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名臣,人們耳熟能詳的是房玄齡、魏徵、李靖、李績等人。但這些人或文或武,又都有前隋的烙印,真正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與大唐同齡的文武雙全一代名臣,卻是名聲不太顯著的裴行儉。

裴行儉是唐高宗李治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是支撐和維持唐王朝統治的大唐干城,也是努力用自己戰術上的勝利來扭轉李治、武則天戰略錯誤的“裱糊匠”。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裴行儉)

【捲入政治鬥爭的裴行儉,人生軌跡徹底不同】

裴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人(現山西聞喜),出身名門大族河東裴氏,父親裴仁基是死在王世充手中的隋朝光祿大夫。

裴行儉從小因家庭原因,得以進入唐王朝最高學府弘文館學習,一直勤奮苦學。最早發現裴行儉的是房玄齡,曾對裴行儉刻苦好學大加鼓勵,“驥子志氣凌□,當一日千里。”(裴行儉墓誌銘,張說撰)

貞觀年間,裴行儉以明經科出仕。明經是唐代除了秀才之外的最高學歷,但整個大唐秀才一直空白,初唐名人只有許敬宗是秀才,卻是前隋的。有唐一代,明經出身的也不過裴行儉、狄仁傑等少數,下一檔進士出身的倒有一大批。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房玄齡)

裴行儉最初的官職是左屯衛倉曹參軍,雖然只是個從八品下的小官,但卻是明經科出身能安排得最高位置了,必須明經成績達到“上上第”者才行,起步就是副科級。這時裴行儉約在20—25歲之間,

經過十餘年朝中為官,裴行儉官位穩步提升,中間還去西北雍州(涼州)當了一段時間的地方官,地方和京中各部委經歷了不少,基層工作經驗還是很豐富的。

在李治繼位後第八年(顯慶二年657年),裴行儉升遷到了長安令這個位置上,這時裴行儉年近40,正是年富力強、思想最為成熟的時期。

長安令雖然只是個縣令,但級別不低,正五品上。尤其位置特殊,長安城以朱雀大街為界,分屬長安、萬年兩縣管理,長安令也算是唐王朝的一號人物了。

這時的裴行儉,才算是從局外人進入了大唐政治棋盤,成了一個有一定價值的棋子。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棋子就是棋子,在棋手眼中,棋子都是可以犧牲的。

這時的唐王朝正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時刻,當年李世民留下了一個高官、一個兒子,還有一個媳婦,這三個棋手正在爭奪唐王朝的最高權力。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長孫無忌一派代表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全面失敗,李治代表的皇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最後的勝利果實卻落在了最弱小的那個叫武媚的小女子手中。

裴行儉“以為國家憂患必從此始”,就加入了長孫無忌一派,商議對付武則天的辦法。但實事求是講,長孫無忌未必把裴行儉看得有多重要,所以他們之間的聯繫被人告發後,長孫無忌毫不遲疑的棄子求生,裴行儉被李治遠遠打發出去到西域高昌任都督府長史。

長孫無忌不但沒有保護裴行儉,後來連宰相級別的褚遂良、來濟都沒保住,這也是長孫無忌在此次權力爭奪戰失敗的重要原因。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高昌遺址)

【從長史到安西大都護,又回到長安當外交部接待辦副主任、人事部副部長】

在西域為官七八年,遠離政治中心的裴行儉卻如魚得水,一直做到安西大都護的位置,並在周邊各異族部族當中有很高的威望。“窮荒舉落,重譯向化,我之獨賢,邊之多幸”(裴行儉墓誌銘),《舊唐書》當中也說“西域諸國多慕義歸降”。

之後裴行儉被調回長安,任鴻臚寺少卿、吏部侍郎,相當於是大唐外交部接待辦副主任和人事部副部長。

這次調動非常不合邏輯,安西大都護是從二品的高官,一旦回京,至少是要安排宰相位置的,而只給了裴行儉一個從三品的副部級,還是鴻臚寺這個非核心部門。

但是,考慮到這段時間唐王朝的西域局勢就清楚了。

當時唐王朝的戰略重點是在遼東高句麗,從李世民開始,十餘年一直消耗壓制高句麗,高句麗這個果實即將成熟。但李世民去世後,西域局勢發生了改變,反叛不斷,李治不得不抽調一部分力量加強西域。

裴行儉去西域之後,正好趕上蘇定方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大破吐蕃、平蔥嶺三國三大戰役,以及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平定九姓鐵勒叛亂,加上遼東的蘇定方滅百濟,唐王朝的對外擴張達到了頂點。

史書上並無這段時間裴行儉的參戰記錄,但根據他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職務,蘇、薛二人的四次大勝他應該是參與其中了,作為高昌都督府長史,至少要完成糧草供應、百姓安撫、各部族聯絡等後勤、外交、情報方面的工作。尤其蘇定方是裴行儉的兵法老師,雙方個人關係足夠好,裴行儉無論從公從私都要支持蘇定方掃平西域。

所以,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蘇、薛二人四次大勝裴行儉應該是有戰功的,這才是裴行儉能夠在短短十年從高昌州長史升到金山都督府副都護(治所也是高昌)、又升到安西大都護的重要原因。

站住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何況裴行儉,他應該是趕上了唐王朝對外擴張勝利的大勢。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沒找到三箭定天山圖,拿大破摩天嶺對付一下)

但是,一連串的勝利使李治昏了頭,在西域仍然不穩定的情況下,倉促的在中亞設立十六州都督府,正式與大食和吐蕃進入敵對狀態。從此大唐對外擴張步伐戛然而止,即使幾年後又滅了高句麗,也不過是之前擴張過程的慣性。

裴行儉作為唐王朝在西域的核心人物之一,前期支持蘇定方、薛仁貴等人作戰取得勝利,後期能夠維持西域局面不崩潰,這就已經功績不小了。

裴行儉在西域的這段時間,安西都護府最高長官先後是楊胄、蘇海政、高賢、匹婁武徹,之後就是裴行儉,除了最早的楊胄時間比較長之外,其他人都只在這個位置呆了一年。尤其是西域局勢惡化之後,沒有人能夠在大食、吐蕃兩個大國夾攻之下取得勝利,於是安西四鎮失守、中亞失守,安西大都護的下場無非是戰死或者被免職。

但李治即使知道疆域丟失是由於自己錯誤決策造成的,也要讓臣子背這個鍋。於是,從二品的安西大都護就成了從四品上鴻臚寺少卿,在兩年後才轉任正四品上的吏部侍郎。

(也有可能裴行儉的安西大都護是臨時代理的,本官位仍然是四品,算是平調回長安,沒找到相關歷史資料,這段都是猜測。)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唐代壁畫《客使圖》,鴻臚寺就是幹這個的)

回到長安的裴行儉已經年近五十,即使不考慮降級使用的事情,五十歲的副部級也算是很快的了。但是,裴行儉雖然官位、資歷都有了,人也身在長安,但離政治中心卻更遠了。無論是已經重病的李治,還是已經掌握大權的武則天,都不可能把裴行儉當心腹重用。

裴行儉在吏部侍郎的位置上幹了七年,“掌天下官吏選授、勳封、考課之政令”(《舊唐書》),這段時間的裴行儉,彷彿已經忘記了當年在西域的烽火歲月,一心一意的做自己的本職工作,培養選拔了一大批中低級官吏,還為官員任命、考核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有些一直沿用下來,尤其是論資排輩。

這個過程中還留下了裴行儉對王勃、駱賓王等初唐四傑的評價,他認為“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也”,也就是說應該先注重自身的氣度和見識,再考慮學識,這幾個年輕人雖然有才名,但“浮躁淺露”,認為他們最後官場成就都不會太高。初唐四傑在仕途都沒有好結果,裴行儉看人還是非常準的。(《大唐新語》)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初唐四傑之駱賓王)

【年過六十的裴行儉開掛了,取得了個人僅有的兩次勝利,也是李治後期少有的對外戰爭勝利】

但越來越嚴峻的周邊形勢,使本應該就此終老一生的裴行儉人生軌跡完全改變,這也是他從一個普通唐朝高級官員向一代名臣轉變的開始。

裴行儉58歲那年,吐蕃入侵,裴行儉得以再次來到西北,負責甘肅南部一帶的軍事工作。

六年前,大非川一役薛仁貴敗在吐蕃手下,唐王朝一直在積蓄力量準備反攻,裴行儉只是其中一路兵馬。兩年後,李敬玄統軍,組織了18萬唐軍大舉進攻吐蕃,卻被吐蕃擊敗。

這個過程中仍然沒有裴行儉的記錄,最大可能是裴行儉屬於二線輔助部隊,並未與吐蕃接戰,前方潰敗,後續部隊就停止前進了。按地理位置也是如此,裴行儉所處位置在甘肅南部,和李敬玄在青海湖的唐軍主力部隊相距十萬八千里。

此次戰敗之後,唐王朝暫時失去了大舉反擊吐蕃的能力,周邊各勢力尤其是原西突厥下屬勢力開始蠢蠢欲動,意圖依附吐蕃對抗唐王朝。

這時,才真正開始了裴行儉的開掛人生,年過60的裴行儉終於走上了前臺。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青海湖)

李敬玄戰敗兩年後,位於中亞碎葉城的西突厥附唐勢力反叛,投靠吐蕃開始與大唐為敵。裴行儉上書李治,準備借送波斯薩珊王朝後人送回波斯的機會,解決西突厥碎葉反叛問題。

李治同意了裴行儉的建議。

這個事情對於裴行儉來說是一種冒險的行為,不做沒錯,做了一旦失敗,責任就都在自己身上,尤其在李敬玄剛剛大敗的情況下,唐王朝一片萬馬齊喑。

裴行儉未必沒有意識到這點,當時他考慮的可能更多的是要借平定西突厥叛亂來打擊吐蕃,為之前的李敬玄大敗挽回一些戰略頹勢,又一定程度限制大食東進,更要威懾西域其餘各個勢力。

裴行儉成功了。

從甘肅出發,穿過莫賀延磧沙漠,再到高昌,途經安西四鎮到了碎葉城,趁西突厥反叛勢力沒有防備,擒獲了兩個首領,徹底平息了這次叛亂。

僅地圖直線距離就長達3400公里。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裴行儉平西突厥叛亂路線示意圖)

裴行儉的真正意圖是打消在吐蕃、大食和唐王朝三強之間搖擺不定的各部族勢力投機心理,在大唐無力徹底解決這兩個大敵的時候,要保證周邊這些小勢力為大唐所用,或者至少不讓他們與大唐為敵。

於是,裴行儉令副帥王方翼在碎葉築城,並留兵把守,這裡成為大唐駐軍最西方的一個軍鎮。碎葉城是仿照長安建造的,“立四面十二門,皆屈曲作隱伏出沒之狀,五旬而畢。西域諸胡競來觀之,因獻方物。”

一座城市就把這些胡人嚇住了,他們發現原本遠在萬里之外的大唐竟然把大軍派到了他們身邊,還建設了這麼宏偉的一座城池,而之前統治他們的西突厥可汗竟然成了大唐的俘虜。

這比什麼和親、什麼聖人教誨有效多了,一場漂亮的勝仗至少能壓制這些鬍子五年八年。

李治已經很久沒有得到前方勝利的消息了,得知此事後喜出望外,對裴行儉也是大加賞賜,文職給了禮部尚書,武職給了大將軍,是少有的文武二職都是正三品的高官,可以算是宰相之下的第一人。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碎葉城)

既然開掛了就不要停。

北方蒙古高原上的突厥人,在李世民時期被連續消滅了東突厥汗國和薛延陀汗國之後老實了三十年,現在又開始有所行動了,集體反叛,聚眾數十萬。

李治派遣裴行儉為帥,東西兩路大軍三十餘萬浩浩蕩蕩挺進草原,“唐世出師之盛,未之有也”。(《舊唐書》)

既然實力強大,那就沒有必要像當年李靖一樣冒險偷襲。於是,裴行儉大軍進發,在黑山(現內蒙包頭大青山)與東突厥數次交戰,都取得大勝,消滅了東突厥反叛的大部分力量。

之後的東突厥人學乖了,逃入深山。裴行儉大軍撤回,但留下間諜挑撥殘餘勢力內部矛盾,並進行勸降。

果然,叛軍內部出現問題,內鬥後的勝利者投降,送到長安後被李治殺死。

裴行儉在勸說叛軍投降的時候曾經許諾留他們性命,卻被李治殺死。裴行儉很是無奈,平叛要政治、軍事手段結合,如此下來以後就不會再有人投降了,果然,2年後東突厥再叛。

這兩次戰役是裴行儉生命中最輝煌的一刻,之後裴行儉一直在稱病隱居狀態,2年後病逝於長安,享年六十四歲。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黑山,內蒙包頭大青山)

【裴行儉之後的唐王朝】

裴行儉去世同年,西突厥再次叛亂,被王方翼平定。王方翼就是在前次平定西突厥叛亂時裴行儉的副手,碎葉城就是王方翼在裴行儉命令下建設的。後來王方翼被武則天貶官流放,在他鄉故去;

同一年,東突厥再叛,先是在薛仁貴、程務挺那裡吃了兩次敗仗,但薛仁貴去世,程務挺被武則天害死,大唐再無名將剋制東突厥,東突厥一發不可收拾,再次統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突厥第二汗國,也就是後突厥。

本來裴行儉留下的王方翼和程務挺剛好可以對付西突厥和東突厥,但都死在武則天手裡。類似的還有黑齒常支,用來對付吐蕃正合適,也是被武則天害死。裴行儉的兵法著作《安置軍營行陣等四十六訣》被武則天派武承嗣取走,從此也失傳。

好在還有個李多祚,是後來推翻武則天的神龍革命功臣。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裴行儉去世3年後,李治死掉,這個唯一能夠牽制武則天的人沒了,唐王朝真正的主人變成了武則天,在武則天這位一代女皇的統治下,吐蕃興起、後突厥興起、契丹和奚反叛、渤海國自立,唐王朝在武周時期周邊局勢惡劣的無以復加,一直到李隆基時期才有所好轉。

再回過頭來看裴行儉,前後兩次在邊關,第一次名聲不顯,成就了蘇定方、薛仁貴的威名;第二次雖然平定了西突厥叛亂、建造了碎葉城,但仍然沒有扭轉在西域的不利局面。至於對東突厥反叛的勝利,更只能說是裴行儉個人的勝利,在武則天的英明領導下,後突厥仍然不可阻擋的重新崛起。

這種帝王在戰略方面犯的錯誤,想要靠裴行儉這樣的一兩位名臣通過戰術勝利來扭轉,只能說是痴心妄想,能夠拖延幾年時間就已經是莫大功績了,就像是後世李鴻章把自己稱為“裱糊匠”。

僅打了2年仗的裴行儉,卻是唐高宗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軍事家

(裴行儉)

裴行儉可惜了,早生三十年,或者晚生三十年避過李治和武則天就好了,個人成就必定遠遠超過實際。哪怕裴行儉不參與政治,一心把自己的書法才能發揚光大,其在書法上的成就也會遠遠超過褚遂良。但也正因為此,唐王朝在李治和武則天兩位“聖君”的折騰下還能存活,一來是李世民的底子打得厚,二來就是靠裴行儉這樣的人的努力,尤其是還培養、選拔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能人,為唐王朝復興留下了種子。

所以我說裴行儉是李治時期最有價值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並不為過,如果沒有裴行儉,不等李治死去西域可能就丟了,武則天的武周可能會持續下去,大唐就真的提前200年滅亡了。

復辟的唐王朝對裴行儉的功績有足夠的認識,唐中宗追贈裴行儉為揚州大都督,李隆基又追贈太尉,如果只憑他的兩次勝仗,是不會得到這麼高榮譽的,更多的是表彰裴行儉幕後所作的工作。

從這個角度來說,裴行儉的一生也值了。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