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亞馬遜正式推出AWS雲服務算起,“上雲”這個關鍵詞,在過去十幾年裡一直是“故事”的主角,一直被歌頌,不容被反駁。

直到今年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新詞叫“下雲”。顧名思義,企業在經歷了上雲的洗禮之後,從需求的角度重新衡量了“雲”與業務的關係,上雲並不是目的,而是提升業務創新或是效率的方式,上雲並不是萬能的,用合理的方式上雲成為企業的共識。

這就是混合雲存在的意義。

實際上,混合雲也有新舊之分,傳統混合雲,與更符合客戶需求的新型混合雲之間,其實也有本質的區別。

青雲,新型混合雲秩序的制定者

傳統混合雲,一直被看作是通向公有云的過渡階段,它只是不同雲形態連接的紐帶,但“下雲”的趨勢告訴我們,公有云並一定是企業的必然之選,混合雲並不是任何雲形態的附庸,而是用戶需求驅動的產物。所以傳統混合雲的時代也註定被新型混合雲的理念所替代。

而這個時代,才剛剛開始。

新型混合雲,意味著混合雲並不是不同 IT 形態、不同技術類型、不同架構之間的簡單的拼接與堆砌,而是真正重視和理解客戶需求,以簡單、一致的方式幫助其管理所有的IT基礎架構,從架構層面即達成有機結合與統一,最終實現為不同應用負載提供最佳運行平臺,支持應用的自由部署與運行。青雲對混合雲的看法是“從內看兼容幷蓄,百花齊放;從外看則整齊劃一,“混”然天成。”擁有這樣的認知,也決定了青雲,有資格成為新型混合雲時代,新秩序的“制定者”。

混合雲符合企業上雲的時代特徵

主流調研機構對混合雲的判斷出奇的一致。IDC預測,未來混合雲將佔整個公有云份額的67%;而 Gartner預測,到2020年,90%的組織將利用混合雲構建基礎設施。

實際上,在最近兩年,我們也看到了雲計算巨頭們頻頻佈局混合雲,比如AWS去年11月底推出的Outposts是混合雲;微軟推出了Azure Stack,谷歌選擇牽手思科。從國內市場看,阿里雲選擇和VMware合作,騰訊雲推出了黑石,青雲有QingCloud 混合雲解決方案。

這背後的原因就是企業上雲時代的開啟。我們知道,早期的雲計算是以互聯網公司主導的公有云崛起為標誌,而今天的雲計算則是以傳統企業上云為標誌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標誌就是混合雲。

那麼從企業上雲的角度,我們來衡量一下混合雲的價值。

青雲,新型混合雲秩序的制定者

首先是在標準化服務與個性化服務之間追求一個平衡點。

我們知道,公有云的特點在於具備最大的彈性和擴展性,最大程度降低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維的壓力,賦予業務最大的靈活性,然而對於數據敏感性有顧慮或合規性要求高的企業卻很難全盤接受;私有云兼顧敏捷性和可控性,然而無法實現絕對的彈性和擴展性,運維壓力依然留給了企業。所以,混合雲代表了用戶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中間找到一個最佳的結合點。

其次,對於某些業務場景,混合雲可以實現更優的TCO。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下雲”的趨勢。因為部分企業客戶全部採用公有云後,隨著業務的發展,每年的IT支出會逐步增加,當公有云達到一定規模後,就有優化IT支出,降低總成本的需求,將部分業務“下雲”,投入到混合雲的懷抱。

而在安全性上,企業為了保證業務連續性,會有災備的需求,再有分佈敏感行業對數據的安全性有極高要求,需要資源分區進行有效隔離,那麼混合雲顯然要比公有云更能滿足這類用戶的需要。

青雲,新型混合雲秩序的制定者

很多人認為,混合雲是企業無法一步到位遷移到公有云而選擇的折中方案,但我認為混合雲並不是一個階段性產物,而是滿足了企業在安全、合規、成本、業務支撐等多方面思考的一個結果。

從客戶的角度,混合雲其實也面臨著一種新的選擇。一方面是因為多雲的存在,企業並不希望被單一廠商鎖定,又希望得到一體化的使用體驗,另一方面,企業業務成長,需要雲服務也能夠隨著業務的成長而進化。

那麼,青雲QingCloud 混合雲既可以提供一站式的交鑰匙解決方案,同時也可以全面的解耦以更加貼合企業個性化需求,交付軟件定義的標準化ICT產品,如存儲、容器平臺和分佈式數據庫等,順應自主制定的轉型策略,有力支撐企業 IT從局部改造到雲就緒,到集中平臺,到集團雲,到行業雲的全部成長過程。其實可以看作是企業用戶一個很好的選擇。

新型混合雲應該如何定義?

混合雲也走過了很多年的發展歷程,混合雲也面臨著諸多難以破解的難題。

第一個難題就是運維的一致性,例如企業客戶公有云採用廠商A,私有云採用廠商B,需要運維管理兩套雲平臺,帶來運維的不便。更重要的是,面向完全不同的雲平臺API,企業要麼要對應用進行重複開發以適配平臺的差異性,要麼要抽象自研面向應用的平臺型應用,以抹平基礎設施的差異。

第二則是管理的複雜性,在多雲環境下,多數企業會選擇兩家或兩家以上的雲服務,出現問題要找不同的雲服務商去溝通排查,增加了雲平臺的管理複雜性。再有,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如何實現統一的管理的問題等等。

第三是不同雲服務之間的統一和互聯互通。一方面是公有云和私有云中間實現互通互聯,如果公網vpn質量不穩定,如何處理?機房不允許外拉光纖的環境如何解決?另一方面是不同的雲廠家的服務之間的互通和數據的流動。

青雲,新型混合雲秩序的制定者

客觀的說,一個合理的新型混合雲解決方案,必須是經過系統化的架構設計,並經過工程化的交付實踐驗證,整個混合雲系統內部各組件之間是有機結合的,無論體系架構多麼複雜,用戶的使用體驗與管理機制應該是統一一致的,用戶可以實現運維管理層面的統一、應用開發與部署層面的一致和業務數據之間的無縫打通。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青雲的混合雲解決方案對企業用戶的痛點進行了針對性的處理。

在運維一致性方面,青雲公有云和私有云使用一套代碼,使用方式一致,運維方式也一致,確保了運維的一致性。

在管理複雜性方面,青雲通過一套雲管平臺統一進行公有云和私有云管理,出現問題只需找青雲就可以了,解決了用戶投訴無門的顧慮。

在雲服務的互通互聯方面,可以將敏態業務繼續部署在公有云,將穩態業務部署在私有云,兩者之間通過SD-WAN網絡進行打通,兩者之間做數據同步,又滿足災備的需求。

在雲平臺的穩定方面,青雲私有云平臺目前已在金融領域廣泛採用,得到了行業內人士的認可。因公有云和私有云是同構平臺,所以私有云也是經過了公有云的檢驗。

事實上,青雲的混合雲方案其實源於青雲對“一體化”,“一致性”和“統一”三個維度的深入理解。青雲認為,混合雲應該在這三個方向上追求高度的一體化。

首先是,“一體化”架構:混合雲的目標不是連接(不同平臺的連接),而是提供最優的業務支撐能力(充分滿足複雜多元的業務需求);本質上,混合雲是一朵雲以不同形態共存,並以一致的架構確保業務支撐能力的連續和一致;

其次是,“一致性”用戶體驗:以服務形態交付資源是雲計算的核心屬性之一,而服務體驗則是衡量一朵雲品質的關鍵,因此,不能因為技術架構的負載,而割裂用戶體驗。“一致”的使用體驗將幫助用戶實現最低的學習和使用成本,為應用提供一致性的部署和運行環境。

第三是,“統一”運維管理:運維與管理是另一種視角的用戶體驗,割裂的運維不僅降低整體效率,長期看也不符合一體化架構的要求。實現跨平臺統一資源調度、監控、管理與部署,從而構建全局視角,以更有效的支持業務需求。

青雲如何做好新型混合雲市場秩序的“制定者”

青雲這家公司的一個特點,就是敢於突破行業認知,當遠見越過壁壘,經過市場驗證,便成為走向引領新型混合雲市場的關鍵。

青雲,新型混合雲秩序的制定者

在中國的雲服務市場,真正意義上的挑戰並不來自於市場需求,而是對市場和技術未來的判斷和遠見,以及隨時準備“破”而後立的勇氣。

我們知道青雲最初從公有云創業,以技術創新著稱,並在公有云的創業陣營中表現極為出色,但青雲很快看到了企業上雲的趨勢,應該是在公有云陣營中,最早轉向私有云並取得成功的。在這個過程中,青雲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公有云還是私有云,稱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雲的本質是什麼,客戶需要什麼,這個時代需要什麼。

顯然,客戶需要最符合業務需求的基礎設施服務,這個時代需要堅定的,富於遠見的,敢於“破局”的玩家出現,這就是青雲。所以,在混合雲上,青雲率先拿出了獨特的公、私、混、託一套架構和完全一致體驗的混合雲。

此前看不懂青雲的產品體系發展路徑,除了公有云服務和私有云銷售之外,青雲還發布了各種標準化ICT產品,在雲廠商中顯得非常另類。現在從混合雲本質是滿足業務需求的視角出發,突然覺得青雲的戰略一目瞭然。這些獨立產品線,他們是“有預謀”的既高度獨立又緊密關聯,組合成了一個可以整體交付也可以獨立交付的雲平臺。如果我們從“雲”的視角上升到企業業務需求的視角,這種把私有云拆開像公有云的組件一樣供企業自由選擇和搭配的方式,不也是另一種“混合雲”的概念麼?是突破的“雲”的侷限,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混合路徑提供一種自由發展的可能。

在我看來,青雲的優勢在於這幾個方面。

第一,青雲從公有云到私有云,再到混合雲,所有的技術積累都面向客戶需求,完整而又具有針對性。既有公有云運營的經驗,又有私有云客戶服務的實踐,並在私有云、託管雲模式下嚴格保持同公有云的一致性架構,確保了青雲QingCloud混合云為用戶帶來完全一致的體驗。這是青雲混合雲的一大優勢。

第二,青雲的技術一直是立身之本。單就混合雲而言,也包含了青雲的四大核心技術:

比如全棧雲平臺,無論在公有云或者私有云領域,都經過了大規模商業實踐的檢驗,已經形成全面覆蓋IaaS、PaaS的全棧雲能力;SD-WAN智能廣域網,與各形態的雲平臺進行了深度整合優化,只需幾分鐘即可構建起專屬的企業級廣域網絡,實現雲平臺間VPC 級別的高質、安全、和高可靠的網絡互通;QingStor 軟件定義存儲, 基於QingStor NeonSAN 的遠程數據同步能力,青雲QingCloud 混合雲將可以實現數據的跨平臺遷移能力,從而進一步實現基於混合雲的災備體系;iFCLOUD 統一多雲管理平臺,可以對接各類雲平臺(青雲集VMware 等第三方平臺)的 API,將運維管理能力進行彙總,並最終抽象成面向混合雲的整體的一套運維體系,為用戶建立起一個統一的運維管理平面。

而最核心的技術更在於雲平臺底層架構的設計,在中國雲計算市場發展到第10個年頭的現在,我們才明白一個平臺能夠同時實現無限擴展和最小規模交付在商業上具有多麼深刻的價值。這一點第一需要當年就看的足夠遠,第二需要技術水平足夠高。

第三,青雲定位為中立的平臺級廠商,有天然的生態優勢。對於以專業技術廠商、ISV、SI為代表的專業廠商而言具有標準、靈活、易集成等特性,同時開放平臺全部功能API接口及模塊化產品體系,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商業中立等特性也為專業合作伙伴的業務集成帶來長期可靠保障。同時因為中立性,不會對其他企業的競爭模式產生衝擊。

敢於在市場轉型前期就正確預判雲服務趨勢,蟄伏鋪墊以先發優勢領先同期競爭者,這是青雲作為市場領導者的氣質。在混合雲新舊模式交替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用戶需要青雲這樣的角色來指引前行的方向。

7月25日,作為青雲QingCloud一年一度的盛會,Cloud Insight Conference2019(CIC 2019)將隆重舉行。基於混合雲架構的數據遷移和雲上災備將是大會的要議題之一,青雲QingCloud也將為大家展現如何以全維統一平臺和眾多獨立產品線構建的超級混合雲能力,一起揭曉青雲混合雲“混”然天成背後的奧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