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市場格局生變:國資或將成為光伏電站投資主要玩家

(原標題:光伏市場格局生變 國資企業或將成為光伏電站投資主要玩家)

過去幾年,國有資本入局光伏行業的案例並不鮮見,不過多表現在投資光伏項目上,尤其在國內重大項目招投標中。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開展三批光伏領跑者項目(獎勵指標未計),共計13GW,從競標結果看國有企業的陣容逐漸加大,並且整體中標量規模已經由最初的60%提升至80%左右,國企越來越佔據優勢地位。

國資入主光伏企業或直接殺入行業,已成為近幾年光伏資本市場的一種常態。手握資本、資源的國有企業,在繞過光伏行業發展初期的艱難後,開始用資本換技術,用資源換市場。

一個月前,一則華能集團擬收購協鑫新能源51%股權的消息,就引發了國資接盤的大討論。但在部分業內專家看來,這僅僅是光伏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經濟現象,也符合國有企業能源結構轉型的需求。同時,在光伏電站投資領域,未來隨著更多玩家入場,投資格局也將進一步重塑。

5月16日,興業太陽能與水發集團(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簽署股權認購協議,為期四個月之久的興業太陽能股權認購事宜塵埃落定,國資背景的水發能源強勢入駐。

近年來,隨著我國光伏行業的火熱發展,此前零星進場的國有資本開始加大規模湧入。特別是在去年531光伏新政後,國有資本對光伏行業進行了持續性的抄底進場。邁入2019年,國資進場光伏行業的勢頭仍舊不減。

國有資本頻繁入場光伏市場

隨著5月30日,2019年光伏管理政策正式出臺,光伏行業日趨轉暖。近日,媒體頻繁傳出國有資本入場的重磅消息。

6月5日,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的鐵塔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註冊資本為50億元。

除了鐵塔公司,近期國有資本在光伏行業頻頻發力,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已經有多家國企入資控股民營光伏企業或成立能源公司。

1、6月9日中國鐵塔成立能源公司,進軍光伏風電儲能領域;

2、6月4日華能集團收購協鑫新能源51%的股份;

3、5月16日水發集團收購興業太陽能66.92%股份;

4、中電光伏獲得兩家在大型國企數十億元的聯合注資;

5、英利的債務重組將進入實施階段。

眾所周知,民營資本在光伏行業長期占主導地位,最近國家隊開始陸續入場,這其中似乎意味深長。

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開展三批光伏領跑者項目(獎勵指標未計),共計13GW,從競標結果看國有企業的陣容逐漸加大,並且整體中標量規模已經由最初的60%提升至80%左右,國企越來越佔據優勢地位

相比之下,民營企業一手打下了光伏行業這片“江山”,在整個產業鏈上中下游也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在資金、規模和資源等方面卻不及國企。如今,隨著光伏成本降低、裝機規模逐漸增大,國有資本加速進軍產業下游的跡象愈加明顯。

6月4日晚間,保利協鑫及協鑫新能源聯合公告稱,保利協鑫全資子公司——傑泰環球有限公司與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中國華能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意向協議,擬出售協鑫新能源約97.3億股股份,相當於其股本的約51%。這意味著協鑫新能源或易主華能集團,同時後者也將成為全球第二大光伏電站投資商。

緊隨其後,興業太陽能6月5日公告,稱其大股東將變更為水發集團(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66.92%,而後者隸屬於水發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是山東省屬國企水發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孫公司。

對於國資收購之舉,一位光伏行業人士告訴記者,與以往投資項目不同,國企開始直接收購現成的項目,投資邏輯明顯變了。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會形成“國進民退”之勢?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此並不認同。“還談不上‘國進民退’,目前並沒有形成較大比例。”他進一步解釋,“歷經去年‘531政策’,到現在無補貼時代的到來,民營企業生存壓力大,行業已進入新一輪洗牌期。相比破產,被收購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生存路徑,央企此時介入在時間和價格上也更佔優勢。”

能源國企加緊佈局新能源,提高清潔能源裝機佔比

記者統計最新資料發現,新五大發電集團清潔能源裝機佔比均有所提升。截至2018年,國家電投集團仍舊保持首位,佔總裝機比例為48.92%;華電集團次之,清潔能源裝機佔39.78%,同比提高0.7%;華能集團清潔能源裝機5858萬千瓦,比重達到33.18%;在大唐集團發電總裝機中,清潔能源佔26.55%;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裝機5836萬千瓦,佔比達24.48%。

今年上半年,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於多個場合表明立場,要著力提高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比重,集團在優化發展煤電基礎上,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大對新能源投資。

此外,今年兩會期間,時任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凌文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集團會騰出來資本金向新領域轉型,不會死抱著煤炭,把新的增量放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上。他還建議,能源系統從以煤為主逐步向煤、油氣、非化石能源多元驅動轉變。同時,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董事長王會生公開表示,國投在能源領域未來的投資方向是新能源,煤炭投資已全部退出,並且國投在國內不再投資火電廠。

值得注意的是,7月2日,曾頻傳放棄新能源業務的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再次成立中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高調宣佈重返新能源開發與運營領域。

玩家更加多元化

不僅僅是能源國企更加青睞新能源,進入平價時代後還會有更多電站投資主體湧入光伏市場。

《2019中國光伏電站資產交易白皮書》顯示,進入平價時期,投機性開發商進入光伏裝機市場的門檻被大幅提高,存量的優質電站資產瞬間升值,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融資產品。

眾所周知,在光伏行業,“EPC+產品”是光伏組件、電池和逆變器光伏企業常見的業務延伸模式,像協鑫、晶科、隆基、通威和陽光電源等龍頭企業都持有一定的電站資源。那麼,對於資金敏感性強的電站重資產市場,這些光伏民營企業是否會收縮電站投資觸角,逐漸迴歸製造商角色?

記者注意到,從今年上半年出爐的平價項目申請名單和部分平價項目中標結果來看,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項目規模佔比可以說平分秋色,協鑫、晶科、天合、陽光電源、通威和特變電工等悉數在列,絲毫沒有放棄這塊市場的跡象。

協鑫新能源相關負責人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光伏龍頭企業與國有資本聯合開發和運營電站會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通威集團相關負責人對這種合作趨勢也表示認同。在他看來,光伏電站重資產的特徵對現金流形成巨大壓力,而國家資本實力雄厚,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相比之下,民營企業技術優勢明顯,在電站建設、運維方面成績突出,不僅建設成本達到全行業最低,而且電站質量高,運維手段先進。

我國光伏行業是為數不多的民營企業作為主力的行業。最為活躍、創新和市場競爭最為敏感的民營企業,一手開拓了中國光伏行業的火熱局面。國資的進入,是否會使光伏行業轉向注重資本運作,從而固化行業發展活力,也一直在討論之中。

光伏行業的新“國進民退”,絕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樣平靜。在最為簡單的抄底進場背後,有著各方利益訴求、發展戰略調整的大博弈在暗流湧動。中國光伏行業的發展前景之美,已得到各方的追逐和認可,如何做的更美,則需要國資、民企攜手共謀。

來源:中國經營報 華夏能源網等媒體整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OFweek太陽能光伏,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聯繫電話 010-56002763,郵箱 [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