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珠明料

明晚期到清康熙朝所用。珠明料是清代青花主要著色原料。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特別是從順治、康熙年間開始盛行的青花五色,配製為瓷器上的青花料所用為珠明料,翠毛純藍,多階濃淡。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珠明料

明晚期到清康熙朝所用。珠明料是清代青花主要著色原料。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特別是從順治、康熙年間開始盛行的青花五色,配製為瓷器上的青花料所用為珠明料,翠毛純藍,多階濃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珠明料

明晚期到清康熙朝所用。珠明料是清代青花主要著色原料。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特別是從順治、康熙年間開始盛行的青花五色,配製為瓷器上的青花料所用為珠明料,翠毛純藍,多階濃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珠明料

明晚期到清康熙朝所用。珠明料是清代青花主要著色原料。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特別是從順治、康熙年間開始盛行的青花五色,配製為瓷器上的青花料所用為珠明料,翠毛純藍,多階濃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珠明料

明晚期到清康熙朝所用。珠明料是清代青花主要著色原料。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特別是從順治、康熙年間開始盛行的青花五色,配製為瓷器上的青花料所用為珠明料,翠毛純藍,多階濃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洋藍。

清晚期開始使用“靛青”這種化學青料,即俗稱“洋藍”。浮躁刺目,這些必是光緒之後。青末青花瓷還有在青花瓷中因燒製時發生由裡向外的爆釉,這個特色是晚清青花的特色,凡爆釉是晚清到民國。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珠明料

明晚期到清康熙朝所用。珠明料是清代青花主要著色原料。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特別是從順治、康熙年間開始盛行的青花五色,配製為瓷器上的青花料所用為珠明料,翠毛純藍,多階濃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洋藍。

清晚期開始使用“靛青”這種化學青料,即俗稱“洋藍”。浮躁刺目,這些必是光緒之後。青末青花瓷還有在青花瓷中因燒製時發生由裡向外的爆釉,這個特色是晚清青花的特色,凡爆釉是晚清到民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珠明料

明晚期到清康熙朝所用。珠明料是清代青花主要著色原料。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特別是從順治、康熙年間開始盛行的青花五色,配製為瓷器上的青花料所用為珠明料,翠毛純藍,多階濃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洋藍。

清晚期開始使用“靛青”這種化學青料,即俗稱“洋藍”。浮躁刺目,這些必是光緒之後。青末青花瓷還有在青花瓷中因燒製時發生由裡向外的爆釉,這個特色是晚清青花的特色,凡爆釉是晚清到民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珠明料

明晚期到清康熙朝所用。珠明料是清代青花主要著色原料。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特別是從順治、康熙年間開始盛行的青花五色,配製為瓷器上的青花料所用為珠明料,翠毛純藍,多階濃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洋藍。

清晚期開始使用“靛青”這種化學青料,即俗稱“洋藍”。浮躁刺目,這些必是光緒之後。青末青花瓷還有在青花瓷中因燒製時發生由裡向外的爆釉,這個特色是晚清青花的特色,凡爆釉是晚清到民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

《陶瓷鑑定實用操作十二講》第七講 看“青花”瓷(一)

青花瓷在瓷器門類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看“青花”,我想是很多藏友都想了解的一門技巧,但同樣的,青花也是所有瓷器中鑑賞難度最大的,我們來好好說道說道。

我們所熟知的青花,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鈷元素為原料的釉下高溫彩釉。它的出現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且與唐三彩有相當緊密的聯繫。浙江出土的宋代青花瓷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青花瓷的延續。而真正將“青花”作為一種陶瓷裝飾技法普及開來的,則應該從元代中期算起。並且,這種風行並迅速在海內外流傳開來。

元代至正型的青花瓷就是青花瓷器元代的標準,標誌著中國青花瓷器成熟的開端。青花釉料有進口料和國產料之分,這是青花裝飾原料的特點之一。我們對青花胎釉特徵和發展的歸納,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述,這是由古代制瓷技術的經驗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就算同樣是青花,其生產出來的產品個性還是保留著極大的差異性,且特徵各代交叉和繼承性強,就必須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和綜合方法來鑑定。在鑑賞“青花”上,我們必須結合所有的手段綜合分析,才能發揮作用。再一次說明,本書講授的所有環節中,看青花是最困難的。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一,看青花瓷胎

(1)景德鎮元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多是日用生活品。由於蒙古族的風俗以及往伊斯蘭的大量出口,從而影響了元代青花瓷大多都是席地而坐的製作習慣,器大無比。

元青花多是青白釉,青花色澤豔麗,能夠明顯感受到花青中所含的青斑。如果青料沒有研磨精細,內壁一般不施釉。砂胎端呈黃色,胎內可見砂眼和小顆粒石,底足胎也多砂底。元青花足底寬厚,圈足淺且不規整。胎質整體呈疏鬆感,有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足底旋削痕多為火石紅。圈足底稀朗,小顆粒石顯而易見。圈足胎粘,有稀朗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痕,並有自然的裂紋狀。圈足足牆一般外撇,小器底足中心有乳T狀突出,底部砂底有時有大面積釉塊、釉斑。胎微透光,紅色。露胎和釉薄處多數都有火石紅和泥沁,泥沁和火石紅有的混為一色,無法分辯。泥沁是洗不掉的,這個特點也是重要特徵之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明洪武青花瓷胎

洪武胎質不及元代深層、厚重,瓷化程度不高,常見沒有燒製的孔隙。在內壁施釉不勻,呈枇杷黃,漿水痕跡。有些器物底部刷有赭紅色的漿料,刷痕明顯,這也是一個鑑賞明洪武青花的重要特徵。它不同於“火石紅”,是施在無釉砂底或底釉上的赭紅染料。胎透光。矮圈足或假圈足,沙底,底心一般有挖足殘留的乳釘。地面中心有旋坯痕,底釉、沙底均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永樂青花瓷胎

永樂青花瓷胎的特點是劃時代的:胎骨細膩光滑,用手摸有潤滑感。胎釉結合緊密,胎透光。色白而細的砂底上往往有小塊鐵色斑。盤、碗類器皿都有下凹現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宣德青花瓷器胎

宣德青花瓷器胎質很細,瓷工講究。使用景德鎮附近的麻倉山所產“麻倉土”,質料非常好。胎與釉結合小,質量較重。大部分器物底部都施釉,無釉的露胎部位要麼呈白胎色略帶粉紅,或者有一層燒成後呈淺紅色的塗抹料。宣德青花很少有旋底,如同捏製一樣透光,清仿的多有旋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正景天青花瓷器胎

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的胎土淘烤不精,很多器物砂底有裂紋或孔隙底部多粘有沙粒。圈足旋削痕明顯,多有跳刀痕,圈足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一般均是平沙底,且內凹帶有點點窯渣。有的底足施薄釉,成為很有特徵的“漿糊”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成化青花瓷器胎

成化時,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成化青花講究修胎,底足修理光滑平整,如同塗抹了豬油一般,因而也稱“豬油白”,有無質感。有些胎近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化窯也有原色的。露胎,無釉的底足有很多黃褐色或黑褐色斑點,俗稱“米糊底”,為成化典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正德青花瓷器胎

一般來說,明青花都是將精細的青花統併為成化青花,粗糙的則併為正德青花。而正德青花也正是明青花從細膩、薄胎,到粗糙、厚重的過渡。所以,正德青花製作比較粗糙,厚重、接頭明顯,砂底火紅石出現較多,有下塌底和雞心底之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8)嘉靖青花瓷胎

嘉靖青花瓷胎與明代早、中期有明顯區別。胎質粗糙、厚重。底足處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徵。接頭明顯,露胎處火石紅明顯,手感沉重。器物多有夾扁、翅稜、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徵。由於隆慶青花胎與嘉靖青花特徵相同、難分軒轅,就不再贅述。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9)萬曆青花瓷胎

萬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個劃時代的分水嶺。因為到了這個時間節點,麻倉老土開始枯竭,其後逐漸開始開採高嶺山的粘土,即我們所說的高嶺土。高嶺土的礦石是由花崗岩風化而成的,所以導致高嶺土裡含鐵量少,雜質少,可塑性很強,成型後的胎骨堅緻,因而成為青花瓷器後來的主要原料。萬曆青花瓷胎的特點:由於萬曆年間日用瓷生產量大,因而也導致其胎體不夠精細,多釉底,無釉砂底。多有放射性跳刀痕的火石紅,有的底足凹陷。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0)過渡時期青花瓷胎

到了天啟、崇禎和清代順治時期,這個時段的瓷器由於受許多特徵相似並相互延續影響,所以這個時期一般被定義為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胎體開始相對穩定。其特點主要是:瓷化程度比較好,器足修理多有向四周發散的刮削痕和放射性跳刀痕,也有器足留有小乳突。很多底部粘沙,釉底多有縮釉細點,嚴重的底部成片縮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1)康熙青花瓷器胎土

康熙青花胎土是告別明代特徵的分水嶺,加工工藝的進步使胎土淘練更精。堅硬細潤,圓而密度增大,上手有沉重感。這種沉重感當然是相對於相同的器物作對比。沉重感也是區別於後仿青花的一個明顯特徵,後仿的青花中要有同樣重量的器物,那麼胎壁一定就比康熙青花的厚,否則就達不到這個重量,而現代仿製的青花瓷胎土更細,因而要做到一樣,胎又顯得薄。

(12)康熙還有一種漿胎青花

這種緊胎是把胎土中的粘性、質堅的物質淘洗掉後,使得胎薄、輕,白如粉。這種胎質易於吸收青翠明亮的夾花色料,使紋飾細膩,成為康熙青花精品。康熙青花胎釉結合緊密,露胎線比較高,這是重要特點。露胎線處有淺淺火石紅。很多圈足底部也還有放射性跳刀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3)雍正青花瓷器胎

雍正時期,青花還保留著康熙時的一些主要特徵,僅是胎體開始變白,而且更為細膩。很多胎體輕薄,沒有康熙緊密,迎光看是青色,大多數特徵都與康熙一樣,重量減輕。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4)乾隆青花瓷器胎

乾隆時期,胎質的主要特徵還保持著前清三代共同的特徵。細膩、精細、堅硬、潔白,但是由於生產量逐漸擴大,胎土開始變化,胎壁也開始變厚,胎足處還是有白膩的油質感。有些露胎處經過打磨,與康熙、雍正最大的分界線就是胎釉結合的露胎線變得很低,成為整個清代到民國的一致特徵。有的圈足內有黃色和黑色釉,這是乾隆青花的特點。胎釉結合部的火石紅只剝下很細的一圈淡黃色,略有隱現。到清末就完全沒有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5)嘉慶至清末的胎

從嘉慶開始,景德鎮生產瓷器的工藝就逐步穩定,胎土陶煉的配比也基本穩定下來。所以這個時期的胎質相對粗糙,密度較小,重量較輕,胎釉結合不夠緊密,胎釉結合後釉面泛青,普遍有黑色的如蕎麥的針眼。“蕎麥地”是整個清中晚期基本上一致的特點,只有參照其它特徵才能區分開來。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16)民國瓷器的胎

清末和民國開始,胎質就和現代很相似了。胎質一般乾白無光,沒有油膩感,能夠看到其中的細小黑點。由於很薄,因而沒有重疊感。在很多墊圈墊燒的圈足內底如同磨砂一樣,有砂紙一樣的感覺。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第二,看青花色料

看完了胎,我們再看青花的色料。青花瓷的青花髮色和釉面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我們這裡就必須要藉助一些工具,如我們之前所說的放大鏡、高倍放大鏡、帶有照明的放大鏡,甚至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看。

要看青花色料,首先我們要了解有哪幾種主要的青花料,以及它們的基本特徵和年代特徵。

(1)蘇麻尼青

元青花瓷器出口到中東的比較多。青花在大量生產的早期是為了滿足外銷,生產中會刻意迎合伊斯蘭的審美。所以青花料一開始可能有來料加工的意思,使用進口青料,書上稱之為蘇麻尼青。這種鈷原料鮮麗青色,含不同紫色,或紫羅蘭,線條深,青料聚集處有藍黑色和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有的邊緣稍有暈化,或放射狀流散,見蘭黑色結晶或結晶體,因青料顆粒粗所致,這種料的時間下限直至永樂宣德年間。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蘇麻尼青到明初期還在官窯中大量使用,所以一般都是說洪武、永樂、宣德官窯和高檔青花瓷器多用進口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但需要說明的是,實際上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中也有大量的國產青花使用。所用國產料高錳高鉛與同進口料有很大差別,主要是藍灰和藍黑,青料積聚處有藍褐或黃褐色,釉面下凹有亞光。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2)石子青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多用,亦稱“無名子”,產於江西。“上高縣天則崗有無名子,景德鎮用以繪畫瓷器”。《正字通》裡也有專門關於石子青的介紹:“盧陵新建產黑赭石。磨水畫瓷坯,初無色,燒之成天藍。景德鎮取諸婺源,名畫燒青,一曰無名子。”明正德時燒製的濃中帶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3)平等青

明中期:成化至嘉靖還在使用石子青的同時已開始大量使用。平等青亦稱“陂塘青”。國產青花料中的一種。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鎮窯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鐵量較少,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暈散不嚴重,呈色淡雅青亮。民窯青花紋飾明快,因而這種青花也能很好掩飾抹技的效果。重要特色是沒有鐵鏽斑。明早期青花多數是單線平塗,多有火石紅。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4)回青

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窯和高檔瓷器多用。回青也稱佛頭青,回青料純然一色,藍中透紫,與蘇麻尼青,平等青色調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景德鎮御窯廠使用的一種進口原料。多與石子青配製,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則青花便呈色濃豔紅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則呈灰藍色。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5)浙料

過渡期:天啟、崇禎至順治多使用——浙江紹興、金華一帶所產青料,也稱“浙青”。國產料中以浙料為上乘。髮色重則濃紅,輕則淡翠。浙料又有元(頂)子、紫料、天青等品種。明代萬曆中期以後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均採用此料。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6)珠明料

明晚期到清康熙朝所用。珠明料是清代青花主要著色原料。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特別是從順治、康熙年間開始盛行的青花五色,配製為瓷器上的青花料所用為珠明料,翠毛純藍,多階濃淡。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7)洋藍。

清晚期開始使用“靛青”這種化學青料,即俗稱“洋藍”。浮躁刺目,這些必是光緒之後。青末青花瓷還有在青花瓷中因燒製時發生由裡向外的爆釉,這個特色是晚清青花的特色,凡爆釉是晚清到民國。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陶瓷鑑定 青花瓷(一)


本文轉載自夏志鋼(武漢壺語堂博物館館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