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解這些典故,你就不懂納蘭性德筆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沒有了解這些典故,你就不懂納蘭性德筆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在浩浩湯湯的五千年文明中,中國的每一個朝代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當然,這是對中國古代文化以時間和朝代為分割所做的薈萃和總結。

事實上,每一個朝代的文化都是多元化發展的,每一個朝代都有在不同文學領域中取得不朽成就的大家。在不同文學載體中,詞是古人創作的一種常見文學體裁,在宋朝時期發展達到了巔峰,期間湧現出不同派別的大家們,可謂百家爭鳴。而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首在歷史上堪稱千古絕唱的詞不屬於宋詞,它出自滿清第一詞人納蘭性德的手筆——《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清朝時期雖然也湧現出了部分詩詞作者,但是大部分都因為無法和唐詩宋詞的精妙相媲美而湮沒。那麼為何納蘭性德的這首《木蘭詞》能從古至今地被人傳唱呢?此詩的魅力又在何處體現?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這是一個大氣中透露著無限感慨和哀婉的開頭。作者站在縱觀人生的歷史廣角,營造了兩情相悅的情人最終沒能承受住時間的考驗,導致有一方淪為一廂情願,遭受背棄的愛情悲劇。

前半句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讓人不禁聯想到秦觀的那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如果戀人和戀人之間能夠永葆初見之時的那一份歡喜和驚豔該有多麼美好,納蘭性德的一個“若”字蘊含了太多感慨和嘆息。

納蘭公子想必也十分豔羨秦觀筆下這般“勝卻人間無數”的愛情,只嘆秦觀此句描繪的卻是牛郎織女之間的羅曼蒂克傳說。牛郎和織女由於橫亙著遙不可及的天河,一年只能相會一次,兩個人的愛情永葆了神祕和期待,彼此之間的距離也讓遙寄的思念愈發厚重,彼此的情誼更加深沉。

然而肉體凡身,朝夕相處的情人或夫妻之間卻免不了要經歷“英雄易老,美人遲暮”以及“兩看相厭”的考驗。當朝夕相對的人之間愈發深入瞭解彼此,怦然心動過後我們所面對的又皆是生活的平淡,甚至又會渴望在新的感情中繼續追求新鮮感。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是全詩第一處用典。詩人沒有直接敘述這種無力經受考驗背後的背叛,而是用班婕妤失寵的歷史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慨。

沒有了解這些典故,你就不懂納蘭性德筆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班婕妤是西漢著名的女文學家,本名班姬,婕妤是她後來的封號,因而後世稱其班婕妤。班婕妤出身名門,自幼飽讀詩書,擅長辭賦,美麗賢淑,是當之無愧的才女。後來,班婕妤被選入後宮,她的才情和美貌深深吸引了漢成帝,漢成帝引以為知音,彼時班婕妤在後宮的地位無異於準皇后。

後來,趙飛燕入宮,論才情和背景,歌女出身的趙飛燕和班婕妤自是有云泥之別,但是成長環境的坎坷也造就了更加洞悉人性的趙飛燕,即她是一個美貌而工於心計的女子。趙飛燕十分懂得如何拿捏一個男人的心思,對於一國之君也不例外。她用欲擒故縱的把戲把成帝迷得神魂顛倒。自此,深陷飛燕溫柔鄉的成帝逐漸把那個知性美麗、賢良識大體的班婕妤拋諸腦後。

班婕妤失寵成為定局。在古代,一個後宮妃子失去國君的寵幸無異於人生的終結。最終,班婕妤提出願久居長信宮,終了一生。在冰冷悽清的宮殿裡,燭火通紅夜未央之際,她執筆寫下了後世膾炙人口的《怨歌行》,也稱《團扇詩》,全詩如下:

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飈奪炎熱。棄捐莢笏中,恩情中道絕。

班婕妤將她從入宮之初和成帝二人出雙入對,舉案齊眉到後期遭受飛燕奪寵,眼見成帝“只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的遭際比作團扇的宿命。秋天到了,天氣轉涼,曾經常伴人們左右的團扇已經成了閒置的無人問津之物。無論是對“出入君懷袖”的追憶還是對“ 棄捐莢笏中”的控訴都傳達出了班婕妤對感情遭際的無限哀婉怨念。

沒有了解這些典故,你就不懂納蘭性德筆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頷聯“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第二處用典,指的是戀人因為外界的誘惑變了最初的心意,卻還要為自己辯解,表示世間的感情本來就是多變的。

這句話看似平鋪直敘,事實上也借用了典故。出自詩人謝眺的閨怨詩《同王主簿怨情》:

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相逢詠蘼蕪,辭寵悲團扇。花叢亂數蝶,風簾入雙燕。徒使春帶賒,坐惜紅顏變。平生一顧重,夙昔千金賤。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這一句事實上來源於謝眺的“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大意是你這位故人的心意先變了,卻還要埋怨我變得太快,無情地嘲笑了那些一個個在愛的時候信誓旦旦,山盟海誓,自認為情比金堅,最後不愛了卻要找藉口苛責對方的人。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下片“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是全詞第三處用典,借用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不倫之戀在歷史上一直以來是飽受爭議的。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是當年唐玄宗專寵楊玉環的真實寫照。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一句也是描述唐玄宗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的事實,也是最為後世之人所詬病的一點。

唐玄宗也許不是個好皇帝,但我們也不能完完全全將他和楊玉環之間的感情理解為肉慾之歡。事實上兩個人是十分琴瑟和諧的一對。

沒有了解這些典故,你就不懂納蘭性德筆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根據《新唐書》記載,楊貴妃“善歌舞,通曉音律,且智算警穎”。楊貴妃和頗有音樂造詣的玄宗二人可謂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相傳玄宗對《霓裳羽衣曲》情有獨鍾,而楊貴妃的領悟能力非凡,曾將此曲演繹地非常出色。每當她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都會默契地為她擊鼓伴奏。

唐玄宗雖為一國之君,他和楊玉環之間的愛情在生活中卻充滿了和諧與浪漫,恍如普通百姓人家之中的恩愛夫妻一般心意相通,纏綿悱惻。這可惜這樣的感情只能在平民小家之中令人欣羨,一旦發生在國君和妃子之間就隨時有禍國殃民的危險。

玄宗對朝政的懈怠和民間的混亂終於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無論楊貴妃和玄宗的感情是否為外人道,她終究這段歷史中始終扮演著一個紅顏禍水的角色。江山和美人面前,玄宗作為一國之君斷然不能負蒼生,那便只能負了她。於是貴妃的結局便是”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自馬嵬坡事件過後,唐明皇入蜀,當時正值雨季,玄宗在一個夜晚忽聞雨中鈴音,感慨萬千。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這裡的長生殿就是驪山的華清宮,玄宗曾在這裡向貴妃許下愛情的美好誓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只是往後此生,長生殿裡再也不會有當時一起盟誓的愛人的身影,一切濃情蜜意恍如昨日卻又已經十分遙遠。內心悲痛鬱結的玄宗便按著此音作《雨霖鈴》一曲寄託自己對妃子的思念之情。這便是頸聯“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的由來。

沒有了解這些典故,你就不懂納蘭性德筆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尾聯“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描述的即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在長生殿里約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典故。作者用“薄倖錦衣郎”暗示了明皇最後為了天下還是負了貴妃,違背了彼此的愛情誓言。作者以一個悲劇典故作結,表現了他對人心變化無常和變化之快的失望和哀痛。

這首詩看似描寫愛情,事實上又不是,這一點從其副標題“擬古決絕詞柬友”可以看出來。決絕詞最早出自東漢才女卓文君寫給變心的丈夫司馬相如的《白頭吟》,其中有一句“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決絕”意為斷絕交情,永不相見。“柬友”二字則表明了此詩旨在通過男女情事的手法告知朋友,與其絕交。

納蘭性德從世人忽變易折的愛情入手,影射了友情和愛情在某種程度上的相似相同之處,全詩的基調沉重哀婉,幾個典故的運用更是站在歷史的高度感嘆了人間情愛彌足珍貴,但是又往往如同煙火般只能璀璨一時。

納蘭性德巧妙地通過歷史典故,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人們一方面渴求愛情永恆,一方面又無法經歷時間考驗的矛盾。

沒有了解這些典故,你就不懂納蘭性德筆下的“人生若只如初見”

今人有言:喜歡是乍見之歡,愛是久處不厭。可是事實往往是“一生一世一雙人”的念頭往往只在初見的驚鴻一瞥中萌生,所有的“一見傾心”不過是對方的長相、氣質或是某個定格的瞬間所決定的。

在那一刻,你認為“斯人若彩虹,遇見方知有”,因為那一刻所有的東西都是美的,你為之傾倒迷戀。只是一旦兩個人真正長期相處在一起,當所有的神祕和好奇統統消失,當她的美漸漸成為你的視覺疲勞,她身上那些不怎麼美的一面開始真實呈現給你,你是否便會在那一刻惶惑,為什麼她不能一切如初見那般美好呢?她現在的樣子不是我喜歡的那個樣子啊。

事實上,對方也許從未改變,只是曾經的你並沒有那麼瞭解她,你所有附加的喜歡都來源於腦海中幻想出來的那個完美的她。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這樣解釋。也許她的一切都還保持著你最初看她的模樣。只是往後餘生中,你的生命闖進了其他比她還要令你驚豔,沉迷其中的人。她並不是不好,只是你遇見了一位你認為比她更要契合你的人。你掩耳盜鈴般掩飾著自己的薄情,於是你說她變得不如以前那般讓你心動了。

無論從哪個方面解釋,是生活的細枝末節揉碎兩人之間所有的新鮮神祕,柔情蜜意,還是一方用情不專,喜新厭舊,並以此做託,這都是一首十分悲傷,細想又略帶諷刺的詞。

也許只有當我們透過歷史的塵蕪,讀懂這首詩之外的故事,我們才能真正感受納蘭公子彼時彼景的心境,從而對友情和愛情建立的基礎有更深的個人體會和感悟。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