朝泰昌年間(1620年),知縣張得春首建水口塔。當時只建到五層,還差一點點沒有建完。此後,塔身逐漸頹塌。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有人說水口塔是一支長矛,有傷地方文運,信之者便群起將塔身拆毀了。傳說該塔毀後幾十年間,從化縣未有人考中科舉。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河南新鄉縣人郭遇熙到從化任知縣,郭知縣任內建樹多多,他重視文化教育事業,先後創建了鄉約亭、劉東山祠、見山亭和藍田茶亭,還擴建了寅賓館(迎賓館)、土地祠、三官廟,重建了清寧廟、大魁閣、藍田廟、學宮和城隍廟。其中,水口塔(文峰塔)是他的政績亮點。

郭知縣帶頭捐資三百兩白銀,發動群眾捐資重建水口塔及其周圍建築,準備次年春動工。在決定建塔的那年秋天,從化水東堡(今錦二村)的士子張德桂考中舉人,於是,當地民眾捐資建塔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甘落後。根據郭知縣的著文記述,“天下的事情,出自大家公心就會成功,若出於一己私見,就不能成功。好比從化水口塔,有人不把它當成文峰,反而認為是長矛。而當塔頹廢之後,縣裡盜風更加厲害,文運更加衰微。”

七層的水口塔建造歷時三年多,到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秋天終於完工,此塔為流溪河兩岸鎮守河山,保佑從化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文運昌盛。這時,張德桂赴京參加會試,高中進士。其後30年,又先後有曾風舉、鄧貞吉、鄺羅元、黃宗器等考中舉人、解元。所以水口塔又稱文峰塔,成為從化勝景之一的“豸嶺塔影”。


一張照片,帶你回到120多年前的從化!


水口文峰塔屹立了250年。在抗日戰爭期間,日寇炮彈炸崩部分塔身,以後又被拆毀。1992年8月,由政府撥出部分資金,加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捐款,在原水口文峰塔舊址上重建九層新塔,用了一年零兩個月時間建成。同時,還修築一條1100米長的盤山公路和一座跨越黎塘河的拱橋,方便遊人到此登塔攬勝。


一張照片,帶你回到120多年前的從化!


塔下的橋也改名為文峰橋


郭遇熙知縣有一首《豸角塔影》是這樣寫的:

從陽二水匯南灘,蜿蜒地勢擁河干。

上有碧霄名豸嶺,凌空衝漢捧日盤。

我來司牧征帆泊,濯濯山頭巉石丹。

高樹杪枝懸蔓草,石上水痕湧波瀾。

山川佳氣未凝結,水潦旱麓民脂幹。

我覽邑乘言此地,舊有浮屠插雲端。

五層未竟毀其址,父老爭言風氣殘。

環庭泣訴欲興復,時絀舉贏實畏難。

三載趨事百工簇,經營成之萬姓歡。

七級層層如峰矗,時有舍利光團團。

倒影低垂入江裡,照龍潛避下急湍。

煙霞陰雨連朝暮,百尺崔嵬透巑坑。

文筆峰尖空兀起,山城睥睨倚雲看。

吁嗟從陽何日建,至今嵐頂豎高冠。

山名獬豸添其角,朝天更有雙鳳巒。

我欲登臨縱眺望,秋風颯颯曙影寒。

千山萬嶂拱北極,五雲多處見長安。



一張照片,帶你回到120多年前的從化!


如今的文峰塔


讀罷前輩們的詩詞,才發現我們的家鄉是多麼淡雅,多麼古樸,多麼清新,多麼靈動。

從化也稱作“從陽”,縣城附近有座山叫“豸嶺”,不遠處還有“雙鳳山”,郭知縣真可謂深入民間,詩詞裡不忘提及從邑的曼妙風情,他同時非常理解從化的父老鄉親的“泣訴”,民間極其希望這座“浮屠”能夠重新屹立,以改文運。結果,這位“青天大老爺”帶領“萬姓”奮鬥三年出成果,“文筆峰尖”果然“豎高冠”,老百姓的歡樂不言而喻,郭知縣於是“登臨縱眺望”,留下傑作,名垂千古。

據瞭解,

這批清末的從化老照片還有好多張,

每張都獨當一面,極具魅力。

大家有沒有關於從化的故事

想告訴大家的呢?

小編等著您的投稿。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曾耀登(從化老照片收集愛好者,從化地名探索愛好者),綜合《流溪河故事》

圖:曾耀登提供,部分由鄺健華、鄧嘉樂攝

網絡編輯:劉芳

審核:謝藝詩

(本文由“廣州從化發佈”原創發佈,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公眾號不得轉載改編,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