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奔小康】響鼓重槌 決戰貧困 ——武都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見聞'

"

今天距全區精準脫貧還有110

距與全國同步小康還有477

"

今天距全區精準脫貧還有110

距與全國同步小康還有477

【脫貧攻堅奔小康】響鼓重槌 決戰貧困 ——武都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見聞

響鼓重槌 決戰貧困

——武都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見聞

眼下,正是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最吃勁的關鍵時刻。

武都區牢牢鎖定“脫貧摘帽”時間節點,聚焦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瞄準“貧中之貧”、對標“脫貧之需”、算好“富民之賬”……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破解,一戶一戶去攻克,一村一村去推進,發起脫貧攻堅最後總攻,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聚焦最後堡壘,打好“硬仗中的硬仗”

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決不留死角,將固強補弱的工作做紮實!

今年年初,武都區通過逐村逐戶、逐人逐項開展篩查摸底,精準清零對象,排查出了276戶遺漏危房。

區裡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兩條腿走路”,拆治並舉、分類推進。不單單拆了危房建新房,還就地取材維修加固老房子,有效破解了貧困戶因資金不足而不願改、改不了的困境。

雨下得正急。

我們走進武都區安化鎮大鹿院村時,重重雨簾中,茂林修竹間蒸騰起氤氳的霧氣,一座座傳統農家院落的土牆青瓦若隱若現。貧困戶王保紅和他的老母親正安心地待在自家近40年的老房子裡。

這座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石砌地基、土木結構的房屋,隨著歲月的流逝,曾經破落不堪。一遇颳風下雨,他們娘倆就擔心會倒塌。

如今,卯榫結合處的裂縫用現代化的工藝加固了,稍有破損的那面土牆旁撐起了鋼結構的柱子。這座他們住了一輩子的老屋有了“鋼筋鐵骨”,不僅颳風不愁、下雨不怕,還保持了原有住房的鄉土風貌,留住了鄉愁。

以改為主,以拆為輔。結合危房改造,武都區深入開展“拆危治亂”集中行動,動員群眾拆除長久不住的危房爛房、廢棄圈舍和殘垣斷壁,徹底清掃溝渠邊、垃圾房、廁所、圈舍等衛生死角,“活化”“美化”傳統村落。從而將人居環境整治和文化生態、自然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截至目前,武都區改造了1063戶農村危房,維修了1.3萬餘戶的土木結構住房,拆除了5.37萬間危房。

先急後緩、缺啥補啥。今年以來,武都區圍繞瞄準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安全飲水等“3+1”保障任務,採取“過篩子”的辦法,清底數,明靶向,查漏補缺。

對摸清的短板弱項,武都區定目標、定任務、定時間,一村不剩、一戶不漏逐項對賬銷號,見底清零。

教育扶貧,建立完整規範的義務教育管理檔案,細緻核查無學籍輟學和有學籍輟學的問題;健康扶貧,及時調整報銷政策,細化實化“一人一策”,應兜盡兜、應扶盡扶;安全飲水,該維修的維修,該加固的加固,確保飲水安全管護實現全覆蓋。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一系列實打實的舉措,武都區正確保各類問題整改到位、脫貧成效得到鞏固。

算好“富民之賬”,打出產業扶貧“組合拳”

近些年,武都區全力打造“中國花椒之都”,許多貧困群眾從花椒產業中嚐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可仍有一些貧困戶不買賬,種花椒,猴年馬月才能結果?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和長久之計。都說花椒產業“來得慢”的話,難道不幹嗎?

脫貧攻堅,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又如何真正在有限的時間、用有限的資源,解決有限的問題、實現既定的目標?

產業扶貧,也得在固強補弱上動腦筋!針對貧困戶顧慮花椒產業週期長,“遠水解不了近渴”的難題,武都區瞄準品種供給側改革,扶持4家苗圃,直接給貧困戶培育出3年生的苗木。這樣,當年栽,當年就能掛果。

解了產業發展的燃眉之急,武都區的花椒產業越種越有名堂。現在,全區的花椒擁有四個“全國第一”:全國種植面積第一、產量第一、品質第一、農民收入佔比第一。

只是在種植上做文章,行嗎?

來到馬街鎮沙坪流域萬畝花椒基地時,鮮紅欲滴的花椒果實壓彎了枝頭。

可往年,一到這時,馬街鎮官化村村民就犯愁。雖然為了解決農民“單打獨鬥”闖市場的問題,村裡前幾年成立了寶鼎合作社。但就是找不上銷路,統一不了價格。賣不上價不說,往往是當年花椒第二年過年後都賣不完。

如何做大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去年10月,武都區因勢利導,將馬街鎮、漢林鎮兩個鎮8個村的合作社聯合起來,成立“裕椒源”聯合社,握緊“拳頭”闖市場。

一根手指容易折,十指牢牢抱成拳。現在,聯合社整合資源、分工明確,一解原來“誰都想做大,誰也做不大”的難題。合作社有的負責對接項目資金,有的負責技術培訓,有的負責培育苗木。騰出精力的聯合社負責人孫鵬,一門心思做銷售。

“聯合社基地規模上去了,品質有了保證,花椒真成了‘搖錢樹’了。去年成立到現在,我們與四川、重慶、陝西、河南的多家廠商聯繫,銷售渠道一下打開了,銷量增加了50%。”9月初,孫鵬開心地說,“像官化村,去年第一個就宣告賣完了。而且,聯合社的收購價格比市場價要高5角到1元。就這一項,給村民百斤花椒平均增收800元。”

網絡銷售,現在成了“裕椒源”聯合社銷售的主渠道。孫鵬告訴記者,去年他們的花椒通過線上賣了2100萬元,今年7月中旬到現在一個半月的工夫,已經銷售了500多萬元,同比增長了近30%。

從揹著揹簍趕集到利用網絡銷往全國,讓電商成為精準脫貧的新引擎,正是武都區的主攻方向。區裡建立推動電商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扶持電商企業,培育電商人才。如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一顆顆不起眼的小花椒,變為享譽四海的知名產品。銷售天地的拓寬,又為花椒長成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現在,我們產的花椒都銷給貴州‘老乾媽’了,能佔他們用量的多一半!”隴南市武都區瑞達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寇瑞自豪地說。

激發內生動力,“咬定”目標齊心協力

“來幹啥,有啥可看的?反正我什麼脫貧政策都沒享受上。”每一回當駐村幹部王琴走訪他家時,65歲的武都區柏林鎮袁家壩村貧困戶袁榜娃都愛理不理,一通抱怨。

現在不一樣了。一見王琴她們來家裡,袁榜娃就會主動搬凳子給水喝。就連在路上碰著,都笑著和她們打招呼。

為啥?

“這得感謝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呢!”王琴感慨地告訴記者。

在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的進程中,武都區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與基層黨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相融合,讓貧困群眾樹立起對脫貧致富的信心,燃燒起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今年春天,袁家壩村將村裡的貧困戶邀請到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扶貧扶志會”。

一邊用土得掉渣的鄉音將脫貧攻堅的政策講清楚、講明白,一邊鼓勵貧困戶把心裡的疙瘩說出來……王琴還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道,扳著指頭給袁榜娃算了筆賬。作為村裡的五保戶,袁榜娃一年享受的惠農資金、民政補貼可不少,他看病取藥也能報銷……聽得袁榜娃低下了頭。

月月有活動、人人都參與。武都區還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走進田間地頭和人民群眾當中。他們運用理論宣講對談,創編快板、相聲、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大道理”變成“小故事”,把“普通話”變成“地方話”,真正把政策、文化“送”到百姓門口,“種”到群眾心頭。截至目前,武都區已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開展活動6000餘場(次)。

黨政搭臺,群眾唱戲。武都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中,不僅僅是把政策宣講送到田間地頭,把黨的好聲音送到群眾心裡,而且注重搭建起幹部與群眾的交流平臺,架起了幹部群眾的“連心橋”,為如期脫貧摘帽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聽到袁榜娃和他的侄子一家發生矛盾,王琴和村幹部又趕忙前去調解。經過她們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勸說,兩家人重歸於好。

看到幫扶幹部這般為他操心,袁榜娃不禁老淚縱橫。他激動地說:“這輩子,咱要記住共產黨的恩情!脫貧奔小康,再不努力真說不過去了!”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鞏 煒 宋振峰 白德斌 陳 多

監 制:王亞輝 責任編輯:李臘梅

編 輯:李臘梅

"

今天距全區精準脫貧還有110

距與全國同步小康還有477

【脫貧攻堅奔小康】響鼓重槌 決戰貧困 ——武都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見聞

響鼓重槌 決戰貧困

——武都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見聞

眼下,正是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最吃勁的關鍵時刻。

武都區牢牢鎖定“脫貧摘帽”時間節點,聚焦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瞄準“貧中之貧”、對標“脫貧之需”、算好“富民之賬”……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破解,一戶一戶去攻克,一村一村去推進,發起脫貧攻堅最後總攻,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聚焦最後堡壘,打好“硬仗中的硬仗”

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決不留死角,將固強補弱的工作做紮實!

今年年初,武都區通過逐村逐戶、逐人逐項開展篩查摸底,精準清零對象,排查出了276戶遺漏危房。

區裡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兩條腿走路”,拆治並舉、分類推進。不單單拆了危房建新房,還就地取材維修加固老房子,有效破解了貧困戶因資金不足而不願改、改不了的困境。

雨下得正急。

我們走進武都區安化鎮大鹿院村時,重重雨簾中,茂林修竹間蒸騰起氤氳的霧氣,一座座傳統農家院落的土牆青瓦若隱若現。貧困戶王保紅和他的老母親正安心地待在自家近40年的老房子裡。

這座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石砌地基、土木結構的房屋,隨著歲月的流逝,曾經破落不堪。一遇颳風下雨,他們娘倆就擔心會倒塌。

如今,卯榫結合處的裂縫用現代化的工藝加固了,稍有破損的那面土牆旁撐起了鋼結構的柱子。這座他們住了一輩子的老屋有了“鋼筋鐵骨”,不僅颳風不愁、下雨不怕,還保持了原有住房的鄉土風貌,留住了鄉愁。

以改為主,以拆為輔。結合危房改造,武都區深入開展“拆危治亂”集中行動,動員群眾拆除長久不住的危房爛房、廢棄圈舍和殘垣斷壁,徹底清掃溝渠邊、垃圾房、廁所、圈舍等衛生死角,“活化”“美化”傳統村落。從而將人居環境整治和文化生態、自然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截至目前,武都區改造了1063戶農村危房,維修了1.3萬餘戶的土木結構住房,拆除了5.37萬間危房。

先急後緩、缺啥補啥。今年以來,武都區圍繞瞄準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安全飲水等“3+1”保障任務,採取“過篩子”的辦法,清底數,明靶向,查漏補缺。

對摸清的短板弱項,武都區定目標、定任務、定時間,一村不剩、一戶不漏逐項對賬銷號,見底清零。

教育扶貧,建立完整規範的義務教育管理檔案,細緻核查無學籍輟學和有學籍輟學的問題;健康扶貧,及時調整報銷政策,細化實化“一人一策”,應兜盡兜、應扶盡扶;安全飲水,該維修的維修,該加固的加固,確保飲水安全管護實現全覆蓋。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一系列實打實的舉措,武都區正確保各類問題整改到位、脫貧成效得到鞏固。

算好“富民之賬”,打出產業扶貧“組合拳”

近些年,武都區全力打造“中國花椒之都”,許多貧困群眾從花椒產業中嚐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可仍有一些貧困戶不買賬,種花椒,猴年馬月才能結果?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和長久之計。都說花椒產業“來得慢”的話,難道不幹嗎?

脫貧攻堅,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又如何真正在有限的時間、用有限的資源,解決有限的問題、實現既定的目標?

產業扶貧,也得在固強補弱上動腦筋!針對貧困戶顧慮花椒產業週期長,“遠水解不了近渴”的難題,武都區瞄準品種供給側改革,扶持4家苗圃,直接給貧困戶培育出3年生的苗木。這樣,當年栽,當年就能掛果。

解了產業發展的燃眉之急,武都區的花椒產業越種越有名堂。現在,全區的花椒擁有四個“全國第一”:全國種植面積第一、產量第一、品質第一、農民收入佔比第一。

只是在種植上做文章,行嗎?

來到馬街鎮沙坪流域萬畝花椒基地時,鮮紅欲滴的花椒果實壓彎了枝頭。

可往年,一到這時,馬街鎮官化村村民就犯愁。雖然為了解決農民“單打獨鬥”闖市場的問題,村裡前幾年成立了寶鼎合作社。但就是找不上銷路,統一不了價格。賣不上價不說,往往是當年花椒第二年過年後都賣不完。

如何做大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去年10月,武都區因勢利導,將馬街鎮、漢林鎮兩個鎮8個村的合作社聯合起來,成立“裕椒源”聯合社,握緊“拳頭”闖市場。

一根手指容易折,十指牢牢抱成拳。現在,聯合社整合資源、分工明確,一解原來“誰都想做大,誰也做不大”的難題。合作社有的負責對接項目資金,有的負責技術培訓,有的負責培育苗木。騰出精力的聯合社負責人孫鵬,一門心思做銷售。

“聯合社基地規模上去了,品質有了保證,花椒真成了‘搖錢樹’了。去年成立到現在,我們與四川、重慶、陝西、河南的多家廠商聯繫,銷售渠道一下打開了,銷量增加了50%。”9月初,孫鵬開心地說,“像官化村,去年第一個就宣告賣完了。而且,聯合社的收購價格比市場價要高5角到1元。就這一項,給村民百斤花椒平均增收800元。”

網絡銷售,現在成了“裕椒源”聯合社銷售的主渠道。孫鵬告訴記者,去年他們的花椒通過線上賣了2100萬元,今年7月中旬到現在一個半月的工夫,已經銷售了500多萬元,同比增長了近30%。

從揹著揹簍趕集到利用網絡銷往全國,讓電商成為精準脫貧的新引擎,正是武都區的主攻方向。區裡建立推動電商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扶持電商企業,培育電商人才。如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一顆顆不起眼的小花椒,變為享譽四海的知名產品。銷售天地的拓寬,又為花椒長成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現在,我們產的花椒都銷給貴州‘老乾媽’了,能佔他們用量的多一半!”隴南市武都區瑞達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寇瑞自豪地說。

激發內生動力,“咬定”目標齊心協力

“來幹啥,有啥可看的?反正我什麼脫貧政策都沒享受上。”每一回當駐村幹部王琴走訪他家時,65歲的武都區柏林鎮袁家壩村貧困戶袁榜娃都愛理不理,一通抱怨。

現在不一樣了。一見王琴她們來家裡,袁榜娃就會主動搬凳子給水喝。就連在路上碰著,都笑著和她們打招呼。

為啥?

“這得感謝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呢!”王琴感慨地告訴記者。

在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的進程中,武都區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與基層黨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相融合,讓貧困群眾樹立起對脫貧致富的信心,燃燒起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今年春天,袁家壩村將村裡的貧困戶邀請到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扶貧扶志會”。

一邊用土得掉渣的鄉音將脫貧攻堅的政策講清楚、講明白,一邊鼓勵貧困戶把心裡的疙瘩說出來……王琴還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道,扳著指頭給袁榜娃算了筆賬。作為村裡的五保戶,袁榜娃一年享受的惠農資金、民政補貼可不少,他看病取藥也能報銷……聽得袁榜娃低下了頭。

月月有活動、人人都參與。武都區還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走進田間地頭和人民群眾當中。他們運用理論宣講對談,創編快板、相聲、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大道理”變成“小故事”,把“普通話”變成“地方話”,真正把政策、文化“送”到百姓門口,“種”到群眾心頭。截至目前,武都區已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開展活動6000餘場(次)。

黨政搭臺,群眾唱戲。武都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中,不僅僅是把政策宣講送到田間地頭,把黨的好聲音送到群眾心裡,而且注重搭建起幹部與群眾的交流平臺,架起了幹部群眾的“連心橋”,為如期脫貧摘帽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聽到袁榜娃和他的侄子一家發生矛盾,王琴和村幹部又趕忙前去調解。經過她們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勸說,兩家人重歸於好。

看到幫扶幹部這般為他操心,袁榜娃不禁老淚縱橫。他激動地說:“這輩子,咱要記住共產黨的恩情!脫貧奔小康,再不努力真說不過去了!”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鞏 煒 宋振峰 白德斌 陳 多

監 制:王亞輝 責任編輯:李臘梅

編 輯:李臘梅

【脫貧攻堅奔小康】響鼓重槌 決戰貧困 ——武都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見聞"

今天距全區精準脫貧還有110

距與全國同步小康還有477

【脫貧攻堅奔小康】響鼓重槌 決戰貧困 ——武都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見聞

響鼓重槌 決戰貧困

——武都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見聞

眼下,正是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最吃勁的關鍵時刻。

武都區牢牢鎖定“脫貧摘帽”時間節點,聚焦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瞄準“貧中之貧”、對標“脫貧之需”、算好“富民之賬”……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破解,一戶一戶去攻克,一村一村去推進,發起脫貧攻堅最後總攻,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聚焦最後堡壘,打好“硬仗中的硬仗”

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決不留死角,將固強補弱的工作做紮實!

今年年初,武都區通過逐村逐戶、逐人逐項開展篩查摸底,精準清零對象,排查出了276戶遺漏危房。

區裡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兩條腿走路”,拆治並舉、分類推進。不單單拆了危房建新房,還就地取材維修加固老房子,有效破解了貧困戶因資金不足而不願改、改不了的困境。

雨下得正急。

我們走進武都區安化鎮大鹿院村時,重重雨簾中,茂林修竹間蒸騰起氤氳的霧氣,一座座傳統農家院落的土牆青瓦若隱若現。貧困戶王保紅和他的老母親正安心地待在自家近40年的老房子裡。

這座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石砌地基、土木結構的房屋,隨著歲月的流逝,曾經破落不堪。一遇颳風下雨,他們娘倆就擔心會倒塌。

如今,卯榫結合處的裂縫用現代化的工藝加固了,稍有破損的那面土牆旁撐起了鋼結構的柱子。這座他們住了一輩子的老屋有了“鋼筋鐵骨”,不僅颳風不愁、下雨不怕,還保持了原有住房的鄉土風貌,留住了鄉愁。

以改為主,以拆為輔。結合危房改造,武都區深入開展“拆危治亂”集中行動,動員群眾拆除長久不住的危房爛房、廢棄圈舍和殘垣斷壁,徹底清掃溝渠邊、垃圾房、廁所、圈舍等衛生死角,“活化”“美化”傳統村落。從而將人居環境整治和文化生態、自然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傳統村落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截至目前,武都區改造了1063戶農村危房,維修了1.3萬餘戶的土木結構住房,拆除了5.37萬間危房。

先急後緩、缺啥補啥。今年以來,武都區圍繞瞄準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安全飲水等“3+1”保障任務,採取“過篩子”的辦法,清底數,明靶向,查漏補缺。

對摸清的短板弱項,武都區定目標、定任務、定時間,一村不剩、一戶不漏逐項對賬銷號,見底清零。

教育扶貧,建立完整規範的義務教育管理檔案,細緻核查無學籍輟學和有學籍輟學的問題;健康扶貧,及時調整報銷政策,細化實化“一人一策”,應兜盡兜、應扶盡扶;安全飲水,該維修的維修,該加固的加固,確保飲水安全管護實現全覆蓋。

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一系列實打實的舉措,武都區正確保各類問題整改到位、脫貧成效得到鞏固。

算好“富民之賬”,打出產業扶貧“組合拳”

近些年,武都區全力打造“中國花椒之都”,許多貧困群眾從花椒產業中嚐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可仍有一些貧困戶不買賬,種花椒,猴年馬月才能結果?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和長久之計。都說花椒產業“來得慢”的話,難道不幹嗎?

脫貧攻堅,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又如何真正在有限的時間、用有限的資源,解決有限的問題、實現既定的目標?

產業扶貧,也得在固強補弱上動腦筋!針對貧困戶顧慮花椒產業週期長,“遠水解不了近渴”的難題,武都區瞄準品種供給側改革,扶持4家苗圃,直接給貧困戶培育出3年生的苗木。這樣,當年栽,當年就能掛果。

解了產業發展的燃眉之急,武都區的花椒產業越種越有名堂。現在,全區的花椒擁有四個“全國第一”:全國種植面積第一、產量第一、品質第一、農民收入佔比第一。

只是在種植上做文章,行嗎?

來到馬街鎮沙坪流域萬畝花椒基地時,鮮紅欲滴的花椒果實壓彎了枝頭。

可往年,一到這時,馬街鎮官化村村民就犯愁。雖然為了解決農民“單打獨鬥”闖市場的問題,村裡前幾年成立了寶鼎合作社。但就是找不上銷路,統一不了價格。賣不上價不說,往往是當年花椒第二年過年後都賣不完。

如何做大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去年10月,武都區因勢利導,將馬街鎮、漢林鎮兩個鎮8個村的合作社聯合起來,成立“裕椒源”聯合社,握緊“拳頭”闖市場。

一根手指容易折,十指牢牢抱成拳。現在,聯合社整合資源、分工明確,一解原來“誰都想做大,誰也做不大”的難題。合作社有的負責對接項目資金,有的負責技術培訓,有的負責培育苗木。騰出精力的聯合社負責人孫鵬,一門心思做銷售。

“聯合社基地規模上去了,品質有了保證,花椒真成了‘搖錢樹’了。去年成立到現在,我們與四川、重慶、陝西、河南的多家廠商聯繫,銷售渠道一下打開了,銷量增加了50%。”9月初,孫鵬開心地說,“像官化村,去年第一個就宣告賣完了。而且,聯合社的收購價格比市場價要高5角到1元。就這一項,給村民百斤花椒平均增收800元。”

網絡銷售,現在成了“裕椒源”聯合社銷售的主渠道。孫鵬告訴記者,去年他們的花椒通過線上賣了2100萬元,今年7月中旬到現在一個半月的工夫,已經銷售了500多萬元,同比增長了近30%。

從揹著揹簍趕集到利用網絡銷往全國,讓電商成為精準脫貧的新引擎,正是武都區的主攻方向。區裡建立推動電商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扶持電商企業,培育電商人才。如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一顆顆不起眼的小花椒,變為享譽四海的知名產品。銷售天地的拓寬,又為花椒長成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現在,我們產的花椒都銷給貴州‘老乾媽’了,能佔他們用量的多一半!”隴南市武都區瑞達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寇瑞自豪地說。

激發內生動力,“咬定”目標齊心協力

“來幹啥,有啥可看的?反正我什麼脫貧政策都沒享受上。”每一回當駐村幹部王琴走訪他家時,65歲的武都區柏林鎮袁家壩村貧困戶袁榜娃都愛理不理,一通抱怨。

現在不一樣了。一見王琴她們來家裡,袁榜娃就會主動搬凳子給水喝。就連在路上碰著,都笑著和她們打招呼。

為啥?

“這得感謝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呢!”王琴感慨地告訴記者。

在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的進程中,武都區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與基層黨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相融合,讓貧困群眾樹立起對脫貧致富的信心,燃燒起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今年春天,袁家壩村將村裡的貧困戶邀請到村裡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扶貧扶志會”。

一邊用土得掉渣的鄉音將脫貧攻堅的政策講清楚、講明白,一邊鼓勵貧困戶把心裡的疙瘩說出來……王琴還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一道,扳著指頭給袁榜娃算了筆賬。作為村裡的五保戶,袁榜娃一年享受的惠農資金、民政補貼可不少,他看病取藥也能報銷……聽得袁榜娃低下了頭。

月月有活動、人人都參與。武都區還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走進田間地頭和人民群眾當中。他們運用理論宣講對談,創編快板、相聲、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大道理”變成“小故事”,把“普通話”變成“地方話”,真正把政策、文化“送”到百姓門口,“種”到群眾心頭。截至目前,武都區已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開展活動6000餘場(次)。

黨政搭臺,群眾唱戲。武都區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中,不僅僅是把政策宣講送到田間地頭,把黨的好聲音送到群眾心裡,而且注重搭建起幹部與群眾的交流平臺,架起了幹部群眾的“連心橋”,為如期脫貧摘帽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聽到袁榜娃和他的侄子一家發生矛盾,王琴和村幹部又趕忙前去調解。經過她們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勸說,兩家人重歸於好。

看到幫扶幹部這般為他操心,袁榜娃不禁老淚縱橫。他激動地說:“這輩子,咱要記住共產黨的恩情!脫貧奔小康,再不努力真說不過去了!”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鞏 煒 宋振峰 白德斌 陳 多

監 制:王亞輝 責任編輯:李臘梅

編 輯:李臘梅

【脫貧攻堅奔小康】響鼓重槌 決戰貧困 ——武都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見聞【脫貧攻堅奔小康】響鼓重槌 決戰貧困 ——武都區深入推進脫貧攻堅見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