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融合而更加精彩——我省“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綜述

農村 青海湖 民俗 格薩爾王傳 青海新聞網 2017-06-09

青海新聞網訊 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新青海——

就是要“大力推進文化與科技、旅遊、體育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努力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擴大文化對外交流,講好青海故事,傳播好青海聲音,提升大美青海知名度、美譽度……”

在剛剛閉幕的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王國生報告中的鏗鏘話語,對於青海文化旅遊、體育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青海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節點,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貿易交匯地,是秦漢文化同西域文化的交融地。千百年來,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各民族繁衍生息,相互交融,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崑崙文化、河湟文化、熱貢文化、青海湖文化、康巴文化、格薩爾文化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各種文化在這裡交匯、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積澱,留下了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

文化旅遊因互鑑而共進

旅遊旺季剛到,海北藏族自治州達玉部落文體旅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洛桑尖措就開始忙活起來——在往年成功舉辦環湖自行車旅遊文化節、風馬草原音樂節等大型活動之後,今年他又想出一個“新點子”,那就是舉辦藏式草原婚禮項目,讓遊客參與其中,親身感受藏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文化旅遊這一產業中,曾經是歌唱演員的洛桑尖措收穫了夢想成真的喜悅。創業伊始,他就把達玉部落定位在藏民族文化挖掘、傳承和展示上,重點打造了達玉民俗文化村景區,建成了達玉驛站、集裝箱草原觀景酒店、達玉民俗館、民俗體驗區、洛桑演藝廳等,成為環湖地區展示藏民俗文化的窗口,許多遊客慕名而來。電視劇《歌海情天》、騎行主題微電影《愛全在那兒》等都在這裡取景拍攝,達玉部落品牌優勢逐步顯現,成為青海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的知名品牌。

文化是旅遊的內涵,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在文化資源已成為旅遊第一優勢的今天,豐富多樣的山水資源、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將越來越成為我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實現文化名省、旅遊名省目標的希望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把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產業發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出臺並推動落實《關於促進青海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青海省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15—2020年)》,全省文化旅遊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推動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目前,我省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3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6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5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8個。依託豐富的文化資源,我省相關部門已經在全省79家3A級以上景區實現非遺、書籍、演藝的全覆蓋,並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在全省A級旅遊景區中全面推廣。各地相繼開工建設文化旅遊產業項目,黃南熱貢、格薩爾(果洛)、藏族文化(玉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等一大批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開發利用項目,已經或正在成為“大美青海”新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和拉動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我省旅遊部門在編制重點景區景點的規劃時,重點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規劃創意水平。在景區景點建設、旅遊線路設計、品牌宣傳、鄉村旅遊、特色餐飲、服務管理等方面,深入文化內涵,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發展的全過程。

每年,全省各地都會舉辦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化旅遊活動,充分展示各地獨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個性,增加了旅遊活動的文化內涵,同時提高了遊客的參與性。隨著來青觀光旅遊人數的增多,更多遊客被大美青海獨特的歷史文化所折服,對青海依託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發展旅遊業前景看好。

為傳播好青海聲音發揮廣電優勢

無論時光如何轉變,廣播電視始終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娛樂平臺。我省大力實施惠民工程,加快推進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並喜結碩果——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直播衛星戶戶通、村村通等工程的建設任務,採取直播衛星村村通、戶戶通方式,基本實現了藏區農村牧區直播衛星廣播電視的全覆蓋,為傳播好青海聲音發揮廣電優勢。更多偏遠地區的農牧民群眾可以看到信號穩定、圖像清晰、伴音明亮的電視,知曉天下大事,享受到高品位的文化大餐,極大地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省廣電部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動影視繁榮發展。重點扶持、集中力量,完成了反映重大歷史和本土優秀傳統文化題材的影視劇《十世班禪大師進藏》《花兒怨》《高原兒女》等影視劇本創作,影視劇本創作實現了量到質的飛躍,進入活躍期。

在全國電影票房收入逐年下降,處於低迷情況下,我省電影產業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電影票房收入大幅提升,2016年底電影票房收入達到1.14億元,增幅位居全國前列。2016年,省民族語影視譯製中心完成1570集安多藏語節目譯製工作,為安多藏語衛視和全省28個州、縣級播出機構每個臺免費供片1400多集。青海省安多藏語譯製中心大樓已投入使用,少數民族語言譯製基礎設施、技術裝備和譯製片生產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我省將養(敬)老院等納入到廣播電視公共服務範疇,在全國首創了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成功範例。創造性地開展收音機進帳篷等惠民工程,目前已向藏區6州30個縣(市)的藏區貧困牧民和遊牧民發放2.8萬部收音機,向藏區貧困牧民贈送0.6萬臺電視機和1.2萬套村村通設備。2016年在農牧區完成電影放映5.5萬場次,建成全省首家農村電影放映室,讓農民群眾看上了高清電影大片。

讓體育注入文化的因子

眾所周知,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堅持體育與旅遊、文化、環保跨界融合,將一項單一賽事培育成為青海各族群眾全力支持的一項重大體育文化活動,已成為業內普遍讚譽的傳統賽事。如今,體育項目文化氛圍的形成已超越賽事本身,文化氛圍的形成又為賽事進一步創新發展提供了動力。在十五屆環湖賽期間,組委會推出了“環湖五個一”文化工程,即一個主題片、一部紀錄片、一個開幕式方案、一套叢書、一本郵冊。還組織國際自行車運動產業論壇、環湖賽紀念標誌口號全球徵集大賽、環湖賽全國書畫大賽、環湖賽攝影大賽、環青海湖徵文大賽、環湖賽少兒郵票設計大賽、環湖賽志願者全國選拔、第十五屆環湖賽火炬線上傳遞等一系列文化宣傳活動。將體育文化展示、文化體驗貫穿賽事運行的始終,讓群眾在欣賞比賽的同時,瞭解、參與到自行車運動和文化中,不斷擴大自行車運動項目文化的影響力。

“融合”是當下文化發展的熱門詞。近年來,我省連續舉辦了十五屆環湖賽,以及“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民族傳統射箭精英賽”等六大國際品牌賽事,使青海體育賽事的影響力已經超出體育的範疇,成為體育與文化、旅遊、生態等緊密結合的產物。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青海形成了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傳統射箭、賽馬、賽犛牛、藏式和蒙古式摔跤、蹬棍、拉巴牛等,深受各民族群眾喜愛,具有重要影響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文化資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極具趣味性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成為廣大群眾社會生活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男女老少一起參與的快樂、友好、平等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成為實現民族認同、增進民族情感、加強民族團結的最重要手段。

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的歷史民族文化,是助力青海旅遊、體育等產業發展的文化寶藏。隨著我省文化旅遊體育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建設的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必將在推動“一個同步,四個更加”奮鬥目標中譜寫更加多彩的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