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葡萄酒本質上是英語國家白人精英的一個消費符號。法國葡萄酒是由英國人捧紅的,確切的說是由倫敦的銀行家捧紅的。當然了,法國葡萄酒首先是由法國皇帝以及法國貴族培養,又經荷蘭商人販賣到英國,隨著不列顛成為日不落帝國,最終由英國人在全世界捧紅。英國不出葡萄酒,不列顛王國的貴族精英和銀行家們需要一個不像威士忌那麼容易失態的這樣一種酒精含量較低的飲料,與其職業和身份相匹配,當然,英倫三島的陰霾天氣也需要葡萄酒的刺激,工業革命後的發達的新貴們更需要一些與其社會地位相符的溫文爾雅的消費習慣,如骨瓷、銀質餐具、馬球等等,而法國葡萄酒首當其衝。

成為一個標準的比較瞭解葡萄酒的葡萄酒消費者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是有閒,第二是有錢。

葡萄酒不像白酒,白酒有醬香、清香、濃香三種香型之說,或者再加上鳳香、米香五大香型,充其量不超過10種香型。而葡萄酒喝的是葡萄果實的本味,有多少葡萄品種多少個產區的組合,就有多少葡萄酒風格,而全世界光是釀造乾紅葡萄酒的葡萄品種,就有幾千種。法國每個知名產區,都有自己的典型風格,所以說,仔細探究每個葡萄酒知名產區的風味,是一個費時費力的事情,更別說對各個產品的名莊酒品頭論足,條條是道,至少需要品鑑過幾百隻好酒的積澱,這種時間和金錢的堆積,不是一般平頭百姓所能勝任。

法國葡萄酒在白人世界的流行程度,又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廣泛。

當著一個出產葡萄酒的英語國家的產地如澳洲、新西蘭的酒商的面,誇耀法國葡萄酒,他們的答覆往往是yes,but.....我們這裡也有很好的葡萄酒,為什麼不試一下呢?當你向一個拉丁裔的葡萄酒商,如阿根廷人、西班牙人或者意大利人,聊起拉菲的時候,他們會假裝一臉茫然,毫無所知的樣子。是的,即便白人,追捧法國葡萄酒的也不是大多數。

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葡萄酒產量,早已超過法國,西班牙有以平古斯為首的名莊號稱四小天鵝,意大利也有嘉雅為帶領四大名莊。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葡萄酒想要超越法國,有兩個看上去不能跨越的障礙。第一,意大利或者西班牙經濟發展的不行,這兩個人種不是當今世界經濟圈的主流。第二,意大利西班牙的名莊,並沒有讓外國人控股或者持有。法國在歷史上是歐洲比較不排猶的國家,左岸五大名莊中的兩個,拉菲和木桐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被猶太銀行y家族買入並持有至今。

葡萄酒只有被主流銀行的銀行家認可,才可以成為銀行儲備,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名莊尚未具備這個資格。歐洲和北美的大型銀行,有像黃金那樣買入葡萄酒並持有的歷史和傳統,葡萄酒做為銀行儲備在法律上是被允許的。

我們知道,上世界70年代以後,以澳洲和北美為代表的葡萄酒新世界開始興起,法國葡萄酒節節敗退。即便如此,在日益流行的新世界葡萄酒中,也充滿了法國葡萄酒傳統的話語霸權。隨著英國的衰落,歐洲的猶太銀行家和非猶太銀行家來到了紐約,也把法國葡萄酒的消費習慣帶到了新大陸。在隨後崛起的新世界葡萄酒勢力中,智利被稱為小波爾多。而加州的納帕,簡直是升級版的波爾多左岸。最受追捧的納帕葡萄酒,採用了100%早熟赤霞珠釀造,這種釀造方式最接近拉菲所在的波利亞克村,納帕做為新世界第一產區的地位是法國酒評家賦予的,法國人說納帕的葡萄酒比波利亞克還要波利亞克,這背後仍然是法國葡萄酒文化的話語權作用的結果。納帕成為新世界葡萄酒的頂尖產區以及北美葡萄酒崛起並不影響法國葡萄酒文化的引領地位,新世界葡萄酒崛起背景並沒有脫離舊的葡萄酒文化作用的框架,消費的群體依然是那一小撮人,葡萄酒價值觀並沒有改變太多,杯中物的國別產地換了一個大陸而已。

雖然平古斯和嘉雅的酒質和價格不輸拉菲,你可以消費他愛他,但是企圖收藏並享受日後升值很可能是一廂情願的並且要冒比較大的風險。

英國和法國的關係,是英美關係之外另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雖然兩個國家之間曾經有數百年的戰爭,但是法蘭西民族又是在英語民族之外,民族性最為接近盎格魯撒克遜人,兩次世界大戰,兩國都結為同盟,沒有外敵時,兩國針鋒相對,有外敵出現時,兩國迅速一致對外。

追捧法國葡萄酒的人群,主要是英語國家的中上階層,法國以及前法國殖民地消費者。當然還有唯英法消費者馬首是瞻的其他地區,包括東南亞國家、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大陸。

東南亞國家曾經被法國殖民,消費習慣深受法蘭西影響。深受中國儒家傳統影響的華人消費圈,也沒有排外的習慣,中國人慣於擁抱外來消費文化,尤其是上海江浙一帶百姓更樂於接受西洋消費習慣和西方品牌。在東南亞地區,最為富裕的華人群體,更加樂於接受西方消費品牌。因此,東亞成為英國和北非之外,另一個法國葡萄酒的勢力範圍。

在中國大陸,近20年先富起來的人群有兩個顯著行為特徵,第一是靜修信佛,用佛教來掩飾暴富背後的唯利是圖。第二是崇尚法國葡萄酒,用葡萄酒這個標誌性消費行為,使自己顯得更溫文爾雅一些。因為對葡萄的瞭解,不可以在短時間靠砸錢實現,葡萄酒知識,需要耐心的積累和有相同愛好的小圈子互相交流,才可以較快較好的領會。你可以短期內一擲千金買入私人飛機或者豪宅,但是無法靠砸錢快速提升自己的品味。早富階層企圖依靠對葡萄酒文化的瞭解,從心理上相對於後富人群佔領制高點,對他者實現消費文化上的優勢。

因此,法國葡萄酒做為一種消費文化和消費標誌,不會輕易消失。法國葡萄酒在全球的產量佔比,日漸縮小,葡萄酒消費背後的文化和價值觀卻不會輕易改變。

"

法國葡萄酒本質上是英語國家白人精英的一個消費符號。法國葡萄酒是由英國人捧紅的,確切的說是由倫敦的銀行家捧紅的。當然了,法國葡萄酒首先是由法國皇帝以及法國貴族培養,又經荷蘭商人販賣到英國,隨著不列顛成為日不落帝國,最終由英國人在全世界捧紅。英國不出葡萄酒,不列顛王國的貴族精英和銀行家們需要一個不像威士忌那麼容易失態的這樣一種酒精含量較低的飲料,與其職業和身份相匹配,當然,英倫三島的陰霾天氣也需要葡萄酒的刺激,工業革命後的發達的新貴們更需要一些與其社會地位相符的溫文爾雅的消費習慣,如骨瓷、銀質餐具、馬球等等,而法國葡萄酒首當其衝。

成為一個標準的比較瞭解葡萄酒的葡萄酒消費者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是有閒,第二是有錢。

葡萄酒不像白酒,白酒有醬香、清香、濃香三種香型之說,或者再加上鳳香、米香五大香型,充其量不超過10種香型。而葡萄酒喝的是葡萄果實的本味,有多少葡萄品種多少個產區的組合,就有多少葡萄酒風格,而全世界光是釀造乾紅葡萄酒的葡萄品種,就有幾千種。法國每個知名產區,都有自己的典型風格,所以說,仔細探究每個葡萄酒知名產區的風味,是一個費時費力的事情,更別說對各個產品的名莊酒品頭論足,條條是道,至少需要品鑑過幾百隻好酒的積澱,這種時間和金錢的堆積,不是一般平頭百姓所能勝任。

法國葡萄酒在白人世界的流行程度,又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廣泛。

當著一個出產葡萄酒的英語國家的產地如澳洲、新西蘭的酒商的面,誇耀法國葡萄酒,他們的答覆往往是yes,but.....我們這裡也有很好的葡萄酒,為什麼不試一下呢?當你向一個拉丁裔的葡萄酒商,如阿根廷人、西班牙人或者意大利人,聊起拉菲的時候,他們會假裝一臉茫然,毫無所知的樣子。是的,即便白人,追捧法國葡萄酒的也不是大多數。

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葡萄酒產量,早已超過法國,西班牙有以平古斯為首的名莊號稱四小天鵝,意大利也有嘉雅為帶領四大名莊。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葡萄酒想要超越法國,有兩個看上去不能跨越的障礙。第一,意大利或者西班牙經濟發展的不行,這兩個人種不是當今世界經濟圈的主流。第二,意大利西班牙的名莊,並沒有讓外國人控股或者持有。法國在歷史上是歐洲比較不排猶的國家,左岸五大名莊中的兩個,拉菲和木桐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被猶太銀行y家族買入並持有至今。

葡萄酒只有被主流銀行的銀行家認可,才可以成為銀行儲備,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名莊尚未具備這個資格。歐洲和北美的大型銀行,有像黃金那樣買入葡萄酒並持有的歷史和傳統,葡萄酒做為銀行儲備在法律上是被允許的。

我們知道,上世界70年代以後,以澳洲和北美為代表的葡萄酒新世界開始興起,法國葡萄酒節節敗退。即便如此,在日益流行的新世界葡萄酒中,也充滿了法國葡萄酒傳統的話語霸權。隨著英國的衰落,歐洲的猶太銀行家和非猶太銀行家來到了紐約,也把法國葡萄酒的消費習慣帶到了新大陸。在隨後崛起的新世界葡萄酒勢力中,智利被稱為小波爾多。而加州的納帕,簡直是升級版的波爾多左岸。最受追捧的納帕葡萄酒,採用了100%早熟赤霞珠釀造,這種釀造方式最接近拉菲所在的波利亞克村,納帕做為新世界第一產區的地位是法國酒評家賦予的,法國人說納帕的葡萄酒比波利亞克還要波利亞克,這背後仍然是法國葡萄酒文化的話語權作用的結果。納帕成為新世界葡萄酒的頂尖產區以及北美葡萄酒崛起並不影響法國葡萄酒文化的引領地位,新世界葡萄酒崛起背景並沒有脫離舊的葡萄酒文化作用的框架,消費的群體依然是那一小撮人,葡萄酒價值觀並沒有改變太多,杯中物的國別產地換了一個大陸而已。

雖然平古斯和嘉雅的酒質和價格不輸拉菲,你可以消費他愛他,但是企圖收藏並享受日後升值很可能是一廂情願的並且要冒比較大的風險。

英國和法國的關係,是英美關係之外另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雖然兩個國家之間曾經有數百年的戰爭,但是法蘭西民族又是在英語民族之外,民族性最為接近盎格魯撒克遜人,兩次世界大戰,兩國都結為同盟,沒有外敵時,兩國針鋒相對,有外敵出現時,兩國迅速一致對外。

追捧法國葡萄酒的人群,主要是英語國家的中上階層,法國以及前法國殖民地消費者。當然還有唯英法消費者馬首是瞻的其他地區,包括東南亞國家、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大陸。

東南亞國家曾經被法國殖民,消費習慣深受法蘭西影響。深受中國儒家傳統影響的華人消費圈,也沒有排外的習慣,中國人慣於擁抱外來消費文化,尤其是上海江浙一帶百姓更樂於接受西洋消費習慣和西方品牌。在東南亞地區,最為富裕的華人群體,更加樂於接受西方消費品牌。因此,東亞成為英國和北非之外,另一個法國葡萄酒的勢力範圍。

在中國大陸,近20年先富起來的人群有兩個顯著行為特徵,第一是靜修信佛,用佛教來掩飾暴富背後的唯利是圖。第二是崇尚法國葡萄酒,用葡萄酒這個標誌性消費行為,使自己顯得更溫文爾雅一些。因為對葡萄的瞭解,不可以在短時間靠砸錢實現,葡萄酒知識,需要耐心的積累和有相同愛好的小圈子互相交流,才可以較快較好的領會。你可以短期內一擲千金買入私人飛機或者豪宅,但是無法靠砸錢快速提升自己的品味。早富階層企圖依靠對葡萄酒文化的瞭解,從心理上相對於後富人群佔領制高點,對他者實現消費文化上的優勢。

因此,法國葡萄酒做為一種消費文化和消費標誌,不會輕易消失。法國葡萄酒在全球的產量佔比,日漸縮小,葡萄酒消費背後的文化和價值觀卻不會輕易改變。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酒無法超越法國的原因

法蘭西貴族消費文化的另一個遺產-時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