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豐碑清明頌》借中國傳統節日傳承民族精神

清明節 黃緯祿 魯平 維和部隊 傳媒時評 2017-04-07

中華民族經過悠遠的歷史長河滌盪,形成了眾多承載中華文化與精神的傳統節日,其中,清明節便頗具代表性,“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令,清明蘊含了生機勃發、萬物更新的欣慰與感懷,但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深切情思似乎又賦予了它更厚重的意義,追憶的本心在於傳承,而傳承就意味著希冀。這一點,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清明節特別節目《英雄豐碑清明頌》做了很好的詮釋。

《英雄豐碑清明頌》借中國傳統節日傳承民族精神

說起製作文化類綜藝節目,央視確實頗有心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從開年初始便攪動了大眾輿論的一池春水,締造了一波又一波現象級口碑,將觀眾從娛樂化的綜藝視角導向文化領域,而《英雄豐碑清明頌》藉著這股東風,於清明時節狠狠播種了一把英雄情懷——“中國航天四老”黃緯祿、樑守槃、屠守鍔、任新民,國務院港澳辦原主任魯平、遼寧號航母艦載機殲-15總負責人羅陽、“維和英雄”楊樹朋、李磊、申亮亮,以期帶給民族精神更多的滋養。

在不少影視大片、新思潮文化的影響下,人們對於“英雄”的認識似乎有些迷離。的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化,每個時代的英雄表現或也有著不同的註解,但其傳達的精神本質是不變的。《英雄豐碑清明頌》中,歷史講述人譚江海於現場大屏幕區、檔案區、場景還原區,將英烈事蹟娓娓道來,而營造成遼寧艦甲板和船艙、航天四老辦公室、維和部隊營區和申亮亮宿舍等等的講述區,彷彿帶領觀眾回到某一歷史瞬間,讓過去的壯闊與今天的感動打破時空的界限相連,在對傳統的追溯中剔除思想的藩籬,向最樸素的“英雄”初心致敬。

《英雄豐碑清明頌》借中國傳統節日傳承民族精神

撫今追昔,難忘崢嶸歲月。無論是樑守槃對科學的“三嚴精神”、黃緯祿的“四共同”原則,還是國務院港澳辦原主任魯平面對英方“刀光劍影”的談判桌堅守祖國利益,抑或是攻堅項目“進度表”和解決技術難題“錦囊妙計”不離身的“航母尖兵”羅陽,以及足跡遍佈南蘇丹、馬裡等多個任務區、在異國他鄉用熱血賡續忠誠的維和戰士,《英雄豐碑清明頌》不只為懷念、歌頌,更邀請了英雄的女兒、兒子、姐姐、同事、繼任者……講述英雄背後的故事,使得英烈的形象清晰和豐滿起來,讓世人能夠站在他們不朽成就的一隅汲取精神信仰,而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

“繼承傳統,開啟未來”成為國人的自覺行動和民族記憶,使得“清明文化”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英雄豐碑清明頌》還呈現了很多與英烈相關的物品,像魯平收藏的字畫“待到山花燦漫時”、黃緯祿的筆記手稿、申亮亮的遺物等,讓現場平添了一份敬重與溫情。由此看來,就傳統節日來說,清明節似乎揹負了一種使命感,不管是祭祀,還是播種的儀式裡,實則在為後輩塑造著家風和民俗,對於更多的80、90後的年輕人來說,這將是一種全方位的傳承。

《英雄豐碑清明頌》借中國傳統節日傳承民族精神

在綜藝洪流肆意的當下,《英雄豐碑清明頌》清心不改,正氣長存,實則是清明節電視綜藝的一股“清流”。不少觀眾在觀看後發出由衷的敬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航天四老用他們的一生捍衛了祖國航天科技的繁榮。”“與《英雄豐碑清明頌》共憶崢嶸歲月,不忘先烈精神。”“不管是鞠躬盡瘁的航母尖兵羅陽,還是不懼犧牲的維和英雄們,留下的是一筆永不過時的民族精神財富。”

“一個民族不敬重烈士,就不會再有烈士;一個國家不崇尚英雄,就不會再有英雄。”而每一個英雄,都是這個民族、國家精神信仰所熔鑄的豐碑。崇尚英雄,才會英雄輩出;銘記歷史,才能以最好的姿態擁抱未來。清明祭英烈,不只是為了緬懷過去,更是為了傳承未來;不只是為了逝去的他們,更是為了今後的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