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

乾隆朝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巔峰。

從經濟總量來看,乾隆時代的GDP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超過美國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

在軍事上,乾隆統一新疆後,領土面積達到1453多萬平方公里,幾乎比明朝的領土擴大了一倍,而且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再沒有真正的對手能向清朝的統治挑戰;

在人口數量上,全國人口一度達到2.97億人,實現了以10億畝上下的耕地養活30%左右的世界人口,而且能夠長期保持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最重要的是,乾隆幾乎消滅了敵國威脅、農民起義、權臣專政、太監篡權、后妃干政、外戚亂政、朋黨之爭和地方割據勢力等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八種對最高權力的威脅,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不能不說,乾隆創造了超越千古的成就。

"

乾隆朝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巔峰。

從經濟總量來看,乾隆時代的GDP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超過美國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

在軍事上,乾隆統一新疆後,領土面積達到1453多萬平方公里,幾乎比明朝的領土擴大了一倍,而且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再沒有真正的對手能向清朝的統治挑戰;

在人口數量上,全國人口一度達到2.97億人,實現了以10億畝上下的耕地養活30%左右的世界人口,而且能夠長期保持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最重要的是,乾隆幾乎消滅了敵國威脅、農民起義、權臣專政、太監篡權、后妃干政、外戚亂政、朋黨之爭和地方割據勢力等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八種對最高權力的威脅,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不能不說,乾隆創造了超越千古的成就。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但是,在“盛世”的光環之下,乾隆帝卻親手埋藏了巨大的隱患,在他之後的大清朝迅速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落後捱打的慘狀也創造了世界之最。“盛世”為什麼不能持久,究竟“盛世”之下掩蓋了什麼?

作家張宏傑的《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不僅深挖了盛世之下的歷史,更找出盛世背後的規律。在他看來,盛世與衰世相隔不過一瞬間。乾隆死後三年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從此一蹶不振。由盛到衰如此快速的轉變,歸根結底在於封建社會的“人治”。

"

乾隆朝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巔峰。

從經濟總量來看,乾隆時代的GDP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超過美國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

在軍事上,乾隆統一新疆後,領土面積達到1453多萬平方公里,幾乎比明朝的領土擴大了一倍,而且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再沒有真正的對手能向清朝的統治挑戰;

在人口數量上,全國人口一度達到2.97億人,實現了以10億畝上下的耕地養活30%左右的世界人口,而且能夠長期保持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最重要的是,乾隆幾乎消滅了敵國威脅、農民起義、權臣專政、太監篡權、后妃干政、外戚亂政、朋黨之爭和地方割據勢力等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八種對最高權力的威脅,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不能不說,乾隆創造了超越千古的成就。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但是,在“盛世”的光環之下,乾隆帝卻親手埋藏了巨大的隱患,在他之後的大清朝迅速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落後捱打的慘狀也創造了世界之最。“盛世”為什麼不能持久,究竟“盛世”之下掩蓋了什麼?

作家張宏傑的《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不僅深挖了盛世之下的歷史,更找出盛世背後的規律。在他看來,盛世與衰世相隔不過一瞬間。乾隆死後三年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從此一蹶不振。由盛到衰如此快速的轉變,歸根結底在於封建社會的“人治”。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中國曆代的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的框架和運轉規則根本沒有根本的突破和進步。

盛世與否的關鍵,更多地以來統治者個人的精神狀態。

哲學家黑格爾雖然沒有來過中國,但對中國式專制政治卻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說,皇帝是整個帝國的靈魂,如果皇帝的個性不是徹底道德的、辛勤的、既不失掉他的威儀而又充滿了經歷的,那麼一切都將廢弛,政府全部解體,變成麻木不仁的狀態。

張宏傑的觀點和黑格爾一致,他也認為,專制政治中,皇帝是整個國家的神經中樞,官僚體系的精神狀態就是皇帝一個人精神狀態的放大。皇帝的勤奮進取,經過官僚系統的層層傳導,最後抵達到社會可能只剩下百分之十,然而皇帝的鬆懈懶惰,卻會被官僚系統層層放大,抵達到基層,會擴大十倍、百倍。

早年的乾隆總結吸取歷代統治經驗,以極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做到了“乾綱獨攬”,這才擁有了乾隆盛世的美譽。然而,晚年的乾隆喜歡清靜,於是懶惰之風迅速蔓延。

官員辦事效率越來越低,根據清代檔案《乾隆吏科題本》記載,甘肅皋蘭知縣徐浩任內受處分23次,其中13次是因為辦事延遲;廣東長安知縣丁婷祥受處分9次,其中延遲佔了5次。

乾隆43年,湖北江陵縣曾經發生了一件搶劫案,被搶劫者認出了罪犯,立即報官。這個案件雖然證據確鑿、事實清楚,很容易處理,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案件,換了五任地方官也沒有結案。

乾隆聽說後,也忍不住非常惱火,“足見湖北吏治廢弛已極。”官僚體系的廢弛,直接導致社會秩序發生鉅變,給矛盾危機提供了迅速發育的機會,社會治安迅速惡化,強盜、海盜開始盛行,大規模社會動盪的前奏已經開始。

所以說,人治的社會治理體系是脆弱的,如果沒有內外條件的嚴厲制約,個人的英明與自制根本無法抵制環境的縱容和腐蝕。

"

乾隆朝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巔峰。

從經濟總量來看,乾隆時代的GDP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超過美國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

在軍事上,乾隆統一新疆後,領土面積達到1453多萬平方公里,幾乎比明朝的領土擴大了一倍,而且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再沒有真正的對手能向清朝的統治挑戰;

在人口數量上,全國人口一度達到2.97億人,實現了以10億畝上下的耕地養活30%左右的世界人口,而且能夠長期保持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最重要的是,乾隆幾乎消滅了敵國威脅、農民起義、權臣專政、太監篡權、后妃干政、外戚亂政、朋黨之爭和地方割據勢力等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八種對最高權力的威脅,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不能不說,乾隆創造了超越千古的成就。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但是,在“盛世”的光環之下,乾隆帝卻親手埋藏了巨大的隱患,在他之後的大清朝迅速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落後捱打的慘狀也創造了世界之最。“盛世”為什麼不能持久,究竟“盛世”之下掩蓋了什麼?

作家張宏傑的《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不僅深挖了盛世之下的歷史,更找出盛世背後的規律。在他看來,盛世與衰世相隔不過一瞬間。乾隆死後三年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從此一蹶不振。由盛到衰如此快速的轉變,歸根結底在於封建社會的“人治”。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中國曆代的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的框架和運轉規則根本沒有根本的突破和進步。

盛世與否的關鍵,更多地以來統治者個人的精神狀態。

哲學家黑格爾雖然沒有來過中國,但對中國式專制政治卻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說,皇帝是整個帝國的靈魂,如果皇帝的個性不是徹底道德的、辛勤的、既不失掉他的威儀而又充滿了經歷的,那麼一切都將廢弛,政府全部解體,變成麻木不仁的狀態。

張宏傑的觀點和黑格爾一致,他也認為,專制政治中,皇帝是整個國家的神經中樞,官僚體系的精神狀態就是皇帝一個人精神狀態的放大。皇帝的勤奮進取,經過官僚系統的層層傳導,最後抵達到社會可能只剩下百分之十,然而皇帝的鬆懈懶惰,卻會被官僚系統層層放大,抵達到基層,會擴大十倍、百倍。

早年的乾隆總結吸取歷代統治經驗,以極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做到了“乾綱獨攬”,這才擁有了乾隆盛世的美譽。然而,晚年的乾隆喜歡清靜,於是懶惰之風迅速蔓延。

官員辦事效率越來越低,根據清代檔案《乾隆吏科題本》記載,甘肅皋蘭知縣徐浩任內受處分23次,其中13次是因為辦事延遲;廣東長安知縣丁婷祥受處分9次,其中延遲佔了5次。

乾隆43年,湖北江陵縣曾經發生了一件搶劫案,被搶劫者認出了罪犯,立即報官。這個案件雖然證據確鑿、事實清楚,很容易處理,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案件,換了五任地方官也沒有結案。

乾隆聽說後,也忍不住非常惱火,“足見湖北吏治廢弛已極。”官僚體系的廢弛,直接導致社會秩序發生鉅變,給矛盾危機提供了迅速發育的機會,社會治安迅速惡化,強盜、海盜開始盛行,大規模社會動盪的前奏已經開始。

所以說,人治的社會治理體系是脆弱的,如果沒有內外條件的嚴厲制約,個人的英明與自制根本無法抵制環境的縱容和腐蝕。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人治的另外一個缺陷,就在於容易冥頑不靈,失去理智。

歷史最大的悲劇不在於是否正在經歷著苦難,而是對未來的麻木與無知。

乾隆即位的前兩年,也就是1733年,英國人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64年,英國人又發明了新式紡車,帶領整個工業進入全新時代。之後蒸汽機的發明,推動工業革命迅速發展,使得英國迅速強大起來。

然而,同時代的乾隆仍在原地踏步,甚至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將前期開放的寧波、港口、廈門、廣州等外貿通商口岸關閉了三處,只將廣州口岸開放,任由十三行壟斷進出口貿易,極盡挑剔之能事。

英國使團多次試圖與清國建立外交聯繫,卻被當做外邦來朝,始終擺脫不了“中央大國”的思想包袱,依然試圖用大量“賞賜”來體現大國威儀,拒絕參與世界經濟交流。

這種不順應潮流的政策,把中國引向了錯誤的歷史方向,從而失去了通過自身變革走向現代化的可能,最終讓清朝失去了與世界的聯繫,喪失了參與世界發展的大好機會,從而導致了八國聯軍炮轟國門的悲劇。

"

乾隆朝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巔峰。

從經濟總量來看,乾隆時代的GDP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超過美國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

在軍事上,乾隆統一新疆後,領土面積達到1453多萬平方公里,幾乎比明朝的領土擴大了一倍,而且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再沒有真正的對手能向清朝的統治挑戰;

在人口數量上,全國人口一度達到2.97億人,實現了以10億畝上下的耕地養活30%左右的世界人口,而且能夠長期保持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最重要的是,乾隆幾乎消滅了敵國威脅、農民起義、權臣專政、太監篡權、后妃干政、外戚亂政、朋黨之爭和地方割據勢力等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八種對最高權力的威脅,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不能不說,乾隆創造了超越千古的成就。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但是,在“盛世”的光環之下,乾隆帝卻親手埋藏了巨大的隱患,在他之後的大清朝迅速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落後捱打的慘狀也創造了世界之最。“盛世”為什麼不能持久,究竟“盛世”之下掩蓋了什麼?

作家張宏傑的《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不僅深挖了盛世之下的歷史,更找出盛世背後的規律。在他看來,盛世與衰世相隔不過一瞬間。乾隆死後三年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從此一蹶不振。由盛到衰如此快速的轉變,歸根結底在於封建社會的“人治”。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中國曆代的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的框架和運轉規則根本沒有根本的突破和進步。

盛世與否的關鍵,更多地以來統治者個人的精神狀態。

哲學家黑格爾雖然沒有來過中國,但對中國式專制政治卻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說,皇帝是整個帝國的靈魂,如果皇帝的個性不是徹底道德的、辛勤的、既不失掉他的威儀而又充滿了經歷的,那麼一切都將廢弛,政府全部解體,變成麻木不仁的狀態。

張宏傑的觀點和黑格爾一致,他也認為,專制政治中,皇帝是整個國家的神經中樞,官僚體系的精神狀態就是皇帝一個人精神狀態的放大。皇帝的勤奮進取,經過官僚系統的層層傳導,最後抵達到社會可能只剩下百分之十,然而皇帝的鬆懈懶惰,卻會被官僚系統層層放大,抵達到基層,會擴大十倍、百倍。

早年的乾隆總結吸取歷代統治經驗,以極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做到了“乾綱獨攬”,這才擁有了乾隆盛世的美譽。然而,晚年的乾隆喜歡清靜,於是懶惰之風迅速蔓延。

官員辦事效率越來越低,根據清代檔案《乾隆吏科題本》記載,甘肅皋蘭知縣徐浩任內受處分23次,其中13次是因為辦事延遲;廣東長安知縣丁婷祥受處分9次,其中延遲佔了5次。

乾隆43年,湖北江陵縣曾經發生了一件搶劫案,被搶劫者認出了罪犯,立即報官。這個案件雖然證據確鑿、事實清楚,很容易處理,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案件,換了五任地方官也沒有結案。

乾隆聽說後,也忍不住非常惱火,“足見湖北吏治廢弛已極。”官僚體系的廢弛,直接導致社會秩序發生鉅變,給矛盾危機提供了迅速發育的機會,社會治安迅速惡化,強盜、海盜開始盛行,大規模社會動盪的前奏已經開始。

所以說,人治的社會治理體系是脆弱的,如果沒有內外條件的嚴厲制約,個人的英明與自制根本無法抵制環境的縱容和腐蝕。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人治的另外一個缺陷,就在於容易冥頑不靈,失去理智。

歷史最大的悲劇不在於是否正在經歷著苦難,而是對未來的麻木與無知。

乾隆即位的前兩年,也就是1733年,英國人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64年,英國人又發明了新式紡車,帶領整個工業進入全新時代。之後蒸汽機的發明,推動工業革命迅速發展,使得英國迅速強大起來。

然而,同時代的乾隆仍在原地踏步,甚至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將前期開放的寧波、港口、廈門、廣州等外貿通商口岸關閉了三處,只將廣州口岸開放,任由十三行壟斷進出口貿易,極盡挑剔之能事。

英國使團多次試圖與清國建立外交聯繫,卻被當做外邦來朝,始終擺脫不了“中央大國”的思想包袱,依然試圖用大量“賞賜”來體現大國威儀,拒絕參與世界經濟交流。

這種不順應潮流的政策,把中國引向了錯誤的歷史方向,從而失去了通過自身變革走向現代化的可能,最終讓清朝失去了與世界的聯繫,喪失了參與世界發展的大好機會,從而導致了八國聯軍炮轟國門的悲劇。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人治的又一危害在於專制。

帝王這種“乾綱獨斷”的君權就像惡性腫瘤一樣,它不允許任何獨立、自由的事物存在。專制權力的獨佔性本質驅使它永遠努力衝破一切限制,掙脫所有束縛,深入社會每一個角落,度化每一個細胞,直至最後整個社會在它的緊緊擁抱中窒息而死。

文字獄的興起、重農抑商的政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財產觀,讓大清朝喪失了自我革新的動力,一度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被世界潮流遠遠拋在身後。

當時的英國大使馬戛爾尼總結說:是專制主義摧毀了中國人的財產安全,從而摧毀了所有刺激中國進步的因素。進步只有當一個人確信不受干擾地享有自己的勞動果實時才能發生。但中國首先考慮的總是皇帝的利益,皇帝可以予取予奪,民間的創新創造能力受到極大的侷限。因而,乾隆盛世的背後,就是對創新能力的扼殺

百姓人口的大幅增加和落後生產力形成巨大反差,體制內的潛力挖掘到極限,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於是大規模的農民企業也就迫在眉睫。在乾隆退位當太上皇的三年時間裡,清朝動用的軍隊已有十萬,花掉的餉銀已有七千萬兩,然而起義的烈火卻越燒越旺。

"

乾隆朝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巔峰。

從經濟總量來看,乾隆時代的GDP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超過美國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

在軍事上,乾隆統一新疆後,領土面積達到1453多萬平方公里,幾乎比明朝的領土擴大了一倍,而且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再沒有真正的對手能向清朝的統治挑戰;

在人口數量上,全國人口一度達到2.97億人,實現了以10億畝上下的耕地養活30%左右的世界人口,而且能夠長期保持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最重要的是,乾隆幾乎消滅了敵國威脅、農民起義、權臣專政、太監篡權、后妃干政、外戚亂政、朋黨之爭和地方割據勢力等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八種對最高權力的威脅,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不能不說,乾隆創造了超越千古的成就。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但是,在“盛世”的光環之下,乾隆帝卻親手埋藏了巨大的隱患,在他之後的大清朝迅速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落後捱打的慘狀也創造了世界之最。“盛世”為什麼不能持久,究竟“盛世”之下掩蓋了什麼?

作家張宏傑的《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不僅深挖了盛世之下的歷史,更找出盛世背後的規律。在他看來,盛世與衰世相隔不過一瞬間。乾隆死後三年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從此一蹶不振。由盛到衰如此快速的轉變,歸根結底在於封建社會的“人治”。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中國曆代的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的框架和運轉規則根本沒有根本的突破和進步。

盛世與否的關鍵,更多地以來統治者個人的精神狀態。

哲學家黑格爾雖然沒有來過中國,但對中國式專制政治卻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說,皇帝是整個帝國的靈魂,如果皇帝的個性不是徹底道德的、辛勤的、既不失掉他的威儀而又充滿了經歷的,那麼一切都將廢弛,政府全部解體,變成麻木不仁的狀態。

張宏傑的觀點和黑格爾一致,他也認為,專制政治中,皇帝是整個國家的神經中樞,官僚體系的精神狀態就是皇帝一個人精神狀態的放大。皇帝的勤奮進取,經過官僚系統的層層傳導,最後抵達到社會可能只剩下百分之十,然而皇帝的鬆懈懶惰,卻會被官僚系統層層放大,抵達到基層,會擴大十倍、百倍。

早年的乾隆總結吸取歷代統治經驗,以極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做到了“乾綱獨攬”,這才擁有了乾隆盛世的美譽。然而,晚年的乾隆喜歡清靜,於是懶惰之風迅速蔓延。

官員辦事效率越來越低,根據清代檔案《乾隆吏科題本》記載,甘肅皋蘭知縣徐浩任內受處分23次,其中13次是因為辦事延遲;廣東長安知縣丁婷祥受處分9次,其中延遲佔了5次。

乾隆43年,湖北江陵縣曾經發生了一件搶劫案,被搶劫者認出了罪犯,立即報官。這個案件雖然證據確鑿、事實清楚,很容易處理,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案件,換了五任地方官也沒有結案。

乾隆聽說後,也忍不住非常惱火,“足見湖北吏治廢弛已極。”官僚體系的廢弛,直接導致社會秩序發生鉅變,給矛盾危機提供了迅速發育的機會,社會治安迅速惡化,強盜、海盜開始盛行,大規模社會動盪的前奏已經開始。

所以說,人治的社會治理體系是脆弱的,如果沒有內外條件的嚴厲制約,個人的英明與自制根本無法抵制環境的縱容和腐蝕。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人治的另外一個缺陷,就在於容易冥頑不靈,失去理智。

歷史最大的悲劇不在於是否正在經歷著苦難,而是對未來的麻木與無知。

乾隆即位的前兩年,也就是1733年,英國人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64年,英國人又發明了新式紡車,帶領整個工業進入全新時代。之後蒸汽機的發明,推動工業革命迅速發展,使得英國迅速強大起來。

然而,同時代的乾隆仍在原地踏步,甚至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將前期開放的寧波、港口、廈門、廣州等外貿通商口岸關閉了三處,只將廣州口岸開放,任由十三行壟斷進出口貿易,極盡挑剔之能事。

英國使團多次試圖與清國建立外交聯繫,卻被當做外邦來朝,始終擺脫不了“中央大國”的思想包袱,依然試圖用大量“賞賜”來體現大國威儀,拒絕參與世界經濟交流。

這種不順應潮流的政策,把中國引向了錯誤的歷史方向,從而失去了通過自身變革走向現代化的可能,最終讓清朝失去了與世界的聯繫,喪失了參與世界發展的大好機會,從而導致了八國聯軍炮轟國門的悲劇。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人治的又一危害在於專制。

帝王這種“乾綱獨斷”的君權就像惡性腫瘤一樣,它不允許任何獨立、自由的事物存在。專制權力的獨佔性本質驅使它永遠努力衝破一切限制,掙脫所有束縛,深入社會每一個角落,度化每一個細胞,直至最後整個社會在它的緊緊擁抱中窒息而死。

文字獄的興起、重農抑商的政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財產觀,讓大清朝喪失了自我革新的動力,一度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被世界潮流遠遠拋在身後。

當時的英國大使馬戛爾尼總結說:是專制主義摧毀了中國人的財產安全,從而摧毀了所有刺激中國進步的因素。進步只有當一個人確信不受干擾地享有自己的勞動果實時才能發生。但中國首先考慮的總是皇帝的利益,皇帝可以予取予奪,民間的創新創造能力受到極大的侷限。因而,乾隆盛世的背後,就是對創新能力的扼殺

百姓人口的大幅增加和落後生產力形成巨大反差,體制內的潛力挖掘到極限,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於是大規模的農民企業也就迫在眉睫。在乾隆退位當太上皇的三年時間裡,清朝動用的軍隊已有十萬,花掉的餉銀已有七千萬兩,然而起義的烈火卻越燒越旺。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縱觀中國歷史,盛世君主往往是英明與昏聵集於一身,理智與膨脹合為一體。他們既是輝煌成績的創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禍首。

晚年的乾隆,在“盛世”之名的掩蓋下,開始毫無節制地收受貢品。進貢成為皇帝搜刮民間珍寶的最主要途徑。大臣們開動腦筋,集中智慧,不但創造出了無數進貢的新名目,還大肆搜刮百姓,導致吏治腐敗。

乾隆晚年的多起貪腐大案,都牽扯出背後的進貢問題。那些進貢最好最多最得皇帝賞識的大臣,比如山東巡撫國泰、閩越總督伍拉納以及和珅、王亶望等等後來多數都成了貪汙犯。一時間,貪腐之風盛行,百姓生存條件極度惡化,所謂的盛世連遺風也蕩然無存。

"

乾隆朝可謂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巔峰。

從經濟總量來看,乾隆時代的GDP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超過美國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

在軍事上,乾隆統一新疆後,領土面積達到1453多萬平方公里,幾乎比明朝的領土擴大了一倍,而且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再沒有真正的對手能向清朝的統治挑戰;

在人口數量上,全國人口一度達到2.97億人,實現了以10億畝上下的耕地養活30%左右的世界人口,而且能夠長期保持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最重要的是,乾隆幾乎消滅了敵國威脅、農民起義、權臣專政、太監篡權、后妃干政、外戚亂政、朋黨之爭和地方割據勢力等封建社會普遍存在的八種對最高權力的威脅,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不能不說,乾隆創造了超越千古的成就。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但是,在“盛世”的光環之下,乾隆帝卻親手埋藏了巨大的隱患,在他之後的大清朝迅速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落後捱打的慘狀也創造了世界之最。“盛世”為什麼不能持久,究竟“盛世”之下掩蓋了什麼?

作家張宏傑的《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不僅深挖了盛世之下的歷史,更找出盛世背後的規律。在他看來,盛世與衰世相隔不過一瞬間。乾隆死後三年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清朝從此一蹶不振。由盛到衰如此快速的轉變,歸根結底在於封建社會的“人治”。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中國曆代的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的框架和運轉規則根本沒有根本的突破和進步。

盛世與否的關鍵,更多地以來統治者個人的精神狀態。

哲學家黑格爾雖然沒有來過中國,但對中國式專制政治卻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說,皇帝是整個帝國的靈魂,如果皇帝的個性不是徹底道德的、辛勤的、既不失掉他的威儀而又充滿了經歷的,那麼一切都將廢弛,政府全部解體,變成麻木不仁的狀態。

張宏傑的觀點和黑格爾一致,他也認為,專制政治中,皇帝是整個國家的神經中樞,官僚體系的精神狀態就是皇帝一個人精神狀態的放大。皇帝的勤奮進取,經過官僚系統的層層傳導,最後抵達到社會可能只剩下百分之十,然而皇帝的鬆懈懶惰,卻會被官僚系統層層放大,抵達到基層,會擴大十倍、百倍。

早年的乾隆總結吸取歷代統治經驗,以極其高明的政治手腕,做到了“乾綱獨攬”,這才擁有了乾隆盛世的美譽。然而,晚年的乾隆喜歡清靜,於是懶惰之風迅速蔓延。

官員辦事效率越來越低,根據清代檔案《乾隆吏科題本》記載,甘肅皋蘭知縣徐浩任內受處分23次,其中13次是因為辦事延遲;廣東長安知縣丁婷祥受處分9次,其中延遲佔了5次。

乾隆43年,湖北江陵縣曾經發生了一件搶劫案,被搶劫者認出了罪犯,立即報官。這個案件雖然證據確鑿、事實清楚,很容易處理,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案件,換了五任地方官也沒有結案。

乾隆聽說後,也忍不住非常惱火,“足見湖北吏治廢弛已極。”官僚體系的廢弛,直接導致社會秩序發生鉅變,給矛盾危機提供了迅速發育的機會,社會治安迅速惡化,強盜、海盜開始盛行,大規模社會動盪的前奏已經開始。

所以說,人治的社會治理體系是脆弱的,如果沒有內外條件的嚴厲制約,個人的英明與自制根本無法抵制環境的縱容和腐蝕。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人治的另外一個缺陷,就在於容易冥頑不靈,失去理智。

歷史最大的悲劇不在於是否正在經歷著苦難,而是對未來的麻木與無知。

乾隆即位的前兩年,也就是1733年,英國人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64年,英國人又發明了新式紡車,帶領整個工業進入全新時代。之後蒸汽機的發明,推動工業革命迅速發展,使得英國迅速強大起來。

然而,同時代的乾隆仍在原地踏步,甚至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將前期開放的寧波、港口、廈門、廣州等外貿通商口岸關閉了三處,只將廣州口岸開放,任由十三行壟斷進出口貿易,極盡挑剔之能事。

英國使團多次試圖與清國建立外交聯繫,卻被當做外邦來朝,始終擺脫不了“中央大國”的思想包袱,依然試圖用大量“賞賜”來體現大國威儀,拒絕參與世界經濟交流。

這種不順應潮流的政策,把中國引向了錯誤的歷史方向,從而失去了通過自身變革走向現代化的可能,最終讓清朝失去了與世界的聯繫,喪失了參與世界發展的大好機會,從而導致了八國聯軍炮轟國門的悲劇。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人治的又一危害在於專制。

帝王這種“乾綱獨斷”的君權就像惡性腫瘤一樣,它不允許任何獨立、自由的事物存在。專制權力的獨佔性本質驅使它永遠努力衝破一切限制,掙脫所有束縛,深入社會每一個角落,度化每一個細胞,直至最後整個社會在它的緊緊擁抱中窒息而死。

文字獄的興起、重農抑商的政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財產觀,讓大清朝喪失了自我革新的動力,一度阻礙了社會的發展,被世界潮流遠遠拋在身後。

當時的英國大使馬戛爾尼總結說:是專制主義摧毀了中國人的財產安全,從而摧毀了所有刺激中國進步的因素。進步只有當一個人確信不受干擾地享有自己的勞動果實時才能發生。但中國首先考慮的總是皇帝的利益,皇帝可以予取予奪,民間的創新創造能力受到極大的侷限。因而,乾隆盛世的背後,就是對創新能力的扼殺

百姓人口的大幅增加和落後生產力形成巨大反差,體制內的潛力挖掘到極限,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於是大規模的農民企業也就迫在眉睫。在乾隆退位當太上皇的三年時間裡,清朝動用的軍隊已有十萬,花掉的餉銀已有七千萬兩,然而起義的烈火卻越燒越旺。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縱觀中國歷史,盛世君主往往是英明與昏聵集於一身,理智與膨脹合為一體。他們既是輝煌成績的創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禍首。

晚年的乾隆,在“盛世”之名的掩蓋下,開始毫無節制地收受貢品。進貢成為皇帝搜刮民間珍寶的最主要途徑。大臣們開動腦筋,集中智慧,不但創造出了無數進貢的新名目,還大肆搜刮百姓,導致吏治腐敗。

乾隆晚年的多起貪腐大案,都牽扯出背後的進貢問題。那些進貢最好最多最得皇帝賞識的大臣,比如山東巡撫國泰、閩越總督伍拉納以及和珅、王亶望等等後來多數都成了貪汙犯。一時間,貪腐之風盛行,百姓生存條件極度惡化,所謂的盛世連遺風也蕩然無存。

《飢餓的盛世》:清朝走向衰敗的三個原因

總的來說,封建制度的根本就在於人治,而人治的真相就在於以一人之好惡決定一國之盛衰,這是歷代王朝盛衰循環的根本,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沉痛經驗。

英國大使馬戛爾尼曾經對清王朝有過這樣一段評述:“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

因此,所謂的“盛世”只不過是封建帝王一時勤奮的結果,想要獲取持久穩定的“盛世”,依靠的必須是有章可循的法治體系。

參考資料:《飢餓的盛世》

作者: 張宏傑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副標題: 乾隆時代的得與失

出版年: 2019-7

頁數: 496

定價: 68.00元

裝幀: 精裝

ISBN: 9787229138400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