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進別人的意見是聰明,能夠“獨斷'是智慧

最近有不少朋友私信問我,我的選題都是怎麼做的?

每天寫文章,選題的壓力確實很大,其實選題一旦確定下來,再寫出整體的大綱和框架,再補充材料,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了,關鍵的問題就是選題的思辨。第一,你提出來的問題是不是真問題;第二,你寫出來的論證過程和論證的邏輯經不經得起思辨和推敲。這是做選題的核心的過程。

其實,我沒有什麼規劃,很多時候,很多選題都是臨時起意,並不是說我有多厲害,那是你沒看到我到了後半夜還在抓耳撓晒的痛苦的樣子,當然這樣的時候極少。

核心的原因,是我自己是一個有很多毛病的人。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可能都有些印象,我經常拿自己開涮,也經常反思我身上這樣那樣的毛病。

我一直是一個“要強’的人,這種要強最大的問題就是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一聽到別人和自己的觀點不一致,就開始進入一種高度戒備的模式,重要找出一些東西來壓倒對方,我想這種毛病不是我所獨有,我觀察過的很多人都有,只是表現形式和具體的做法不一樣。有些人是胡攪蠻纏,有些人是強詞奪理,有些人是自己暗下功夫去研究,然後用一些看似很專業,實則經不起推敲的東西和別人再一整高下(呵呵,我有時候就是這樣的)。

我是這幾年開始才逐步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問題,特別是自己開始創業以來,和別人比沒有意義,因為創業更多的時候是和你自己比,而且比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學會解決問題,而且必須搞清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裡的捷徑,其實,就是多聽別人怎麼說,多聽別人的意見,重要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再總是試圖去說服別人,也不要總是再試圖在言語上佔到上風,那是最傻的行為,基本上沒有之一。

學會閉嘴還只是治標,還不是治本,治本是要讓自己真正能夠保持謙卑,同時,要永遠保持好奇心,對新鮮的事物好奇,對別人和自己不一樣的思路和邏輯好奇,好奇的目的不是為了好奇而好奇,而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包容,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和使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的方法,而不是陷入被人質疑或者否定,然後就非得證明給別人看自己的路是對的。後來再想想,我們自己可能都會覺得可笑,是自己把自己逼上梁山,還非常享受這種”與眾不同“,挺好玩的。


聽得進別人的意見是聰明,能夠“獨斷'是智慧


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好像是現代人的通病,有人說溝通:百分之七十是情緒,百分之三十是內容。

我覺得,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溝通的效率達不到這個比例,效果更不是三七開。很多時候,我們溝通的效果是負數。

今天順手翻書,翻到了張居正的《帝鑑圖說》,看到其中的一句話,這也就是今天選題的來源:

夫用人者恆有餘,自用者恆不足。這是張居正點評劉邦用人的案例的時候的評語。

這兩天有朋友私信問我,怎麼最近講管理、講帝王術一類的內容多了一些,我們又不是什麼領導,又不是什麼企業家,看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

昨天的文章裡提到過,即使作為普通人,不是什麼領導、企業家,也要學會不斷的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即使作為管理者,第一個需要管好的就是自己。

我們都知道,劉邦以善於用人著稱,劉邦自己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張居正這裡的總結和點評很恰當也很準確。我上邊提到的我自己的毛病,其實就是一種”自用“,還有昨天提到的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創業者,也是”自用“。

有個成語叫”剛愎自用“,就是來形容那些過分自信,完全聽取不了別人的意見,不願意討論,十分固執的人。

不管是從普通人的角度而言,還是從領導者的角度而言,聽進不去別人的意見,可能就是我們成長的最大障礙。因為你即使再聰明,精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無鉅細,每一件事都能做到極致,但是你的”剛愎自用“會讓更多的人更樂於袖手旁觀,而不是上前搭把手。


聽得進別人的意見是聰明,能夠“獨斷'是智慧


我們先來看一段今天要分享的內容:

《管子·桓公問》

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為之有道乎?”對曰:“勿創勿作,時至而隨。毋以私好惡害公正,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武王有靈臺之復,而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桓公曰:“吾欲效而為之,其名云何?”對曰:“名曰嘖室之議。曰:法簡而易行,刑審而不犯,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人有非上之所過,謂之正士,內於嘖室之議。有司執事者鹹以厥事奉職,而不忘為。此嘖室之事也,請以東郭牙為之。此人能以正事爭於君前者也。”桓公曰:“善。”

簡單的翻譯一下:

桓公問管仲說;“我想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能辦到麼?”回答說:“不急於創始,不急於作新,等到條件成熟再隨之行事。不可以個人好惡損害公正原則。要調查瞭解人民之所惡,以便自身為戒。黃帝建立明臺的諮議制度,就是為了從上面蒐集賢士的意見;堯實行衢室的詢問制度,也是為了從下面聽取人們的呼聲;舜有號召進諫的旌旗,君主就不受矇蔽;禹把諫鼓立在朝堂上,可以準備人們上告;湯有總街的廳堂,可以蒐集人們的非議;周武王有靈臺的報告制度,賢者都得以進用。這就是古代聖帝明王能夠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的原因。”桓公說;“我也想效法他們實行這項制度,應當叫什麼名字呢?”回答說:“名稱可叫作’嘖室的諮議制度’。就是說:國家法度要簡而易行,刑罰要審慎而無人犯罪,政事要簡而易從,徵稅要少而容易交足。老百姓有在這些方面提出君主過失的,就稱之為‘正士’,其意見都納入‘噴室’的諮議制度來處理。負責辦事的人員,都要把受理此事作為本職工作,而不許有所遺忘。這項‘噴室’的大事,請派東郭牙主管。此人是能夠為正事在君主面前力爭的。”桓公說:“好”。

這一段是齊桓公向管仲請教如何才能常有天下,也就是能夠長久的坐穩王位。管子給出的建議,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種廣泛聽取意見的機制,這是正常的溝通機制以外的一種特殊機制。黃帝有明臺,堯帝有衢室,舜帝有號召進諫的旌旗,大禹有諫鼓,商湯有總街,周武王有靈臺。管子就效仿這些先賢,給齊桓公建議設立嘖室,實行嘖室之議的諮詢制度。

很多人會說,這些都是作秀,都是面子活。

別的不說,即使只是面子活,也都能平息很多人的怨氣,因為怨氣總要找到一個發洩的出口,與其堵著,不如給他出口,也就是大禹治水的堵不如疏。

如果能把這些工作真正的落到實處,我想對我們的促進是會非常大的。

我們現在很多企業特別怕別人投訴,一點有一點負面評價就開始想盡各種辦法”公關“,結果呢,公關越多,反而冒出來更多的負面評價。

我一個朋友的企業,他們內部有一個網站,不記錄IP,也不記錄賬號,給大家一個內部專屬的網站,可以隨意發表意見,甚至是發洩情緒,開始的時候很多人會擔心,也有很多顧慮,包括公司的管理層擔心失控,其實,運行了一段時間以後,大家發現氛圍相當融洽,而且他們從中發現了很多問題,包括管理上的、流程上的,以及一些個人問題的線索,從他們開始使用這個內部網站到現在差不多六年的時間,從來也沒出現過惡意謾罵,也沒出現過惡意的誣告等他們設想過的極端情況。

有些人想盡辦法就是要消滅”意見“,殊不知意見根本消滅不了,有時候只會越積越大,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爆發出更大的問題,而且失去了別人給你”建議“的機會。

有多少企業是因為一些小事,不停的公關,以為公關下去了就萬事大吉了,這種公關其實恰恰是掩蓋了真正的問題。碰到問題,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解決掉,並以此為線索,解決掉自己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切實存在的問題,不光是降低了風險,還增強了自身的競爭力。

不管是對於企業,還是個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用謙卑的心態,去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即使別人的方式比較激烈,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總比直接罵回去,贏點口舌之快要重要的多。因為你只有聽得進去,才能真正的發現問題,也才會有更多的人給你真誠的”建議’。

但是,別人給的建議再好,最終做決策的還是你自己,學會傾聽、學會接納是第一步,最為重要的還是要學會“獨斷”,因為最終拿主意,做決策的還是你自己,如果讓別人代替你來做決策,或者是什麼都聽別人的,你可能也就會迷失了方向。

善於傾聽是瞭解別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和方式方法,但是什麼才是最適合你的,最適合當下的解決方法,可能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或者說才能判斷。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堂谿公見昭候曰:“今有白玉之卮而無當,有瓦卮而無當。君渴,將何以飲?”君曰:“以瓦卮。”堂雞公曰:“白玉之卮美,而君不以飲者,以其無當耶?”君曰:“然。”堂谿公曰:“為人主而漏洩其君臣之語,譬猶玉卮之無當。”堂谿公每見而出,昭候必獨臥,惟恐夢言洩於妻妾。

申子曰:“獨視者謂明,獨聽者為聰。能獨斷者,故可以為天下主。”

簡單的翻譯一下:

堂谿公進見韓昭侯說;“假如有白玉杯而沒底,有陶瓷杯而有底。你渴了,將用什麼喝水?”昭侯說:“用陶瓷杯。”堂谿公說:“白玉杯很美,而您不用它喝水,是因為它沒有底吧?”昭侯說:“是的。”堂谿公說:“做君主的洩露群臣的言論,就好比玉杯沒有底。”堂谿公每次進見完出去後,昭侯必定單獨睡覺,唯恐講夢話洩密給妻妾。

申不害說:“能獨自觀察問題叫明,能獨自聽取意見叫聰;能獨自決斷的人,就可以做天下的王。”

這裡的申子是申不害,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重點是講“術”,也就是統御之術。

這裡申不害所說的獨斷是能獨立作出判斷,而不被人左右,前提是能夠充分的聽取別人的意見,能夠深入的觀察問題。我們現在一說“獨斷”,就是個貶義詞,如果說成是獨立決斷則是一箇中性詞,甚至是接近褒義詞。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被別人的意見、言論,甚至是公眾的是非標準給左右了,而鑽入了別人的設好的圈套,有時候常見的方法就是道德綁架,這時候重要的是找到問題的癥結或者說關鍵的矛盾所在,而不是被那些是非、道德綁架所左右。


聽得進別人的意見是聰明,能夠“獨斷'是智慧


想聽得懂別人的話,就需要虛己從人,要用心去聽,而不是用耳朵去聽,更不是用腦子去聽(這裡的腦子是自己的主觀),用心去體會對方的語言,更要體會對方的情緒,聽得懂對方的話,更要聽得懂話外之音、言外之意,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聽懂對方的話,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去應對。

更高的層面是,兼聽則明,但是,如果只是聽明白了別人的話,而沒有聽明白自己的心,那隻會成為別人的提線木偶,聽明白自己的心,就是要真正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你更高層次的目標是什麼。這樣,才真正能夠把聽到的信息,用來做最好的決策。

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而言,一兩句話就被激怒,在聽這件事上,我們還沒入門,耳朵好使,但是不好用,心更不好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