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五代

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劉濞為吳王,都廣陵,設海陵倉於今泰州,黃橋因倉而取名永豐裡。

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置海陵縣,永豐裡屬海陵縣。

三國時曹操盡移濱江民,廢海陵縣,此處成隙地,吳孫權聽呂岱議乘機移民居住,此地為吳所統。至晉武帝一統天下,於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為海陵縣。

唐末戰亂,黃橋彷彿桃花源,因有昭宗乾寧四年(897年)王建殺東川節度使顧慈,顧妻攜子顧昕避居永豐裡事。顧孝子的故事在黃橋家喻戶曉,宋顧孝子墓碑、碑亭,為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泰興知縣段尚繡立。2000年於黃橋公園內重建顧孝子碑亭。

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析泰州南五鄉置泰興縣,黃橋在縣之太平鄉境內。

業宋元時期

宋真宗朝,黃橋已成大集,經濟繁榮,宗教文化發達。鹹平二年(999年)建有文昌宮、祖師、關帝、東嶽、城隍等廟宇。

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建福慧寺(東寺廟)。

慶曆元年(1041年)建定慧寺(西寺廟)。

神宗熙寧年間(1075年左右),永豐裡升為永豐鎮,為黃橋建鎮之始。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飛任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部將牛皋駐紮黃橋,現有牛皋洗馬池、藏兵洞(武器庫)牛皋旗杆等遺址、遺物。黃橋望族何氏於宋室南渡時避居黃橋,以耕犢為業。

元末明初,永豐鎮改名為黃橋鎮(《明史▪地理志》)。

明清時期

明洪武初,改永豐鎮為黃橋鎮,設巡檢司。泰興縣令呂秉直建黃橋巡檢司衙門於黃橋西街,專任捕盜、防務、緝私鹽、課稅等務。

嘉靖年間,黃橋成防倭要地,鳳陽巡撫李遂為防止倭寇經黃橋逼瓜、儀,侵犯南部,阻斷糧道,命衛指揮王復乾鎮守泰興、黃橋。

嘉靖三十八年(159年)倭兵突奔如皋,駐黃橋千戶王良領兵與寇半途遭遇,殺死倭寇14人,王良父子及把總趙世勳、韓胤等陣亡,里人“卜鎮西二十八畝地命工構堂塑像”(何慄《忠義祠碑記略》)以祀之。

明代黃橋地區的行政區劃記載,當時泰興縣劃分為4個鄉:東北部為太平鄉,西北部為順德鄉,東南部為保全鄉,西南部為依仁鄉。鄉以下設都都以下為裡,按明制,110戶為一里。其時,黃橋為太平鄉—都永豐裡。

明代黃橋文風昌盛,自弘治十五年(1502年)至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的95年間,單何氏一門就出了4名進士、10名舉人、83名秀才,他姓舉人3名、秀才16人。黃橋除建有社學、義學外,尚有私塾若干處。今黃橋尚存規模較大的明代建築四處:1、何御史府;2、何氏宗祠;3、餘氏住宅;4、蔡氏住宅。

明代,農業仍是黃橋經濟主流,有時人周崇儒《八景詩次謝侯韻·豐裡春雲》一首為證:“紫氣東南浮,鬱郁出煙嶼,歲旱方蟲蟲,望爾作霖雨。”鎮南建有官家“預備倉”,西寺旁建有“社倉”。

清康熙朝,黃橋已成巨鎮。

雍正十三年裁革裡甲,全縣分為四轄,黃橋稱“黃轄”,轄內自然村逾150個。乾隆二年“右哨把總自凌家港調駐黃橋”,“今制黃橋汛右哨把總一名協防”,黃橋已成汛防要地。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革裡甲,鄉都之名不甚顯著,群以巡檢所治之區域別之,泰興縣分為捕轄、黃轄、口轄、印轄。其中黃轄地域:東接如皋縣,北連泰州,西臨口轄,以境內吳家垡、張梧桐謝家蕩、盧家蕩、肖家利、野廟口、官溝與口轄為界;南至印轄,以境內王家垡、七姓莊、珊瑚莊、八甲莊、八角井、太平莊、鹽泥廠、仇家巷、王家莊、殷家莊、鶴腳灣、張家營與印轄為界。巡檢司署駐黃橋。

著名宰相劉墉任江蘇視學時,曾巡視泰興,今黃橋有其書法竹刻抱柱一副。

清制,於黃橋徵豬稅,豬肉醃臘運銷廣東、香港、新加坡等地,黃橋火腿與金華火腿齊名,稱為“北腿”。釀酒業自宋時即為地方政府稅收主要來源,清代黃橋所產酒多銷往滬、杭等地。榨油業也很發達,1899年廣東人何逢生在黃橋開設花生油廠,產品銷往廣東和南洋各地;王利興、李永興等油坊所產豆油銷往江南各地。黃橋已成為蘇北農產品銷往江南的集散地,“四方人士,商販歸往、雲集蟻附”,儼然江北“一大區會”。

咸豐年間,黃橋冶鑄技術已有相當水平,今有咸豐八年黃橋何公太冶坊所鑄鐵鐘一口存世。

里人捐資建張王、蝗神、大聖、藥師、龍王、觀音等庵廟及養濟院、育嬰院、粥局、義莊、水龍局、太平缸等慈善場所和公共設施。拱辰、直來、黃橋等橋樑,多為里人和黃橋巡檢、把總捐資修建。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丁氏綠野堂募資在純陽宮創辦“私立崇實小學”(今黃橋小學前身)為黃橋創新式學堂之始,丁西林、韓士元、章力揮均曾在該校就讀。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黃橋設郵政代辦所。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十年內戰時期

民國元年,泰興分為11個市,撤鎮改稱“黃橋市”。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舉行閱兵式,里人朱履先任閱兵式總指揮。

1912年,里人丁文江編寫我國第一本《動物學》教科書。

1913年,丁文江創“地質研究所”於北京。該所學生後來大多成為我國地質事業的骨幹,為我國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丁文江被後人尊為“中國現代地質學之父”。

1922年,黃橋成立與縣城同級的商會,報經民國政府農商部批准註冊。

1922年,黃家磷、丁哲愚等合資創辦耀黃電燈公司。

1922年,李永興油坊首用機器榨油。至1924年,機器油坊多達13家,日耗大豆200石,年耗花生20萬石,花生油“亦遠銷廣東、香港等處”。

1924年,黃橋僅火腿就銷售10餘萬隻,遠銷廣東、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地。

其時,黃橋計有錢莊5家,典當2家,豬行近20家,油坊20餘家,酒行10餘家,糧行90餘家,菜館20餘家,浴室4家,旅社、客棧近百家,燒餅店60餘家。其它行業難以勝計,區會格局更為擴大,因有“泰興一城不如黃橋一鎮”之說。

1924年“火燒震東市”。震東市(今橫巷政權掌握在黃姓八大家手中。1924年正月,八大家出佈告強徵“豬子捐”,農民不堪負擔,餘家莊村民餘學先(人稱餘道人)帶領108莊農民吃齊心酒抗徵“豬子捐”。在與地主武裝及縣警察發生衝突中,農民死傷10多人,餘學先被捕。餘大化帶領農民圍住黃家營救餘學先未果,便放火燒了黃家房屋。2月12日,餘道人遭殺害,“豬子捐”被取消。解放後《火燒震東市》紀實文學及連環畫出版,後改編為同名京劇上演。

1924年,韓士元、何季甫、何季生、嚴則昭、丁廷楣、丁廷標創辦“私立黃橋初級中學”。

1925年5月,在廣東參加過彭湃發動的農民運動的中共黨員沈毅再次來到黃橋,以辦“中和小學”作掩護,以賣筆墨為名在農村發展黨組織。

1928年初,中共泰興縣委成立,沈毅任書記。4月,江蘇省農委書記王若飛至如皋傳達中央指示,決定如、泰兩縣同時發動“五一暴動”。4月30日,沈毅在刁家網召開暴動誓師大會,先攻下古溪公安局,後向龔家垛、分界進發,地主聞風而逃,家產被農民抄沒。5月1日,暴動隊伍分東西兩路進軍,會師錢家蕩,隊伍達2萬人。2日,沈毅率4000多人往震東市餘道人墓前開追悼會,提出“打倒國民黨政府”“一切權力歸農會”等革命口號。暴動隊伍攻往泰興城時,遭到如、泰兩縣軍警鎮壓,犧牲很大,縣委決定轉移骨幹,埋藏武器,伺機再起。“五一暴動”失敗了,但留下了革命火種。

1929年,改黃橋市為泰興第四區,轄整潔、廉恥、簡樸、禮義、古溪五個鎮,溪北、分界、長生、諸葛等24鄉,區公所駐黃橋。

1932年,韓磬山、丁希朋創辦利民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購美國造24座客車4輛,7人座汽車8輛,行駛於口黃、城黃、季黃線上,車站設於西門橋外顧孝子墓西。

1933年,丁文江與翁文灝、曾世英合編了我國第一部用等高線和分層設色法繪製的《中華民國新地圖》,被國內外稱為“丁氏地圖”,被譽為“中國圖學界一部空前未有的鉅著”。

1933年夏,丁文江參加在華盛頓召開的第十六次國際地質大會。

1934年秋,丁文江聘請中央農業推廣委員會職員楊懋青來黃橋柳家莊丁氏義莊田內辦實驗農場,實驗推廣金大2905和美國白皮小麥等,產量比當地小麥高出5%以上,還引進西紅柿、蘿蔔、捲心菜等蔬菜良種和波蘭豬、約克夏豬、來克亨雞、安哥拉長毛兔等禽畜良種。請獸醫楊紀青來黃橋傳授獸醫知識。

1936年1月,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我國現代地質學之父丁文江先生在湖南勘礦時不幸病逝,葬於嶽麓山,北大、清華兩校校長親往送葬,蔡元培等撰文悼念,一些國外報紙也撰文紀念,中國地質學會出專刊紀念。

抗日戰爭時期

1940年7月,新四軍攻克黃橋,8月陳毅進黃橋,建立“泰興縣抗日民主政府”,宣傳中共抗日主張,廣泛開展統戰工作,得到了蘇中士紳韓紫石、朱履先等的擁護,巧妙利用敵人內部矛盾,使地方武裝保持中立。10月,新四軍七千健兒打敗了韓德勤三萬來犯之敵,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創造了我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黃橋決戰的勝利莫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基礎,打開了蘇北抗日新局面。10月,“中國的保爾”吳運鐸隨軍進駐黃橋,設新四軍修械所於東寺廟佛殿。

1941年1月11日,日軍加藤部隊大杉部乘新四軍主力北上之隙侵佔黃橋,中共泰興縣委、縣政府移駐農村,黃橋淪陷。

2月,偽軍進駐黃橋。偽師長丁聚堂採用懷柔”手段,成立偕行社(娛樂場所於何家祠堂,並請朱履先出山。朱履先得陳毅指示,打入敵內部,出任偕行社副社長,陳毅派鄭平住朱家,隨時向地下黨組織傳送情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28日,陳玉生司令領導的三分區主力攻打黃橋,日寇夜逃。29日黃橋光復,30日成立中共黃橋市委、市政府,分屬蘇中第三地委及第三專員公署領導。12月,仍歸泰興縣領導。

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1月22日,縣政府在黃橋舉行公審大會,處決偽師長蔡鑫元。7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18日國民黨軍進佔黃橋,中共黃橋市政府轉入農村。1月,解放軍戰略北撤,黃橋成國統區,國民黨成立“第一綏靖區黃橋綏靖實驗區”,加強保甲制,成立“青年工作隊”、“人民服務隊”,還鄉團在附近農村進行階級報復,逼迫新四軍未撤人員自首。為軍事需要,在小莊建飛機場。

1949年1月3日,華東野戰軍解放黃橋,成立了軍管會。同時,泰縣縣政府和黃橋市政府遷入黃橋,地點在米巷丁萬昌。6月,泰縣縣政府遷出,黃橋市劃歸泰興縣管轄;7月,撤黃橋市改為黃橋區,轄解放、團結、勝利、民主四鎮,西洋、江堡、西安、太平、三裡、浩堡、焦莊、金堡八個鄉。

1947年,為適應對敵鬥爭的環境,經上級批准,自天星橋向東經泰興城至黃橋,自黃橋向北經蔣垛至姜埝,自姜埝向西經塘灣至泰州,自泰州南經口岸至天星橋這一範圍之內,臨時劃為泰興縣轄地。全轄地分為14個區:城區、城東區、溪橋區、梯青區、新街區、宣堡區、口岸區、大泗區、塘灣區、泰城區、張甸區、蔣西區、姜南區、蔣垛區,共轄480個行政村。

1948年,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撤銷泰城區、塘灣區,增設泰塘區、城西區、姜埝區,計15個區,共轄290個鄉鎮。

1949年1月24日,泰興縣城解放。7月,全縣設12個區、1個辦事處,共轄239個鄉鎮。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51年,黃橋大豐油廠職工謝輝被評為蘇北勞動模範。1954年、195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952年夏,何韓莊何永樂試辦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5戶農民入社,計102人,18156畝田。1956年,何韓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隊長何永樂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出席全國農業模範會議。

1957年11月29日,國務院第63次會議通過,設立黃橋縣。後因故未予實施。

1958年底,陳毅為《黃橋大眾》報題寫報頭。

1980年10月3日,黃橋戰役紀念館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是日對外開放。

1980年10月4日,召開黃橋戰役勝利40週年紀念大會,新四軍老戰士、原副省長管文蔚到會講話。

1982年,在黃橋附近探得大型二氧化碳氣田,蘊藏量達1000億立方米,純度99%,為全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氣田。

1983年,新四軍老戰士、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視察黃橋鎮並題詞。

1984年4月18日,粟裕同志部分骨灰由其夫人楚青護送至黃橋,撒於公園內黃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東側。

1984年11月18日,新四軍老戰士、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姬鵬飛和費孝通、陳昊蘇、粟戎生等來黃橋戰役紀念館參觀,姬鵬飛題詞“發揚革命精神,加速四化建設”。

1987年4月13日,泰興政協召開紀念丁文江誕辰100週年報告會,出版紀念專輯。

1988年5月,新四軍老戰士、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來黃橋視察並題詞。

1994年4月,三裡鄉並人黃橋鎮,轄鎮8個居委會、33個村民委員會。轄區40平方公里,人口近5萬。

196年5月,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同志來黃橋視察。

2000年3月,橫巷鄉併入黃橋鎮,鎮轄9個居民委員會、50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7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9.8萬,老鎮區人口3.3萬。

2000年,被授予江蘇省先進小城鎮。

2001年,被中央文明辦、中宣部等六部委選為“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

2001年,撤併村組,行政村委會精簡為23個。

2005年,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被入選“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

2010年4月,原溪橋、劉陳、黃橋合併為新黃橋鎮全鎮下轄12個居委會、55個村委會。轄區總面積175.95平方公里,人口19.16萬人。

2010年10月,江蘇省將黃橋列入強鎮擴權試點鎮黃橋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編輯:唐婉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