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為全球飢餓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何還要大量出口糧食?(六)

農村 美國 經濟 英國 叄教玖流 叄教玖流 2017-08-27

印度一年三熟的氣侯條件優於中國,且擁有著比中國更廣闊的耕地。但因印度生產率低,畝產只有中國的二至三成之間,導致印度糧食總產量只有中國的一半。

中國為滿足十三億人口,每年還得大量進口糧食。印度同樣要滿足十三億人口,卻還大量出口。這樣的結果是中國人多吃肉,印度人多吃素。中國人基本解決溫飽,開始追求生活品質,印度還有二億三千萬人無法解決溫飽。

對於印度二億三千萬飢餓人口如何解決的問題?我們前面幾篇已有分析,根本途徑是為廣大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提供機會的方法有兩種:一、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大量就業;二、大規模的修建高速公路、鐵路等基礎建設帶動就業。

印度作為全球飢餓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何還要大量出口糧食?(六)

只要能給廣大農村剩餘勞動力更多的就業機會,印度就能像中國一樣迅速讓幾億農民脫貧致富。既然中國的經驗那麼成功,印度為何不學習呢?確切來說,印度想學習,也有在學習,只是學不來。因為印度有太多制約的因素。例如,各邦的高度獨立自主性;土地私有制;英國留下的政體……

下面我們不妨列舉美國羅斯福新政與德國的經濟政策來加以分析。

1929—1933年發生的全球性經濟危機對美國與德國的影響是最大的。為應對危機,兩國都不約而同的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來創造就業崗位,帶動就業。

印度作為全球飢餓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何還要大量出口糧食?(六)

德國由於有著普魯士長期專制集權的傳統,容易形成了一個權力集中、高效的政府。所以,德國在修建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帶動就業方面,效率非常高,速度非常快,短短三四年時間內,便將31%的失業人口下降至幾乎為零。

美國傳承於英國,深受英國政治的影響。美國的分權、制衡自建國之初就非常完善。同時,美國人崇尚市場對經濟的無形之手,不喜歡政府有形之手。這就導致羅斯福想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來帶動就業的手段受到非常的大的制約。

事實上,羅斯福推出的《工業復興法》在美國國會是通不過的。羅斯福是趁著國會在憲法法院狀告這部法律違憲的空檔裡通過總統行政命令的方式鑽空子推行的,效果也非不錯。田納西水壩、高速公路的項目皆得以成功推行。

印度作為全球飢餓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何還要大量出口糧食?(六)

但相比德國短短三四年解決幾乎所有失業的問題,美國直到二戰爆發前,才解決了一半的失業問題。另一半還是因為二戰中的戰爭動員才解決的。

印度的政體延續於英國,與美國比較接近。同時,印度歷史上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內部太過複雜,太過多元。這就導致了印度的政體遠比美國更加複雜,內部制衡力度更大,效率更低。

這就使得印度政府的作為遠比美國低,甚至能否作為都是值得懷疑的。這也是印度基礎設施為何如此落後,農民依舊飢貧的原因。印度人並非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想做也做不了,或者說十分緩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