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贏得農民才能實現鄉村振興

農村 農民 三農 政治 農村改革 捨得智慧講堂 2018-12-01

他是一個低調的知識分子,卻言辭犀利,不斷為農民的處境大聲疾呼,"中國農民的代言人"是他的外號。他研究了一輩子的三農問題,有令人驚訝和欽佩的理論與實驗基礎,"溫三農"是對他的認可。

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應邀走進捨得酒業攜手鳳凰網推出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和我們聊一聊三農問題。

對我影響深遠的兩位恩師

溫鐵軍曾說過,對他影響最深的兩個人,一位是他的博士生導師杜潤生先生,另外一位是吳敬璉先生。杜潤生先生能比他更深更遠的看三農問題,理解三農,當他提出一個觀點的時候杜潤生先生能夠一聽就明白,他對溫鐵軍的指點是無處不在的。而吳敬璉先生,溫鐵軍與他有過幾次非常重要的談話,吳老爺子對他有重要的點醒意義,往往他的一句話能讓溫鐵軍琢磨許久。這樣的老前輩,他遇到過多位,他們有歷史經驗,有著政治敏感,他們的指點讓他有了今天的進步。只有在達到一定的認識水平之後,去跟他們交流,才能感覺到上一代知識分子,他們內心深處的很多東西,是不能靠粗俗的語言來表達的。

兩代人對鄉村研究的異同

溫鐵軍回憶,在剛剛組建實驗區辦公室的時候,實驗區辦公室的主任提過, 同樣是鄉村建設的實驗,前輩在世紀之初就開始做,而他們是世紀之末開始做,兩代人到底乾的有什麼不同,各自有什麼經驗、教訓,為什麼100年來兩代人會做同樣的事。

溫鐵軍:贏得農民才能實現鄉村振興

對此溫鐵軍有很大的啟發,在搞新鄉村建設實驗的時候,把所形成的粗淺認識開始去做有關的比較研究。上一代實驗起於1894年,清末的工業化失敗,中國遭遇國恥之日,當時最早的社會企業家張謇返鄉南通,發展農業形成規模墾殖,帶動農民成立農會,讓農民形成農民的收益,這是典型的南通經驗。而21世紀人們才開始強調的在地化、社會企業等事情,在中國一百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並且延續過30年,經驗寶貴。接著是在重慶北碚搞起北碚政治的盧作孚,他同樣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交通業,從過去川江的小小的一條船的航運,一直打到中國東南近海,最後打通整個長江流域,成為最大的長江航運的公司,更為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種在地化的社會建設,非常有效。

都在搞鄉村復興,不同在哪?不同在過去戰亂,土地私有化,而現今安定團結,土地不再是地主所有,條件比過去要好。各自的條件不同,各自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希望通過鄉村建設實驗區,能夠幫助農民形成滿足他們自主發展的組織和制度。新時代的鄉村建設,充分發動城鄉群眾,推進城鄉融合,只要真的向善了,它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晏陽初鄉建學院的實踐與反思

2003年,溫鐵軍在河北定縣翟城村創辦晏陽初鄉建學院,2007年關閉,存活了三年零九個月的時間。翟城村是最早推進村民自治的第一村,非常具有代表性,溫鐵軍當時強調對農民免費培訓,做起來之後難免魚龍混雜,再加上因為曝光了一件反對農民賣地的人身傷害,政治氣氛相對比較緊張。但溫鐵軍欣慰的是,搞了三年,已經在40畝地上徹底恢復了有機生產,變成生態化的景觀,完全形成了一套六位一體的立體循環農業。實現了不產生任何建築垃圾、任何廢料,所有都是可回收的生態建築。溫鐵軍遺憾的是,六位一體的立體循環農業如果能夠被借鑑的話,何至於有後來嚴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大量發生。知恥而後勇,搞實驗就是不斷地試錯,他更多的願意承認做錯的東西,承認不成功的東西,認真的把它提煉出來,才有真正進步的基礎,避免下一次失敗,這是個辯證的思考。

溫鐵軍:贏得農民才能實現鄉村振興

教育是否改變山區的孩子的命運

溫鐵軍認為,人的出身無法選擇,如果生在偏遠地區的農村,能靠什麼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要考慮現行的教育制度等等。一般情況下,教育本來是幫助下層社會的人上升的通道。但現在的教育卻是一個不只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所謂知識教育,而且是阻斷下層社會上升的教育,因此可以對比一下,在鄉村建設的活動中,大量組織一般高校或者乃至於沒有上過高校的農村青年,來參與到鄉村建設的工作中,他們都會有很強的自信,有很強的能力,他們都在發揮著作用。所以,他不認可只有上大學才是奮鬥成功,現在的教育制度亟待改革,如果不拿這些制度改革入手,去改變現在一些社會現象,空談是沒有意義的。

從對三農問題窮盡一生的深度研究,到創辦鄉建學院的不斷實驗,溫鐵軍始終在用嚴謹的態度和身體力行的實踐在做學問,在錄製的現場有一位意大利學生遠道而來,特意向他請教,溫鐵軍在回答他的問題時,耐心而熱忱,紛繁而求索一生只做一件事,這樣的專注令人心生敬佩。匯聚當代名家思想精髓,分享個體在大時代中舍與得的中國智慧,敬請關注由捨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捨得智慧講堂·中國智慧》,聆聽溫鐵軍講述他的三農研究之路。

溫鐵軍:贏得農民才能實現鄉村振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