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蛻變:塑料三兄弟“期現”成長記

期貨 大商所 經濟 金融 證券時報 2017-05-24
十年蛻變:塑料三兄弟“期現”成長記

還有兩個多月,大連商品交易所塑料期貨家族成員之一——LLDPE(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貨就要滿10週歲。從觀望到現在的日日盯大連期貨盤,塑料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近十年來的變化有目共睹。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上海、杭州等地的多家貿易企業、物流公司,瞭解塑料期貨的成長曆程。

還有兩個多月,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塑料期貨家族成員之一——LLDPE(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貨就要滿10週歲。從觀望到現在的日日盯大連期貨盤,塑料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近十年來的變化有目共睹。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實地走訪了上海、杭州等地的多家貿易企業、物流公司,瞭解塑料期貨的成長曆程。

“每天早上九點看期貨報價”

期貨價格匯聚了各方信息的交易價格,更能直接反映市場上的供需情況。LLDPE期貨的出現,改變了塑料行業的整體業態。

2007年7月31日,作為大商所首個塑料品種,LLDPE期貨正式上市,兩年後的5月25日,PVC期貨掛牌上市。此後,PP期貨於2014年2月28日掛牌上市,逐步完善了大商所塑料期貨品種序列。

現貨是期貨市場發展的活水之源。從塑料市場近十五年的發展來看,卓創資訊數據顯示,我國LLDPE產量從2002年的111萬噸增至2016年的634萬噸,年均增長率為13.25%,2003年至2016年PVC產量年均增長率為11.20%。期間,受原材料價格波動、國內外經濟週期變化、市場供需關係改變等多重因素影響,相關塑料品種現貨價格波動劇烈。

總體來看,塑料現貨市場在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呈現三大特點。上海四聯飛揚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廖承偉表示,其一,煤化工、PDH興起,兩油定價權弱化,市場價格短期由期貨和資金主導,中長期由市場和趨勢主導;其二,貿易商由資源為王轉變成資源是把雙刃劍;其三,產業鏈上游趨於分散,中下游趨於集中,產業鏈上游趨於分散,中下游趨於集中。

市場重心及產業鏈結構的變化背後,廣大塑料產業企業價格避險需求凸顯。

這體現在對期貨工具的加速應用上,表現為大連塑料期貨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大連塑料期貨市場總成交量2.36億手、成交額9.16萬億元,日均持倉量83萬手(單邊,下同),分別是2008年的18倍、15倍和67倍,交易規模佔據了全國化工期貨總交易量、交易額的半壁江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塑料期貨市場。

其中,LLDPE期貨自上市以來交易規模也穩步增長,其2016年成交量1.01億手,成交額4.44萬億元,日均持倉量34萬手,分別較2008年分別增長了7倍、6倍和26倍。PP期貨交易規模增長最快,2016年成交量、成交額和日均持倉量分別為1.24億手、4.35萬億元和42萬手,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3%、89%和99%。

塑料企業對期貨認知並非一蹴而就。期間,產業心態發生顯著變化,由觀望到少量嘗試,再到參與套保、指導現貨售價,以及現在的利用期貨工具管理庫存等,避險需求高漲。就過程而言,浙江明日控股集團產品研究員陳方一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可將2007—2017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7—2008年,LLDPE期貨上市,期貨價格發現機制引導市場價格合理化;第二階段,2009—2014年,市場巨震下,期貨運用推陳出新;第三階段,2015年至今,貿易模式轉變,貿易服務實體。

廖承偉表示,LLDPE、PVC和PP三個塑料期貨品種上市以來,對企業經營來說,一是增加了避險工具,使經營增加了更多靈活性;二是改變了銷售定價模式,由參考石化價格和庫存情況定價變為參考期貨價格來定價;三是增加了點價等貿易手段,為判斷中遠期價格走勢提供了參考。

“最直觀的一個現象就是,以前早上起來看原油價格,但現在基本都是看九點期貨盤面報價,然後敲定當天銷售價格。”廖承偉表示,以前是石化企業定價,我們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產品在定價基礎上加上一定的價格進行報價,現在則會根據期貨走勢並結合公司庫存、銷售任務來確定每天的銷售價格。

華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徐亞良對中國證券報記者稱,“期貨價格不再僅僅是單純數字,而具有現實意義,反映出現貨市場上的情況。”

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文忠也告訴記者,期貨對現貨市場的引領作用非常顯著,尤其是最近三年,幾乎行業的相關企業都在實時盯盤,並不時地擇機參與期貨,“期貨價格已經成為現貨市場的標杆”。

基差、期權……塑料期貨應用多點開花

在塑料期貨相關品種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現貨企業參與的方式也出現了新變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期貨基差點價模式。

基差交易本質上是現貨貿易,只是以期貨和基差為定價基礎,將原有一口價買賣變為浮動價格,點價方可根據期貨價格變動和自身需求鎖定成交價格。

具體來看,企業在套期保值方面主要有四種模式。廖承偉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第一種是標準品的基差貿易,如春節後,塑料和PP期貨高於現貨300-500元,買標準品現貨空期貨,等待基差縮小後平倉。第二種非標準品的基差貿易,3月初,PP1705比低熔共聚低200元/噸,買低熔共聚現貨,賣PP1705,等待價差擴大後平倉。第三種是標準品盤面點價,4月中下旬,PP1709貼水現貨拉絲料,預售7月、8月、9月三個月份的現貨給下游工廠,同時在PP1709上買入。第四種是非標準品的盤面點價,4月中下旬,PP1709貼水PP低熔共聚,我們按PP1709升水600元/噸賣遠期7月、8月、9月三個月份的現貨給下游工廠,同時在PP1709上買入。

浙江明日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葉萌說,點價模式對於貿易商來說,能夠改變過去囤貨賭行情的模式,減少資金壓力,規避價格波動風險,賺取合理利潤;對於下游工廠來說,可提前鎖定利潤,減少資金壓力,將精力集中於生產銷售方面。

此外,不少貿易公司還嘗試了場外期權。浙江特產石化有限公司金融投資部副科長宋仕威稱,公司從2016年開始接觸並學習場外期權,2017年開戶並進行交易,今年4月以來,PVC一路下跌,至4月下旬止跌反彈,當時社會庫存大,現貨成交不好,庫存和銷售壓力大,正常情況下應該選擇賣出套保,但V1709合約在5600元/噸左右處於相當低位,且已經連續20個交易日下跌,繼續做空風險相當大,故公司考慮選用期權套保,在期貨價格反彈到5800元/噸左右時,買入V1709看跌期權,同時賣出虛值看漲期權以降低權利金。後期的期貨價格下跌到5600元/噸以下時將期權組合平倉了結。

“如果說用期貨可以完全100%對衝的話,此次期權對衝效果有95%。但需注意的是,期貨期間曾上漲到5900元/噸,如果是用期貨對衝的話,此時期貨賬面將浮虧,且有持續上漲浮虧加大、追加保證金的風險。而用期權組合則避免了此風險,且佔用資金相對期貨更少。”他說。

利用期貨進行庫存管理,已經成為不少企業的“法寶”。廖承偉表示,日常管理庫存主要通過兩個工具:一個是套保,另一個是期權。基本上,在市場波動較大時,會考慮用期權工具,比如去年10月,就使用了期權保護了部分庫存,今年則更多使用期貨頭寸保護庫存。例如,2016年9月下旬,LLDPE期貨觸及低點後,便展開較大幅度的上行行情,直到“雙十一”才掉頭向下。“當時我們覺得塑料期價漲得比較高了,就用期權做了一部分保護,儘管之後期價也一直在漲,但最終等到一輪下跌,雖然最後的盈利不是特別大,但利用期權工具進行避險的目的已經實現。”廖承偉表示,不管是用期權還是期貨工具,先對部分商品進行保值,之後對市場的進行方向判斷,如果覺得仍不太看好,可能就會加大比例。

企業涉期的喜悅

“以前是我們找客戶,現在是客戶找我們。”在談到期貨市場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時,華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徐亞良的臉上露出了喜悅,他表示,在去年成為大商所指定交割庫以後,公司的知名度包括公信力都有了明顯提升。“成為大商所指定交割庫是經過了嚴格、合理的篩選,交割庫企業至少從資產、盈利、經營規模等方面都有了一定保障。對民企來說,在獲批指定交割庫之後,對企業拓展客戶也有很大幫助。”他說。

參與塑料期貨的都是什麼樣的企業?

廖承偉表示,從產業鏈角度看,目前參與期貨市場主要為中游貿易企業,其參與度佔比較高,大概為60%—70%。未來,隨著上游和下游關注度的逐漸提高,塑料期貨發展空間非常大。比如,塑料行業上游多數是國企、央企,他們從制度上不便直接參與期貨市場,但在面臨產能壓力時,可以通過貿易商進行保值。比如以某個低於市場的價格賣給貿易商一批貨,代替其在期貨市場進行保值。

廖承偉進一步解釋說,從產業鏈方面來說,上游方面,形成中石油、中石化、煤化工、PDH企業、合資企業、進口充分競爭格局,通用產品出現產能過剩,出口窗口打開;中游方面,中小貿易商逐漸邊緣化,要有特色才能相對好過,而對大貿易商的要求越來越高,考驗綜合能力,包括資金實力、研判能力、工具運用能力、下游渠道等;下游方面,終端企業趨向規模化、品牌化,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會快速增長,對供應商的要求也會多元化。

宋仕威表示,塑料期現貨價格關聯度也在不斷提升,這從基差和點價交易在實際貿易中佔比的增長可以看出。此外,參與塑料期貨套保的產業客戶數量日益增加,這也反映了期貨規避風險的作用在擴大。

“當前期貨定價成為主流,催生傳統塑料貿易模式更新換代,注重滿足實體需求,實現服務全產業鏈覆蓋化。”李葉萌表示,近幾年,價格漲跌變化以及基差波動頻繁,對塑料貿易企業的銷售提出了較大挑戰,塑料現貨金融屬性增強,期貨定價逐漸成為市場主流,進一步加強了價格的透明化、有效化、市場化。

(原標題:十年蛻變:塑料三兄弟“期現”成長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