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寧都蕭氏“三公祠”

 在江西寧都縣肖田鄉朗際村,有建於明清時代的蕭氏“三公祠”、進士牌坊、蕭氏祖屋等眾多古建築,朗際村的興起,與蕭氏家族密不可分,至今,蕭氏一族的故事仍在村裡代代流傳。

江西寧都蕭氏“三公祠”

遠望蕭氏“三公祠”

來到朗際村時,大家會看到一塊“村情簡介”碑,根據碑文所述,朗際村有200餘名村民,全村以蕭姓為主,村子始建於唐朝末年,屬於千年古村,至今仍有眾多保存完整的古建築。朗際人傑地靈,歷代都有鄉賢官宦。村民們說,曾經的“蕭”如今已被寫成“肖”,因此,他們稱呼祖先仍用“蕭”姓,自己則寫作“肖”姓。

來到蕭氏祠堂,翻開蕭氏家譜。通過家譜記載,尋到了蕭氏在肖田鄉的興起過程。根據記載,北宋太宗年間進士蕭採明曾任寧都州同。其間,其次子蕭雲端辭去官職,隨父到寧都。蕭雲端“愛茲(寧都)風土饒盛”,便來到寧都清泰鄉定居,並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命名為蕭坊(今肖坊),後來蕭氏愈加興旺,遂有蕭田鄉(今肖田鄉)。

江西寧都蕭氏“三公祠”

紀念明代進士蕭敏的淳仁公祠。

說起自己的祖先,蕭集德津津樂道。比如明代進士蕭敏,至今村中仍有為他建的進士牌坊和淳仁公祠等古建築。蕭敏一生為政清廉,為時人稱頌。蕭集德說,蕭敏一生都在地方任職,據說皇帝曾想召他進京當官,但他沒去。聽村裡老人提起,蕭敏不進京任職的原因還有個傳說。據說他在浙江當縣令時,有個朝廷大官員的兒子在其任職地胡作非為,被蕭敏依律處死。為防那個朝廷大官員報復,在皇帝召他進京任職時,便拒絕了。還有一說是,他已經應召進京了,結果在進京路上休息時,聽到一農婦在呼喚自家的家畜迴圈,卻總叫不應,便罵道:“該死的哦,有頭去沒時回。”蕭敏聽到這話,覺得進京任職恐有不好的事發生,便上書皇帝,請求仍在地方任職。傳說的背後,是後人對他堅持公正為官的敬佩。蕭敏逝後,仍葬回肖田。蕭敏還擔心別人寫墓誌時誇大自己生平所為,那樣“非其志也”,自己寫了墓誌,如實又簡單地敘述了生平。

可惜後來蕭敏的墓葬被盜,聽說盜墓賊從中發現了金制餐具等隨葬品。“寧都蕭氏一族曾經很富裕,據說古代鼎盛時期,蕭氏族人在寧都建有108間的大屋。”蕭集德如是說。

朗際村除了蕭敏等人,還有蕭立之、蕭士贇父子,同樣是令村民自豪的祖先。這父子倆都是詩人。蕭立之為南宋進士,自號冰崖,著有《冰崖詩集》。南宋危急時,他曾參與保衛南宋的戰爭。南宋滅亡後,他隱居鄉里。如今,朗際村為紀念他,建了立之亭。其子蕭士贇不僅是詩人,還是元代文學評論家,他如今仍流傳下來的有《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一書。

蕭集德說,蕭氏一直重視教育,所以村裡讀書風氣濃厚。2018年村裡有4名學生參加高考,均考上了大學,其中3名學生都是蕭氏後人。當然,蕭氏的家風不僅體現在重視教育上,還有為人處事。從小,老一輩的人就教導他和其他孩子為人要淳樸、踏實,這是他們代代相傳的家訓之一。在蕭氏的老屋上面各自掛著不同的蕭氏家訓牌,如“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當筆者離開時,只見幾個孩子笑著跑到村情簡介碑前,念著自己認識的字。或許年紀尚小的他們還不懂蕭氏的傳承,但掛在村裡的蕭氏家訓,會日日伴隨他們成長,在他們一字一句的朗讀聲中,在長輩們的教導聲中,慢慢刻在心上。重視教育,不忘家訓,這也是蕭氏能興旺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江西寧都蕭氏“三公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