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我住的村子比較大,分成八個生產隊,從屯西往東數,我家住屯東頭,順理成章是第八生產隊。

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會,召集社員幹活分工,養牛馬,放置車,犁等工具,必須建有一個大院子,蓋一座大房子,老百姓都習慣管這裡叫“隊房子”。我們小隊的隊房子座落在屯東南的一個偏角處,是五間的土坯房,西面的三間是隊部兼豆腐坊,也是“跑腿子”住的地方。東面兩間是倉庫。院子兩側是隊裡的牛圈、馬棚、庫房、糧倉等,院外有一個大谷草跺,堆放在那裡,準備隨時隨地鍘草餵馬用。西面的小裡屋,有一盤土炕,黑黑的炕蓆,油膩膩的汗泥味,炕裡是兩個行李捲。外屋是做豆腐的屋子,一盤大石磨,一匹老瞎馬幾乎天天圍著磨盤轉圈,煙燻的檁子,椽子黝黑髮亮,牆上是淘氣的人畫的啥也不懂亂七八糟圖案。最外屋是一口做豆腐用的特大號鐵鍋,每天早上都冒著熱氣騰騰霧氣。生產隊餵馬的飼養員,做豆腐的豆腐匠總是在這裡忙這忙那,一年又一年。

隊房子,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草房,在那個年代是全隊的政治、文化、新聞、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心,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隊房子是全小隊社員開會的地方,也是隊幹部接待群眾的接待室,飼養員的宿舍,社員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農村的夜晚,空氣裡瀰漫著青草清香伴苦澀的味道,夾雜著土壤溢出來的土腥氣,還有牛馬糞混合著微臭又溫暖的氣息。

“開會了——”,隊長一聲大喊,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從家裡走出來,腳後跟後面是雞鴨鵝狗喧叫的歡送聲。有的人邊走邊剔著牙縫裡的菜筋,有的人歪戴著帽子,叼著菸捲,哼著《二人轉》小調,有的人家男爺們不在家,媳婦抱著孩子扭扭達達地也來了。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我住的村子比較大,分成八個生產隊,從屯西往東數,我家住屯東頭,順理成章是第八生產隊。

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會,召集社員幹活分工,養牛馬,放置車,犁等工具,必須建有一個大院子,蓋一座大房子,老百姓都習慣管這裡叫“隊房子”。我們小隊的隊房子座落在屯東南的一個偏角處,是五間的土坯房,西面的三間是隊部兼豆腐坊,也是“跑腿子”住的地方。東面兩間是倉庫。院子兩側是隊裡的牛圈、馬棚、庫房、糧倉等,院外有一個大谷草跺,堆放在那裡,準備隨時隨地鍘草餵馬用。西面的小裡屋,有一盤土炕,黑黑的炕蓆,油膩膩的汗泥味,炕裡是兩個行李捲。外屋是做豆腐的屋子,一盤大石磨,一匹老瞎馬幾乎天天圍著磨盤轉圈,煙燻的檁子,椽子黝黑髮亮,牆上是淘氣的人畫的啥也不懂亂七八糟圖案。最外屋是一口做豆腐用的特大號鐵鍋,每天早上都冒著熱氣騰騰霧氣。生產隊餵馬的飼養員,做豆腐的豆腐匠總是在這裡忙這忙那,一年又一年。

隊房子,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草房,在那個年代是全隊的政治、文化、新聞、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心,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隊房子是全小隊社員開會的地方,也是隊幹部接待群眾的接待室,飼養員的宿舍,社員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農村的夜晚,空氣裡瀰漫著青草清香伴苦澀的味道,夾雜著土壤溢出來的土腥氣,還有牛馬糞混合著微臭又溫暖的氣息。

“開會了——”,隊長一聲大喊,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從家裡走出來,腳後跟後面是雞鴨鵝狗喧叫的歡送聲。有的人邊走邊剔著牙縫裡的菜筋,有的人歪戴著帽子,叼著菸捲,哼著《二人轉》小調,有的人家男爺們不在家,媳婦抱著孩子扭扭達達地也來了。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有一些吃飯早的人家,先到屋子裡佔個好位置,已經吹上“牛”了:他認識誰誰是城市裡當官的,上幾天和誰喝了酒;那天有一個年輕的媳婦多看了他一眼等等,俏皮話、葷話一起來,大夥兒一陣陣痛快淋漓的大笑,聲浪一波波盪開去,震飛了房簷上的家雀,吹得門口的老牛直叫喚。大家都怕飯吃過了頭,耽誤這一天最放鬆最熱鬧開心一刻。屋子裡到有灰、有土、地也不平乎,炕上還散發著光棍漢的汗泥味,大家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來的上火炕坐,晚到的蹲在炕沿底下,還有袖著手靠在牆上。反正,開會就感覺心裡踏實,來這裡就感覺是舒心。

生產隊長大都沒有多少文化,是大老粗出身。他就是社員心中的“皇上”,都有敬畏之感覺。隊長的好壞,決定一個隊的好壞。煙熏火燎,喧譁聲不斷。隊長站在一塊坯頭上,大嗓門如破鑼:“都他媽的,別吵吵,聽我整幾句……”

大家的吵鬧聲漸漸低了下來,聽隊長磕磕巴巴地講國家形勢,上級的要求,每個人都認認真真。隊長囉嗦完後,大家開始討論隊裡大事小情,記工員和大家對工分,副隊長磨叨著最近的農活安排。一個人講話,偶爾有調皮的人插進幾句玩笑,或者抬一句槓子,馬上引來鬨堂大笑,讓年紀大的人或者隊長罵幾句,馬上打蔫了,低下頭抽菸。在隊房子開會都是大尾巴會,一半說正事,一半瞎胡扯。那陣子,沒有電視,家家戶戶只有小喇叭,除了兩口子親熱的“文化生活”外,就是幹活,吃飯,睡覺,所以開會成為人們的娛樂寄託,隊房子就是娛樂場所。

隊房子也是社員們侃大山,抬槓子,編順口溜的地方。抬槓,是有農村特色的語言娛樂節目,在那文化娛樂貧乏的年代裡,大家尋找快樂互相逗樂。大家在一塊總是先議論國家大事,再議論村裡大事,每個人都急迫地想把自己一天來,在地裡邊幹活邊琢磨出來的想法跟別人交流。雖然,他們對國家形勢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可笑的,經過一次次的錯誤分析,並不影響他們繼續思考的熱情。當時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叫農村裡的“十等人”,就是大家七嘴八舌湊出來的:

“一等人是支書,吃喝嫖賭公家出;二等人是隊長,走走晃晃一過晌;三等人是會計,拔拉算盤把工記。四等人是財糧,花個小錢不商量;五等人車老闆,賣點馬料下飯館;六等人屯不錯,鐮刀鋤頭都不摸;七等人是保管,使啥用啥都方便;八等人飼養員,用個車馬不用言;九等人記工員,隔三差五加一天;十等人老社員,吃苦受累沒個完。”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我住的村子比較大,分成八個生產隊,從屯西往東數,我家住屯東頭,順理成章是第八生產隊。

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會,召集社員幹活分工,養牛馬,放置車,犁等工具,必須建有一個大院子,蓋一座大房子,老百姓都習慣管這裡叫“隊房子”。我們小隊的隊房子座落在屯東南的一個偏角處,是五間的土坯房,西面的三間是隊部兼豆腐坊,也是“跑腿子”住的地方。東面兩間是倉庫。院子兩側是隊裡的牛圈、馬棚、庫房、糧倉等,院外有一個大谷草跺,堆放在那裡,準備隨時隨地鍘草餵馬用。西面的小裡屋,有一盤土炕,黑黑的炕蓆,油膩膩的汗泥味,炕裡是兩個行李捲。外屋是做豆腐的屋子,一盤大石磨,一匹老瞎馬幾乎天天圍著磨盤轉圈,煙燻的檁子,椽子黝黑髮亮,牆上是淘氣的人畫的啥也不懂亂七八糟圖案。最外屋是一口做豆腐用的特大號鐵鍋,每天早上都冒著熱氣騰騰霧氣。生產隊餵馬的飼養員,做豆腐的豆腐匠總是在這裡忙這忙那,一年又一年。

隊房子,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草房,在那個年代是全隊的政治、文化、新聞、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心,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隊房子是全小隊社員開會的地方,也是隊幹部接待群眾的接待室,飼養員的宿舍,社員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農村的夜晚,空氣裡瀰漫著青草清香伴苦澀的味道,夾雜著土壤溢出來的土腥氣,還有牛馬糞混合著微臭又溫暖的氣息。

“開會了——”,隊長一聲大喊,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從家裡走出來,腳後跟後面是雞鴨鵝狗喧叫的歡送聲。有的人邊走邊剔著牙縫裡的菜筋,有的人歪戴著帽子,叼著菸捲,哼著《二人轉》小調,有的人家男爺們不在家,媳婦抱著孩子扭扭達達地也來了。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有一些吃飯早的人家,先到屋子裡佔個好位置,已經吹上“牛”了:他認識誰誰是城市裡當官的,上幾天和誰喝了酒;那天有一個年輕的媳婦多看了他一眼等等,俏皮話、葷話一起來,大夥兒一陣陣痛快淋漓的大笑,聲浪一波波盪開去,震飛了房簷上的家雀,吹得門口的老牛直叫喚。大家都怕飯吃過了頭,耽誤這一天最放鬆最熱鬧開心一刻。屋子裡到有灰、有土、地也不平乎,炕上還散發著光棍漢的汗泥味,大家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來的上火炕坐,晚到的蹲在炕沿底下,還有袖著手靠在牆上。反正,開會就感覺心裡踏實,來這裡就感覺是舒心。

生產隊長大都沒有多少文化,是大老粗出身。他就是社員心中的“皇上”,都有敬畏之感覺。隊長的好壞,決定一個隊的好壞。煙熏火燎,喧譁聲不斷。隊長站在一塊坯頭上,大嗓門如破鑼:“都他媽的,別吵吵,聽我整幾句……”

大家的吵鬧聲漸漸低了下來,聽隊長磕磕巴巴地講國家形勢,上級的要求,每個人都認認真真。隊長囉嗦完後,大家開始討論隊裡大事小情,記工員和大家對工分,副隊長磨叨著最近的農活安排。一個人講話,偶爾有調皮的人插進幾句玩笑,或者抬一句槓子,馬上引來鬨堂大笑,讓年紀大的人或者隊長罵幾句,馬上打蔫了,低下頭抽菸。在隊房子開會都是大尾巴會,一半說正事,一半瞎胡扯。那陣子,沒有電視,家家戶戶只有小喇叭,除了兩口子親熱的“文化生活”外,就是幹活,吃飯,睡覺,所以開會成為人們的娛樂寄託,隊房子就是娛樂場所。

隊房子也是社員們侃大山,抬槓子,編順口溜的地方。抬槓,是有農村特色的語言娛樂節目,在那文化娛樂貧乏的年代裡,大家尋找快樂互相逗樂。大家在一塊總是先議論國家大事,再議論村裡大事,每個人都急迫地想把自己一天來,在地裡邊幹活邊琢磨出來的想法跟別人交流。雖然,他們對國家形勢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可笑的,經過一次次的錯誤分析,並不影響他們繼續思考的熱情。當時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叫農村裡的“十等人”,就是大家七嘴八舌湊出來的:

“一等人是支書,吃喝嫖賭公家出;二等人是隊長,走走晃晃一過晌;三等人是會計,拔拉算盤把工記。四等人是財糧,花個小錢不商量;五等人車老闆,賣點馬料下飯館;六等人屯不錯,鐮刀鋤頭都不摸;七等人是保管,使啥用啥都方便;八等人飼養員,用個車馬不用言;九等人記工員,隔三差五加一天;十等人老社員,吃苦受累沒個完。”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這些詼諧生動地語言,描畫了當時農村生產隊時期各種人的角色,活靈活現。但是,那年代的人心氣兒都很平和,說是說,幹是幹,很少有耍尖偷懶的,各種角色的農民都各盡其職,各就其位,自覺自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社會風氣非常平穩,象平靜的湖水一樣,微波盪漾。

隊房子,也是我們孩童時期玩耍的天堂。那個高高的大谷草垛,我們在那裡躲貓貓,老隊長經常攆我們,累得他大喘粗氣,我們在遠處大笑;下雨天,我們跑到隊房子裡,央求放馬的老爺子讓我們騎騎馬撒歡;我們還跳到隊房子的炕上翻跟頭,打滾。做豆腐的老頭兒用大煙袋刨我們,邊刨邊罵:“木匠斧子,瓦匠的刀,跑腿子行李,大姑娘的腰,能碰嗎……”。

我們當時不懂,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漸開,明白了,這是農村流傳的“四大嬌”,是不能碰的,想想也是這個理,木匠斧子,瓦匠的刀是手藝人幹活的工具,指望它掙錢呢!“跑腿子”是單身,沒有家,掙的錢都放在行李裡面,更不能去碰,貪嫌疑,可想而知,大姑娘的腰就更不能……

不忘歷史,在曾經走過的歲月總結教訓,才能夠推進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隊房子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已經結束它的使命,消失在新聳立的磚瓦房之中,模糊了人們的記憶。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為改革開放鼓與呼,願社會主人新農村花開四季,萬紫千紅。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我住的村子比較大,分成八個生產隊,從屯西往東數,我家住屯東頭,順理成章是第八生產隊。

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會,召集社員幹活分工,養牛馬,放置車,犁等工具,必須建有一個大院子,蓋一座大房子,老百姓都習慣管這裡叫“隊房子”。我們小隊的隊房子座落在屯東南的一個偏角處,是五間的土坯房,西面的三間是隊部兼豆腐坊,也是“跑腿子”住的地方。東面兩間是倉庫。院子兩側是隊裡的牛圈、馬棚、庫房、糧倉等,院外有一個大谷草跺,堆放在那裡,準備隨時隨地鍘草餵馬用。西面的小裡屋,有一盤土炕,黑黑的炕蓆,油膩膩的汗泥味,炕裡是兩個行李捲。外屋是做豆腐的屋子,一盤大石磨,一匹老瞎馬幾乎天天圍著磨盤轉圈,煙燻的檁子,椽子黝黑髮亮,牆上是淘氣的人畫的啥也不懂亂七八糟圖案。最外屋是一口做豆腐用的特大號鐵鍋,每天早上都冒著熱氣騰騰霧氣。生產隊餵馬的飼養員,做豆腐的豆腐匠總是在這裡忙這忙那,一年又一年。

隊房子,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草房,在那個年代是全隊的政治、文化、新聞、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心,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隊房子是全小隊社員開會的地方,也是隊幹部接待群眾的接待室,飼養員的宿舍,社員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農村的夜晚,空氣裡瀰漫著青草清香伴苦澀的味道,夾雜著土壤溢出來的土腥氣,還有牛馬糞混合著微臭又溫暖的氣息。

“開會了——”,隊長一聲大喊,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從家裡走出來,腳後跟後面是雞鴨鵝狗喧叫的歡送聲。有的人邊走邊剔著牙縫裡的菜筋,有的人歪戴著帽子,叼著菸捲,哼著《二人轉》小調,有的人家男爺們不在家,媳婦抱著孩子扭扭達達地也來了。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有一些吃飯早的人家,先到屋子裡佔個好位置,已經吹上“牛”了:他認識誰誰是城市裡當官的,上幾天和誰喝了酒;那天有一個年輕的媳婦多看了他一眼等等,俏皮話、葷話一起來,大夥兒一陣陣痛快淋漓的大笑,聲浪一波波盪開去,震飛了房簷上的家雀,吹得門口的老牛直叫喚。大家都怕飯吃過了頭,耽誤這一天最放鬆最熱鬧開心一刻。屋子裡到有灰、有土、地也不平乎,炕上還散發著光棍漢的汗泥味,大家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來的上火炕坐,晚到的蹲在炕沿底下,還有袖著手靠在牆上。反正,開會就感覺心裡踏實,來這裡就感覺是舒心。

生產隊長大都沒有多少文化,是大老粗出身。他就是社員心中的“皇上”,都有敬畏之感覺。隊長的好壞,決定一個隊的好壞。煙熏火燎,喧譁聲不斷。隊長站在一塊坯頭上,大嗓門如破鑼:“都他媽的,別吵吵,聽我整幾句……”

大家的吵鬧聲漸漸低了下來,聽隊長磕磕巴巴地講國家形勢,上級的要求,每個人都認認真真。隊長囉嗦完後,大家開始討論隊裡大事小情,記工員和大家對工分,副隊長磨叨著最近的農活安排。一個人講話,偶爾有調皮的人插進幾句玩笑,或者抬一句槓子,馬上引來鬨堂大笑,讓年紀大的人或者隊長罵幾句,馬上打蔫了,低下頭抽菸。在隊房子開會都是大尾巴會,一半說正事,一半瞎胡扯。那陣子,沒有電視,家家戶戶只有小喇叭,除了兩口子親熱的“文化生活”外,就是幹活,吃飯,睡覺,所以開會成為人們的娛樂寄託,隊房子就是娛樂場所。

隊房子也是社員們侃大山,抬槓子,編順口溜的地方。抬槓,是有農村特色的語言娛樂節目,在那文化娛樂貧乏的年代裡,大家尋找快樂互相逗樂。大家在一塊總是先議論國家大事,再議論村裡大事,每個人都急迫地想把自己一天來,在地裡邊幹活邊琢磨出來的想法跟別人交流。雖然,他們對國家形勢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可笑的,經過一次次的錯誤分析,並不影響他們繼續思考的熱情。當時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叫農村裡的“十等人”,就是大家七嘴八舌湊出來的:

“一等人是支書,吃喝嫖賭公家出;二等人是隊長,走走晃晃一過晌;三等人是會計,拔拉算盤把工記。四等人是財糧,花個小錢不商量;五等人車老闆,賣點馬料下飯館;六等人屯不錯,鐮刀鋤頭都不摸;七等人是保管,使啥用啥都方便;八等人飼養員,用個車馬不用言;九等人記工員,隔三差五加一天;十等人老社員,吃苦受累沒個完。”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這些詼諧生動地語言,描畫了當時農村生產隊時期各種人的角色,活靈活現。但是,那年代的人心氣兒都很平和,說是說,幹是幹,很少有耍尖偷懶的,各種角色的農民都各盡其職,各就其位,自覺自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社會風氣非常平穩,象平靜的湖水一樣,微波盪漾。

隊房子,也是我們孩童時期玩耍的天堂。那個高高的大谷草垛,我們在那裡躲貓貓,老隊長經常攆我們,累得他大喘粗氣,我們在遠處大笑;下雨天,我們跑到隊房子裡,央求放馬的老爺子讓我們騎騎馬撒歡;我們還跳到隊房子的炕上翻跟頭,打滾。做豆腐的老頭兒用大煙袋刨我們,邊刨邊罵:“木匠斧子,瓦匠的刀,跑腿子行李,大姑娘的腰,能碰嗎……”。

我們當時不懂,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漸開,明白了,這是農村流傳的“四大嬌”,是不能碰的,想想也是這個理,木匠斧子,瓦匠的刀是手藝人幹活的工具,指望它掙錢呢!“跑腿子”是單身,沒有家,掙的錢都放在行李裡面,更不能去碰,貪嫌疑,可想而知,大姑娘的腰就更不能……

不忘歷史,在曾經走過的歲月總結教訓,才能夠推進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隊房子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已經結束它的使命,消失在新聳立的磚瓦房之中,模糊了人們的記憶。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為改革開放鼓與呼,願社會主人新農村花開四季,萬紫千紅。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我住的村子比較大,分成八個生產隊,從屯西往東數,我家住屯東頭,順理成章是第八生產隊。

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會,召集社員幹活分工,養牛馬,放置車,犁等工具,必須建有一個大院子,蓋一座大房子,老百姓都習慣管這裡叫“隊房子”。我們小隊的隊房子座落在屯東南的一個偏角處,是五間的土坯房,西面的三間是隊部兼豆腐坊,也是“跑腿子”住的地方。東面兩間是倉庫。院子兩側是隊裡的牛圈、馬棚、庫房、糧倉等,院外有一個大谷草跺,堆放在那裡,準備隨時隨地鍘草餵馬用。西面的小裡屋,有一盤土炕,黑黑的炕蓆,油膩膩的汗泥味,炕裡是兩個行李捲。外屋是做豆腐的屋子,一盤大石磨,一匹老瞎馬幾乎天天圍著磨盤轉圈,煙燻的檁子,椽子黝黑髮亮,牆上是淘氣的人畫的啥也不懂亂七八糟圖案。最外屋是一口做豆腐用的特大號鐵鍋,每天早上都冒著熱氣騰騰霧氣。生產隊餵馬的飼養員,做豆腐的豆腐匠總是在這裡忙這忙那,一年又一年。

隊房子,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草房,在那個年代是全隊的政治、文化、新聞、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心,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隊房子是全小隊社員開會的地方,也是隊幹部接待群眾的接待室,飼養員的宿舍,社員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農村的夜晚,空氣裡瀰漫著青草清香伴苦澀的味道,夾雜著土壤溢出來的土腥氣,還有牛馬糞混合著微臭又溫暖的氣息。

“開會了——”,隊長一聲大喊,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從家裡走出來,腳後跟後面是雞鴨鵝狗喧叫的歡送聲。有的人邊走邊剔著牙縫裡的菜筋,有的人歪戴著帽子,叼著菸捲,哼著《二人轉》小調,有的人家男爺們不在家,媳婦抱著孩子扭扭達達地也來了。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有一些吃飯早的人家,先到屋子裡佔個好位置,已經吹上“牛”了:他認識誰誰是城市裡當官的,上幾天和誰喝了酒;那天有一個年輕的媳婦多看了他一眼等等,俏皮話、葷話一起來,大夥兒一陣陣痛快淋漓的大笑,聲浪一波波盪開去,震飛了房簷上的家雀,吹得門口的老牛直叫喚。大家都怕飯吃過了頭,耽誤這一天最放鬆最熱鬧開心一刻。屋子裡到有灰、有土、地也不平乎,炕上還散發著光棍漢的汗泥味,大家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來的上火炕坐,晚到的蹲在炕沿底下,還有袖著手靠在牆上。反正,開會就感覺心裡踏實,來這裡就感覺是舒心。

生產隊長大都沒有多少文化,是大老粗出身。他就是社員心中的“皇上”,都有敬畏之感覺。隊長的好壞,決定一個隊的好壞。煙熏火燎,喧譁聲不斷。隊長站在一塊坯頭上,大嗓門如破鑼:“都他媽的,別吵吵,聽我整幾句……”

大家的吵鬧聲漸漸低了下來,聽隊長磕磕巴巴地講國家形勢,上級的要求,每個人都認認真真。隊長囉嗦完後,大家開始討論隊裡大事小情,記工員和大家對工分,副隊長磨叨著最近的農活安排。一個人講話,偶爾有調皮的人插進幾句玩笑,或者抬一句槓子,馬上引來鬨堂大笑,讓年紀大的人或者隊長罵幾句,馬上打蔫了,低下頭抽菸。在隊房子開會都是大尾巴會,一半說正事,一半瞎胡扯。那陣子,沒有電視,家家戶戶只有小喇叭,除了兩口子親熱的“文化生活”外,就是幹活,吃飯,睡覺,所以開會成為人們的娛樂寄託,隊房子就是娛樂場所。

隊房子也是社員們侃大山,抬槓子,編順口溜的地方。抬槓,是有農村特色的語言娛樂節目,在那文化娛樂貧乏的年代裡,大家尋找快樂互相逗樂。大家在一塊總是先議論國家大事,再議論村裡大事,每個人都急迫地想把自己一天來,在地裡邊幹活邊琢磨出來的想法跟別人交流。雖然,他們對國家形勢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可笑的,經過一次次的錯誤分析,並不影響他們繼續思考的熱情。當時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叫農村裡的“十等人”,就是大家七嘴八舌湊出來的:

“一等人是支書,吃喝嫖賭公家出;二等人是隊長,走走晃晃一過晌;三等人是會計,拔拉算盤把工記。四等人是財糧,花個小錢不商量;五等人車老闆,賣點馬料下飯館;六等人屯不錯,鐮刀鋤頭都不摸;七等人是保管,使啥用啥都方便;八等人飼養員,用個車馬不用言;九等人記工員,隔三差五加一天;十等人老社員,吃苦受累沒個完。”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這些詼諧生動地語言,描畫了當時農村生產隊時期各種人的角色,活靈活現。但是,那年代的人心氣兒都很平和,說是說,幹是幹,很少有耍尖偷懶的,各種角色的農民都各盡其職,各就其位,自覺自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社會風氣非常平穩,象平靜的湖水一樣,微波盪漾。

隊房子,也是我們孩童時期玩耍的天堂。那個高高的大谷草垛,我們在那裡躲貓貓,老隊長經常攆我們,累得他大喘粗氣,我們在遠處大笑;下雨天,我們跑到隊房子裡,央求放馬的老爺子讓我們騎騎馬撒歡;我們還跳到隊房子的炕上翻跟頭,打滾。做豆腐的老頭兒用大煙袋刨我們,邊刨邊罵:“木匠斧子,瓦匠的刀,跑腿子行李,大姑娘的腰,能碰嗎……”。

我們當時不懂,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漸開,明白了,這是農村流傳的“四大嬌”,是不能碰的,想想也是這個理,木匠斧子,瓦匠的刀是手藝人幹活的工具,指望它掙錢呢!“跑腿子”是單身,沒有家,掙的錢都放在行李裡面,更不能去碰,貪嫌疑,可想而知,大姑娘的腰就更不能……

不忘歷史,在曾經走過的歲月總結教訓,才能夠推進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隊房子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已經結束它的使命,消失在新聳立的磚瓦房之中,模糊了人們的記憶。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為改革開放鼓與呼,願社會主人新農村花開四季,萬紫千紅。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我住的村子比較大,分成八個生產隊,從屯西往東數,我家住屯東頭,順理成章是第八生產隊。

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會,召集社員幹活分工,養牛馬,放置車,犁等工具,必須建有一個大院子,蓋一座大房子,老百姓都習慣管這裡叫“隊房子”。我們小隊的隊房子座落在屯東南的一個偏角處,是五間的土坯房,西面的三間是隊部兼豆腐坊,也是“跑腿子”住的地方。東面兩間是倉庫。院子兩側是隊裡的牛圈、馬棚、庫房、糧倉等,院外有一個大谷草跺,堆放在那裡,準備隨時隨地鍘草餵馬用。西面的小裡屋,有一盤土炕,黑黑的炕蓆,油膩膩的汗泥味,炕裡是兩個行李捲。外屋是做豆腐的屋子,一盤大石磨,一匹老瞎馬幾乎天天圍著磨盤轉圈,煙燻的檁子,椽子黝黑髮亮,牆上是淘氣的人畫的啥也不懂亂七八糟圖案。最外屋是一口做豆腐用的特大號鐵鍋,每天早上都冒著熱氣騰騰霧氣。生產隊餵馬的飼養員,做豆腐的豆腐匠總是在這裡忙這忙那,一年又一年。

隊房子,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草房,在那個年代是全隊的政治、文化、新聞、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心,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隊房子是全小隊社員開會的地方,也是隊幹部接待群眾的接待室,飼養員的宿舍,社員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農村的夜晚,空氣裡瀰漫著青草清香伴苦澀的味道,夾雜著土壤溢出來的土腥氣,還有牛馬糞混合著微臭又溫暖的氣息。

“開會了——”,隊長一聲大喊,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從家裡走出來,腳後跟後面是雞鴨鵝狗喧叫的歡送聲。有的人邊走邊剔著牙縫裡的菜筋,有的人歪戴著帽子,叼著菸捲,哼著《二人轉》小調,有的人家男爺們不在家,媳婦抱著孩子扭扭達達地也來了。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有一些吃飯早的人家,先到屋子裡佔個好位置,已經吹上“牛”了:他認識誰誰是城市裡當官的,上幾天和誰喝了酒;那天有一個年輕的媳婦多看了他一眼等等,俏皮話、葷話一起來,大夥兒一陣陣痛快淋漓的大笑,聲浪一波波盪開去,震飛了房簷上的家雀,吹得門口的老牛直叫喚。大家都怕飯吃過了頭,耽誤這一天最放鬆最熱鬧開心一刻。屋子裡到有灰、有土、地也不平乎,炕上還散發著光棍漢的汗泥味,大家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來的上火炕坐,晚到的蹲在炕沿底下,還有袖著手靠在牆上。反正,開會就感覺心裡踏實,來這裡就感覺是舒心。

生產隊長大都沒有多少文化,是大老粗出身。他就是社員心中的“皇上”,都有敬畏之感覺。隊長的好壞,決定一個隊的好壞。煙熏火燎,喧譁聲不斷。隊長站在一塊坯頭上,大嗓門如破鑼:“都他媽的,別吵吵,聽我整幾句……”

大家的吵鬧聲漸漸低了下來,聽隊長磕磕巴巴地講國家形勢,上級的要求,每個人都認認真真。隊長囉嗦完後,大家開始討論隊裡大事小情,記工員和大家對工分,副隊長磨叨著最近的農活安排。一個人講話,偶爾有調皮的人插進幾句玩笑,或者抬一句槓子,馬上引來鬨堂大笑,讓年紀大的人或者隊長罵幾句,馬上打蔫了,低下頭抽菸。在隊房子開會都是大尾巴會,一半說正事,一半瞎胡扯。那陣子,沒有電視,家家戶戶只有小喇叭,除了兩口子親熱的“文化生活”外,就是幹活,吃飯,睡覺,所以開會成為人們的娛樂寄託,隊房子就是娛樂場所。

隊房子也是社員們侃大山,抬槓子,編順口溜的地方。抬槓,是有農村特色的語言娛樂節目,在那文化娛樂貧乏的年代裡,大家尋找快樂互相逗樂。大家在一塊總是先議論國家大事,再議論村裡大事,每個人都急迫地想把自己一天來,在地裡邊幹活邊琢磨出來的想法跟別人交流。雖然,他們對國家形勢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可笑的,經過一次次的錯誤分析,並不影響他們繼續思考的熱情。當時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叫農村裡的“十等人”,就是大家七嘴八舌湊出來的:

“一等人是支書,吃喝嫖賭公家出;二等人是隊長,走走晃晃一過晌;三等人是會計,拔拉算盤把工記。四等人是財糧,花個小錢不商量;五等人車老闆,賣點馬料下飯館;六等人屯不錯,鐮刀鋤頭都不摸;七等人是保管,使啥用啥都方便;八等人飼養員,用個車馬不用言;九等人記工員,隔三差五加一天;十等人老社員,吃苦受累沒個完。”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這些詼諧生動地語言,描畫了當時農村生產隊時期各種人的角色,活靈活現。但是,那年代的人心氣兒都很平和,說是說,幹是幹,很少有耍尖偷懶的,各種角色的農民都各盡其職,各就其位,自覺自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社會風氣非常平穩,象平靜的湖水一樣,微波盪漾。

隊房子,也是我們孩童時期玩耍的天堂。那個高高的大谷草垛,我們在那裡躲貓貓,老隊長經常攆我們,累得他大喘粗氣,我們在遠處大笑;下雨天,我們跑到隊房子裡,央求放馬的老爺子讓我們騎騎馬撒歡;我們還跳到隊房子的炕上翻跟頭,打滾。做豆腐的老頭兒用大煙袋刨我們,邊刨邊罵:“木匠斧子,瓦匠的刀,跑腿子行李,大姑娘的腰,能碰嗎……”。

我們當時不懂,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漸開,明白了,這是農村流傳的“四大嬌”,是不能碰的,想想也是這個理,木匠斧子,瓦匠的刀是手藝人幹活的工具,指望它掙錢呢!“跑腿子”是單身,沒有家,掙的錢都放在行李裡面,更不能去碰,貪嫌疑,可想而知,大姑娘的腰就更不能……

不忘歷史,在曾經走過的歲月總結教訓,才能夠推進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隊房子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已經結束它的使命,消失在新聳立的磚瓦房之中,模糊了人們的記憶。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為改革開放鼓與呼,願社會主人新農村花開四季,萬紫千紅。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我住的村子比較大,分成八個生產隊,從屯西往東數,我家住屯東頭,順理成章是第八生產隊。

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會,召集社員幹活分工,養牛馬,放置車,犁等工具,必須建有一個大院子,蓋一座大房子,老百姓都習慣管這裡叫“隊房子”。我們小隊的隊房子座落在屯東南的一個偏角處,是五間的土坯房,西面的三間是隊部兼豆腐坊,也是“跑腿子”住的地方。東面兩間是倉庫。院子兩側是隊裡的牛圈、馬棚、庫房、糧倉等,院外有一個大谷草跺,堆放在那裡,準備隨時隨地鍘草餵馬用。西面的小裡屋,有一盤土炕,黑黑的炕蓆,油膩膩的汗泥味,炕裡是兩個行李捲。外屋是做豆腐的屋子,一盤大石磨,一匹老瞎馬幾乎天天圍著磨盤轉圈,煙燻的檁子,椽子黝黑髮亮,牆上是淘氣的人畫的啥也不懂亂七八糟圖案。最外屋是一口做豆腐用的特大號鐵鍋,每天早上都冒著熱氣騰騰霧氣。生產隊餵馬的飼養員,做豆腐的豆腐匠總是在這裡忙這忙那,一年又一年。

隊房子,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草房,在那個年代是全隊的政治、文化、新聞、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心,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隊房子是全小隊社員開會的地方,也是隊幹部接待群眾的接待室,飼養員的宿舍,社員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農村的夜晚,空氣裡瀰漫著青草清香伴苦澀的味道,夾雜著土壤溢出來的土腥氣,還有牛馬糞混合著微臭又溫暖的氣息。

“開會了——”,隊長一聲大喊,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從家裡走出來,腳後跟後面是雞鴨鵝狗喧叫的歡送聲。有的人邊走邊剔著牙縫裡的菜筋,有的人歪戴著帽子,叼著菸捲,哼著《二人轉》小調,有的人家男爺們不在家,媳婦抱著孩子扭扭達達地也來了。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有一些吃飯早的人家,先到屋子裡佔個好位置,已經吹上“牛”了:他認識誰誰是城市裡當官的,上幾天和誰喝了酒;那天有一個年輕的媳婦多看了他一眼等等,俏皮話、葷話一起來,大夥兒一陣陣痛快淋漓的大笑,聲浪一波波盪開去,震飛了房簷上的家雀,吹得門口的老牛直叫喚。大家都怕飯吃過了頭,耽誤這一天最放鬆最熱鬧開心一刻。屋子裡到有灰、有土、地也不平乎,炕上還散發著光棍漢的汗泥味,大家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來的上火炕坐,晚到的蹲在炕沿底下,還有袖著手靠在牆上。反正,開會就感覺心裡踏實,來這裡就感覺是舒心。

生產隊長大都沒有多少文化,是大老粗出身。他就是社員心中的“皇上”,都有敬畏之感覺。隊長的好壞,決定一個隊的好壞。煙熏火燎,喧譁聲不斷。隊長站在一塊坯頭上,大嗓門如破鑼:“都他媽的,別吵吵,聽我整幾句……”

大家的吵鬧聲漸漸低了下來,聽隊長磕磕巴巴地講國家形勢,上級的要求,每個人都認認真真。隊長囉嗦完後,大家開始討論隊裡大事小情,記工員和大家對工分,副隊長磨叨著最近的農活安排。一個人講話,偶爾有調皮的人插進幾句玩笑,或者抬一句槓子,馬上引來鬨堂大笑,讓年紀大的人或者隊長罵幾句,馬上打蔫了,低下頭抽菸。在隊房子開會都是大尾巴會,一半說正事,一半瞎胡扯。那陣子,沒有電視,家家戶戶只有小喇叭,除了兩口子親熱的“文化生活”外,就是幹活,吃飯,睡覺,所以開會成為人們的娛樂寄託,隊房子就是娛樂場所。

隊房子也是社員們侃大山,抬槓子,編順口溜的地方。抬槓,是有農村特色的語言娛樂節目,在那文化娛樂貧乏的年代裡,大家尋找快樂互相逗樂。大家在一塊總是先議論國家大事,再議論村裡大事,每個人都急迫地想把自己一天來,在地裡邊幹活邊琢磨出來的想法跟別人交流。雖然,他們對國家形勢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可笑的,經過一次次的錯誤分析,並不影響他們繼續思考的熱情。當時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叫農村裡的“十等人”,就是大家七嘴八舌湊出來的:

“一等人是支書,吃喝嫖賭公家出;二等人是隊長,走走晃晃一過晌;三等人是會計,拔拉算盤把工記。四等人是財糧,花個小錢不商量;五等人車老闆,賣點馬料下飯館;六等人屯不錯,鐮刀鋤頭都不摸;七等人是保管,使啥用啥都方便;八等人飼養員,用個車馬不用言;九等人記工員,隔三差五加一天;十等人老社員,吃苦受累沒個完。”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這些詼諧生動地語言,描畫了當時農村生產隊時期各種人的角色,活靈活現。但是,那年代的人心氣兒都很平和,說是說,幹是幹,很少有耍尖偷懶的,各種角色的農民都各盡其職,各就其位,自覺自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社會風氣非常平穩,象平靜的湖水一樣,微波盪漾。

隊房子,也是我們孩童時期玩耍的天堂。那個高高的大谷草垛,我們在那裡躲貓貓,老隊長經常攆我們,累得他大喘粗氣,我們在遠處大笑;下雨天,我們跑到隊房子裡,央求放馬的老爺子讓我們騎騎馬撒歡;我們還跳到隊房子的炕上翻跟頭,打滾。做豆腐的老頭兒用大煙袋刨我們,邊刨邊罵:“木匠斧子,瓦匠的刀,跑腿子行李,大姑娘的腰,能碰嗎……”。

我們當時不懂,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漸開,明白了,這是農村流傳的“四大嬌”,是不能碰的,想想也是這個理,木匠斧子,瓦匠的刀是手藝人幹活的工具,指望它掙錢呢!“跑腿子”是單身,沒有家,掙的錢都放在行李裡面,更不能去碰,貪嫌疑,可想而知,大姑娘的腰就更不能……

不忘歷史,在曾經走過的歲月總結教訓,才能夠推進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隊房子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已經結束它的使命,消失在新聳立的磚瓦房之中,模糊了人們的記憶。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為改革開放鼓與呼,願社會主人新農村花開四季,萬紫千紅。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我住的村子比較大,分成八個生產隊,從屯西往東數,我家住屯東頭,順理成章是第八生產隊。

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會,召集社員幹活分工,養牛馬,放置車,犁等工具,必須建有一個大院子,蓋一座大房子,老百姓都習慣管這裡叫“隊房子”。我們小隊的隊房子座落在屯東南的一個偏角處,是五間的土坯房,西面的三間是隊部兼豆腐坊,也是“跑腿子”住的地方。東面兩間是倉庫。院子兩側是隊裡的牛圈、馬棚、庫房、糧倉等,院外有一個大谷草跺,堆放在那裡,準備隨時隨地鍘草餵馬用。西面的小裡屋,有一盤土炕,黑黑的炕蓆,油膩膩的汗泥味,炕裡是兩個行李捲。外屋是做豆腐的屋子,一盤大石磨,一匹老瞎馬幾乎天天圍著磨盤轉圈,煙燻的檁子,椽子黝黑髮亮,牆上是淘氣的人畫的啥也不懂亂七八糟圖案。最外屋是一口做豆腐用的特大號鐵鍋,每天早上都冒著熱氣騰騰霧氣。生產隊餵馬的飼養員,做豆腐的豆腐匠總是在這裡忙這忙那,一年又一年。

隊房子,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草房,在那個年代是全隊的政治、文化、新聞、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心,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隊房子是全小隊社員開會的地方,也是隊幹部接待群眾的接待室,飼養員的宿舍,社員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農村的夜晚,空氣裡瀰漫著青草清香伴苦澀的味道,夾雜著土壤溢出來的土腥氣,還有牛馬糞混合著微臭又溫暖的氣息。

“開會了——”,隊長一聲大喊,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從家裡走出來,腳後跟後面是雞鴨鵝狗喧叫的歡送聲。有的人邊走邊剔著牙縫裡的菜筋,有的人歪戴著帽子,叼著菸捲,哼著《二人轉》小調,有的人家男爺們不在家,媳婦抱著孩子扭扭達達地也來了。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有一些吃飯早的人家,先到屋子裡佔個好位置,已經吹上“牛”了:他認識誰誰是城市裡當官的,上幾天和誰喝了酒;那天有一個年輕的媳婦多看了他一眼等等,俏皮話、葷話一起來,大夥兒一陣陣痛快淋漓的大笑,聲浪一波波盪開去,震飛了房簷上的家雀,吹得門口的老牛直叫喚。大家都怕飯吃過了頭,耽誤這一天最放鬆最熱鬧開心一刻。屋子裡到有灰、有土、地也不平乎,炕上還散發著光棍漢的汗泥味,大家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來的上火炕坐,晚到的蹲在炕沿底下,還有袖著手靠在牆上。反正,開會就感覺心裡踏實,來這裡就感覺是舒心。

生產隊長大都沒有多少文化,是大老粗出身。他就是社員心中的“皇上”,都有敬畏之感覺。隊長的好壞,決定一個隊的好壞。煙熏火燎,喧譁聲不斷。隊長站在一塊坯頭上,大嗓門如破鑼:“都他媽的,別吵吵,聽我整幾句……”

大家的吵鬧聲漸漸低了下來,聽隊長磕磕巴巴地講國家形勢,上級的要求,每個人都認認真真。隊長囉嗦完後,大家開始討論隊裡大事小情,記工員和大家對工分,副隊長磨叨著最近的農活安排。一個人講話,偶爾有調皮的人插進幾句玩笑,或者抬一句槓子,馬上引來鬨堂大笑,讓年紀大的人或者隊長罵幾句,馬上打蔫了,低下頭抽菸。在隊房子開會都是大尾巴會,一半說正事,一半瞎胡扯。那陣子,沒有電視,家家戶戶只有小喇叭,除了兩口子親熱的“文化生活”外,就是幹活,吃飯,睡覺,所以開會成為人們的娛樂寄託,隊房子就是娛樂場所。

隊房子也是社員們侃大山,抬槓子,編順口溜的地方。抬槓,是有農村特色的語言娛樂節目,在那文化娛樂貧乏的年代裡,大家尋找快樂互相逗樂。大家在一塊總是先議論國家大事,再議論村裡大事,每個人都急迫地想把自己一天來,在地裡邊幹活邊琢磨出來的想法跟別人交流。雖然,他們對國家形勢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可笑的,經過一次次的錯誤分析,並不影響他們繼續思考的熱情。當時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叫農村裡的“十等人”,就是大家七嘴八舌湊出來的:

“一等人是支書,吃喝嫖賭公家出;二等人是隊長,走走晃晃一過晌;三等人是會計,拔拉算盤把工記。四等人是財糧,花個小錢不商量;五等人車老闆,賣點馬料下飯館;六等人屯不錯,鐮刀鋤頭都不摸;七等人是保管,使啥用啥都方便;八等人飼養員,用個車馬不用言;九等人記工員,隔三差五加一天;十等人老社員,吃苦受累沒個完。”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這些詼諧生動地語言,描畫了當時農村生產隊時期各種人的角色,活靈活現。但是,那年代的人心氣兒都很平和,說是說,幹是幹,很少有耍尖偷懶的,各種角色的農民都各盡其職,各就其位,自覺自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社會風氣非常平穩,象平靜的湖水一樣,微波盪漾。

隊房子,也是我們孩童時期玩耍的天堂。那個高高的大谷草垛,我們在那裡躲貓貓,老隊長經常攆我們,累得他大喘粗氣,我們在遠處大笑;下雨天,我們跑到隊房子裡,央求放馬的老爺子讓我們騎騎馬撒歡;我們還跳到隊房子的炕上翻跟頭,打滾。做豆腐的老頭兒用大煙袋刨我們,邊刨邊罵:“木匠斧子,瓦匠的刀,跑腿子行李,大姑娘的腰,能碰嗎……”。

我們當時不懂,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漸開,明白了,這是農村流傳的“四大嬌”,是不能碰的,想想也是這個理,木匠斧子,瓦匠的刀是手藝人幹活的工具,指望它掙錢呢!“跑腿子”是單身,沒有家,掙的錢都放在行李裡面,更不能去碰,貪嫌疑,可想而知,大姑娘的腰就更不能……

不忘歷史,在曾經走過的歲月總結教訓,才能夠推進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隊房子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已經結束它的使命,消失在新聳立的磚瓦房之中,模糊了人們的記憶。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為改革開放鼓與呼,願社會主人新農村花開四季,萬紫千紅。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我住的村子比較大,分成八個生產隊,從屯西往東數,我家住屯東頭,順理成章是第八生產隊。

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會,召集社員幹活分工,養牛馬,放置車,犁等工具,必須建有一個大院子,蓋一座大房子,老百姓都習慣管這裡叫“隊房子”。我們小隊的隊房子座落在屯東南的一個偏角處,是五間的土坯房,西面的三間是隊部兼豆腐坊,也是“跑腿子”住的地方。東面兩間是倉庫。院子兩側是隊裡的牛圈、馬棚、庫房、糧倉等,院外有一個大谷草跺,堆放在那裡,準備隨時隨地鍘草餵馬用。西面的小裡屋,有一盤土炕,黑黑的炕蓆,油膩膩的汗泥味,炕裡是兩個行李捲。外屋是做豆腐的屋子,一盤大石磨,一匹老瞎馬幾乎天天圍著磨盤轉圈,煙燻的檁子,椽子黝黑髮亮,牆上是淘氣的人畫的啥也不懂亂七八糟圖案。最外屋是一口做豆腐用的特大號鐵鍋,每天早上都冒著熱氣騰騰霧氣。生產隊餵馬的飼養員,做豆腐的豆腐匠總是在這裡忙這忙那,一年又一年。

隊房子,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草房,在那個年代是全隊的政治、文化、新聞、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心,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隊房子是全小隊社員開會的地方,也是隊幹部接待群眾的接待室,飼養員的宿舍,社員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農村的夜晚,空氣裡瀰漫著青草清香伴苦澀的味道,夾雜著土壤溢出來的土腥氣,還有牛馬糞混合著微臭又溫暖的氣息。

“開會了——”,隊長一聲大喊,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從家裡走出來,腳後跟後面是雞鴨鵝狗喧叫的歡送聲。有的人邊走邊剔著牙縫裡的菜筋,有的人歪戴著帽子,叼著菸捲,哼著《二人轉》小調,有的人家男爺們不在家,媳婦抱著孩子扭扭達達地也來了。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有一些吃飯早的人家,先到屋子裡佔個好位置,已經吹上“牛”了:他認識誰誰是城市裡當官的,上幾天和誰喝了酒;那天有一個年輕的媳婦多看了他一眼等等,俏皮話、葷話一起來,大夥兒一陣陣痛快淋漓的大笑,聲浪一波波盪開去,震飛了房簷上的家雀,吹得門口的老牛直叫喚。大家都怕飯吃過了頭,耽誤這一天最放鬆最熱鬧開心一刻。屋子裡到有灰、有土、地也不平乎,炕上還散發著光棍漢的汗泥味,大家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來的上火炕坐,晚到的蹲在炕沿底下,還有袖著手靠在牆上。反正,開會就感覺心裡踏實,來這裡就感覺是舒心。

生產隊長大都沒有多少文化,是大老粗出身。他就是社員心中的“皇上”,都有敬畏之感覺。隊長的好壞,決定一個隊的好壞。煙熏火燎,喧譁聲不斷。隊長站在一塊坯頭上,大嗓門如破鑼:“都他媽的,別吵吵,聽我整幾句……”

大家的吵鬧聲漸漸低了下來,聽隊長磕磕巴巴地講國家形勢,上級的要求,每個人都認認真真。隊長囉嗦完後,大家開始討論隊裡大事小情,記工員和大家對工分,副隊長磨叨著最近的農活安排。一個人講話,偶爾有調皮的人插進幾句玩笑,或者抬一句槓子,馬上引來鬨堂大笑,讓年紀大的人或者隊長罵幾句,馬上打蔫了,低下頭抽菸。在隊房子開會都是大尾巴會,一半說正事,一半瞎胡扯。那陣子,沒有電視,家家戶戶只有小喇叭,除了兩口子親熱的“文化生活”外,就是幹活,吃飯,睡覺,所以開會成為人們的娛樂寄託,隊房子就是娛樂場所。

隊房子也是社員們侃大山,抬槓子,編順口溜的地方。抬槓,是有農村特色的語言娛樂節目,在那文化娛樂貧乏的年代裡,大家尋找快樂互相逗樂。大家在一塊總是先議論國家大事,再議論村裡大事,每個人都急迫地想把自己一天來,在地裡邊幹活邊琢磨出來的想法跟別人交流。雖然,他們對國家形勢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可笑的,經過一次次的錯誤分析,並不影響他們繼續思考的熱情。當時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叫農村裡的“十等人”,就是大家七嘴八舌湊出來的:

“一等人是支書,吃喝嫖賭公家出;二等人是隊長,走走晃晃一過晌;三等人是會計,拔拉算盤把工記。四等人是財糧,花個小錢不商量;五等人車老闆,賣點馬料下飯館;六等人屯不錯,鐮刀鋤頭都不摸;七等人是保管,使啥用啥都方便;八等人飼養員,用個車馬不用言;九等人記工員,隔三差五加一天;十等人老社員,吃苦受累沒個完。”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這些詼諧生動地語言,描畫了當時農村生產隊時期各種人的角色,活靈活現。但是,那年代的人心氣兒都很平和,說是說,幹是幹,很少有耍尖偷懶的,各種角色的農民都各盡其職,各就其位,自覺自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社會風氣非常平穩,象平靜的湖水一樣,微波盪漾。

隊房子,也是我們孩童時期玩耍的天堂。那個高高的大谷草垛,我們在那裡躲貓貓,老隊長經常攆我們,累得他大喘粗氣,我們在遠處大笑;下雨天,我們跑到隊房子裡,央求放馬的老爺子讓我們騎騎馬撒歡;我們還跳到隊房子的炕上翻跟頭,打滾。做豆腐的老頭兒用大煙袋刨我們,邊刨邊罵:“木匠斧子,瓦匠的刀,跑腿子行李,大姑娘的腰,能碰嗎……”。

我們當時不懂,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漸開,明白了,這是農村流傳的“四大嬌”,是不能碰的,想想也是這個理,木匠斧子,瓦匠的刀是手藝人幹活的工具,指望它掙錢呢!“跑腿子”是單身,沒有家,掙的錢都放在行李裡面,更不能去碰,貪嫌疑,可想而知,大姑娘的腰就更不能……

不忘歷史,在曾經走過的歲月總結教訓,才能夠推進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隊房子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已經結束它的使命,消失在新聳立的磚瓦房之中,模糊了人們的記憶。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為改革開放鼓與呼,願社會主人新農村花開四季,萬紫千紅。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生產隊,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的一種組織形式,它存在時間時間為1958年到1984年。它在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改革開放後,生產隊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幾十年過去了,新歲月的翻天覆地變化,漸漸地熨平過往記憶的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隊房子”的情形,在童真腦海屏幕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藤兒越長瓜越甜,藤兒越肥瓜越大。”這首節奏明快,輕鬆愉快的歌曲,在那個年代經常唱響在生產隊的院裡,響在鄉間的小路上,響在車老闆甩在天空紅櫻鞭的鞭梢上。

現在的青年人對於“隊房子”這個詞,似乎是上古時代的傳說,有些神祕感。但是,對於經過那個時代人來說,它是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畫卷上有人物,有故事,有農民說不盡的酸甜苦辣。

隊房子,就是生產隊的辦公室,一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每天勞動集中的地方。這裡每天都傳播著最新的消息,每天都連接著每個家庭的喜怒哀樂。它是這些人家的心臟,一時一刻在跳動著,同全國的心跳是一個節拍。像晚上北斗星和白天太陽一樣誘惑著人,指引著人。它在我們孩童心目中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凌霄寶殿,神祕且神奇。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我住的村子比較大,分成八個生產隊,從屯西往東數,我家住屯東頭,順理成章是第八生產隊。

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會,召集社員幹活分工,養牛馬,放置車,犁等工具,必須建有一個大院子,蓋一座大房子,老百姓都習慣管這裡叫“隊房子”。我們小隊的隊房子座落在屯東南的一個偏角處,是五間的土坯房,西面的三間是隊部兼豆腐坊,也是“跑腿子”住的地方。東面兩間是倉庫。院子兩側是隊裡的牛圈、馬棚、庫房、糧倉等,院外有一個大谷草跺,堆放在那裡,準備隨時隨地鍘草餵馬用。西面的小裡屋,有一盤土炕,黑黑的炕蓆,油膩膩的汗泥味,炕裡是兩個行李捲。外屋是做豆腐的屋子,一盤大石磨,一匹老瞎馬幾乎天天圍著磨盤轉圈,煙燻的檁子,椽子黝黑髮亮,牆上是淘氣的人畫的啥也不懂亂七八糟圖案。最外屋是一口做豆腐用的特大號鐵鍋,每天早上都冒著熱氣騰騰霧氣。生產隊餵馬的飼養員,做豆腐的豆腐匠總是在這裡忙這忙那,一年又一年。

隊房子,雖然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草房,在那個年代是全隊的政治、文化、新聞、日常生產生活的活動中心,相當於美國的白宮。

隊房子是全小隊社員開會的地方,也是隊幹部接待群眾的接待室,飼養員的宿舍,社員們談天說地的地方。

農村的夜晚,空氣裡瀰漫著青草清香伴苦澀的味道,夾雜著土壤溢出來的土腥氣,還有牛馬糞混合著微臭又溫暖的氣息。

“開會了——”,隊長一聲大喊,社員們就三三兩兩地從家裡走出來,腳後跟後面是雞鴨鵝狗喧叫的歡送聲。有的人邊走邊剔著牙縫裡的菜筋,有的人歪戴著帽子,叼著菸捲,哼著《二人轉》小調,有的人家男爺們不在家,媳婦抱著孩子扭扭達達地也來了。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有一些吃飯早的人家,先到屋子裡佔個好位置,已經吹上“牛”了:他認識誰誰是城市裡當官的,上幾天和誰喝了酒;那天有一個年輕的媳婦多看了他一眼等等,俏皮話、葷話一起來,大夥兒一陣陣痛快淋漓的大笑,聲浪一波波盪開去,震飛了房簷上的家雀,吹得門口的老牛直叫喚。大家都怕飯吃過了頭,耽誤這一天最放鬆最熱鬧開心一刻。屋子裡到有灰、有土、地也不平乎,炕上還散發著光棍漢的汗泥味,大家習慣了這樣的環境,早來的上火炕坐,晚到的蹲在炕沿底下,還有袖著手靠在牆上。反正,開會就感覺心裡踏實,來這裡就感覺是舒心。

生產隊長大都沒有多少文化,是大老粗出身。他就是社員心中的“皇上”,都有敬畏之感覺。隊長的好壞,決定一個隊的好壞。煙熏火燎,喧譁聲不斷。隊長站在一塊坯頭上,大嗓門如破鑼:“都他媽的,別吵吵,聽我整幾句……”

大家的吵鬧聲漸漸低了下來,聽隊長磕磕巴巴地講國家形勢,上級的要求,每個人都認認真真。隊長囉嗦完後,大家開始討論隊裡大事小情,記工員和大家對工分,副隊長磨叨著最近的農活安排。一個人講話,偶爾有調皮的人插進幾句玩笑,或者抬一句槓子,馬上引來鬨堂大笑,讓年紀大的人或者隊長罵幾句,馬上打蔫了,低下頭抽菸。在隊房子開會都是大尾巴會,一半說正事,一半瞎胡扯。那陣子,沒有電視,家家戶戶只有小喇叭,除了兩口子親熱的“文化生活”外,就是幹活,吃飯,睡覺,所以開會成為人們的娛樂寄託,隊房子就是娛樂場所。

隊房子也是社員們侃大山,抬槓子,編順口溜的地方。抬槓,是有農村特色的語言娛樂節目,在那文化娛樂貧乏的年代裡,大家尋找快樂互相逗樂。大家在一塊總是先議論國家大事,再議論村裡大事,每個人都急迫地想把自己一天來,在地裡邊幹活邊琢磨出來的想法跟別人交流。雖然,他們對國家形勢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是可笑的,經過一次次的錯誤分析,並不影響他們繼續思考的熱情。當時流傳很廣的順口溜,叫農村裡的“十等人”,就是大家七嘴八舌湊出來的:

“一等人是支書,吃喝嫖賭公家出;二等人是隊長,走走晃晃一過晌;三等人是會計,拔拉算盤把工記。四等人是財糧,花個小錢不商量;五等人車老闆,賣點馬料下飯館;六等人屯不錯,鐮刀鋤頭都不摸;七等人是保管,使啥用啥都方便;八等人飼養員,用個車馬不用言;九等人記工員,隔三差五加一天;十等人老社員,吃苦受累沒個完。”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這些詼諧生動地語言,描畫了當時農村生產隊時期各種人的角色,活靈活現。但是,那年代的人心氣兒都很平和,說是說,幹是幹,很少有耍尖偷懶的,各種角色的農民都各盡其職,各就其位,自覺自願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社會風氣非常平穩,象平靜的湖水一樣,微波盪漾。

隊房子,也是我們孩童時期玩耍的天堂。那個高高的大谷草垛,我們在那裡躲貓貓,老隊長經常攆我們,累得他大喘粗氣,我們在遠處大笑;下雨天,我們跑到隊房子裡,央求放馬的老爺子讓我們騎騎馬撒歡;我們還跳到隊房子的炕上翻跟頭,打滾。做豆腐的老頭兒用大煙袋刨我們,邊刨邊罵:“木匠斧子,瓦匠的刀,跑腿子行李,大姑娘的腰,能碰嗎……”。

我們當時不懂,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漸開,明白了,這是農村流傳的“四大嬌”,是不能碰的,想想也是這個理,木匠斧子,瓦匠的刀是手藝人幹活的工具,指望它掙錢呢!“跑腿子”是單身,沒有家,掙的錢都放在行李裡面,更不能去碰,貪嫌疑,可想而知,大姑娘的腰就更不能……

不忘歷史,在曾經走過的歲月總結教訓,才能夠推進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隊房子隨著生產方式的轉變,已經結束它的使命,消失在新聳立的磚瓦房之中,模糊了人們的記憶。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為改革開放鼓與呼,願社會主人新農村花開四季,萬紫千紅。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鄉情散文:生產隊的“隊房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