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清朝明明有百萬大軍,為何卻不抵抗到底呢?

清朝 溥儀 袁世凱 曾國藩 李鴻章 康熙 經濟 鳶飛九天2018 2019-04-09

1911年清朝滅亡之時,全國名義上屬於清朝的軍隊的確有百萬之多,但是年僅6歲的溥儀,既不可能、也從來沒有掌握過這百萬大軍。

更何況,此時全國的武裝力量人數雖然上百萬,但是,大部分“百萬大軍”戰鬥力幾乎為0,稱之為軍隊都是對“軍隊”兩字的侮辱。清朝滅亡之時,掌握在清廷手中可堪一用的軍隊幾乎沒有。因此,溥儀才被迫選擇了退位。

溥儀退位時,清朝明明有百萬大軍,為何卻不抵抗到底呢?

幼年溥儀

我們先來看一下,清朝滅亡時,全國都存在哪些軍事力量。

第一部分,當然是相對最強大的北洋軍了。北洋軍這一支完全按西方方式操練、裝備在新軍,也是當時中國戰鬥力最為強勁的一支部隊。這支北洋軍,在清朝滅亡之時一共有6鎮,分為第1到第6鎮,總兵力約10萬餘人。

從建立的那一刻起,他的首領就是袁世凱,而袁世凱一直通過高超的手腕牢牢的掌握著這支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部隊。因此,北洋新軍也是袁世凱在清朝將其攆回家之後,依然能夠東山再起,並最終逼迫清廷退位的最核心的倚仗。

溥儀退位時,清朝明明有百萬大軍,為何卻不抵抗到底呢?

袁世凱

所以,北洋軍雖然名義上歸屬清廷,同時也是清廷中央在京津地區最核心的武力,但這支力量卻並不掌握在清廷手裡。而是從始至終一直在袁世凱手裡,清廷自然指揮不動這支部隊,更別提讓它南下剿滅辛亥革命了。

當然,清廷對袁世凱也從未完全信任,因此,摻沙子就成為清廷的必然選擇。事實上,在不僅北洋六鎮中有八旗子弟,北洋第一鎮甚至完全由八旗組子弟組成的京旗常備軍改編而成,這支部隊理所當然的獲得了最好的待遇,而且獲得了第一鎮的番號。

然而,袁世凱也早有應對手段,他早已派遣親信牢牢地控制著這支部隊。同時,腐朽沒落的清廷也實在沒有人才,因此在清亡之時,北洋第一鎮完全沒有任何動作。

溥儀退位時,清朝明明有百萬大軍,為何卻不抵抗到底呢?

北洋軍小站練兵

第二部分,就是清廷統治者從始終無比重視、也無比倚仗的八旗了。八旗也是清末時期人數最多,也最忠誠於清朝的武裝力量。經過數百年的繁衍,到清末時期,八旗子弟已經逼近百萬,成為名副其實的百萬大軍。

然而,這支清朝最忠誠的部隊,在清朝滅亡之時卻幾乎沒有掀起什麼浪花,個別地區的反抗也沒掀起多大波瀾,很快消失革命浪潮中。為什麼八旗這支清廷最為信任和依仗的武裝力量,卻沒有成為清廷平定天下的力量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八旗早已墮落不堪使用。

溥儀退位時,清朝明明有百萬大軍,為何卻不抵抗到底呢?

八旗

八旗作為清朝賴以入關佔領天下的核心武力,一直是清朝統治者最為重視的核心武裝力量,也給了這支軍隊難以數計的特權。但可惜的是,入關之後,面對中原花花世界,八旗子弟迅速墮落,康熙年間,大部分八旗就已不堪使用。

而經過數百年的持續發展,到清末之時,這支名義上的軍隊甚至連儀仗隊的作用都無法實現,因為由於八旗子弟的持續墮落,他們站隊都做不好,在軍隊校驗之時,甚至只能僱人站崗。這樣的一支部隊,怎麼可能在革命浪潮之時力挽狂瀾,挽救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呢!

溥儀退位時,清朝明明有百萬大軍,為何卻不抵抗到底呢?

清末八旗子弟

第三部分,則是各省督撫編練的新軍了。1905年,清朝計劃在全國按照北洋軍的模式編練36鎮新軍。當然,限於各地經濟實力和清朝本身脆弱的控制力,再加上人才的匱乏和地方關於的阻撓守舊,在武昌起義爆發之時就僅編成了十四個鎮、十八個混成協和四個標。

不過,這部分新軍雖然名義上歸屬清朝指揮,但卻是受革命影響最深的部隊,尤其是南方的新軍,普遍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響,辛亥革命各地方的起義,大部分都是由受革命影響的新軍掀起來的。因此,這部分事實上已經站在革命一邊的新軍,不但不會成為清朝統治的助力,反而成為清朝滅亡的最主要推手。

溥儀退位時,清朝明明有百萬大軍,為何卻不抵抗到底呢?

武昌起義

第四部分,則是由曾國藩建立的湘軍、李鴻章建立的淮軍等地方武裝力量。這些武裝力量也是清末時期清廷賴以存在和剿滅反抗勢力的最有力武器。然而,這部分力量畢竟掌握在漢族大地主手裡,清廷從來沒有完全信任。

因此,他們通過摻沙子、分化瓦解、卸磨殺驢等手段,不斷的拆分這些軍事力量。同時,由於仍屬於舊式軍隊,隨著戰爭的結束,這些軍隊銳氣盡失,到清亡之時,四分五裂的地方武裝力量早已不堪使用。至於成軍很早的綠營,也早已如八旗一樣,腐朽不堪。

溥儀退位時,清朝明明有百萬大軍,為何卻不抵抗到底呢?

湘軍創始人曾國藩

因此在清亡之時,掌握在清廷手裡的武裝力量,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而“能打的”,卻並不在清廷手裡,反而站在了清廷的對立面。面對南方的辛亥革命浪潮,面對北方的近在咫尺的袁世凱逼迫,“孤兒寡母”的清廷根本毫無選擇,按照袁世凱的要求,和平退位自然是唯一選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