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三十

農村 農村改革 種植業 香菇 陽光網 2017-06-26
“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三十

安康市平利縣正陽鎮泗水坪村

70後小老闆回鄉創業 帶動家鄉老百姓脫貧致富

“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三十

黃安邦的香菇種植基地

扶貧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為了幫助家鄉老百姓脫貧致富,在外打拼多年已成為小老闆的黃安邦毅然放棄了都市的繁華生活,回鄉創辦香菇種植合作社,就近僱傭工人,優先考慮貧困戶。在他的努力下,全村近20戶貧困戶實現年增收超過2萬餘元。

黃安邦是安康市平利縣正陽鎮泗水坪村人,早年間在外打拼闖出了一番天地。“在外面打拼很苦很累,但經濟條件還行。我和家人長期分居兩地,妻子在家照顧父母、照看小孩,我也很想家”。黃安邦說,他在外面做工程,雖然物質條件滿足了,但內心一直牽掛著家鄉,苦於沒有機會報答家鄉。到2015年春節黃安邦回家時,村幹部找到他,希望他能夠回鄉創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增收。

黃安邦告訴記者,他們當地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每年山上有著大量的腐爛樹木被砍掉扔掉,扔了很可惜,後來瞭解到,廢舊的木頭可以進行加工,用於發展產業種植香菇。“我當時想,回家不光能夠創辦企業幫助當地老百姓,還方便我與家人團聚,能夠更好地照顧父母”,黃安邦說,經過一番考慮之後,他決定回鄉創業發展香菇種植。

2015年的4月份,黃安邦帶著多年在外打拼的積蓄50餘萬元回到了家鄉,投資了香菇種植合作社。“當時村上幫助我協調了8畝的村組集體土地流轉,並承諾4年不收土地流轉費。鎮上還幫助我協調辦理木材採伐手續。”黃安邦說,當時在修建香菇基地時,他僱傭村裡的貧困戶幫忙,幫助多戶貧困戶增收。

初次種植香菇,黃安邦做了5萬個菌棒。出菇陸續賣完後,大約有40萬左右的利潤。豐厚的利潤讓黃安邦產生了擴大生產規模的想法,到2016年,他將香菇大棚發展到了21個,規模擴大了一倍,由最初的5萬菌棒發展到10萬個。

“現在我每天用工量高峰期能達到40人,一般維持在20人左右”,黃安邦告訴記者,由於規模變大,對用工量的需求也在增加,工人基本都是村裡的貧困家庭。在香菇大棚裡,記者見到了正在對菌棒刺孔的工人劉洪美,“我對這個工作挺滿意的,有人在村裡開廠子那是好事,我們大家都能賺到錢了!”

今年46歲的劉洪美是村裡的貧困戶,丈夫身體患有殘疾,兒子早年在外因故不幸遇難,大女兒也已出嫁。喪子之痛讓兩口子陷入了巨大的悲傷之中,為了走出陰影,夫妻倆又添了一個小女孩,今年剛滿4歲。既要照顧丈夫和孩子,又要養家餬口的劉洪美沒有被生活擊垮。雖然被列為貧困戶,但她沒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是通過自己的勤勞奔走在脫貧的路上。

劉洪美告訴記者,她在香菇基地平均每月能掙兩千元左右,一年下來能掙兩萬多塊。“以前我只能在山上挖點山藥,但是年紀慢慢大了,上山很吃力。現在幹活方便還能照顧家裡。老闆每月5號發工資,在這裡幹,我放心得很吶!”

黃安邦告訴記者,下一步他計劃帶動貧困戶自力更生,發展種植香菇。農戶只需花幾千元搭棚,由他提供菌棒,提供技術指導,出菇後包銷路、包回收,可以讓農戶的種植風險降到最低。

“像劉洪美這樣家裡貧困的群眾,在我這裡打工的還有很多”。黃安邦說,他內心真切地希望能夠幫到村裡的老百姓,為家鄉百姓造福。

記者 楊澤星 文/圖

“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系列報道之三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