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項目扶貧路子新

農村改革 投資 經濟 農村 婁底新新網 2017-06-25

項目扶貧,在新化脫貧攻堅戰中堪稱新路子,為發展當地經濟和造福百姓起到了“扶志穩心,長遠受益”的作用。夏日的梅山大地,到處可聞項目扶貧的號角聲,到處都有建設者們擼起袖子加油乾的身影。

水竹村攜手奔小康

新化縣曹家鎮水竹村發展工業項目促脫貧,從經濟到社會,從村容到村貌,從民生到社風,都發生了較大變化。

村民富。水竹村726戶共2860多名村民,主要靠務工和種養業為主要收入來源,2008年人均收入僅2000餘元。建廠後,全村先後有2000多人次前來務工,務工村民人均工資達每月2500元,年均收入3萬餘元;2015年全村年均收入達到1.3萬元,比2008年翻了6番。管理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工資可達每月5000多元,全村居民儲蓄存款達1000多萬元,全村新建房屋68棟,建檔立卡貧困戶從213人縮減為60餘人。同時,還吸附了附近9個鄉鎮的貧困戶前來務工,形成了“一企帶九鎮、戶戶達小康”的顯著效果。

產業活。村民以土地、資金入股工廠、養殖場、農業綜合開發基地,每年可從多個渠道分紅,其中100多戶村民從廠房這塊年均分紅3000餘元。村裡組織把全村土地集中流轉後承包給種植大戶,組織建設了三個養殖場、1200畝水稻種植基地、3000畝山林開發等農業產業化基地,水稻基地實行機械化經營,村民每年可獲得每畝250公斤稻穀的收益,賺取兩份工資。隨著大量外來務工人員進廠,村裡早餐店、建材店、集貿市場等服務行業迅速發展,吸引20多戶外來商戶投資興業。

村莊美。全村先後修建5.9公里5米寬馬路、4.2公里7米寬馬路,配套路燈80多盞,打破了瓶頸制約。新建1000m3的人飲工程。聘請專人保潔,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改電增變4次,新增315kw變壓器兩個。“先富帶後富”蔚然成風,成立扶貧助學基金,謝玉輝和企業累計捐款500多萬元,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學校教學設施改建、敬老院建設等,投資480萬元的村小學和教師公寓投入使用,引進8位新教師;積極參與社會扶貧,對貧困戶開展結對幫扶。建成無償培訓基地,為養殖農戶傳授飼養、疾病防控等技術。一批創業能人回鄉成為村支兩委幹部,該村基層組織建設得到新加強,更快發展意識成為全村主流。

該村工業項目促脫貧模式的具體措施:以促進貧困戶轉化增收為主抓手,農民變工人,推進貧困戶就地可持續脫貧。工業促脫貧模式最大的亮點在於提升“造血功能”,提高了貧困戶和低收入農民就地轉化增收、持續增收的能力,達到長久性脫貧的實際效果。通過建設鑫盛手袋代工廠“就業點”,全村貧困戶都可在企業中就業,帶動全村低收入農戶和貧困戶就地就業賺取工資,多數村民都家裡農活、廠裡技術活“兩手抓”,賺取兩份工資;勞動能力差的村民也可以在家承接一些簡單工序賺錢,確實起到了“一人務工、全家脫貧”的效果。

以形成利益聯結機制為關鍵,貧困戶變股東,推進形成“我脫貧、你發展”的合作共贏生動局面。該村在以發展鑫盛手袋廠為“創業孵化器”,衍生出多種產業的同時,將貧困戶與企業緊緊聯結在一起,貧困戶以土地和資金入股變股東,企業依靠貧困戶的土地、資金甚至勞動力發展壯大,形成了“我脫貧、你發展”的工業扶貧共贏局面。該村著力優化配置資源、盤活村民手中的閒置資產,通過完善土地、水面、山林、房屋及集體資產租金或股權分紅、承包經營、經營上交收入等各類形式來增加收入。如該村在集體土地上建成的標準化廠房的租金收入,分紅給貧困戶。此外,該村還流轉村民土地,建設規模化養殖場和農業綜合開發公司,大多數村民都以土地或資金入股。企業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年老村民在合作社出工,村民生產的糧食、蔬菜都可藉助農貿市場就地消化。

以發展工業為引擎,貧困村變示範村,促進全村經濟社會多位一體發展。以工業為“強引擎”帶動全村社會、文化、生態、村級組織建設多位一體快速發展,昔日貧困村蛻變成全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在家就業千般好,又能照顧老和小”,村民就近就業,計生工作、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得以穩妥解決,老人有所養,婦孺有所依。通過優質師資的引進,嶄新校舍的投入使用,有利於促進農村教育發展,斬斷貧困的代際遺傳。企業開展了對貧困戶的結對幫扶,推進了貧困戶脫貧。村委辦公樓配套了棋牌室、圖書館、文體活動中心等設施,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生態養殖好發財

佳信生態養殖園位於科頭鄉馬田村,是該縣第一家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建設並已基本建成投產的綜合性生態養殖園區,是婁底市“四個一批”重點項目單位、湖南省“百千萬工程”全省四個生豬綜合產業園項目單位之一。該園通過對流轉的荒山荒地進行集中開發,堅持農牧結合、種養配套、循環利用,以生豬飼養、經果林和中藥材種植為核心產業,目前規劃建設中的園區可開發核心區面積已達16000餘畝。通過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集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功能為一體,始終堅持走“豬一沼一果(菜、藥材)-生態莊園”農業循環經濟利用的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了目前該縣建設規模大、規劃起點高、產業帶動和輻射功能強的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園區。

佳信生態養殖園按照總體規劃,全部項目建設完成投資總額達1億元。從2011年元月開始至今,已投資4000多萬元建好了第一期工程。建成的項目有:高標準欄舍21棟、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引進了大約克、長白、杜洛克等優良種豬580頭,目前生豬存欄量達4600餘頭;新建了兩個大型生物曝氣池,開發了板栗、金銀花、百合、金秋梨、紫薇花等經果林和中藥材基地2100畝;基本建好了入園和園區內的主要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2016年該園(包括上下游企業)收入達4000萬元,直接帶動了376戶970名貧困人口走向了脫貧致富的道路,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去年10月19日召開的全縣產業扶貧觀摩會上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佳信生態養殖園項目形成了“六大產業”精準扶貧新模式:入股分紅幫扶模式。

貧困戶以小額信貸資金入股,按10%以上分紅。現已有5個貧困戶共貸款25萬元入股,每戶每年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屬園區內的貧困戶按水田200元/畝、山地50元/畝入股園區,共計有31戶91人入股水田20畝、山地150畝,在科榮櫻桃種植專業合作社佔股15%,每戶年平均增收355元。優先就業幫扶模式。有30個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在園區參與項目建設和就業,人平均年增收2.5萬元。技能培訓幫扶模式。通過聘請種養專家對口培訓貧困戶31戶45人次,免費選送貧困青年3名學習駕駛技術後在園區就業;土地流轉幫扶模式。流轉98戶共計305人貧困戶土地910畝,按水田每年每畝450元、山地每年每畝100元流轉費用,每戶年均增收596元;直接幫扶模式。為15戶貧困戶養殖香豬提供種苗120頭,免費技術指導,賒銷飼料,按照市場價負責回收,每戶年平均增收6000元。由貧困戶免費認種板栗林,養殖場提供肥料,收入歸種植戶,共計受益貧困戶35戶55人,每戶年均增收345元,實現了糞汙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愛心資助幫扶模式。兜底幫助特困戶每年2戶4萬元;幫助貧困學生,給予資金支持。共計3戶5人2萬元。資助馬田橋修建費用3萬元,資助拉通大浪、馬田、竹山、科頭四個村的村級公路建設115萬元(其中2015年80萬元,2016年35萬元)。

小水電“造血”民企雙贏

芭蕉園水電站位於該縣天門鄉大山村,由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設計,新化芭蕉園水利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一座以發電為主的水利樞紐工程。庫區跨處新化、漵浦二縣,涉及天門、奉家等4個鄉鎮,於2015年開工,2016年底實現併網發電,完成工程投資11576.1萬元。2016年,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芭蕉園水電站被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列為農村小水電工程扶貧試點項目。

項目合作形式:當地村民自願以被徵用土地入股形式入股,按10%給村民分紅。建設業主優先讓村民到電站打工參與電站建設,同時扶持村內架橋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從2017年1月起由建設業主兌現扶貧收益。收益分配:根據省發改委和水利廳下發的《湖南省農村小水電扶貧工程試點實施方案》要求,自2017年1月起,芭蕉園水電站項目法人每年將中央投資收益金(年收益高於6%的據實繳存,低於6%的由芭蕉園水電站項目法人補足6%)存於縣級人民政府指定賬戶,專項用於貧困村基礎設施等公益事業建設(不超過電站扶貧收益的20%)和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

項目建設及幫扶規模。建設規模:總投入11576.1萬元,電站設計總裝機10000千瓦,年平均發電量2578萬千瓦時,控制流域面積245平方公里。幫扶人口:2017年至2020年,芭蕉園水電站扶貧項目第一輪建檔立卡受益戶確定貧困戶2523戶,涉及天門鄉、奉家鎮、金鳳鄉共3個鄉鎮。

項目資金:總投資11576.1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980萬元,建設業主投資8596.1萬元。

收益情況。利益分紅收益:縣政府每年從扶貧電站中分紅不少於178.8萬元,其中約36萬元用於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對項目受益村的252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每年獲得現金分紅565元。工程建設勞動收益:當地有勞動能力的農民通過參與工程建設可增加經濟收入205萬元,人均3萬元。股份分紅收益:貧困戶通過土地入股930萬元,每年可至少分紅55萬元,戶均565元。就業收益:電站投產後可解決7名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人均月收入約3000元。其他社會收益:項目實施後將加大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造橋修路,改善交通條件,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促進山區產業結構調整。水庫的修建,水面景觀的打造,可輻射帶動周邊大山、九龍潭、金石等村的鄉村旅遊,為周邊居民經營農家樂、漁業養殖等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小香蔥引領村民致富

野百合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推出的香蔥產業項目,位於該縣西南邊陲的東溪村,與新邵接壤。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廣一村一品———香蔥產業的發展,目前種植面積450多畝,雖未成片,但家家戶戶種植香蔥。

該項目實施“四統一”,由公司統一規劃,統一引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保底銷售,服務、銷售一條龍,徹底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引領村民走發展產業、勤勞致富的路。在如何引導上,分四步走:第一步是你種我投資,由公司統一引種,按村民的實際種植面積發放種苗及生產資料,你需要多少我給多少;第二步是免費技術培訓,利用農閒、空閒時間請專家進村進行理論與實際操作的技術培訓,直到搞懂為止,同時進行政策宣傳及轉變觀念、不等不靠等思想開導;第三步是保底銷售,與所有種植戶簽訂合同,以不低於每斤2元的價格保底收購,有多少收多少;第四步是以獎代投,每年拿出12萬元按種植面積平攤獎補,另安排1萬元對種植得多且產量高的種植戶實行獎勵。

建設規模。2015年採取以種植0.5畝以上才有獎補的方案,共種植107畝,2016年種植223畝,2017年貧困戶種植積極性大大提高,戶戶擴大面積了,初步估計超過450畝,年底統計肯定會超過這個數字。

幫扶規模。共幫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40人,村民平均每人種植面積0.6畝左右,一年可生產兩茬,每茬畝產3千斤左右,0.6畝生產兩茬產量3千多斤。

項目資金來源。縣扶貧辦每年8萬元種養業資金全部投入;經黨員、組長、群眾代表大會上通過,利用其它扶貧資金:2015年省扶貧辦5萬元、市扶貧辦5萬元,2016年縣扶貧辦共14萬元、市扶貧辦7萬元。公司自籌15萬元。

收益情況。香蔥一年四季可種植,但本地區由於冬季氣溫低,霜凍嚴重。雖只能種兩季,但品質相當好,畝產量3千多斤,種兩茬產量可達6000多斤一畝,每斤2元計算可獲毛利1.2萬元,畝成本種苗800元,購買家肥300元,其它費用100元,基本投資1200元,純利潤每畝10800元。勞力價值估算:香蔥的生長週期為90天,種兩茬為180天,1人種1畝不累不忙,也可拿到60元一天,在價格最低的情況下也可實現脫貧,當單價上漲,收益更是可觀。2016年9月份單價每斤高達5元,即使價格波動大但風險不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均收益。種植面積450畝,全年總收入540萬元,成本54萬元,利潤486萬元,其中非貧困戶約佔20%,那麼實際貧困戶人均可收益7200元一年,完全可脫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