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黨建+精準扶貧”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

農村 三農 農村改革 種植業 九江新聞網 2017-05-04

九江新聞網訊(記者 程靜)劉增紅是彭澤縣定山鎮東明村村民,2015年,他家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自打來了個“第一書記”,村裡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劉增紅這樣的貧困戶家庭,不僅有了份固定工作,還能享受到光伏發電帶來的收益。“這日子讓我越過越有希望。”劉增紅的日子由“苦”變“甜”,由“難得一笑”到“笑得燦爛”的背後,正是彭澤縣實施抓黨建促脫貧工程的一個生動縮影。

記者在東明村瞭解到,這裡有15個村民小組,其中9個村民小組為重度貧困村民小組,其餘6個村民小組分別為中度和輕度貧困小組。2016年,彭澤縣召開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暨“黨建+”工作推進會,正式拉開“黨員聯繫群眾、幹部結對幫扶”活動序幕,活動要求讓廣大機關黨員幹部,走到基層去“亮身份”、“察民情”、“攀親戚”,打通黨員聯繫群眾的“中梗阻”,與基層群眾建立起密切聯繫,並以“黨建+”為引領,形成大抓基層黨建,全力助推精準扶貧工作的濃厚氛圍。許博就是被選派到東明村任職的第一書記,按照規定,第一書記的任期不得少於2年。到任後的第一天,許博就將全村的黨員召集起來,創建“五個好”支部,增強村級班子戰鬥力和凝聚力。在全面瞭解東明村的地情、社情、民情以及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基礎上,許博所帶領的扶貧工作隊協調產業資金10多萬元引進顛茄草、吳茱萸藥材種植基地;協調資金11萬元,建成了洋塘灣立體種養殖基地;協調資金40萬元為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安裝了分佈式光伏發電和彭澤縣首個50千瓦光伏發電站等一批風險較小、收入穩定等項目,通過“大戶帶小戶”等形式,提高村民和建檔立卡貧苦戶的收入,達到限期脫貧的目的。駐村以來,共流轉土地500多畝,用於種植藥材387畝、種植油茶、板栗等185畝,養殖雞鴨3000多隻。通過產業扶貧,每年能夠為每個貧困戶增收2000多元。

棉船鎮江心村則通過“民主議事會”開啟“致富門”,針對過去外灘地權屬不明、經營分散的問題,通過會議表決將其統一收歸集體所有,由村“兩委”統一發包,僅此一項就每年為村集體增收85萬元。芙蓉墩鎮白蓮村通過會議討論,形成了土地流轉方案,部分村民開始試種油茶和中草藥,人均收入增加600元左右。通過實施村級民主議事會制度,廣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得到了更好地實現,打出了品牌、擴大了影響、取得了實效。較好地實現了“村民自治”、“還權於民”,促進了黨群幹群關係和諧。

通過“黨建+精準扶貧”,彭澤縣將129個縣直及駐縣單位與166個村(社區、分場)“牽線”,黨員幹部職工與3671戶貧困戶結對,實現了縣直單位與行政村結對全覆蓋,黨員幹部職工與貧困戶全覆蓋。還編印了全縣黨員幹部職工結對貧困戶工作手冊,建立了結對幫扶貧困戶信息臺帳,成立了165個縣直單位駐村工作隊,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助推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在城鄉支部間建成了一條“高速路”,在黨員群眾間架起了一座“連心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