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武器裝備


清朝本其“國語騎射”的民族特點,大倡尚武精神,採取了多種辦法以保證滿族貴族與八旗官兵的武裝水平與戰鬥力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舉動莫屬“大閱”與“圍獵騎射”。

清代大閱是皇帝親自檢閱八旗部隊,審察眾多兵種集合演練其成效的重要軍事活動,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而圍獵,則是皇帝常年舉辦的考核八旗官兵騎射與尚武能力的強有力的科目。這些活動的場所,廣泛分佈於京師及附近地區。

尚武精神決定了清代武備成為國家軍政要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宮廷軍備之遺存,大部分屬於清代皇帝的御用品,其中又包括專用於大閱與騎射所用的實物,以及大量供賞玩與陳設器類;也有皇室成員、禁軍、侍衛親軍和八旗官兵之遺物;還有全國各少數民族地區貢入宮廷的利器,其中重要的有如在乾隆三十六年(1772)率領土爾扈特民族部落萬里歸國的傑出首領渥巴錫的腰刀等。另外在清宮武備中還存有一類數量不多,但製作無比精良的世界各國兵器,出自英、荷、朝鮮、日本與尼泊爾等國,是當時世界武器裝備交流史與軍事史研究不可多得的歷史見證與實物。

現存故宮的清代武器裝備大體可分為冷兵器與火器兩大類,其用材主要有鋼、鐵、銅、木、優質動物皮革,還有象牙、骨等,選用涉及廣泛。據光緒朝《欽定大清會典》所載,清宮武器裝備名目繁多,形制多樣,主要有甲冑,弓矢,長短槍具,各式刀劍,各種類之矛、戟、鏜、利鐮、錘、匕首,長短火槍,各式重炮等。然清道光朝後,清朝武功較之西方急劇落後。這些武備文物就成為清朝數百年來軍備盛衰交替的歷史見證,強烈地折射出清朝軍事、政治態勢的轉變,以及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傳統武器裝備與世界兵器發展的衝突與融合。


清宮武器裝備



皇太極盔甲,清,上衣長70cm,胸寬40cm,袖長70cm,下裳長64cm。胄,通高27cm,直徑21.5cm。

此甲為藍色緞面,由上衣、下裳、左右袖、左右護腋、前遮縫、左遮縫組成,穿時由鈕釦及帶子連綴成一整體。前胸、後背繡五彩雲龍各一條,內敷鐵葉186塊。護腋、前遮縫、左遮縫均彩繡火珠,四周飾以輪、螺、傘、蓋、花、罐、魚、腸等吉祥物。袖外連綴弧形窄鐵葉若干片。下裳分左右,從上而下綴鐵葉五重,每重38片,左右共計380片,每重鐵葉間以鍍金銅釘和彩繡八寶圖案相隔。

胄為鐵質,頂盤,前後樑、護額等均飾鐵鋄金雲龍;護項、護耳、護頸面均為藍緞,上繡火焰。鹿皮裡,青緞緣,內俱敷鐵葉,共計35塊。

甲冑共重約12.25kg。

撰稿人:曹連明


清宮武器裝備


清太宗御用馬鞍,清順治,前鞍橋高37cm,後高19.5cm,長63cm,寬32cm。清宮舊藏。

木胎,外鑲銀,鋄金龍,鏤空紋飾,工藝精細。鞍橋面鋪布,上置絲絨棉坐墊。馬蹬鐵鋄銀,底部鐫方勝圖案,套腳圈樑鐫刻雙龍。鞍側附有皮籤,墨書滿漢文,漢文為:“太宗文皇帝御用鐵鋄金銀玲龍鞦轡鞍一副,原在盛京尊藏。”

有清一代,崇尚騎射武功。在清王朝開國創業時期,宗室八旗子弟必須自幼習騎射。入主中原後,康熙、乾隆注重行圍習武,皆意後世毋忘“國語騎射”,並訓諭為“家法”。太宗御用馬鞍為皇太極征戰疆場的坐鞍,迄今已保存了三百五十餘年,彌足珍貴。


清宮武器裝備


清宮武器裝備


▲ 順治帝鎖子錦盔甲盔頂寶石

清宮武器裝備


▲ 順治帝鎖子錦盔甲盔全貌

順治帝鎖子錦盔甲,清順治,上衣長73cm,下裳長71cm。盔高32cm,直徑22cm。清宮舊藏。

甲為上衣下裳式,藍地人字紋錦面,石青緞緣,月白綢裡,外布銅鍍金釘。甲有上衣下裳,裳分左右,左右護肩,左右袖,左右護腋,裳間有前遮縫、左遮縫,共11件。裳幅上排鋼葉5道,左右衣袖也排上下鋼葉各一道,袖腕部鏤飾金累絲雲龍紋,鑲嵌珊瑚珠、青金石、綠松石等。護肩接衣處飾鏤空金累絲雲龍紋及八寶吉祥圖案,並鑲嵌珊瑚珠、珍珠、青金石、綠松石等。上衣前胸部懸一圓形護心鏡,鏡周邊鏤飾金累絲雲龍紋。

盔為鐵質,鏤飾金累絲雲龍紋和如意雲紋,盔上飾四道金樑,各嵌飾一條鏤金累絲降龍(缺一),金飾上鑲嵌珊瑚珠、青金石、綠松石、螺鈿珠、珍珠等。纓管下部為鏤空金累絲盤龍鼓形盤,管頂嵌一顆東珠,四周垂貂皮盔纓。盔搭護耳、護頸,均為藍地人字紋錦,石青緞緣,布銅鍍金釘。左右耳處有鏤空升龍金圓花。

隨甲有一黃木牌,上墨書:“世祖章皇帝嵌珊瑚珠石紅銅鍍金月白錦緞面棉盔甲一副,嵌珊瑚假珠石銅鍍金鐵盔一頂,石青緞面盔襯帽一頂,金累絲盔纓一個,嵌珍珠一顆、東珠十八顆、染貂皮三十,甲褂一件,大荷包二件,遮窩二件,護肩二件,嵌珊瑚假珠石明裙一件、明袖二件,嵌珊瑚假珠石護心鏡一個,嵌珊瑚假珠石鍍金玲瓏腰刀一口。”此盔甲為順治皇帝御用。

撰稿人:毛憲民


清宮武器裝備


順治皇帝用銅鍍金馬鞍,清順治,長62cm,高34cm。


清宮武器裝備


順治皇帝用黑麵樺皮弓,清順治,長118cm。


清宮武器裝備


清宮武器裝備


▲ 康熙自來火二號槍局部

康熙自來火二號槍,清康熙,通長135.5cm,筒長90.3cm,口徑11mm。清宮舊藏。

槍口飾鋄金獸面紋,鴨嘴形。金火機銜火石,旁施鍍金鏤花帶齒鋼輪,筒前後有準星、照門。鸂鶒形木床,側面近槍機處嵌螺甸梅花狀五圓星,床尾鑲銅鍍金託。此槍屬轉輪式燧發槍。發射時,用鑰匙上滿輪弦,扣扳機,機輪飛轉而與火石磨擦生火。“自來火”的製造工藝和使用功能比火繩更為先進。

清帝酷愛習武狩獵,使用火槍始自康熙朝,此槍即為康熙御製槍。

撰稿人:毛憲民


清宮武器裝備


清宮武器裝備


▲ 遏必隆腰刀局部

遏必隆腰刀,清康熙,鞘長94cm,刀長60cm。清宮舊藏。

刀鞘木質,外蒙綠鯊魚皮,紫呢刀套。刀把上系一咸豐年制象牙牌,一面鐫:“遏必隆玲瓏刀一,乾隆十三年賜經略大學士公傅恆平定金川用過”;另一面刻“咸豐”印一方,並“神鋒握勝”四字。

此刀最早的持有者為康熙初年輔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刀因人而得名。遏必隆死後,刀入宮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戰爆發,遏必隆之孫,時任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要職的訥親以經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敗,乾隆怒奪其職,派大學士傅恆取而代之,並賜遏必隆刀。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傅恆在軍前用遏必隆刀將訥親正法。

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咸豐帝派大學士賽尚阿為欽差大臣率軍出征,行前,特賜遏必隆刀,以壯軍威。然而遏必隆刀並未給戰局帶來轉機,不久,賽尚阿也因指揮不利被奪職。

撰稿人:曹連明


清宮武器裝備


康熙明黃緞繡平金龍雲紋大閱甲,清,上衣長75.5cm,下襬寬75.5cm,兩袖通長158cm,下裳長71cm,上寬48cm,下寬57.5cm。清宮舊藏。

甲為上衣下裳式,外布金帽釘,衣內用藍綢裡,敷一層薄絲綿。上衣分左、右護肩,左、右袖,前鐺,側鐺;下裳分左、右鐺。全身皆用黑絨鑲邊。穿時各部分由金鈕釦袢聯綴成一整體。

上衣左、右襟各以金線繡一條正面升龍,龍身用紅、綠線勾邊,火焰雲用金線勾邊。雲紋的顏色各異,以綠色、墨綠色為主,四合如意雲紋則用粉、粉紅、紅、月白、藍色等,靈芝雲紋用粉、紅色等。上衣背面居中繡一條正面升龍,下襬繡有平水、壽山、海珠、雜寶、珊瑚等紋飾,配以綠、淺綠、藍、深藍、月白等顏色,雲、水都以金線勾邊。左、右護肩繡金龍各9條,並在中間鑲嵌一顆紅寶石和一顆東珠。左、右護腋、前鐺、側鐺各繡一條正面升龍及平水、壽山、如意雲等紋飾,中間釘金線以護肘。

下裳共繡行龍16條,上下行龍間用金線採用釘金針法盤結,共5道。相對的龍首間繡火珠、骨飾雲、四合如意雲等紋飾。下襬繡平水、壽山、如意雲等紋飾。

此大閱鎧甲專供康熙皇帝檢閱八旗軍隊時穿用。

撰稿人:毛憲民


清宮武器裝備


清宮武器裝備


▲ 康熙琵琶鞘槍局部

康熙琵琶鞘槍,清,昂里亞國(今英格蘭)製造,長108.5cm,槍筒口徑2cm。

槍的鐵管上鋄金西洋花紋,槍口上部安有準星,扳機處嵌飾銀片,上鐫西洋花紋,槍托由虎斑木製成,托架包一圈鐵樑,上鋄金西洋花紋。

槍托處拴木牌,上書:“康熙年間庫貯二等自來火二十出琵琶槍一杆,系昂里亞國槍”。

撰稿人:毛憲民


清宮武器裝備


石青色緞繡彩雲藍龍綿甲,清康熙,上衣身長78cm,肩寬43cm,下襬寬77cm;下裳腰圍100cm,高92cm。清宮舊藏。

綿甲由甲衣和圍裳上下兩部分組成。甲衣雙肩各裝有綴鎏金龍紋銅版的護肩一個,兩腋各系一片雲頭狀護腋,腹部佩一片梯形護腹,即“前擋”,腰間左側也佩同樣的裝置,名謂“左擋”。右側因有箭囊遮擋,則不設這種裝置。圍裳分為左右二幅,穿時用帶子繫於腰間。這套綿甲用石青色緞作面料,內絮絲綿,通身釘綴鎏金銅泡釘,以增強綿甲的耐磨和防護性能。在全身各部位還用五彩絲線繡升龍、降龍和正面團龍,間飾祥雲、海水、如意、壽石、方勝、古錢、靈芝、珊瑚、銅鐘、方戟等紋樣,使整套服裝既彰顯穿著者的至尊與威嚴,又具極強的裝飾性。

撰稿人:嚴勇


清宮武器裝備


清宮武器裝備


▲ 鎖子錦金葉盔甲盔頂寶石

清宮武器裝備


▲ 鎖子錦金葉盔甲盔頂寶石

清宮武器裝備


▲ 鎖子錦金葉盔甲盔全貌

清宮武器裝備

▲ 鎖子錦金葉盔甲盔沿局部

鎖子錦金葉盔甲,清康熙,上衣長75cm,下裳長74cm。盔高33cm,直徑22cm。清宮舊藏。

甲為上衣下裳式,明黃緞人字紋織金鎖子錦面,月白裡,石青緞緣,中敷棉,外布金釘。甲有上衣下裳,裳分左右,左右護肩,左右袖,左右護腋,共9件。

盔為牛皮製成,髹黑漆,漆面飾金纓絡、金獅頭並梵文。纓管下部為鏤空金累絲盤龍凸鼓形圓盤,管上接升龍二條,頂上嵌一顆大東珠,纓管四周垂貂皮盔纓。盔飾鏤空金累絲雲龍紋,鑲嵌紅、藍寶石,碧璽,綠松石,青金石等。盔前後樑鏤飾二條金龍,帽沿處樑上各鐫三條金龍,鑲嵌珍珠數十枚,每三枚一組。盔搭護耳、護頸,黃錦繡金龍雲紋,鏨布金釘,石青緞緣。

上衣下裳的金葉均排為五道,左右袖上下排金葉各一道,穿時各部分由金鈕釦聯綴成一整體。上衣前胸部懸一圓形護心鏡。

撰稿人:毛憲民


清宮武器裝備


清宮武器裝備


▲ 乾隆大閱甲冑局部

乾隆皇帝大閱甲冑,清乾隆,上衣長76cm,下襬寬74cm,袖長87.5cm;下裳長70cm,下襬寬57cm。胄通高31.5cm,直徑21cm。清宮舊藏。

甲分上衣、下裳、護肩、護腋、袖、襠等。此甲為明黃緞繡五彩朵雲、金龍紋,下為海水江崖圖案,月白綢裡。甲面有規則的金帽釘。衣正中懸鋼質護心鏡,鏡四周飾鋄金雲龍紋。兩袖用金絲條編織,袖口月白緞繡金龍。裳分左右,腰以布相連,裳面以金葉片、金帽釘、彩繡龍戲珠紋相間排列。

胄,牛皮胎髹黑漆,頂鏤空金龍寶蓋嵌珍珠,前後樑鋄金雲龍紋並飾以珍珠,樑中飾金剛石螣蛇。胄體有鍍金梵文三重計44字,間金瓔絡紋。據《清內務府檔案》載,胄鐫梵文意為“心咒詛念觀世音菩薩”。胄上植纓,纓頂端金累絲升龍託大東珠,纓管飾金蟠龍紋,四周垂大紅片金、黑貂纓24條。

御用甲冑裝飾華貴,用料考究,做工精細,主要用於大閱。這套乾隆大閱甲冑,雖已有二百多年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豔。

撰稿人:毛憲民


清宮武器裝備


乾隆奇準神槍,清乾隆,通長203cm,筒長155.6cm,口徑17mm。清宮舊藏。

前裝滑膛,槍口飾鋄金回紋、蕉葉紋,筒前起脊,中四稜,筒後圓,置準星、照門。筒局部飾鋄金花紋。楸木槍床,床前端有孔以貯搠杖,下置樺木雙叉,為穩定射擊之槍托架,床尾鑲雕雲紋白玉託,鐫銘文:“奇準神槍,長四尺五寸,重九斤二兩,藥二錢,子五錢”。

此槍是一杆火繩槍,乾隆皇帝御用槍之一。乾隆帝常用這類槍狩獵,所用諸多鉛丸今猶存,據清檔記載:“乾隆三十二年閏七月三十日,在熱河行宮打虎,花準神槍鉛子一個,重四錢四分。”《清會典》把奇準神槍列為“特等第二槍”。

撰稿人:毛憲民


清宮武器裝備


清宮武器裝備


▲ 乾隆天字三號“孔純”刀局部

乾隆天字三號“孔純”刀,通長94cm,青玉柄12.5cm,重18兩。

此刀護手為鐵鋄金鏤空如意圓盤,內有四條可活動的奔龍,青玉柄,木質蒙金桃皮鞘。腰刀屬於冷兵器,其設計獨特,造型莊重,紋飾美觀,製作精細,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刀、劍的傳統式樣和做法,而且也反映了清代內務府造辦處製作冷兵器最高技術水平。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諭令內務府造辦處設計製作御用刀、劍各三十把。此種腰刀,主要為乾隆皇帝收藏和賞玩。

撰稿人:徐啟憲


清宮武器裝備


清宮武器裝備


▲ 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鞘

清宮武器裝備


▲ 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局部紋飾

清宮武器裝備


▲ 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滿漢文籤

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清乾隆,長100cm,最寬處9cm。清宮舊藏。

鞘木質,外蒙紅鯊魚皮,首尾飾件及中部劍箍均為鐵鋄金,鏤雕吉祥圖案。劍柄木質,纏黃絲絛,劍革及柄頭亦為鐵鋄金。劍身鋼質,刃底部鑲嵌金、銀、銅三絲組成的圖案:一面為隸書“地字一號”及劍銘“出雲”;另一面為隸書“乾隆年制”及與本劍劍銘含意相吻合的圖象。

據《造辦處活計檔》記載,從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訖,清宮造辦處共造御用刀、劍各30把,此為“地”字號劍中的第一把。此種刀劍,主要為乾隆皇帝收藏和賞玩。其工藝精良,裝飾華美,是寶劍中之上品。

撰稿人:曹連明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