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圍觀的“Free Solo”,不是真Free丨心理雜貨鋪'

"

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王日出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雜貨鋪,鋪子裡有各種有趣的心理學百貨。歡迎大家沒事過來逛逛。

《徒手攀巖》是最近上映的一部紀錄片。這部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展示的是徒手攀巖這項最為驚險的極限運動——在沒有他人協助保護,也沒有安全繩索等安全護具的情況下,獨自登上914米“酋長峰”的懸崖絕壁。我喜歡徒手攀巖的英文名,free solo,一個人,自由自在。但在紀錄片的鏡頭裡,不少人在看著攀巖者,雖然徒手攀巖還是free solo,但是別人在身邊,真的能“獨自自由”麼?

在這部紀錄片裡,不僅是攀巖者亞歷克斯,攝影師團隊、徒手攀巖前輩都說過,拍攝團隊讓原本就極端困難的徒手攀登“酋長峰”變得更加困難。攝影團隊不僅可能在客觀上對徒手攀巖者造成影響,踩落一粒石子、安全繩震盪的幅度大一點,對徒手攀巖者來說都可能是致命的干擾。主觀上的影響更是巨大,旁觀帶來的壓力,對於徒手攀巖者來說就可能是壓死駱駝的稻草。他人觀看,甚至僅僅是在場,會對人們的表現產生影響。

在《徒手攀巖》裡,有這樣一段插曲有點意思:亞歷克斯第一次攀登因為感覺不對而中途放棄了。退下之後亞歷克斯說,如果只有我一個人,堅持一下我就繼續了,但你們看著我就下來了。別人的旁觀讓他從這次極其危險的行動中全身而退,這也說明亞歷克斯進行徒手攀巖並不是為了表現給別人看,而是有著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心中有數”,尤其青少年更容易因為同輩在場,而改變態度和行為。青少年特別容易受到同輩影響而“同進同退”,從眾行為隨著年齡發展呈現出倒U型變化,在青少年早期達到頂點。

在一項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中,12-17歲的青少年聽到一段歌曲片段,根據自己的喜好而進行打分;然後在得知歌曲的大眾流行排名後再進行評分,結果發現大腦腦島與前扣帶回的活動程度與評分的變化成正比,這是因為自己喜好與大眾觀點不同導致青少年感到焦慮和緊張。在另一項研究中,同輩在場時青少年更可能冒險:當獨自駕駛時,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危險駕駛行為次數相近,但是當朋友在場時,青少年危險駕駛的次數顯著增加。在腦成像研究中顯示,與同伴在一起時獎賞迴路活動增加,也促進了冒險行為。

不是說“壓力就是動力”麼?這話對,也不對。適度的壓力讓人處於較高的激活狀態,身體能夠更為迅速地做出反應。但壓力過高,“克服壓力”佔用了過多的認知資源,就會干擾其表現。因此,本身需要的認知資源越多的活動,壓力越容易對錶現造成負面影響。徒手攀巖者在進行危險的攀巖計劃前,很少願意告訴別人,尤其是親近的人,因為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擔心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讓自己分心。

徒手攀巖是一項需要極高專注的運動,稍有一點點分心就可能屍骨無存。雖然一般不至於到“死”的地步,但絕大多數體育運動都需要運動員專注全力。當有人觀看的時候,運動員可能會為了“克服”來自觀眾的壓力,而過於專注在動作上,使得某些本來經過千萬次的練習已經變成自動的動作,變成刻意為之,從而傷害了原有的流暢性。同時,由於過度專注於動作本身,還會減少可以分配在其他細節或者不確定因素上的認知資源,進而影響表現。

不僅是運動如此,認知任務也同樣如此。有過考試經驗的人都知道,監考員會讓本來已經夠緊張的考試雪上加霜。而關於第三方觀察對於神經心理學測試影響的研究則指出,由於他人在場,導致測試投入度、注意力、學習和表現出現差異,影響記憶測試、命名測試、運動測試等關於執行功能的測試表現。

其實,不僅是行為者會因為觀察者而緊張,觀察者的情緒更容易受到行為者的影響。在《徒手攀巖》中,我最能感同身受的是在地面拍攝全景的攝影師:他幾度因為緊張而不敢看監視器。當時不知道結局的我也是如此,隨著亞歷克斯的一舉手一投足而屏住呼吸。鑑於之前關於復聯四要不要劇透時的討論,我還是告訴你:最後是happy ending,放心觀影吧!

來源:PsyCh Journal 雜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