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雜誌2019年第4期

法人雜誌封面:外資企業在華40年回顧

□法制日報《法人》記者 崔曉林

40年前,中國從冰冷刺骨的年代走出來,站在了明媚的春光裡。

透過虛掩的國門,國人睜大眼睛,好奇地審視著外面的世界。魚貫而入進而爭先恐後的外企,在這片遼闊且有些荒涼的土地上,傳播著全新的營商理念和商業文明。

從北京前門的第一家肯德基,到廣東虎門的服飾貼牌加工,從松下電器,到奔馳寶馬——外資企業颳起了一陣陣猛烈的西風,穿越城市和山林,衝擊著、攪動著、豐富著貧瘠的中國內地市場。

截至目前,中國吸收外資規模已連續25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在過去5年裡,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6000億美元,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超過2800家。外資企業佔中國企業數量不到3%,但提供了1/10的城鎮就業,貢獻了1/5的稅收收入,1/4的工業總產值,近1/2的進出口額。

未來已來,未來可期。我們相信,在這個春暖花開的4月,註定是一個美麗的新起點。今年3月1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律的頒佈,從法律層面進一步確保了外商來華投資的權利義務,這對於中國的“走出去”和外資的“走進來”,對於中國和世界,都將無比重要。

1978年10月27日下午,天空飄著小雨。正在日本訪問的鄧小平,乘坐新幹線從東京到達大阪。

在松下電器大阪茨木電視機廠大門外,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站在雨傘下等候鄧小平。見鄧公從車裡下來,松下先生下意識地理了理頭髮。

“松下先生,你能否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幫點忙?”鄧小平操著濃重的四川話問道。 “無論什麼,我們都將全力相助。”松下畢恭畢敬的表態後面,是對中國這一巨大市場的好奇和渴望。

深秋的細雨中,74歲的鄧小平和83歲的松下幸之助歷史性地有了第一次會晤,兩隻飽經滄桑的手,促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元年的第一單“國家生意”。

從1978年開始,松下電器領跑,日立、東芝、索尼、三洋等眾多日本品牌跟隨,蜂擁而至的日本電器,成為中國各大百貨商場的“緊俏貨”。隨後,世界各國紛紛把目光投向敞開懷抱的中國,中外合資企業、獨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涵蓋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洋產品衝擊著、攪動著、豐富著貧瘠的內地市場。

40年,無論順風還是逆風、好風還是壞風,來自西方的勁風從未停歇。外資企業的大量湧入,不僅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

法人雜誌封面:外資企業在華40年回顧

風從西邊來

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的進入。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現在,外資規模從無到有,再到萬億級,創下了人類經濟史的奇蹟。

從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間,中國利用外資最常見的方式是“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經濟。因離香港比較近,且語言無障礙,廣東東莞成為最早利用外資的地區之一。1978年7月,東莞縣太平服裝廠與港商合作創辦太平手袋廠,成為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並獲得了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第一個牌照 “粵字001”,開啟了廣為複製的“東莞模式”。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樂與中糧集團在北京飯店簽訂協議,採取補償貿易的方式和其他支付辦法,向中國的主要城市和旅遊區提供可口可樂,並在中國設廠灌裝銷售。

“第一次喝可樂,難喝得差點吐出來,怎麼一股中藥味兒?還苦不丟的。”提起第一次喝可樂,48歲的北京籍王女士記憶猶新,她告訴記者,上初中的時候,從第一次的排斥,到後來喝可樂上癮,“那時候總是揹著我媽偷偷買可口可樂,有一段時間,我家的貓都只喝可樂不喝水了。”

數據顯示,1994年,隨著可口可樂在中國全域銷售,中國市場的銷售排名在可口可樂全球系統中從排名第51位上升到第21位。而目前,儘管受到中國本土飲品的強力衝擊,可口可樂在中國的銷售,依然穩居可口可樂公司全球系統前三名。

提起皮爾·卡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肯定不會陌生。中國改革開放,皮爾·卡丹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國服裝品牌,也是當時中國大眾對奢侈品概念的第一印象。

1979年4月,法國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應邀第一次來到中國,他不僅成立了中國第一支模特隊,還舉辦了中國第一場T臺秀。色彩豐富、款式誇張的皮爾·卡丹系列時裝令國人大開眼界,也開啟了皮爾·卡丹在中國瘋狂而短暫的夢幻之旅。當時,皮爾·卡丹是高檔、奢華、身份、時尚、國際化的代名詞,是顯示身份地位的“炫富神器”。

如今,路易·威登、愛馬仕、巴寶莉等國際大牌早已奪取了皮爾·卡丹的江湖地位,作為“前浪”,皮爾·卡丹被“後浪”們拍到了沙灘上,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美國的肯德基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快餐連鎖品牌,54歲的北京人邵青山,是肯德基北京前門店的首批店員,他見證了肯德基門店的“瘋狂”,“1978年11月,肯德基北京前門店開張營業,記得當時的一份套餐是7.3元,這個價位,現在看真是便宜得要命,但在當時,七八元錢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半個月的工資。”邵青山回憶,開業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每天就餐的人都從店裡排到了外面,又從外面順著馬路排出去500多米,“開業第一天,肯德基前門店的單日銷售額為人民幣30萬元。”

如今,5600餘家肯德基餐廳遍佈中國1200多個城鎮,與麥當勞、必勝客等洋品牌一道,豐富著中國的快餐市場。肯德基不僅帶來西方的全新味道,也開啟了中國的快餐時代。標準化、供應鏈管理、品控體系等新興餐飲業經營方式因肯德基、麥當勞而進入中國。

說完了吃和穿,我們再說說“行”。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其工業基礎薄弱,尤其汽車工業,起步晚,技術低,產量少,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在改革開放初期,國產小轎車只有長春一汽的紅旗和上海的上海牌轎車,且產量根本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當時,因外匯緊張,中國的汽車整車進口大多來自前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國家,上了年紀的人也許還記得伏爾加、拉達、菲亞特、波羅乃茲等轎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輛菲亞特126p,售價15萬元左右,最為搶手的、被作為出租車使用的,是波蘭產的波羅乃茲,其售價為10萬元左右,而日本車在當時的身份是“高級豪華轎車”,一般日系轎車的價格都在20萬元以上,屬於土豪標配。當然,同屬於土豪級別的還有德國的捷達轎車,1984年,作為第一批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國際汽車製造商之一,德國大眾汽車進入中國市場,旗下的桑塔納系列轎車,成為有車族的寵兒。

40年來,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電子輕工、醫藥健康、餐飲服務、文化娛樂、高端科技、工業產品、金融保險等各個領域,大量外資企業和資本進入中國市場。截至目前,中國吸收外資規模已連續25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在過去5年裡,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6000億美元,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超過2800家。外資企業佔中國企業數量不到3%,但提供了1/10的城鎮就業,貢獻了1/5的稅收收入,1/4的工業總產值,近1/2的進出口。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伴隨著一次次與外國產品和商業模式的美妙相遇,中國社會發生著令人振奮的巨大變化,人們的衣著鮮亮了,視野開闊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變得愈加強烈和具體。

風向改變了

時間轉眼飛逝到了1997年。這一年,備受全球矚目的大事不少,其中和中國有關的,有一件好事和一件壞事。好事是,7月1日,被英國租借了155年的香港回到祖國懷抱;而壞事,則是始於泰國和東南亞,進而波及全亞洲、影響世界經濟的“亞洲金融風暴”。

“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於1997年底,並於1998年全年對亞洲各國造成巨大“殺傷”。風暴導致亞洲股市持續大跌,許多大型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社會動盪。一些國家的經濟開始出現大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風暴之下,沒有人可以高枕無憂。中國政府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從維護本地區穩定和發展大局出發,做出人民幣不貶值的決定,承受了巨大壓力,付出了重大代價。此舉對亞洲乃至世界金融、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儘管風暴並沒有對中國經濟造成大的影響,但細心的人會發現,“風暴”過後,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的模式和領域已悄然發生變化。而中國政府,在操心完亞洲的事情後,也意識到,已步入改革開放深水區的中國,需要及時調整前進的步伐和方向。

時間進入21世紀,與改革開放前20年相比, 外資企業在中國,無論產業規模還是模式,都有了很大不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承接外資企業的方式多為“三來一補”,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的加工業佔了外資總量的83%。

2008年上半年,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佔比,已從過去的2/3下降到目前的1/3,更多的出口,被中國本土企業生產的家電和新能源產品所替代。

風起雲湧的西風,在中國颳了20年之後,漸漸變弱。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期間,沙特基礎工業公司一位高管向記者表示,儘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不斷加大,中國經濟的增速也在放緩,但這些都算不上威脅,令外企感到緊張的,是中國本土企業的迅速崛起。

中國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催生了大量本土高科技企業的誕生,一些高附加值產品也在逐漸抵消著那些曾被追捧的洋品牌。以家電為例,中國的格力、格蘭仕、創維、海爾、華為、小米等品牌越來越被世界各國的人們所喜愛,有些品牌,已連續多年全球銷量第一。

一邊是中國企業的高歌猛進,一邊是包括韓國三星,日本東電、奧林巴斯,美國耐克、大迪達斯在內的部分外企生產基地,不得不撤離中國。據美國一家媒稱,耐克和阿迪達斯正把更多亞洲製造業務從中國遷往越南。2018年,阿迪達斯44%的鞋類產品是在越南生產的,同比上升13%;2018年,耐克鞋的“中國製造”比例已從32%降至19%。

以上數據,似乎驗證了坊間炒作的“外商撤離潮”,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撤離的都是低端產業鏈、勞動密集型、缺乏科技創新的“過氣”產品。作為全球製造業的基石,中國已成功踏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以製鞋業為例,走了“老氣橫秋”的,來了“新派奢華”的。目前,巴黎世家、普拉達、巴寶莉等奢侈品牌,都已在華開展生產業務,並宣佈中國“具備生產更優雅別緻鞋類產品的非凡技能”。在這些高端品牌眼中,中國不再是隻能從事大規模生產的低成本製造大國。

中國企業的經營模式也已從過去的“代工”轉向“自主品牌”,並且不再是“廉價品牌”。越來越多的國內製造業企業,已經具備了不遜於海外同行的廠房和生產線,並且在產品研發能力和營銷渠道構建上相當成功。

一些傳統外商悲哀地發現,把中國視為“以低價生產可靠產品並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法人雜誌封面:外資企業在華40年回顧

西風新招式

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分水嶺,“西風”們對華商貿合作,發生了戰略轉變。

一個最顯著特徵是,老外們開始“組團”來華。而且主要的目的,並不是想“佔領”中國內地市場,而是希望把中國企業和資本引回自己的國家,說白了,他們是來“招商引資”的。

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各地方政府都設立有“招商引資辦”,以其最大限度把外面的資金、技術、項目、產業引到地方,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有些地區,甚至把招商引資納入領導幹部和普通公務員的業績考核。

而現如今,包括亞洲、歐美、澳大利亞、非洲在內的眾多國家,都以政府為主導,“組團”來華招商引資。

2008年春天,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市的市長約伯·科恩率代表團來到北京,向中國政府和企業界宣傳阿姆斯特丹在教育、金融、農業、科技等領域的優勢,希望中國企業到荷蘭這一“歐洲門戶”設立辦事處、分公司,立足阿姆斯特丹,開拓歐洲市場。

此前,應阿姆斯特丹市外商投資局邀請,記者曾兩次赴荷蘭採訪。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約伯·科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五次率隊去北京和上海,在更多瞭解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同時,也希望中國的企業去阿姆斯特丹開展業務。“中國比想象中更現代和文明,而且,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可以給荷蘭乃至整個歐洲經濟注入新活力。”在科恩看來,世界經濟之所以擺脫低迷,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倡導綠色發展,和習近平主席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闡述,正是當今國際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

荷蘭小夥兒維克多是地道的“中國通”。大學畢業後,他來到中國,在天津南開大學學習中文,並娶了天津女孩做老婆。回國後,擔任荷蘭外商投資局中國處的負責人。帥氣的外表、開朗的性格,加上一口流利的天津普通話,讓已是“半個中國人”的維克多在京津冀地區如魚得水。2015年,在北京SKP一間咖啡廳裡,維克多操著天津話,向記者講述他的中國故事。“生活中,我已經徹底融入了中國,我喜歡中國菜,喜歡中國建築,尤其喜歡去江南小鎮旅遊。工作中,我的主要任務,是推介荷蘭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幫助更多中國企業去荷蘭發展業務。”維克多告訴記者,最近這些年,包括華為、格力在內的超過120家中國企業都在荷蘭設立了分支機構,並通過荷蘭,進軍歐洲市場。

不僅是荷蘭,丹麥、瑞典、冰島、比利時、盧森堡、德國、法國、意大利等眾多歐洲國家紛紛組團登陸中國,各個國家使出渾身解數變著法兒地招攬中國生意。

也不僅是歐洲,新西蘭、澳大利亞、祕魯、墨西哥、加拿大、非洲各國,甚至具有傳統優勢的俄羅斯……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希望藉助中國全新的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契機,實現融合發展,提振本國經濟。

在北京CBD核心辦公區的國貿、華茂寫字樓裡,世界500強企業、各國商會及行業機構的駐華機構隨處可見,人們在繁忙而擁擠的商務核心區裡穿梭往來,全球業務通過音視頻通信系統輻射連接著遙遠的大洲大洋。那些操著中國話的洋麵孔,如果手裡沒有幾個中國大客戶,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來中國選項目的。

好的政策、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意願、外國人組團來華盛情邀請,尤其近幾年“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深入,令中國企業和資本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角。

在全球資本流動趨緩的情況下,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卻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世界投資報告2017》統計,2016年全球外國投資流量為1.75萬億美元,同比下降2%,而中國首次登上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地位,在全球對外投資中表現強勁,全年對外投資流量1830億美元,同比增長44%,成為國際投資大國。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表示,中國對外投資已經成為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引擎。2018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300億美元,規模穩居世界前列。同時,對外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也有大幅提升,其中製造業對外投資佔比不斷提高。“2018年,中國對外投資為東道國創造就業170萬,貢獻稅收近400億美元。”錢克明進一步指出,在“一帶一路”倡議引導下,中國企業加快國際化步伐,2017年全年,有關主管部門共備案和核準了境外投資企業6172家,中國長年駐外工作人員達100萬人,企業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

法人雜誌封面:外資企業在華40年回顧

東西風之爭

如果說,早期的可口可樂們可以在中國躺著賺錢,現如今,已經物是人非,世界已經進入中國企業向全球“買買買”時代。

從聯想收購 IBM、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成功,到蘇寧收購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再到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混凝土巨頭普茨邁斯特,中國企業和資本全面出擊,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中國海外併購潮”。

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佈的《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 2017》顯示,2016年,中國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 7961 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摺合 1701.1 億美元,同比增長44.1%。

作為中國80後的代表人物,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汪韜當之無愧。在無人機領域,他帶領大疆實現全球領跑,無人機系列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全球佔有率超過70%,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成為全球同行業領軍企業,徹底扭轉了中國科技永遠是“跟風者”的國際偏見。

世界500強企業——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裝備製造廠,公司擁有26艘6萬~10萬噸級整機運輸船,可將大型產品跨海越洋運往全世界。據英國權威雜誌《World Cargo News》(《世界貨運新聞》)統計,從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間,全球共有271臺岸橋訂單,其中222臺訂單來自振華重工,佔比82%。這是振華重工在港口機械市場連續18年位居世界第一。

格力空調,擁有技術專利60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1300多項,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裡約奧運會,開閉幕式場館及奧運村、媒體村、配套酒店和機場所採用的民用和商用空調均為格力產品。不僅如此,格力還是北京奧運會、南非世界盃、索契冬奧會等國際大型賽事的指定空調提供商。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表示,真正的中國企業國際化,是企業讓自主品牌走出去,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判斷:東風已然壓倒西風?

回答是否定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東西風”之爭是個偽命題。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哪個經濟體可以獨善其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合作中並進,在競爭中共存”的態勢將是通向未來的唯一路徑。

儘管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儘管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120家中國企業,儘管中國移動支付世界第一,中國高鐵技術獨霸全球,我們依然清醒地看到,在很多領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依然需要向外國學習。

比如智能手機領域,即使是國產手機經常使用的各類系統,其核心本質上依然是美國谷歌公司的Android系統,至於芯片,如華為公司研發的麒麟系列,仍然以ARM公司設計的架構為基礎,並不是完全的中國知識產權。

汽車發動機方面,中國同樣任重道遠。由於工業基礎薄弱,我們只能生產出“可用”的汽車發動機,而無法生產出“先進”的汽車發動機。汽車變速箱、電控系統等依然是ZF、博世、德爾福等這些外國公司掌握了先進核心技術,我們每年還是要向這些公司下訂單。

西風未停息

中國經濟能夠實現40年的快速奔跑,其吸納外資、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和技術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外資企業到中國發展,正是中國獲取外資和技術的主要渠道。如今,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要發展經濟,還需擴大資金來源,在與外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先進技術。因此,中國出臺並實施外商投資法,亮明繼續吸引外資投資、確保外資企業權益的鮮明態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從外向型轉向內需驅動型,曾有外企高管向記者表示,擔心中國會抑制外企在中國的發展,甚至可能出現外企遭到排擠的情況。對此,中國金融高管俱樂部副理事長陳思進認為,這種擔心實屬多慮,世界上任何一個經濟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其發展都經歷了由外向型向內需驅動型的轉型期。而隨著中國本土市場的不斷成熟,內需自然會成為經濟增長新的驅動點。同時,吸引外資、向外企學習先進技術,既可以幫助中國企業更快發展,也能讓中國消費者獲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也是當前中國著力改善營商環境、持續加大吸引外資力度的原因。

陳思進表示,外資企業在中國同樣要學會“與時俱進”,要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戰略和新方向,針對中國市場的轉型升級,在極具發展潛力的消費金融、文化服務、養老服務等方面,與中國企業展開廣泛而深入的合作。

“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不變的競爭。”縱觀改革開放以來外資企業的興衰更替,外資企業只有站在全球角度,認真審視中國發展戰略,主動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才能真正構築在中國市場持續的競爭優勢,匯聚發展新動能,抓住“中國新機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