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

​公元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早在28年前,努爾哈赤就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則在此基礎之上於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清朝作為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論的朝代。一方面清朝將關外東北之地、蒙古以及新疆和西藏等地徹底併入中國版圖,使得中國的國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漢地。另一方面,清朝在近代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丟掉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

​公元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早在28年前,努爾哈赤就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則在此基礎之上於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清朝作為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論的朝代。一方面清朝將關外東北之地、蒙古以及新疆和西藏等地徹底併入中國版圖,使得中國的國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漢地。另一方面,清朝在近代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丟掉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但不論如何,無論我們喜歡清朝與否,這都是歷史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祖先也都曾生活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吸收了大量的漢文化,比如效仿漢人王朝修建皇陵。在漢民族的文化觀念裡,祖先的墳墓大有講究,埋在了好位置可以對後世子孫起到巨大的幫助。比如老百姓碰上了好事情,總會說一句是“祖墳冒青煙了”。對於封建王朝來說,皇家的祖墳就更加馬虎不得,必須要尋找“龍脈”來修建陵墓。

"

​公元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早在28年前,努爾哈赤就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則在此基礎之上於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清朝作為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論的朝代。一方面清朝將關外東北之地、蒙古以及新疆和西藏等地徹底併入中國版圖,使得中國的國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漢地。另一方面,清朝在近代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丟掉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但不論如何,無論我們喜歡清朝與否,這都是歷史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祖先也都曾生活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吸收了大量的漢文化,比如效仿漢人王朝修建皇陵。在漢民族的文化觀念裡,祖先的墳墓大有講究,埋在了好位置可以對後世子孫起到巨大的幫助。比如老百姓碰上了好事情,總會說一句是“祖墳冒青煙了”。對於封建王朝來說,皇家的祖墳就更加馬虎不得,必須要尋找“龍脈”來修建陵墓。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是一個非常瞭解漢文化的人,在建立政權之後,他也效仿漢人皇帝為自己的先人修建皇陵。在他死後,也按照自己生前的要求葬入了自己的陵墓,皇太極也是如此。這關外的三座皇陵,便是所謂的“盛京三陵”。清朝入關後,基於統治全國的需要,自然不能再將皇帝埋在關外,所以清西陵和清東陵便出現了。長眠於清西陵的帝王有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等4位,和其他皇室成員陵墓一共14座。

"

​公元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早在28年前,努爾哈赤就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則在此基礎之上於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清朝作為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論的朝代。一方面清朝將關外東北之地、蒙古以及新疆和西藏等地徹底併入中國版圖,使得中國的國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漢地。另一方面,清朝在近代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丟掉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但不論如何,無論我們喜歡清朝與否,這都是歷史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祖先也都曾生活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吸收了大量的漢文化,比如效仿漢人王朝修建皇陵。在漢民族的文化觀念裡,祖先的墳墓大有講究,埋在了好位置可以對後世子孫起到巨大的幫助。比如老百姓碰上了好事情,總會說一句是“祖墳冒青煙了”。對於封建王朝來說,皇家的祖墳就更加馬虎不得,必須要尋找“龍脈”來修建陵墓。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是一個非常瞭解漢文化的人,在建立政權之後,他也效仿漢人皇帝為自己的先人修建皇陵。在他死後,也按照自己生前的要求葬入了自己的陵墓,皇太極也是如此。這關外的三座皇陵,便是所謂的“盛京三陵”。清朝入關後,基於統治全國的需要,自然不能再將皇帝埋在關外,所以清西陵和清東陵便出現了。長眠於清西陵的帝王有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等4位,和其他皇室成員陵墓一共14座。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相比於清西陵,清東陵因為被盜而更加出名。葬在此處的帝王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帝等5位,當然還包括大清後期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在清王朝存續期間,皇陵的安防和管理工作還是做得非常好的。不僅有專門的衙門和經費,守墓人也是由皇帝指派的人。以清東陵為例,安防工作由馬蘭鎮總兵官負責,這個職務是直隸總督所轄的綠營五鎮總兵官之一。日常管理工作,除了禮部、工部和內務府與皇陵掛鉤,還專設東陵承辦事務衙門來具體管理。

"

​公元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早在28年前,努爾哈赤就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則在此基礎之上於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清朝作為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論的朝代。一方面清朝將關外東北之地、蒙古以及新疆和西藏等地徹底併入中國版圖,使得中國的國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漢地。另一方面,清朝在近代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丟掉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但不論如何,無論我們喜歡清朝與否,這都是歷史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祖先也都曾生活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吸收了大量的漢文化,比如效仿漢人王朝修建皇陵。在漢民族的文化觀念裡,祖先的墳墓大有講究,埋在了好位置可以對後世子孫起到巨大的幫助。比如老百姓碰上了好事情,總會說一句是“祖墳冒青煙了”。對於封建王朝來說,皇家的祖墳就更加馬虎不得,必須要尋找“龍脈”來修建陵墓。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是一個非常瞭解漢文化的人,在建立政權之後,他也效仿漢人皇帝為自己的先人修建皇陵。在他死後,也按照自己生前的要求葬入了自己的陵墓,皇太極也是如此。這關外的三座皇陵,便是所謂的“盛京三陵”。清朝入關後,基於統治全國的需要,自然不能再將皇帝埋在關外,所以清西陵和清東陵便出現了。長眠於清西陵的帝王有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等4位,和其他皇室成員陵墓一共14座。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相比於清西陵,清東陵因為被盜而更加出名。葬在此處的帝王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帝等5位,當然還包括大清後期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在清王朝存續期間,皇陵的安防和管理工作還是做得非常好的。不僅有專門的衙門和經費,守墓人也是由皇帝指派的人。以清東陵為例,安防工作由馬蘭鎮總兵官負責,這個職務是直隸總督所轄的綠營五鎮總兵官之一。日常管理工作,除了禮部、工部和內務府與皇陵掛鉤,還專設東陵承辦事務衙門來具體管理。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駐守在皇陵的士兵和就職於此的官吏,統統可以視作“守墓人”。因為是給朝廷、給皇室打工的,所以他們吃得也是皇糧,工資自然也少不了。除此之外,駐守於此的士兵還有一個使命:子承父業。老爹退休了,大兒子就要替上,但其他的兒子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進入大內當差。對於守墓人的家庭來說,這也算是一項福利。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按照約定承擔了對皇陵的保護工作,並有少量的撥款給遺留下來的守墓人。

"

​公元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早在28年前,努爾哈赤就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則在此基礎之上於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清朝作為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論的朝代。一方面清朝將關外東北之地、蒙古以及新疆和西藏等地徹底併入中國版圖,使得中國的國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漢地。另一方面,清朝在近代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丟掉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但不論如何,無論我們喜歡清朝與否,這都是歷史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祖先也都曾生活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吸收了大量的漢文化,比如效仿漢人王朝修建皇陵。在漢民族的文化觀念裡,祖先的墳墓大有講究,埋在了好位置可以對後世子孫起到巨大的幫助。比如老百姓碰上了好事情,總會說一句是“祖墳冒青煙了”。對於封建王朝來說,皇家的祖墳就更加馬虎不得,必須要尋找“龍脈”來修建陵墓。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是一個非常瞭解漢文化的人,在建立政權之後,他也效仿漢人皇帝為自己的先人修建皇陵。在他死後,也按照自己生前的要求葬入了自己的陵墓,皇太極也是如此。這關外的三座皇陵,便是所謂的“盛京三陵”。清朝入關後,基於統治全國的需要,自然不能再將皇帝埋在關外,所以清西陵和清東陵便出現了。長眠於清西陵的帝王有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等4位,和其他皇室成員陵墓一共14座。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相比於清西陵,清東陵因為被盜而更加出名。葬在此處的帝王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帝等5位,當然還包括大清後期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在清王朝存續期間,皇陵的安防和管理工作還是做得非常好的。不僅有專門的衙門和經費,守墓人也是由皇帝指派的人。以清東陵為例,安防工作由馬蘭鎮總兵官負責,這個職務是直隸總督所轄的綠營五鎮總兵官之一。日常管理工作,除了禮部、工部和內務府與皇陵掛鉤,還專設東陵承辦事務衙門來具體管理。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駐守在皇陵的士兵和就職於此的官吏,統統可以視作“守墓人”。因為是給朝廷、給皇室打工的,所以他們吃得也是皇糧,工資自然也少不了。除此之外,駐守於此的士兵還有一個使命:子承父業。老爹退休了,大兒子就要替上,但其他的兒子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進入大內當差。對於守墓人的家庭來說,這也算是一項福利。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按照約定承擔了對皇陵的保護工作,並有少量的撥款給遺留下來的守墓人。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因為局勢的複雜,所以民國政府也並沒有將皇陵看得太重要,皇陵的安防工作也就岌岌可危,以至於民國政府內部的人都盯上了皇陵裡的財富。要知道,1928年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他的職務是“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是蔣介石麾下的高級軍事將領。在滿清遺老遺少的譴責下,國民政府不得不加大對皇陵的保護力度,但充其量也就是僱人打掃打掃衛生。鑑於國民政府敷衍的態度,一些遺老們便自行前去守墓。

"

​公元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早在28年前,努爾哈赤就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則在此基礎之上於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清朝作為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論的朝代。一方面清朝將關外東北之地、蒙古以及新疆和西藏等地徹底併入中國版圖,使得中國的國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漢地。另一方面,清朝在近代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丟掉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但不論如何,無論我們喜歡清朝與否,這都是歷史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祖先也都曾生活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吸收了大量的漢文化,比如效仿漢人王朝修建皇陵。在漢民族的文化觀念裡,祖先的墳墓大有講究,埋在了好位置可以對後世子孫起到巨大的幫助。比如老百姓碰上了好事情,總會說一句是“祖墳冒青煙了”。對於封建王朝來說,皇家的祖墳就更加馬虎不得,必須要尋找“龍脈”來修建陵墓。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是一個非常瞭解漢文化的人,在建立政權之後,他也效仿漢人皇帝為自己的先人修建皇陵。在他死後,也按照自己生前的要求葬入了自己的陵墓,皇太極也是如此。這關外的三座皇陵,便是所謂的“盛京三陵”。清朝入關後,基於統治全國的需要,自然不能再將皇帝埋在關外,所以清西陵和清東陵便出現了。長眠於清西陵的帝王有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等4位,和其他皇室成員陵墓一共14座。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相比於清西陵,清東陵因為被盜而更加出名。葬在此處的帝王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帝等5位,當然還包括大清後期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在清王朝存續期間,皇陵的安防和管理工作還是做得非常好的。不僅有專門的衙門和經費,守墓人也是由皇帝指派的人。以清東陵為例,安防工作由馬蘭鎮總兵官負責,這個職務是直隸總督所轄的綠營五鎮總兵官之一。日常管理工作,除了禮部、工部和內務府與皇陵掛鉤,還專設東陵承辦事務衙門來具體管理。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駐守在皇陵的士兵和就職於此的官吏,統統可以視作“守墓人”。因為是給朝廷、給皇室打工的,所以他們吃得也是皇糧,工資自然也少不了。除此之外,駐守於此的士兵還有一個使命:子承父業。老爹退休了,大兒子就要替上,但其他的兒子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進入大內當差。對於守墓人的家庭來說,這也算是一項福利。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按照約定承擔了對皇陵的保護工作,並有少量的撥款給遺留下來的守墓人。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因為局勢的複雜,所以民國政府也並沒有將皇陵看得太重要,皇陵的安防工作也就岌岌可危,以至於民國政府內部的人都盯上了皇陵裡的財富。要知道,1928年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他的職務是“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是蔣介石麾下的高級軍事將領。在滿清遺老遺少的譴責下,國民政府不得不加大對皇陵的保護力度,但充其量也就是僱人打掃打掃衛生。鑑於國民政府敷衍的態度,一些遺老們便自行前去守墓。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在清朝兩百多年的延續之中,圍繞皇陵已經形成了規模不小的村子,村民也就是當年清朝皇帝派來的守墓人。遺老遺少們和這些村民們住在一起,守護自己先人的陵墓。因為不是國家委派的工作人員,所以這些村民是沒有工資的。但居住在這裡也並非是“混吃等死”的,他們沒有收入來源後,便將陵寢附近的荒地開墾出來種地當起了農民。所以即便是“看守皇陵”,他們也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收入。

"

​公元1644年,多爾袞率清軍入關,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早在28年前,努爾哈赤就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則在此基礎之上於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清朝作為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論的朝代。一方面清朝將關外東北之地、蒙古以及新疆和西藏等地徹底併入中國版圖,使得中國的國土不再僅限於傳統的漢地。另一方面,清朝在近代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丟掉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但不論如何,無論我們喜歡清朝與否,這都是歷史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祖先也都曾生活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也吸收了大量的漢文化,比如效仿漢人王朝修建皇陵。在漢民族的文化觀念裡,祖先的墳墓大有講究,埋在了好位置可以對後世子孫起到巨大的幫助。比如老百姓碰上了好事情,總會說一句是“祖墳冒青煙了”。對於封建王朝來說,皇家的祖墳就更加馬虎不得,必須要尋找“龍脈”來修建陵墓。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是一個非常瞭解漢文化的人,在建立政權之後,他也效仿漢人皇帝為自己的先人修建皇陵。在他死後,也按照自己生前的要求葬入了自己的陵墓,皇太極也是如此。這關外的三座皇陵,便是所謂的“盛京三陵”。清朝入關後,基於統治全國的需要,自然不能再將皇帝埋在關外,所以清西陵和清東陵便出現了。長眠於清西陵的帝王有雍正、嘉慶、道光和光緒等4位,和其他皇室成員陵墓一共14座。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相比於清西陵,清東陵因為被盜而更加出名。葬在此處的帝王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帝等5位,當然還包括大清後期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在清王朝存續期間,皇陵的安防和管理工作還是做得非常好的。不僅有專門的衙門和經費,守墓人也是由皇帝指派的人。以清東陵為例,安防工作由馬蘭鎮總兵官負責,這個職務是直隸總督所轄的綠營五鎮總兵官之一。日常管理工作,除了禮部、工部和內務府與皇陵掛鉤,還專設東陵承辦事務衙門來具體管理。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駐守在皇陵的士兵和就職於此的官吏,統統可以視作“守墓人”。因為是給朝廷、給皇室打工的,所以他們吃得也是皇糧,工資自然也少不了。除此之外,駐守於此的士兵還有一個使命:子承父業。老爹退休了,大兒子就要替上,但其他的兒子則有更多的機會可以進入大內當差。對於守墓人的家庭來說,這也算是一項福利。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按照約定承擔了對皇陵的保護工作,並有少量的撥款給遺留下來的守墓人。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因為局勢的複雜,所以民國政府也並沒有將皇陵看得太重要,皇陵的安防工作也就岌岌可危,以至於民國政府內部的人都盯上了皇陵裡的財富。要知道,1928年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他的職務是“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是蔣介石麾下的高級軍事將領。在滿清遺老遺少的譴責下,國民政府不得不加大對皇陵的保護力度,但充其量也就是僱人打掃打掃衛生。鑑於國民政府敷衍的態度,一些遺老們便自行前去守墓。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在清朝兩百多年的延續之中,圍繞皇陵已經形成了規模不小的村子,村民也就是當年清朝皇帝派來的守墓人。遺老遺少們和這些村民們住在一起,守護自己先人的陵墓。因為不是國家委派的工作人員,所以這些村民是沒有工資的。但居住在這裡也並非是“混吃等死”的,他們沒有收入來源後,便將陵寢附近的荒地開墾出來種地當起了農民。所以即便是“看守皇陵”,他們也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收入。

大清都亡了107年了,怎麼還有人還守皇陵?他們有收入嗎?

而這所謂的“看守”,也不過是因為世代生活於此,義務為皇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清理一下游客留下的垃圾。這樣的守墓人,充其量也就是景區附近的居民,不再是以前專職守墓的政府人員。所以即便是大清已經亡了107年了,也會給人一種依舊有人在守陵的錯覺。話說回來,他們世代定居於此,別說是一百多年,只要沒有開發商來拆遷,他們“守”上個500年也不在話下。但哪個開發商又會來陵墓邊上搞開發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