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她等這一天,已經等得太久了。

這是她的畫展,所有人都為她而來,她聽著校長微笑地致辭,看著學生們期待的目光,一股熱流在心中翻湧而上,帶著酸意直擊鼻息。

突然門外一陣騷動,一群人吵嚷著衝了進來,指著她的畫滿臉鄙夷:“衣不遮體的女人!簡直噁心!”她被憤怒的人群推來拉去,一時之間竟忘了反應。突然人群中有人嚷了一句:

“青樓出來的貨色,能畫出什麼好東西!”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窗邊裸女》

她彷彿是受了炮烙一樣,猛地一哆嗦。

呵,青樓出來的貨色,

那些極力想掙脫的陰霾為何總是揮之不去?

風塵往事

故事沿著草蛇灰線般的軌跡,從一個叫張玉良的少女展開。那一年張玉良14歲,父母雙亡後跟著舅舅過活,有天,舅舅說要帶她去個可以學繡花的地方,到了她才明白那是煙花柳巷。意識到危險的少女死命地拉著舅舅破舊的衣衫,發出了淒厲的嘶喊,可他還是頭也不回的走了。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這張主題為月夜琴聲的畫像中,女子一身紅衣,彈奏著琵琶,似乎樂聲中暗含無限心事

張玉良在青樓一待就是三年,起初她只是個婢女,見慣了新人笑和舊人哭,也見慣了人情冷暖。直到那天她親眼看到最好的朋友因遭到客人毒打,赤身躺在雪地中死去,那一刻她感到巨大的恐懼,倘若不離開這裡,終有一天她也會落得這般下場。

潘贊化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他是剛剛上任的海關官員,下屬們將接風宴選在怡春院,那時張玉良從婢女轉成了小姐,潘贊化是她的第一個客人。第一眼看到潘贊化時張玉良就知道,這是一個能帶她脫離苦海的好男人。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為了引起潘贊化的注意,她主動要求獻唱一首,開口卻唱的老生,聲音沙啞但動人,一曲《卜算子》透出無限蒼涼: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去。

一曲終了,潘贊化問:這戲詞唱的是什麼?張玉良悠悠說道:跟我一樣的苦命人。潘贊化心頭一顫,望著眼前一身紅衣的青樓女子,他動了心。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不顧眾人反對,潘贊化執意為張玉良贖了身,並在1913年深秋與張玉良在家中舉行婚禮,來參加婚禮的只有他們的老友陳獨秀一人。

自此,世間再無張玉良,只有潘玉良。

初習繪畫

不被世俗承認並未影響兩人相愛,儘管是二房,潘贊化眼裡卻只有潘玉良一人。他悉心教她識字,她也照顧著他的生活起居,童年的風霜雨雪,在愛人溫暖的懷抱裡融化了。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一個胸懷寬廣的男人,會希望深愛的女人越過他,看到更遼闊的世界。婚後潘贊化辭去官職,兩人到上海投奔老友洪野。洪野是個畫家,當潘玉良第一次在畫室見到畫布上那些紅的蘋果、綠的芭蕉時,受到了極大震憾。她精通刺繡,但針和線的纏繞總是不如畫筆那樣揮灑自如,她想學習繪畫。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潘玉良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他幫忙聯繫老友,讓潘玉良進入上海美專——中國美術最高殿堂學習。自小被賣入青樓的玉良在繪畫中找到了自己,她如飢似渴地學習繪畫知識,彷彿進入了新天地。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學校裡關於潘玉良青樓出身的流言蜚語一直不絕於耳,好在繪畫帶給她莫大的安慰。她對於繪畫驚人的天分開始顯露出來,因受到西式教育啟蒙,她尤其對人體描繪最感興趣。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可惜好景不長,學校的人體繪畫課被人舉報,上海美專被迫停止教學。可潘玉良沒有停止作畫,為了更仔細觀察女性的身軀,她在澡堂偷偷臨摹,不料被人發現,憤怒的女人們扯爛了她的畫本,大聲咒罵著將她趕出去。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找不到模特的潘玉良只好對著鏡子作畫,對她而言,沒有比女人的身體更加美的了,豐腴飽滿的曲線、光滑細膩的皮膚,都象徵著神祕與誘惑。


自由

1921年的中國是山河鉅變的年代,相比於國內壓抑的藝術氛圍,遙遠的法國前衛藝術思潮和流派正在盛行。野獸派、印象派、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無一不吸引著想要衝破禁錮的年輕人。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潘玉良得到校長劉海粟的推薦,有機會去法國繼續學習藝術。潘贊化看出妻子內心糾結,鼓勵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並表示會一直在家裡等她學成歸國。丈夫的支持給了潘玉良信心。同年夏天,上海黃浦江畔,潘玉良吻別愛人,登上一艘去往法國的輪船。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汽笛轟鳴,

故鄉越來越遠,

前路漫漫,

她要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

巴黎,巴黎

潘玉良來到了全世界的藝術中心——巴黎。她獨自走過雄偉的凱旋門,揹著畫板到塞納河畔寫生,眺望著遠處的埃菲爾鐵塔,出生卑微的她心中泛起一陣陣漣漪。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她成功地考入法國里昂大學,在這裡,她受到馬蒂斯野獸派的影響,並結合中國寫意筆墨重新詮釋繪畫精神。她性格中有男人的大膽和野性,也有女人的細膩和柔情,所以能駕馭熱情飽滿的色調,也能展現韻味獨特的筆法。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也是在浪漫的巴黎,她終於可以大膽凝視女人的身體,筆下曼妙的女性形態更是她本人的自我探索和自抒胸臆之載體。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畫面裡的女人們儘管赤身裸體,卻充溢著赤子般的單純、坦然和真誠。沒有過多的文化負擔,也沒有故作高深的形式招式,潘玉良憑著一腔熱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在法國的日子一半快樂一半清苦,昏暗的地下室常年潮溼,潘玉良患上溼疹,奇癢難耐。遠在國內的丈夫是她唯一的經濟支柱,啃著饅頭創作更是常有的事,但懷揣夢想的人是不怕苦的,她在日復一日的孤獨中堅持了下來。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終於,命運沒有辜負這個努力的女人,她的《裸女》獲得法國金質獎,打破了從未有中國人獲得此獎的記錄,大洋彼岸的故鄉,也開始知道她的名字,甚至連徐悲鴻也曾評點當時的畫壇:中國不過三個畫家,其中一個便是潘玉良。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國內的幾所高等院校相繼拋來橄欖枝。望著祖國所在的方向,想著遠方八年未見的愛人,潘玉良決定回國。


夢碎

雙腳再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她才明白她有多麼思念故土。祖國變化很大,但唯一不變的,是丈夫望向她的眼神,他伸出手擁抱她,這個溫暖的懷抱,她惦念了八年。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潘玉良又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上海美專,這次,她不再是被排擠的女學生潘玉良,而是西畫系潘主任。教學給了她極大的滿足感,她穿梭在朝氣蓬勃的校園中,為這些同樣懷揣藝術熱情的年輕人帶去一縷微光。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日子過得溫馨從容,她每日到學校裡教學生們繪畫技法,禮拜天則和丈夫侍弄花草,泛舟於湖上,歷經滄桑的女人早已厭倦在顛沛流離中掙扎,能依偎在愛人肩頭,能從事熱愛的工作,便是人間最大的幸福。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然而快樂的時光總是匆匆,現實將她從美夢中叫醒。在舉辦的第五次畫展上,她被潮水般的謾罵包圍,憤怒的人們拿著刀子割了她的畫,並在上面寫上“這是妓女對嫖客的頌歌”。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命運的冷水迎頭潑下,潘玉良這才明白或許丈夫是對的,祖國大地終究還是容不下她,想要掙脫這束縛,只有離開。1937年,潘玉良又一次同丈夫在碼頭告別,兩人都知道,這一別,可能永無再見之日。黃埔江水滾滾,挾裹著她的愛情與理想一同向前奔去。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異鄉的光

再次離開心愛的丈夫,孤身一人回到法國的潘玉良將全部精力投入藝術創作。手中的畫筆從不曾因為艱難險阻、世人非議而放下,藝術帶她脫離這紛雜的凡世,帶給她陪伴與滿足。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功夫不負有心人,聚光燈再次對準了她,1959年,在巴黎大學莊嚴的教堂裡,巴黎市長宣佈:本次多爾烈獎的得獎者是來自中國的潘玉良!這是該獎項第一次授予女性。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此後報紙和雜誌爭相評論她,她的作品在英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巡迴展覽,她獲得了更多的獎項,甚至成為中國第一個作品走進盧浮宮的畫家。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飄零的花

潘玉良的名氣轟動了整個法國和歐洲,可在她心裡,最渴望的還是能回到祖國,回到最愛的人身邊。她想念黃浦江畔的霧氣,想念花園裡的菊花。丈夫這幾年來信次數逐漸減少,上一封信還停留在兩年前,信裡說道:國內形勢嚴峻,戰爭一觸即發,“天氣變冷了”。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後來她才知道,那是潘贊化給自己的最後一封信,她和他相逢之時,她是個青樓女子,可他卻從未因為她的出身而有絲毫嫌棄,他為她打開嶄新世界的大門,可是她甚至都沒能好好地和他告別。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1977年,這朵盛開過的中華玫瑰在異鄉獨自凋零。她沒有孩子,最後陪在她身邊的,是丈夫給她的定情信物,一隻懷錶,無數獎章,以及滿屋子的畫作。她留下話,希望將自己的畫運回中國。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然而潘玉良不知道的是,在以後的漫長歲月裡,她大膽誇張的構圖,奔放而深沉的色彩中透著的那種東方特有的秀美和靈逸,一次又一次地驚豔了世人,她的作品在拍賣場上極受歡迎,她的《海邊五裸女》更是以近3000萬港幣的高價拍出。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她畫作中的女性,終於衝破了時代的枷鎖,擺脫了以男性為主導的藝術世界中,女人符號化的形象:她們纖細卻不軟弱,優雅但不依附,她們敢愛敢恨,無所畏懼,那是潘玉良心中,有血有肉的新女性。她那種不為時代所困的勇氣和堅韌,更是感染了無數後人。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潘玉良的印章上刻著“總是玉關情”,取自李白的詩,寓意“何時才能結束遠征,見到思念的親人”,離別的苦楚貫穿著她的一生,圖為潘玉良著黑旗袍的自畫像

潘玉良出身於青樓,歷經無數磨難,可她卻不願做一個失語的小女人,她在藝術裡揮灑熱血,尋找愛與自信,最終翻越了一座座大山,站在了藝術的巔峰。


從青樓到盧浮宮,我們能從這個中國女人身上學到什麼?

想看更多藝術八卦嗎?快來關注公眾號LicorneUnique!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