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陽——被遺忘的“絲路”起點(一)

甌江 錢塘江 媽祖 建築 松陽旅遊 2017-05-05
松陽——被遺忘的“絲路”起點(一)

蓬萊、連雲港、揚州、南京、寧波、舟山、溫州、福州、泉州、廣州……這一連串的港口由北至南密密麻麻地矗立在海岸線上,牽挽著太平洋的浪濤。自古以來,它們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站。而距離溫州港300多裡外的松陽縣,它藏身於浙西南崇山峻嶺之間,卻被人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這裡有著什麼樣的機緣巧合?究竟隱藏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鬆陰溪,

為山城松陽開闢了出海口

在松陽縣城西屏鎮白龍圳路,矗立著一座始建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下天妃宮,石質大門上鐫刻著一副楹聯:滄海汪洋同摺水,舳艫恬靜並袍山。此聯意在祈求天妃娘娘佑護從事水上運輸的船幫和商幫能夠一帆風順、財運亨通。

對聯工整,氣勢宏大,透過水波一樣飄蕩的字跡,彷彿眼底湧來一望無垠的汪洋大海,洶湧的波濤摺疊奔騰而來。此聯告訴我們,早在數百年前,已有不少在鬆的商幫或是松陽本地商人走出了內陸,走向了蔚藍色的大洋深處。

松陽——被遺忘的“絲路”起點(一)

(鬆陰溪繁忙貨運場景 葉祖青攝於1972年)

歷史上,松陽縣城還有一座香火旺盛的上天妃宮,這兩座天妃宮無論是佔地面積、建築規模還是奢華程度都佔據縣域廟宇之冠。兩座同一時代建造的天妃宮,一北一南,遙遙相對,西屏呈現出一城雙廟的壯觀景象。天妃宮即媽祖廟,媽祖信仰曾經在松陽盛極一時,過去,每逢農曆三月廿三日,兩座天妃後宮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恭恭敬敬地紀念媽祖誕辰。

媽祖是海洋文化最重要的民間信仰,地處浙西南崇山峻嶺之間的松陽縣,為何會與媽祖文化扯上關係的呢?

這要從流經下天妃宮前的鬆陰溪說起。鬆陰溪,古名鬆川,又名松溪、松陽溪,源於遂昌垵口鄉,從界首村流入松陽,從堰頭村匯入甌江,它是甌江上游最長的支流,全長約109.4公里。當它進入松陽時,鬆陰溪掙脫了群山的束縛,河床展開,最寬處達300餘米,流淌出了一條寬闊的航運河道。三國時期,松陽至永寧(永嘉縣甌北鎮)已經通航,這是甌江流域最早開闢的水運幹線。到了唐代,受江西、福建以及省內三衢、婺州等地的商業輻射,鬆陰溪成為浙西南重要的水陸商道。明成化年間,僅從松陽轉運到溫州樂清廣豐倉的大米就達7150石。在航運最發達的清中期至民國初期,松陽一地擁有千艘帆船,數量冠絕甌江沿岸各縣。

(整裝待發的貨船 葉祖青攝於1972年2月)

這一切,源自松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翻開地圖,我們不難發現,松陽地處浙江兩大流域——甌江和錢塘江交界的水上門戶:兩大流域在地理上最 接近的地點是松陽界首和龍遊溪口,兩者之間直線距離不足50公里。明天啟六年(1626),明代著名的刻書家唐錦池在《士商用書》中記錄了一條從處州到衢州的陸路:遂昌縣城—大馬埠村—官溪村—北界村—靈山。這條陸路基本上沿著一條叫“官溪”的溪流進入龍遊縣。來自甌江的貨船在松陽界首村靠岸,通過人力運輸到達遂昌,再沿著官溪兩岸的驛道抵達龍遊溪口,再經水運可達錢塘江沿岸的各個集鎮碼頭。歷史上,這條交通要道輸出甌江流域大量的礦產、瓷器、菸葉、茶葉、靛青等物資,也轉運了大批來自錢塘江流域出產的糧食、布匹、藥材等貨物,形成了一條溝通兩大流域的經濟走廊。

一張繪製於1877年的《溫州府城圖》更加全面地標註出了甌江通航線路——西通西溪、青田縣、處州府東北、蘭溪、杭州、省西江山、浦城。雖然沒有標註松陽,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條水道就是沿著“甌江——鬆陰溪——錢塘江水系”抵達杭州、浙西江山縣、福建浦城。其實,古時候這裡還存在一條通往江西的路線,從松陽到達龍遊再到江西玉山縣,由此進入信江,通往長江流域。以松陽為樞紐,錢塘江流域、信江流域和甌江流域的貿易網逐漸鋪開,鬆陰溪將內陸與海洋順暢地扭結在一起,牽挽起浙東、浙西南的山海大觀,構畫出一幅綺麗而磅礴的山水畫卷。

(松陽南門碼頭的早晨 葉祖青攝於1972年10月)

作為那個黃金時代的佐證,在縣城西屏鎮的南門,曾坐擁著四座水運碼頭,按照船幫的名稱分別稱為“松陽碼頭”、“溫州碼頭”、“青田碼頭”、“沙埠碼頭”,四座碼頭上每天擠擠挨挨地泊滿了帆船,檣櫓形成了一道綿延的堤壩。這些帆船將產自松陽的糧食、茶葉、藥材、竹木、柴炭、桐油、油茶、菸葉等貨物運到溫州,再將溫州的食鹽、海貨、水產以及來自日本、歐洲的各種南貨和洋貨轉運至松陽。

家住松陽縣城白龍圳路43號96歲的蘇木用老人,年過耄耋,身手矯健,思維清晰,著實讓人稱奇。蘇木用祖上是青田人,蘇木用從小跟著父親撐船,逐漸成為鬆陰溪上聲名響亮的船老大,1959年成立松陽航運站,他擔任第一任站長。一提起水上生活,他就有種難以掩飾的激動,很快打開了話匣子:“從西屏到溫州,豐水期的時候,一早出發,晚上即可以抵達。枯水期的時候,需兩天時間;從溫州到西屏逆水行舟,則需要七天時間。一路激流險灘,暗礁密佈,有時遇到颱風等惡劣天氣時時會有生命危險,不少船工就死在這條水路上。”

松陽——被遺忘的“絲路”起點(一)

(松陽古市鎮老木橋景觀回憶圖 穀子林繪)

蘇木用及他的祖輩駕駛的是木製的舴艋帆船,中間大,兩頭尖,上蓋箬篷,船頭立桅杆,杆上掛白帆,順風則以風為動力揚帆前行,水淺時用竹篙撐船,水深時用船槳划船。在水流湍急的甌江上,充滿了劫難與變數,每一次航行都充滿了風險與挑戰。這種惡劣的水上環境養就了船工們特有的銳猛剛勁、堅韌尚氣之風。我們可以想象年輕時候的蘇木用,嫻熟地駕駛著蚱蜢舟在風口浪尖上穿梭疾行,如同一個優秀的騎手駕馭著一匹奔騰的野馬,是何等驚心動魄!

蘇木用說,每次貨船遠航前,商販、船老大、船工都會到天妃宮拜娘娘,求娘娘保佑人貨平安。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古代,我們有足夠理由想象那些商販、船老大、船工在潛意識中深埋著對水的恐懼和對自然的敬畏。他們設香案,擺祭品,三叩九拜,拈香禱告,以精神的信仰來抵禦來自於甌江水道上不可預知的挑戰,以精神的力量來排遣內心的巨大壓力,以虔誠的寄託掃清心理上的陰霾。一些老船工至今還保持著一些禁忌,比如吃魚的時候不能翻身,不能翻過來擱碗,甚至不說翻字。

松陽——被遺忘的“絲路”起點(一)

(鬆陰溪風帆 葉祖青攝於1972年)

一條300多裡的繁忙水道打開了通往大海的通途,讓松陽擺脫了內陸縣份的身份,這僅僅是開端。事實上,像蘇木用這樣駕駛蚱蜢舟的船工,只是甌江流域的第一棒接力手。到了清中期以後,來自松陽的貨物經舴艋帆船運送到溫州,再轉裝海船,一道道接力,從溫州轉運到福建或廣州,或者直接出海運往各國。蘇木用的祖輩們通過這條水道逆流而上,將來自異域舶來品帶回松陽——早在清咸豐年間,縣城太平坊已經有了專賣洋貨的店鋪;同治到光緒年間,火柴、煤油、窗玻璃等洋貨逐漸走向農村,鄉紳家中擺放自鳴鐘、鏡子等洋貨已經成為時髦;1897年,耶穌教會在西屏創辦了博愛醫院,西醫傳入松陽;1905年,山下陽人張禮由從日本帶回了照相機;此後,界首人劉德懷從日本帶回了自行車、留聲機和縫紉機...... 隨著通商開放,外國商人、傳教士沿鬆陰溪而上,深入到了松陽。工業革命對大山深處的松陽民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出洋留學、興辦學堂、創辦女校、移風易俗,社會風氣日開。西風東漸後,善於吐故納新的松陽人在縣城、古市甚至許多偏遠的山區紛紛建起了中西合璧的民居和教堂。

一條名不見經傳的鬆陰溪,將松陽和世界緊密銜接起來。一聲嘹亮的吆喝在鬆陰溪上響起,隨著船工奮力地將竹篙插向水底,鬆陰溪上的水波層層盪漾開去,湧向甌江口,湧向太平洋。在船工深邃的眸子裡,水色越來越深,由清變綠,由綠變藍......

(未完待續)

松陽——被遺忘的“絲路”起點(一)

圖文轉自:鬆軒茶語

松陽旅遊諮詢電話:0578-8060116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