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寧:從一窮二白農業縣到高端製造集聚區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為充分展示共和國70年來的偉大曆程和寶貴經驗,生動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變革和成就,人民網推出“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專題,通過記者的一線調研採訪,挖掘報道新時代各地區各部門蹄疾步穩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成效和經驗做法,營造共慶祖國華誕、共享偉大榮光、共鑄復興偉業的濃厚氛圍。今天,我們推出聚焦南京市江寧區持續做優做強高端製造業的蹲點調研報道。

40年,地區生產總值由1.9億元增加到2164億元,增長超千倍;70年,從一窮二白的農業縣發展為擁有兩個千億級、多個300-500億級產業的“明星區”。這組數據來自南京市江寧區。伴隨著祖國的發展,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該區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摸索出了一條現代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說到江寧區的高端製造業,不得不提已達千億級體量的“智能電網”。2018年,該區智能電網實現產值1200億元,規模居全國前列。那麼,從零起步到千億規模,其中的密鑰是什麼?“由龍頭企業帶動,全區通過規劃、政策引導及人才配套等方式進行佈局,進而形成產業集聚,這是智能電網產業發展的路徑。”江寧區發改委副主任龔軻一言以蔽之。

不僅智能電網,江寧區還重點打造了綠色智能汽車、生物醫藥、未來網絡、航空等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地標。就在前不久,它被工信部評為國家新型工業化五星級產業示範基地;在中國通信院最新發布的工業百強區排行榜中,江寧區位列全國第九、江蘇第二。

龍頭企業帶動 啟動產業集聚發動機

將傳統電力生產、傳輸、消費的環節信息化,打造“泛在電力物聯網”。今年1月,國家電網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打造能源流、業務流、數據流“三流合一”的能源互聯網。

就在“泛在電力物聯網”這個詞還沒有被大眾普遍理解之時,位於江寧區的南瑞集團就已啟動了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多年來,這家企業在特高壓、智能電網、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成果,攻克了大電網安全穩定、調度控制、繼電保護等重大技術難題,打破國外壟斷。

“我們最早由1973年成立的南京自動化研究所和1974年成立的武漢高壓研究所發展而來。1985年,公司成為我國首批科研體制改革的10家試點單位之一,通過推行課題承包和拓展橫向項目等方式,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談到南瑞集團的發展歷程時,公司首席水電專家施衝頗為感慨,“科研體制的改革讓重要技術得到攻關,讓市場得到拓展,也讓員工收入大大提高。”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市場化改革的春風吹遍大地。“1992年當年,我們的合同額就突破1億元,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施衝回憶,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電網建設加速推進,公司也迎來了更多的市場機遇。在一次大項目招標中,公司中標了,與過去生產單個或少量產品業務不同的是,這是一個批量化的項目。從一個產品到成百上千個,這對企業的製造工藝與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智能電網產業化的一個雛形。

2007年,國家電網公司提出建設智能電網,作為我國電網技術的先行者和引領者,南瑞集團從那一年全面投入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裝備研製,現已形成了完整的智能電網技術和產業體系。2013年底,南瑞集團從南京主城區的南瑞路遷來江寧,也由此打開了江寧區智能電網產業迅速做大的“寶盒”。

一流企業做標準,南瑞集團近年編制國家、行業技術標準260餘項,主導發佈6項國際標準。龍頭企業的產業號召力是驚人的。江寧區工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該區智能電網產業集聚了南瑞集團、國電南自等12家上市企業和300多家智能電網企業,覆蓋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調度與通信六大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全年實現產值億元以上的超過60家,該區企業生產的電力二次設備佔全國的市場份額達60%。

南京江寧:從一窮二白農業縣到高端製造集聚區

南京工程學院與企業共建的智能變電站調試室內,師生正在實踐教學。 顧姝姝攝

營造創新生態 點燃產業升級新引擎

南京是科教大市,如何整合院校資源精準對接地方產業鏈創新鏈是一個重要課題。依託江寧大學城的院校資源,江寧區走在了校地融合的前沿。

眼下,南京工程學院與南瑞繼保共建的110kV智能變電站即將投入使用。“這個智能變電站我們既用於實踐教學,也為科研項目和工業項目的開展提供技術平臺,同時還會承接電網企業運行人員的崗位培訓。”南京工程學院電力工程學院院長郝思鵬說,他們和駐江寧的南瑞繼保、南瑞集團、國電南自等智能電網企業都有產學研的合作。比如,在配電網關鍵技術方面進行聯合攻關,共同承擔國家973、863項目和國家電網重點科技項目。2015年底,南京220kV西環網統一潮流控制器(UPFC)工程正式投入運行,該工程的全套設備正是由學院與江蘇省電科院、南瑞繼保聯合開發,這使我國成為第三個擁有相關技術的國家。

無獨有偶,依託南京醫科大學和中國藥科大學的科研優勢和人才資源,江寧高新區通過“名校+名院+名企”的互動模式,三方共建“中國藥谷”,已累計引進和培育企業200餘家,匯聚上市企業24家,其中自主培育上市6家,進入上市輔導期20家。

“我們中心是為新藥研發配套建設的技術平臺。”中國藥科大學藥物科學研究院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楊勇介紹,該中心是全國藥學類專業高校第一家通過國家GLP認證的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機構,2017年獲批國家“十三五”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細胞治療產品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平臺”。

“我們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籌建於2016年,建設了14個專業科室,目前已承接多個IV期藥物臨床試驗項目。”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辦公室主任蘇鈺文表示,他們也為園區多個企業提供了研究平臺。

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江寧開發區無線谷科技園集聚了200多家這樣的“三高”企業,包括華為、中興通訊、大唐電信等。要問其吸引力在哪裡,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這裡有國內領先的專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園區內,一個牆壁上“長滿”藍色“巨刺”的電磁兼容實驗室顯得有些特別。兩年前,我國第一臺互聯網汽車曾在這裡接受測試。“這些‘刺’是吸波材料。我們這個暗室可測頻段最高可達110GHz,而國內一般實驗室只能測到40GHz。”無線谷創新基地辦公室主任朱輝介紹,如果企業去外面測試要排隊預約,並支付高昂的費用,所以一些知名企業來園區參觀,發現測試平臺免費供園區內企業使用時,當即拍板決定入駐園區。

除了電磁兼容實驗室,無線谷科技園還打造了芯片檢測、微波暗室等20多個專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成熟的測試條件為企業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據介紹,目前,園區不僅引進了200多家高科技企業,還建了多個聯合研究中心,包括下一代wifi芯片及設備、超高速通信芯片和第五代wifi產線檢測設備等200多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實現就地產業化。

南京江寧:從一窮二白農業縣到高端製造集聚區

上汽大通智能車間的無人駕駛物料運輸車 顧姝姝攝

配套政策跟進 打造產業發展高地

江寧區產業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區發改委副主任龔軻用“構建產業體系、聚焦產業發展方向和打造優勢產業地標”來總結,即從全區層面看,構建“3+3+3+1”現代產業體系,其中第一個“3”指綠色智能汽車、智能電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三大支柱產業,而另兩個“3”和一個“1”則分別代表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大現代服務業以及一批未來產業。

“對於各開發園區和重點功能板塊則要聚焦產業發展方向,不可能面面俱到。”龔軻解釋,園區以“1+1+1”為產業發展方向,即未來一段時間重點聚焦發展1個先進製造業、1個現代服務業以及1個未來產業。

雖已打造了綠色智能汽車、智能電網兩大千億級產業,以及多個百億級產業,但提到江寧開發區的發展歷程時,園區投資促進局局長陳志海仍頗多感慨。“開發區創建於1992年,從一個縣辦自費開發的開發區起步,沒有財政撥款,沒有銀行貸款,我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那時候我們對項目沒有選擇的權利,更多的是被選擇。”他依稀記得,園區引進的第一家企業是臺灣的旺旺食品,就因為當時的江寧是農業大縣,食品企業要跟糧食局合作。

提到汽車產業的發展,陳志海笑著說,當年有些偶然因素。原來,一家國內知名的整車企業看到另一家合作企業落戶江寧,便也到當地投資辦廠。在兩家車企進駐後,園區及時捕捉到打造產業集群的機遇,隨即成立汽車產業招商局,圍繞產業進行深耕,發揮龍頭企業的“磁鐵效用”,吸引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集聚江寧。

如今,江寧開發區綠色智能汽車產業集聚了上海大眾、長安馬自達等7家整車製造企業,120多家配套企業,基本形成研發設計、零部件生產、發動機製造、整車製造和物流營銷的完整產業鏈,2018年實現產值達千億,增長5%。

摸出產業發展的門道後,江寧開發區招商部門經歷了幾次“變身”。“一開始,我們有兩個招商部門,彼此相互並存又存在競爭。隨著外資項目的增多,我們又按照國別來劃分,但發現各部門忙閒不均。後來,我們根據產業來調整招商部門。今年,我們打破科室界限,跨部門組建了產業地標工作組。”

江寧開發區招商部門27年來的“72變”折射出江寧效率,這讓當地抓住了一個又一個優質的大項目。但是,如何讓“鳳凰”飛來又留下?位於九龍湖國際企業總部園的延鋒偉世通電子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正在設計製造“世界水平”的汽車電子產品,該公司總經理賀鵬飛在評價園區時說:“這裡不僅環境美,而且資源配套很健全,政府為了能留住年輕的人才,還特意在園區配套了咖啡廳、體育場和休閒中心。有溫度的營商環境對我們這樣的科技型企業留住人才太重要了。”

企業良好的“用戶體驗”背後,是江寧區下苦功打造的優質營商環境。據悉,該區“一網通辦、全程代辦、預審聯辦、集中批辦、不見就辦”的預審代辦模式得到中編辦肯定,“延時服務、代辦服務、不再審批”的經驗在全國推廣。

1700多年前,晉武帝南巡江寧,被此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所吸引,感嘆“江外無事,寧靜於此”。千餘年後,這裡孕育了多個全國知名的產業集群。可喜的是,現代產業發展的同時,青山綠水依然在。“十三五”期間,江寧區確立了“3個500平方公里”的國土空間佈局,即500平方公里功能片區和新市鎮、500平方公里美麗鄉村示範區和500平方公里生態涵養不開發區。(顧姝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