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58個團隊“取經”餘杭這個小鄉村為啥這麼紅

一個月58個團隊“取經”餘杭這個小鄉村為啥這麼紅

餘杭徑山小古城村紅了。短短一個多月,這個浙江省善治示範村來了58個代表團學習“取經”,村黨委書記林國榮的日程排得滿滿的。

鄉村是國家的根脈和基礎。浙江在全國先行試點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富有杭州特色的“三治融合”的鄉村善治體系也已初顯成效。

小鄉村如何走出大變化?6月25日,杭州市人大推進鄉村善治工作現場會在餘杭徑山召開。在風景如畫的小古城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拆圍牆、掛銘牌、樟樹下議事

小古城村拿出“善治”好辦法

小雨淅瀝,白天的小古城村顯得有些靜謐。

沿著村道走著,一幢幢漂亮洋房和整潔庭院出現在眼前。和普通農居房不同,這裡的庭院圍牆高度普遍不到一米,一眼望去通透敞亮。

“以前家家戶戶都是高牆大院,村裡提出降低圍牆,老百姓都接受不了。有人問,林書記,圍牆拆掉了,安全問題怎麼辦?”

林國榮和村幹部想出了辦法——建成投用小古城村綜治控制中心,在村裡安裝40多路監控資源,做到村進出道路路口和重點區域視頻監控全覆蓋,真正讓村民放心、安全、幸福地住在這兒。

見到村裡的大動作,老百姓們也紛紛點了頭。“其實,這拆的不僅僅是圍牆,打開的還是鄰里之間的心牆,增加村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林國榮說。

此外,小古城村還不忘以德育人、以規促德,打造村級德文化。記者注意到,不少村民家門口掛著“星級文明戶”銘牌,做得最好的家庭獲得了五顆星。

林國榮說,小古城村提倡以榜樣的力量說事論理、明辨是非,引導群眾自覺向善。“老百姓都開玩笑,以後找女兒、女婿,只要看看家門口銘牌就知道好不好,五顆星肯定到位了!”

一個月58個團隊“取經”餘杭這個小鄉村為啥這麼紅

除了法治、德治,近年來,小古城村還不斷探索“眾人的事眾人商量著辦”的村民自治路徑,引導村民作為參與主體開展民主協商議事。

比如今年,村屬旅遊開發公司計劃推出一條鄉村振興遊線路,這將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項舉措,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一項探索。

“大到費用怎麼收、線路怎麼排、講解員怎麼物色,小到宣傳袋、宣傳冊的製作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多次邀請有關部門、黨員代表鄉賢、村內旅遊從業者、民事民宿業主等進行協商,最終確定了13個子項的發展方案。”林國榮說。

林國榮透露,小古城村集體經濟可分配收入由2003年的27.6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5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3年的6379元增加到2018年的37720元。“美麗鄉村最終要轉向美麗經濟,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才能真正達到鄉村振興目的。”

一個月58個團隊“取經”餘杭這個小鄉村為啥這麼紅

“三治融合”步履不停

好經驗好做法或上升為法規規範

餘杭小古城村是杭州打造“三治融合”鄉村善治體系的縮影。在現場會上,拱墅上塘街道善賢街道、臨安板橋鎮上田村也分享交流了典型經驗做法。

近年來,杭州在“三治融合”上已是碩果累累。在“法治”方面,累計成功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22個,省級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區)215個;“德治”方面,將農村文化禮堂和鄉村道德建設有機結合,著力提高農村群眾的創業技能和文明素養,引導黨員幹部、公眾人物帶頭樹立好家風。

“自主管理”鄉村自治體系火熱建設。目前,杭州市所有村(社)都成立了村務協商議事會、鄉賢參事會、村民懇談會等議事協商機構,凡是村中大事或涉及農民群眾利益的事情,都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把民主精神和協商理念貫穿於協商議事流程。

一個月58個團隊“取經”餘杭這個小鄉村為啥這麼紅

鄉村“三治融合”的步伐不會停下。接下來,杭州將落實“民主法治村(社)”三年行動計劃,建立網上“微法庭”,推進公證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向農村延伸,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紮實推進鄉風文明行動計劃,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鄉村文藝題材創作,引導和發揮民俗文化村的示範作用和外化功能。

積極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治理格局,培育服務型、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區社會組織。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推進公共服務制度化,讓村民辦事更方便一些。

通過“三治融合”,杭州旨在繼續加大消薄增收力度,確保到今年年底,全面消除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村;到2022年底,全市所有村的經營性收入都達到20萬元。

杭州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市人大將進一步總結推廣全市鄉村善治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推進和完善相關立法,把杭州各地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規範,通過專項監督、專題詢問等多種監督方式,寓支持於監督之中,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