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擘畫城市化美好未來

原創: 城市化網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

城市化雜誌文 / 蔡義鴻

這些天,有一部電影讓我印象深刻。我說的不是《流浪地球》,而是另外一部,名叫《四個春天》。

這部片子的導演陸慶屹是一個45歲的北漂,他用1500元的預算,花了4年拍自己的父母,積累了250多個小時素材,然後剪輯近兩年,拿出了這部片子。這部片子獲得第55屆金馬獎的最佳剪輯(提名),如今在大陸上映後票房也過千萬,豆瓣評分8.9。這部電影讓我感覺心中溫暖,就像關於歲月與親情的一首詩,也像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縷春風。

用汗水擘畫城市化美好未來

這些年來,年青一代常將原生家庭視為束縛,來到大城市之後與生活在小城和農村的父母充滿價值隔閡;也有一些父母憑藉其身份權威強迫子輩聽自己的。但這部電影前所未有地呈現了一對充滿活力的老人。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充滿文藝氣質的品位和積極開放的心態,讓這個家庭在時代的變遷之中,始終充滿了和諧。

與之相似的還有,今年春節“反向春運”興起。對於很多在大城市裡工作的年輕人而言,漂泊已成為生活的常態。出於各種原因,他們選擇留在大城市過年,而由在農村或小城鎮的父母開啟一次旅行。對於彼此,這都是一種全新的過年體驗。從原有家族等社會關係中短暫脫身,也遠離了祭祀、祈福等核心儀式,以及熟人社會裡挨家挨戶拜年等習慣,這樣的春節迥異於以往。

然而,這又是一幅不可避免的社會圖景,今後還將更加普遍。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年輕人走出鄉村,在城市打拼並安家。隨著農村逐步空心化、老齡化,到城市過年將成為另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在這一過程中,父母會近距離地瞭解孩子的生活,從而理解他們的忙碌與無奈,也將不會出現“啥是佩奇”之類的惶惑。子女也會更直觀地感受到父母已經需要照顧,從而提醒自己更多地承擔起責任。如此,有利於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城鄉之間文化觀念的割裂也將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彌合。

這些都是小事,都是細節,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卻關係重大。城市化使我國農民大規模地離開土地、匯入城市,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最根本的社會結構變遷。其間所發生的種種變化,無論是鄉土風俗方面,還是城鄉融合方面,都值得關注。前者牽涉到中國文化之根,後者是發展必經之路。

回顧2018年,有關城市化的大事件層出不窮,比如,國家發改委督察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落實情況、10·28重慶公交墜江事故……既有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也有令人扼腕的壞消息。很多問題的發生正是因為我們還不夠重視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城市化發展的質量還不夠高,城鄉二元結構下的農民融入城市還不夠充分。比如,在2019年1月8日,北京西城區一勞務合作校工錘擊20名小學生。雖然牽涉原因眾多,但不可否認其中有城鄉或地域文化差異、情感交流隔閡、以及生存焦慮等問題。

“年去年來白髮新,匆匆馬上又逢春。”這是明代名臣于謙對於春日的感懷。光陰似箭,轉眼2019年已過去了兩個月。願我們都珍惜這寶貴的春光,迎著春風,逐夢而行,用汗水和心血擘畫城市化的美好未來。

【關注頭條號樂居買房,掌握購房好時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