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森·麥卡勒斯是寫透孤獨的作家

卡森·麥卡勒斯是寫透孤獨的作家

1954年,十八歲憑藉《你好,憂愁》一舉成名的法國女作家薩岡去美國拜會她心目中最偉大的詩人田納西·威廉姆斯,很意外地見到了另外一位美國女作家。薩岡用她一貫的細膩敏感的筆觸寫下了當時的印象:“在他們身後,還有一個高大、瘦弱、身穿短運動褲的女子,她深邃的藍眼睛裡流露出迷茫的神情”,“世界上所有的詩歌和陽光都無法喚醒她藍色的眼睛、沉重的眼皮和瘦削的身體。只是,她仍然保留著笑容,那種從未消失的孩童般的歡笑”。這個笑起來很疲憊和迷茫的女人就是當時美國最優秀的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當時的麥卡勒斯,因為丈夫不久前自殺身亡,自己孤苦無依的生活在塵世上,多虧了田納西等好友的陪伴,他們才能一起歡笑,一起承受這種作為被拋棄者、被排斥和蔑視者、象徵和廢棄物的生活——當時美國所有藝術家和社會邊緣人的生活。

可能是造物弄人,似乎塵世上的所有的不幸都被麥卡勒斯承受過了。時隔幾年之後的1959年,麥卡勒斯正在創作她的小說《沒有指針的鐘》,但是經過了兩次手術的身體已經接近崩潰,虛弱、無力,視力開始模糊,許多人甚至認為她已經不可能完成她的寫作了。但是,正像麥卡勒斯小說中一貫的主題,她要牢牢的抓住生命。所以一旦身體有所好轉,她就堅持坐在打字機前,用健康的右手打字;身體不好的時候,她也會口述給她的祕書。上天給了她太多的不幸,但是也給了她堅強的意志和敏銳的記憶力,她的想象力近乎完美——也難怪,當身體被囚禁在床上或者輪椅上的時候,也只有是靈魂是自由的,自由的可以翱翔於大千世界的任何角落,尤其是人心。1960年12月,麥卡勒斯寫信告訴她的朋友,她的書已經寫完了,而她的精神也完全被抽空了。

卡森·麥卡勒斯是寫透孤獨的作家

《沒有時針的鐘》以這樣黑色的句子開頭:“死就是死,總是一樣的,但是每一個人卻都有自己的死法。在J·T·馬龍看來,死就是簡簡單單、平平常常地開始的,所以有一段時間,他把生命的終結與一個新的季節的開始混同起來。”能用這種口氣談論死亡的人不是惺惺作態,就是禁受了無盡的塵世的苦難的人。死亡變成了每天都要面對的生活,和四季的輪迴,春夏秋冬的變化,時光的流轉已經無關。對麥卡勒斯這位孤獨的獵手來說,她終其一生所捕獲的獵物僅僅是為了給自己多爭取點的時間,不是去為了苟活人世,忍受無盡的苦難與孤獨,而是緊緊的抓住自己的生命,完成自己作品。《沒有時針的鐘》依舊是麥卡勒斯一貫的風格,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故事發生在一個與麥卡勒斯出生地相類似的南方小鎮。小鎮沉悶、單調、病態,冬天短暫而寒冷、天空陰鬱,夏天冗長而炎熱、日光刺眼。在這樣的地方行走,會感到周圍絕對沒有生命存在。小鎮上藥房的老闆馬龍先生查出了自己患上了白血病,這種死亡的氣氛從開篇第一句貫穿到了結尾。

卡森·麥卡勒斯是寫透孤獨的作家

是的,馬龍死亡的陰影是這本書的一個背景和氛圍,而不是主題。陸續出場的人物有八十多歲的前眾議院的議員福克斯·克萊恩法官,他的孫子十七歲的高中生傑斯特以及和他同年的黑人朋友舍曼。在我看來,這兩個孩子才是書中的靈魂:傑斯特想要追尋他的父親約翰遜當年自殺的真相;而舍曼這個孤兒一直渴望找尋的是自己的母親。雖然書中對老法官著墨最多,但也不過是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者和陳述者的面目出現的。在老法官驚心動魄的回憶中,白人男孩傑斯特和黑人男孩舍曼之間有了種神祕的聯繫,他們所探尋的真相最終也一一被揭開:傑斯特的父親,一個有著正義感,渴求平等,反對種族歧視的律師在為舍曼的父母辯護失敗後,絕望自殺。十幾年後,這個小鎮上依然如往,老法官克萊恩就是那個整日想讓讓時鐘倒轉的人,固守著南北戰爭前的傳統不放,無時無刻不渴望恢復當年的種族不平等制度。而黑人舍曼得知父母死亡的真相後,為了跟白人對著幹,最後被炸死在家中。幾十年的光陰流轉,對這個南方枯燥的小鎮而言,彷彿沒有什麼變化,環境如此,人心依然如此。為什麼總有一股死亡的氣息瀰漫在周圍?有人說麥卡勒斯的小說總是瀰漫著一種寸草不生的孤獨感,對這部小說而言,倒不如說瀰漫的是一種寸草不生的死亡氣息。

卡森·麥卡勒斯是寫透孤獨的作家

但是總有一些讓人覺得溫暖的段落。傑斯特得知舍曼被炸死的消息後,憤怒的靈魂止不住,準備替舍曼報仇,在飛機上殺死小鎮上的居民薩米,可是最終有些內心的東西阻止了他:“因為在那一刻,憐憫的種子,在悲傷的促使下,已經開始開花。”是憐憫拯救了薩米,也拯救了傑斯特。《沒有指針的鐘》出版後,田納西·威廉姆斯曾評價說,這本書有麥卡勒斯的道德境界、崇高的精神和對孤獨的探索的心靈的深刻理解,正是這些品質才使她成為美國最偉大的作家。其實還有一種品質田納西忘記了,那就是一個孤獨者的憐憫之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