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

寫文章難,寫短文更難。古人是惜字如金的,年代越久遠,文章就越短。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寫字太難了。比如,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得在烏龜殼子或者骨頭上鐫刻,當然得言簡意賅。

後來,人們開始用毛筆在竹片上寫字,寫字是方便多了,但還是不敢把文章寫長了,因為寫長了,一篇文章得耗費不少竹子,關鍵是搬運起來太費勁,存放起來也太佔地方。因此,寫文章還是得簡明扼要。

再後來,發明了紙,這下總該可以寫長文了吧?是的,自從有了紙,文章就開始越寫越長了。但是,古人還是蠻講究咬文嚼字的,因為大家的潛意識裡,還是覺得好文好句,必須得短而精。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出現,我們現代人寫文章,越寫越長了,壓根就不節制了,這難道是因為寫文章不需要紙的緣故?電腦表示不願意背鍋,歸根結底,還是人類對待寫短文的思想出了問題,好像文章寫得短,就顯得沒水平。

但是,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卻偏偏倡導寫短文,他就是著名作家、編輯、出版家、歷史學家鍾叔河老先生,他一生筆耕不輟。為了號召大家寫短文,他專門挑選190篇古文,這些古文不僅是歷代經典,最關鍵的是短,短到什麼程度呢?全都在100字以內,他把這些100字以內的經典古文編寫成一本書:《念樓學短》。

"

寫文章難,寫短文更難。古人是惜字如金的,年代越久遠,文章就越短。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寫字太難了。比如,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得在烏龜殼子或者骨頭上鐫刻,當然得言簡意賅。

後來,人們開始用毛筆在竹片上寫字,寫字是方便多了,但還是不敢把文章寫長了,因為寫長了,一篇文章得耗費不少竹子,關鍵是搬運起來太費勁,存放起來也太佔地方。因此,寫文章還是得簡明扼要。

再後來,發明了紙,這下總該可以寫長文了吧?是的,自從有了紙,文章就開始越寫越長了。但是,古人還是蠻講究咬文嚼字的,因為大家的潛意識裡,還是覺得好文好句,必須得短而精。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出現,我們現代人寫文章,越寫越長了,壓根就不節制了,這難道是因為寫文章不需要紙的緣故?電腦表示不願意背鍋,歸根結底,還是人類對待寫短文的思想出了問題,好像文章寫得短,就顯得沒水平。

但是,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卻偏偏倡導寫短文,他就是著名作家、編輯、出版家、歷史學家鍾叔河老先生,他一生筆耕不輟。為了號召大家寫短文,他專門挑選190篇古文,這些古文不僅是歷代經典,最關鍵的是短,短到什麼程度呢?全都在100字以內,他把這些100字以內的經典古文編寫成一本書:《念樓學短》。

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原創圖片

這本書自1991年面世以來,到2017年,已經修訂再版多次,其中2009年版本由楊絳先生作序。因為錢鍾書曾為鐘叔和編輯的《走向世界》作序,所以文化界有“雙序珠玉交輝”的美談。

當讀者看到《念樓學短》這個書名時,多少覺得有些奇怪,不太明白其中意思。當然,這個有些古怪的書名,是有故事的。原因是鍾叔河老先生住在二十樓,這個二十樓呢,也可以寫成廿樓,因為“念”和“廿”同音,所以鍾叔河老先生稱“廿樓”為“念樓”。

而“學短”呢?據說老先生本想是找些短文教育他的孫子非們,教他們學習古代短文,同時從文章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來。

沒承想,老先生教著教著,覺得學習古人寫短文這個事情,非常值得傳承和推廣,於是就認真起來,寫成了一本書《念樓學短》,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熱捧。

那麼,這本書到底有什麼奇特之處呢?當然不只是因為書中選取的古文,都是100字以內的短文這麼簡單。也不僅是因為所選古文涵蓋面廣,短小精悍,讀之受益匪淺。

最重要的,是因為鍾叔河老先生的解讀,精闢而有思想,而且他的解讀引導性很強,他總是能從原文中找到一個獨特的視角,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結合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現象,進行解讀,引導讀者主動思考。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學生,看了他的解讀後,都會有茅塞頓開之感,並且會忍不住去思考,把古人的觀點、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認知。同時,還會激發我們的好奇心,認同感,從而主動結合實際,把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學用結合,起到修身養性、提升品德素質的效果。

那麼,我就從書中隨意挑選3篇短文,來感受一下《念樓學短》這本書的魅力。

"

寫文章難,寫短文更難。古人是惜字如金的,年代越久遠,文章就越短。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寫字太難了。比如,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得在烏龜殼子或者骨頭上鐫刻,當然得言簡意賅。

後來,人們開始用毛筆在竹片上寫字,寫字是方便多了,但還是不敢把文章寫長了,因為寫長了,一篇文章得耗費不少竹子,關鍵是搬運起來太費勁,存放起來也太佔地方。因此,寫文章還是得簡明扼要。

再後來,發明了紙,這下總該可以寫長文了吧?是的,自從有了紙,文章就開始越寫越長了。但是,古人還是蠻講究咬文嚼字的,因為大家的潛意識裡,還是覺得好文好句,必須得短而精。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出現,我們現代人寫文章,越寫越長了,壓根就不節制了,這難道是因為寫文章不需要紙的緣故?電腦表示不願意背鍋,歸根結底,還是人類對待寫短文的思想出了問題,好像文章寫得短,就顯得沒水平。

但是,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卻偏偏倡導寫短文,他就是著名作家、編輯、出版家、歷史學家鍾叔河老先生,他一生筆耕不輟。為了號召大家寫短文,他專門挑選190篇古文,這些古文不僅是歷代經典,最關鍵的是短,短到什麼程度呢?全都在100字以內,他把這些100字以內的經典古文編寫成一本書:《念樓學短》。

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原創圖片

這本書自1991年面世以來,到2017年,已經修訂再版多次,其中2009年版本由楊絳先生作序。因為錢鍾書曾為鐘叔和編輯的《走向世界》作序,所以文化界有“雙序珠玉交輝”的美談。

當讀者看到《念樓學短》這個書名時,多少覺得有些奇怪,不太明白其中意思。當然,這個有些古怪的書名,是有故事的。原因是鍾叔河老先生住在二十樓,這個二十樓呢,也可以寫成廿樓,因為“念”和“廿”同音,所以鍾叔河老先生稱“廿樓”為“念樓”。

而“學短”呢?據說老先生本想是找些短文教育他的孫子非們,教他們學習古代短文,同時從文章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來。

沒承想,老先生教著教著,覺得學習古人寫短文這個事情,非常值得傳承和推廣,於是就認真起來,寫成了一本書《念樓學短》,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熱捧。

那麼,這本書到底有什麼奇特之處呢?當然不只是因為書中選取的古文,都是100字以內的短文這麼簡單。也不僅是因為所選古文涵蓋面廣,短小精悍,讀之受益匪淺。

最重要的,是因為鍾叔河老先生的解讀,精闢而有思想,而且他的解讀引導性很強,他總是能從原文中找到一個獨特的視角,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結合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現象,進行解讀,引導讀者主動思考。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學生,看了他的解讀後,都會有茅塞頓開之感,並且會忍不住去思考,把古人的觀點、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認知。同時,還會激發我們的好奇心,認同感,從而主動結合實際,把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學用結合,起到修身養性、提升品德素質的效果。

那麼,我就從書中隨意挑選3篇短文,來感受一下《念樓學短》這本書的魅力。

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原創圖片

01 做人之道:敢於承擔責任

《念樓學短》這本書中,收錄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大水求直言詔》,原文是:“暴雨為災,大水泛溢,靜思厥咎,朕甚懼焉。文武百寮,各上封事,極言朕過,無有所諱。諸司供進,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水之家,賜帛有差。”

翻譯成現代文,意思就是:最近連下暴雨,洪水氾濫,我作為皇帝,經過深刻反思後,認為這是上天對我的警告,一定是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自身修養不好,品德不夠高尚,失了德行,才會導致這種天災出現,為此我的內心感到十分惶恐。所以,專門通知文武百官,希望大家能指出我的錯誤,不要有任何顧慮,知無不言就可以了,我是絕對不會怪罪大家的。

另外,從現在開始,京城要少問地方政府索要錢糧,皇宮裡的各種用度開支也要能省就省。如果還有什麼工程需要徵用民力,要麼暫停,要麼就別再幹。還有,對於遭受了洪水災害的民眾,都要想方設法,按照受災輕重,給予實物救濟。

鍾叔河老先生在《念樓學短》這本書中,對唐太宗這篇詔文非常感佩,專門寫了他自己的讀後感悟。

鍾叔河老先生認為,自然災害,本不是某一個人的力量所能阻擋得了的。在古代,當人們面臨自然災害時,只好拜神燒香,祈求神靈保佑,認為各種天災、蟲災都是上天對人類的一些敗壞行為不滿,所以發動災害來懲罰人類。因為,在那個時候,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把為民祈福,當成自己的義務和必須履行的責任。

《念樓學短》這本書中,還提到了商湯王和漢文帝在面對天災時的做法,說明封建帝王雖然有些迷信,但是那些英明君主總是能做到常思己過,不推卸責任,確實很了不起。

傳說在商朝九年,天不下雨,遇上大旱。商湯王就脫光了衣服,站在太陽底下暴晒,他認為這樣做,可以代替黎明百姓受罰。他的行為最終感動了上蒼,降了甘霖。碰上天災,英明的皇帝總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比如,漢文帝時期,發生水旱災害,他就首先問責自己:“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

商湯王、漢文帝、唐太宗,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君主。他們碰到災害,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施政有誤,個人品行可能存在不足。這樣的做法,和那些明明是“政有所失”導致的災禍,卻偏偏要說成是“自然災害”的人相比,其政治道德著實高尚,其人格魅力著實讓人感佩。

讀了唐太宗的《大水求直言詔》,深感一個人要想有大作為,就應該有大擔當,大胸懷。身在職場的朋友,如果想要成長進步,不妨每天反思一下,自己擔當了多少。當然,這篇詔文,用來教育小孩,幫助他們樹立擔當精神,敢於承擔責任,也非常有效。比如,可以通過給小孩解讀這篇詔文,要他們先學會給家庭做貢獻,從主動洗碗掃地做起,幫助家人減輕家務負擔,這些點滴的事情做多了,又何愁培養不出擔當精神來呢?

"

寫文章難,寫短文更難。古人是惜字如金的,年代越久遠,文章就越短。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寫字太難了。比如,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得在烏龜殼子或者骨頭上鐫刻,當然得言簡意賅。

後來,人們開始用毛筆在竹片上寫字,寫字是方便多了,但還是不敢把文章寫長了,因為寫長了,一篇文章得耗費不少竹子,關鍵是搬運起來太費勁,存放起來也太佔地方。因此,寫文章還是得簡明扼要。

再後來,發明了紙,這下總該可以寫長文了吧?是的,自從有了紙,文章就開始越寫越長了。但是,古人還是蠻講究咬文嚼字的,因為大家的潛意識裡,還是覺得好文好句,必須得短而精。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出現,我們現代人寫文章,越寫越長了,壓根就不節制了,這難道是因為寫文章不需要紙的緣故?電腦表示不願意背鍋,歸根結底,還是人類對待寫短文的思想出了問題,好像文章寫得短,就顯得沒水平。

但是,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卻偏偏倡導寫短文,他就是著名作家、編輯、出版家、歷史學家鍾叔河老先生,他一生筆耕不輟。為了號召大家寫短文,他專門挑選190篇古文,這些古文不僅是歷代經典,最關鍵的是短,短到什麼程度呢?全都在100字以內,他把這些100字以內的經典古文編寫成一本書:《念樓學短》。

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原創圖片

這本書自1991年面世以來,到2017年,已經修訂再版多次,其中2009年版本由楊絳先生作序。因為錢鍾書曾為鐘叔和編輯的《走向世界》作序,所以文化界有“雙序珠玉交輝”的美談。

當讀者看到《念樓學短》這個書名時,多少覺得有些奇怪,不太明白其中意思。當然,這個有些古怪的書名,是有故事的。原因是鍾叔河老先生住在二十樓,這個二十樓呢,也可以寫成廿樓,因為“念”和“廿”同音,所以鍾叔河老先生稱“廿樓”為“念樓”。

而“學短”呢?據說老先生本想是找些短文教育他的孫子非們,教他們學習古代短文,同時從文章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來。

沒承想,老先生教著教著,覺得學習古人寫短文這個事情,非常值得傳承和推廣,於是就認真起來,寫成了一本書《念樓學短》,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熱捧。

那麼,這本書到底有什麼奇特之處呢?當然不只是因為書中選取的古文,都是100字以內的短文這麼簡單。也不僅是因為所選古文涵蓋面廣,短小精悍,讀之受益匪淺。

最重要的,是因為鍾叔河老先生的解讀,精闢而有思想,而且他的解讀引導性很強,他總是能從原文中找到一個獨特的視角,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結合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現象,進行解讀,引導讀者主動思考。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學生,看了他的解讀後,都會有茅塞頓開之感,並且會忍不住去思考,把古人的觀點、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認知。同時,還會激發我們的好奇心,認同感,從而主動結合實際,把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學用結合,起到修身養性、提升品德素質的效果。

那麼,我就從書中隨意挑選3篇短文,來感受一下《念樓學短》這本書的魅力。

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原創圖片

01 做人之道:敢於承擔責任

《念樓學短》這本書中,收錄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大水求直言詔》,原文是:“暴雨為災,大水泛溢,靜思厥咎,朕甚懼焉。文武百寮,各上封事,極言朕過,無有所諱。諸司供進,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水之家,賜帛有差。”

翻譯成現代文,意思就是:最近連下暴雨,洪水氾濫,我作為皇帝,經過深刻反思後,認為這是上天對我的警告,一定是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自身修養不好,品德不夠高尚,失了德行,才會導致這種天災出現,為此我的內心感到十分惶恐。所以,專門通知文武百官,希望大家能指出我的錯誤,不要有任何顧慮,知無不言就可以了,我是絕對不會怪罪大家的。

另外,從現在開始,京城要少問地方政府索要錢糧,皇宮裡的各種用度開支也要能省就省。如果還有什麼工程需要徵用民力,要麼暫停,要麼就別再幹。還有,對於遭受了洪水災害的民眾,都要想方設法,按照受災輕重,給予實物救濟。

鍾叔河老先生在《念樓學短》這本書中,對唐太宗這篇詔文非常感佩,專門寫了他自己的讀後感悟。

鍾叔河老先生認為,自然災害,本不是某一個人的力量所能阻擋得了的。在古代,當人們面臨自然災害時,只好拜神燒香,祈求神靈保佑,認為各種天災、蟲災都是上天對人類的一些敗壞行為不滿,所以發動災害來懲罰人類。因為,在那個時候,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把為民祈福,當成自己的義務和必須履行的責任。

《念樓學短》這本書中,還提到了商湯王和漢文帝在面對天災時的做法,說明封建帝王雖然有些迷信,但是那些英明君主總是能做到常思己過,不推卸責任,確實很了不起。

傳說在商朝九年,天不下雨,遇上大旱。商湯王就脫光了衣服,站在太陽底下暴晒,他認為這樣做,可以代替黎明百姓受罰。他的行為最終感動了上蒼,降了甘霖。碰上天災,英明的皇帝總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比如,漢文帝時期,發生水旱災害,他就首先問責自己:“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

商湯王、漢文帝、唐太宗,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君主。他們碰到災害,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施政有誤,個人品行可能存在不足。這樣的做法,和那些明明是“政有所失”導致的災禍,卻偏偏要說成是“自然災害”的人相比,其政治道德著實高尚,其人格魅力著實讓人感佩。

讀了唐太宗的《大水求直言詔》,深感一個人要想有大作為,就應該有大擔當,大胸懷。身在職場的朋友,如果想要成長進步,不妨每天反思一下,自己擔當了多少。當然,這篇詔文,用來教育小孩,幫助他們樹立擔當精神,敢於承擔責任,也非常有效。比如,可以通過給小孩解讀這篇詔文,要他們先學會給家庭做貢獻,從主動洗碗掃地做起,幫助家人減輕家務負擔,這些點滴的事情做多了,又何愁培養不出擔當精神來呢?

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原創圖片

02 社交之法:和厲害的人做朋友

關於交朋友,孟子有一段名言,是他對愛徒萬章講的,他說:“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翻譯成現代文,意思就是講:學問和品行在當地很出名的人,一定會結交當地那些名士。在一個諸侯王國很出名的人,一定會結交本國範圍內那些知名人士。而在普天之下,都很出名的人,就一定會結交普天之下都有相應名氣的人。

可是,切磋學問,修養品行,只靠和朋友交流心得,肯定不夠。怎麼辦呢?得取法乎上,追隨古時的先哲聖賢。雖然他們已經不在人世了,但是他們的思想和著作還留存於人世。讀他們的書,就可以接近他們,瞭解他們的生活環境,也瞭解他們為人處事的方法原則,這樣一來,也就等於和他們交了朋友。

所以說,通過讀書,和那些智者賢人做朋友,的確是一種非常高級、非常有益的交友方式。

俗話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講:你的生活質量,不是由你自己決定的,而是由你身邊的人決定的。細細一想,這也不無道理。所謂近朱者直,近墨者黑。

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在日常交往中,我們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交往,一定要慎之又慎。比如,我們要看一看這個人的品行怎麼樣,看一看這個人平時都和哪些人來往,看一看這個人有沒有本事……

這樣講,看上去好像很功利,其實不然,我們選擇和厲害的人做朋友,目的是向人家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厲害,你只有讓自己變得厲害,才可以給別人帶去價值。

讀了孟子這段言論,再想想鍾叔河老先生在《念樓學短》這本書中分享的感悟,的確受益匪淺。同時,也發現一個結交厲害朋友的好方法,也是一個讀書的好方法。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覺得自己碰不到厲害的人。其實,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和作者進行對話,這種對話可以穿越千年時光,也可以穿越萬里山河,雖然是隔空對話,但如果用心交流,卻常有相見恨晚,覓得知音之感。

最重要的,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知道厲害的人心裡是怎麼想的,他們是如何看待問題的,他們平時都是如何為人處事的。學習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再加以實踐,自己也會變得高明許多。

"

寫文章難,寫短文更難。古人是惜字如金的,年代越久遠,文章就越短。為什麼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寫字太難了。比如,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得在烏龜殼子或者骨頭上鐫刻,當然得言簡意賅。

後來,人們開始用毛筆在竹片上寫字,寫字是方便多了,但還是不敢把文章寫長了,因為寫長了,一篇文章得耗費不少竹子,關鍵是搬運起來太費勁,存放起來也太佔地方。因此,寫文章還是得簡明扼要。

再後來,發明了紙,這下總該可以寫長文了吧?是的,自從有了紙,文章就開始越寫越長了。但是,古人還是蠻講究咬文嚼字的,因為大家的潛意識裡,還是覺得好文好句,必須得短而精。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出現,我們現代人寫文章,越寫越長了,壓根就不節制了,這難道是因為寫文章不需要紙的緣故?電腦表示不願意背鍋,歸根結底,還是人類對待寫短文的思想出了問題,好像文章寫得短,就顯得沒水平。

但是,有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卻偏偏倡導寫短文,他就是著名作家、編輯、出版家、歷史學家鍾叔河老先生,他一生筆耕不輟。為了號召大家寫短文,他專門挑選190篇古文,這些古文不僅是歷代經典,最關鍵的是短,短到什麼程度呢?全都在100字以內,他把這些100字以內的經典古文編寫成一本書:《念樓學短》。

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原創圖片

這本書自1991年面世以來,到2017年,已經修訂再版多次,其中2009年版本由楊絳先生作序。因為錢鍾書曾為鐘叔和編輯的《走向世界》作序,所以文化界有“雙序珠玉交輝”的美談。

當讀者看到《念樓學短》這個書名時,多少覺得有些奇怪,不太明白其中意思。當然,這個有些古怪的書名,是有故事的。原因是鍾叔河老先生住在二十樓,這個二十樓呢,也可以寫成廿樓,因為“念”和“廿”同音,所以鍾叔河老先生稱“廿樓”為“念樓”。

而“學短”呢?據說老先生本想是找些短文教育他的孫子非們,教他們學習古代短文,同時從文章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來。

沒承想,老先生教著教著,覺得學習古人寫短文這個事情,非常值得傳承和推廣,於是就認真起來,寫成了一本書《念樓學短》,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熱捧。

那麼,這本書到底有什麼奇特之處呢?當然不只是因為書中選取的古文,都是100字以內的短文這麼簡單。也不僅是因為所選古文涵蓋面廣,短小精悍,讀之受益匪淺。

最重要的,是因為鍾叔河老先生的解讀,精闢而有思想,而且他的解讀引導性很強,他總是能從原文中找到一個獨特的視角,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結合現代社會中存在的現象,進行解讀,引導讀者主動思考。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學生,看了他的解讀後,都會有茅塞頓開之感,並且會忍不住去思考,把古人的觀點、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認知。同時,還會激發我們的好奇心,認同感,從而主動結合實際,把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學用結合,起到修身養性、提升品德素質的效果。

那麼,我就從書中隨意挑選3篇短文,來感受一下《念樓學短》這本書的魅力。

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原創圖片

01 做人之道:敢於承擔責任

《念樓學短》這本書中,收錄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大水求直言詔》,原文是:“暴雨為災,大水泛溢,靜思厥咎,朕甚懼焉。文武百寮,各上封事,極言朕過,無有所諱。諸司供進,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水之家,賜帛有差。”

翻譯成現代文,意思就是:最近連下暴雨,洪水氾濫,我作為皇帝,經過深刻反思後,認為這是上天對我的警告,一定是我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自身修養不好,品德不夠高尚,失了德行,才會導致這種天災出現,為此我的內心感到十分惶恐。所以,專門通知文武百官,希望大家能指出我的錯誤,不要有任何顧慮,知無不言就可以了,我是絕對不會怪罪大家的。

另外,從現在開始,京城要少問地方政府索要錢糧,皇宮裡的各種用度開支也要能省就省。如果還有什麼工程需要徵用民力,要麼暫停,要麼就別再幹。還有,對於遭受了洪水災害的民眾,都要想方設法,按照受災輕重,給予實物救濟。

鍾叔河老先生在《念樓學短》這本書中,對唐太宗這篇詔文非常感佩,專門寫了他自己的讀後感悟。

鍾叔河老先生認為,自然災害,本不是某一個人的力量所能阻擋得了的。在古代,當人們面臨自然災害時,只好拜神燒香,祈求神靈保佑,認為各種天災、蟲災都是上天對人類的一些敗壞行為不滿,所以發動災害來懲罰人類。因為,在那個時候,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把為民祈福,當成自己的義務和必須履行的責任。

《念樓學短》這本書中,還提到了商湯王和漢文帝在面對天災時的做法,說明封建帝王雖然有些迷信,但是那些英明君主總是能做到常思己過,不推卸責任,確實很了不起。

傳說在商朝九年,天不下雨,遇上大旱。商湯王就脫光了衣服,站在太陽底下暴晒,他認為這樣做,可以代替黎明百姓受罰。他的行為最終感動了上蒼,降了甘霖。碰上天災,英明的皇帝總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比如,漢文帝時期,發生水旱災害,他就首先問責自己:“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

商湯王、漢文帝、唐太宗,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君主。他們碰到災害,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施政有誤,個人品行可能存在不足。這樣的做法,和那些明明是“政有所失”導致的災禍,卻偏偏要說成是“自然災害”的人相比,其政治道德著實高尚,其人格魅力著實讓人感佩。

讀了唐太宗的《大水求直言詔》,深感一個人要想有大作為,就應該有大擔當,大胸懷。身在職場的朋友,如果想要成長進步,不妨每天反思一下,自己擔當了多少。當然,這篇詔文,用來教育小孩,幫助他們樹立擔當精神,敢於承擔責任,也非常有效。比如,可以通過給小孩解讀這篇詔文,要他們先學會給家庭做貢獻,從主動洗碗掃地做起,幫助家人減輕家務負擔,這些點滴的事情做多了,又何愁培養不出擔當精神來呢?

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原創圖片

02 社交之法:和厲害的人做朋友

關於交朋友,孟子有一段名言,是他對愛徒萬章講的,他說:“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翻譯成現代文,意思就是講:學問和品行在當地很出名的人,一定會結交當地那些名士。在一個諸侯王國很出名的人,一定會結交本國範圍內那些知名人士。而在普天之下,都很出名的人,就一定會結交普天之下都有相應名氣的人。

可是,切磋學問,修養品行,只靠和朋友交流心得,肯定不夠。怎麼辦呢?得取法乎上,追隨古時的先哲聖賢。雖然他們已經不在人世了,但是他們的思想和著作還留存於人世。讀他們的書,就可以接近他們,瞭解他們的生活環境,也瞭解他們為人處事的方法原則,這樣一來,也就等於和他們交了朋友。

所以說,通過讀書,和那些智者賢人做朋友,的確是一種非常高級、非常有益的交友方式。

俗話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講:你的生活質量,不是由你自己決定的,而是由你身邊的人決定的。細細一想,這也不無道理。所謂近朱者直,近墨者黑。

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在日常交往中,我們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交往,一定要慎之又慎。比如,我們要看一看這個人的品行怎麼樣,看一看這個人平時都和哪些人來往,看一看這個人有沒有本事……

這樣講,看上去好像很功利,其實不然,我們選擇和厲害的人做朋友,目的是向人家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厲害,你只有讓自己變得厲害,才可以給別人帶去價值。

讀了孟子這段言論,再想想鍾叔河老先生在《念樓學短》這本書中分享的感悟,的確受益匪淺。同時,也發現一個結交厲害朋友的好方法,也是一個讀書的好方法。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覺得自己碰不到厲害的人。其實,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和作者進行對話,這種對話可以穿越千年時光,也可以穿越萬里山河,雖然是隔空對話,但如果用心交流,卻常有相見恨晚,覓得知音之感。

最重要的,通過讀書,我們可以知道厲害的人心裡是怎麼想的,他們是如何看待問題的,他們平時都是如何為人處事的。學習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再加以實踐,自己也會變得高明許多。

他寫的書曾讓錢鍾書讚歎不已,年近九旬再出書,帶你一起學古文

原創圖片

03 說話之要:抓住核心要點

隨著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溝通已經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能。對於普通人來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說話。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寫作來與人溝通。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溝通,只要我們進行表達,目的大多是希望自己發表的觀點,能夠得到認同。

在很多溝通場合,有一些人總是喋喋不休,沒完沒了,生怕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意思,總想把所有的細節都一股腦兒吐給人家。這樣一來,人家反而沒有了聽的興趣。所以,與其全面告之,還不如抓住要害,攻其一點。

三國時期的曹魏名臣高堂隆,覺得太史令許芝推薦的“人才”韋抱不太行,於是給曹丕上書,表示反對。他在奏章中寫道:“太史許芝所舉韋抱,遠不度於古,近不儀於今,每祭與吏爭肉,自取百斤,猶恨其少也。”

這個奏章,翻譯成現代文,意思就是講:太史令許芝,向朝廷舉薦的那個“人才”韋抱,不管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事,既不遵守先哲聖賢所定下的規矩禮儀,也無法給同輩和後進做表率。他的個人品格,真不怎麼地,有事沒事就喜歡佔點小便宜,有很大的貪慾呢。我為什麼要這樣子講他呢?比如說,每次朝廷舉行祭典,在分祭肉的時候,他總要和經手辦事的小吏們爭多少。有時候,他一個人就拿去了上百斤,卻還嫌少呢。

在這個例子中,高堂隆反對提拔韋抱,所用的手法,就是抓住要害以後,再針對這個要害加以潤色,說服效果立即增強。因為分祭肉是在廟堂之上進行的事情,肯定要禮讓為先,作為領導幹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分肉,而是用行動把自己雍容大度的一面展現出來,給百官做榜樣。

然而,這個韋抱呢?居然在分祭肉的時候,斤斤計較,連自己的個人形象都不顧了。試想一下,當曹丕得知韋抱這個人,原來如此小器,肯定就不會用他了。

我們平時和人溝通的時候,不妨也學學這個高隆堂的表達方式,多想想對方的痛點,多瞭解對方的需求,然後抓住要害,再組織合適的語言,把你的觀點和建議表達出來,更具有說服力。

話不在多,關鍵是能擊中要害。《念樓學短》這本書中收錄的短文,每一篇都充滿了智慧。讀之,既可與古代先賢對話、交心,也可以和大作家鍾叔河交流讀書感悟,與那麼多超級厲害的人物隔空交流,在思想上進行碰撞,你的收穫又怎麼會小呢?我們在生活中碰到的那些問題,可以通過閱讀,去尋找答案,去看看先哲聖賢們,是如何處理的,自然就豁然開朗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