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陽谷縣石門宋鎮:28個村姓氏、村史、村名由來簡介

明朝 漢明帝 康熙 清朝 聊城村村通 2017-06-27

喜歡村史和民間故事的老鄉們,點右上角關注一起探討

石門宋鄉

位於陽谷縣城東南5公里,陶城埠北乾渠左岸。轄23 個村委會。28個自然村,有漢、回、滿、壯等族。鄉政府駐石門宋村。鄉以駐地村得名。

1949年為陽谷縣一區轄地,1956年為石門宋鄉,同年11月9日,因毛澤東主席批示此地養豬經驗而聞名全國。1958年為石門宋公社,1961年屬城關區。1984 年建立石門宋鄉。

鄉境地勢平坦,土質沙、淤兩種,地下水源豐富。趙王河流經本鄉東部。陽(谷)張(秋)公路,(北)京九(龍)鐵路經此。

聊城陽谷縣石門宋鎮:28個村姓氏、村史、村名由來簡介

石門宋

石門宋鄉政府駐地。位於陽谷縣城東部。北靠陽(谷)張(秋)公路。南鄰華佗廟村。西與官路唐相接,東和前金海村接壤,聚落呈工字形。分西宋、東宋兩個村委會。村有一集市,古歷四、九逢集。

相傳隋煬帝楊廣東遊至此,建石門一座。長6米,高4 米,明洪武年間,山西洪洞遷民在此建村。以姓冠以石門為村名。稱石門宋。

韓窪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北3公里。北靠齊(河)南(樂)公路,南鄰國廟,西與東八里營接壤,東與閆樓鎮周莊相接。

據考,明代韓姓自南京金陵上元縣獅子衚衕榮花村遷壽張縣韓家衚衕,韓佰字遜商又遷此建村。因地勢低窪,便以韓窪定為村名。

八里營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西北2公里。北臨齊(河)南(樂)公路,南鄰劉莊,西與陽谷鎮司營村相接,東與韓窪相連。聚落呈長方形。分為前八里裡、西八里營、東八里營3 個村委會。

據傳戰國時期齊魏作戰。齊國軍師孫臏在今陽谷縣城北6公里處擺下迷魂陣,戰敗魏將龐涓。曾於此處設一營盤。明洪武年間,潘姓從山西平陽府遷居於此,因距縣城八里,又在故舊址西建村,故名西八里營。後有陳、王、蘇、李、張等姓遷入。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潘姓遷此,後劉姓從劉莊遷入。繼有齊姓再遷入。因距陽谷城東八里,又在故址前建村,以前八里營為村名。

明洪武年間。王姓從山西洪洞遷故舊址東建村。以東八里營為村名。後有潘、劉、鄭等娃遷入。

國廟

位於陽谷縣城東北部。西南距石門宋鄉政府駐地2公里。北靠韓窪,南鄰魯坊,西與東八里營接壤,東與劉海相連。群落呈正方形。

據考,國姓原系陝西鳳翔府岐山縣人,南宋恭帝德祐年間(1275 - 1276年). 遷居陽谷縣城東西國莊。後國存禮自西國莊遷此。國姓與明初遷入的趙姓,在村內共修一廟,國姓常山任第一任主持,人稱此村為國廟。後有鄭、李、張等姓遷入。村名仍為國廟。

馬莊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西2公里處。與東三裡莊、西三裡莊為一個村委會。

據〈馬姓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馬姓始祖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馬龍溝遷谷邑右畔義和村定居。後遷陽谷南關。再遷陽谷城南馬廟。馬飛熊自馬廟遷此立村,以馬姓取名馬莊。

三裡莊

位於陽谷縣城東郊。石門宋鄉政府駐地西北2公里。北靠劉莊。南鄰馬莊。西與京九鐵路相連。東和官路唐接壤。與馬莊為一個村委會。

據〈馬姓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馬姓始祖從山西平陽府洪洞縣馬龍溝遷谷邑右畔建村,因位陽谷縣城東三裡,故名東三裡莊。後有主、趙等姓遷入。1945 年後,因聚落擴大分為東西兩個三裡莊。居西的名西三裡莊。居東的仍名東三裡莊。

劉海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北靠閆樓鎮柿子園村,南鄰魯坊,西與國廟接壤, 東與國莊相連,聚落呈長方形。

據考,明初劉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村南有海子壕。故命村名劉海。

小國莊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與劉海共為一個村委會。北靠閆樓鎮柿子園村,南鄰魯坊,西與國廟接壤,東與劉海相連,聚落呈正方形。

因鄉內有一國莊村,該村名為小國莊村。

柴莊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西北2.5公里。北靠陽(谷)張(秋)公路,南與張樓村相連,西與陽谷城區接壤。東與京九鐵路相連,陽谷火車站座落於本村範圍內。聚落呈長方形。

據〈柴氏家譜>與碑文記載。明初柴姓從山西洪洞遷陽谷城內南銜,後又遷此建村,命村名柴莊。該村柴世儒明萬曆年間首任兵部侍郎。

張樓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2.5公里。北靠陽(谷)石(門宋)公路,南鄰許莊,西與陽谷鎮布莊接壤,東與京九鐵路相連。聚落呈長方形。

據(張氏族譜)記載,張姓於明初由山西洪洞遷此立村,後蓋一樓房。故命村名為張樓。後有李、吳、苑、田等姓遷入。七世張恂,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已卯科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己科進士,歷任四川道監察御史、陝西按察司僉事、四川淑瀘兵備道。

官路唐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西1.5公里。北靠三裡莊,南鄰陽(谷)石(門宋)公路,西與馬莊相接,東與石門宋相連。聚落呈正方形。

據(唐氏族譜)記載,唐姓五世祖方貴於明初洪武年間,從河北真定府阜平縣遷居陽谷縣城東街。十五世又遷此建村,名南唐村。因附近又有北店、老唐村落。便據村緊靠陽谷至張秋的官道,更名為官路唐村。後有劉、熊、張姓遷入。

魯坊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2公里處。北靠國莊村,南鄰金海村。西與石門宋接壤,東與後金海相連。村後有魯坊溝通向趙王河,村西有三八渠行水。聚落呈正方形。

據考。春秋時期,魯國國君為方便出使齊、衛、燕、晉等國和便利官員傳遞公文,在此設驛站。因是魯國所設。故曰魯驛。後此處成聚落亦以魯驛取名。以後此處成為集市,磨粉、釀酒等作坊增多,因此演變為魯坊。清代康熙年間,魏、店、王等姓遷入。

國莊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北鄰閆樓鎮柿子園村,南鄰遼莊,西與劉海接壤。東與閆樓鎮閆衚衕相連。聚落呈長方形。

據〈國氏家譜〉記載。元太祖二十一年(1227 年),國姓從河南鄭地遷此立村,當時名國家樓。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名國家莊。簡稱國莊。

小李莊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北靠劉海。南鄰譚莊,西與劉海相接。東與國莊相連。今日與國莊發展成一個村落。與國莊共為一個村委會。

許莊

位於陽谷縣城東南部。石門宋鄉致府駐地西4公里處。北靠張樓。南鄰尤虎寨,西隔聊(城)商(丘)公路接陽谷鎮南三裡莊,東與嶽海相連。

據考,明初洪武年間。許千、許萬二人由山西洪洞遷谷邑之南定居。後群落擴大,取名許莊。

嶽海

位於陽谷縣城東南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西南2公里。陶城埠北乾渠在村西通過。南外環路、興陽路在此村相交,通聊(城) 商( 丘) 公路。京九鐵路在村東通過。北靠張摟和馬莊,南鄰龍虎寨,西與許莊相接,東與商坑相連。聚落呈正方形,

據考。清初嶽九成從壽張鎮北臺村遷此建村,後在村周圍挖溝護村,因圍村溝俗稱海子。故名嶽海。

此村系革命烈士嶽舜卿的故里。嶽舜卿,1905 年生,原名嶽崇禹,抗戰前前任陽谷縣簡易師範庶務主任。七七事變後回鄉籌辦民團。中共派徐茂禮為陽谷縣長時。共同組織陽谷縣抗日部隊,任總隊副。1939 年秋,嶽舜卿利用原保安隊所遺槍支,組建谷山抗日遊擊隊,任大隊長。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陽谷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谷山抗日遊擊隊改編為陽谷縣抗日基幹大隊,嶽任大隊長。後編為軍分區三團,任團長。1941年初,嶽舜卿調任陽谷縣縣長,兼任縣基幹大隊長。1945年5月嶽舜卿率縣大隊及各區隊參加解放陽谷城戰役,同年任軍分區六團團長。後調任聊城軍分區任副司令員。1950年調任濟寧軍分區任司令員。1959年調任濟南軍區幹部文化學校任校長。1977年5月病逝子濟南,終年72 歲。

前金海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1公里。北靠魯坊。南鄰華佗廟,西與石門宋接壤,東與後金海相連。聚落呈正方形,

據考,明初洪武年間。金姓從山西洪洞遷此立村。命村名為金海。後聚落擴大,在村東北又建成聚落,此村遂更名為前金海。

後金海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2公里。村東南緊臨趙王河,北靠魯坊,南鄰前金海。西與石門宋相接,東與蘇樓相連。聚落呈長方形。

據考,此村原名趙莊。明萬曆年間。宋劉等牲遷此定居。因前鄰金海村。故故命村名為後金海村。

譚莊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4公里。北鄰國莊。南靠蘇樓。西與後金海村相接,東與閆樓鎮駱駝巷相連。聚落呈長方形。

據考。明初洪武年間,譚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為譚莊。後有王姓遷入。

龍虎寨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西南2.5公里。北靠嶽春。南鄰陽谷鎮齊坊,西與許莊相連,東與華佗廟接壤,兩個長方形聚落。東聚落名東龍虎寨村。西寨落為西龍虎寨村。兩村共為一個村委會。

據傳,宋朝末年在今村北嶽海村前,有佔地近300畝寺院一座。和尚100多人。大門左邊有一尊石龍,右邊有一尊石虎。人稱龍虎寺。明初移民在寺前建村時,圍村修一大寨,故將村名命為龍虎寨。後聚落擴大。人口增多,遂分為東西龍虎寨。此村有孫、侯、劉、張、陳、主、魏、楊等姓共居。

商坑

位於陽谷縣城東南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西南2公里處。北靠嶽海,南鄰西龍虎寨。西與東龍虎寨接壤,東與華佗廟相連。聚落呈長方形。

據考,明初馮姓與商姓從山西洪洞遷此立村。馮家在村南挖土燒磚。形成七百畝大坑。因名馮家窯村。後來馮家將大坑賣給商家,便潰變為商坑村。後有相、魏、張、王、盛、柏、宋等姓遷入。

蘇樓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南3公里。北靠譚莊,南鄰鄭莊,西與後金海相接,東與魏樓相連,聚落呈長方形。與魏樓村共為一個個村委會。

據考。明初洪武年間。蘇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蓋樓一座。故命村名蘇樓。

魏樓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4公里。北靠譚莊,南鄰鄭莊,西與蘇樓接壤,東與閆樓鎮趙莊相連。聚落呈長方形。與蘇樓共為一個村委會。

據考,明未蘇姓請來一位姓魏的教書先生,在樓上教書,後來蘇姓將樓賣給魏先生,魏姓在此定居,便定魏樓為村名。後有馬姓從夏津遷入。

華佗廟

位於陽谷縣城東南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南2公里處。北靠石門宋村。南鄰四棚鎮段莊,西與龍虎寨相接。東與四棚鎮沙河張相連。聚落呈長方形。

據考。此村原名吳泗坡,三國時期名醫華佗在此地行醫,冶愈了很多疑難病患者。名揚四方,求醫者絡繹不絕,稱華佗為神醫。華佗被曹操殺後,此地百姓悲痛萬分,便在吳泗波建廟一處,廟門額上書“華佗廟”三字,每年兩次進行紀念。華佗廟便潰變成村名。後有胥、商、孫、李、王、樑、孔、謝等姓遷人。

鄭莊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東南4公里處。北靠蘇樓,南鄰三裡莊,西與後金海相接,東與閆樓鎮張莊相接,聚落呈長方形。

據(鄭氏族譜),明初洪武年間。鄭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以姓命村名為鄭莊。後有蘇、李、焦等姓遷入。

劉莊

位於陽谷縣城東部,石門宋鄉政府駐地西北2公里。北靠陽谷鎮的周樓。南鄰三裡莊,西與前八里營接壤,東與東八里營相連。聚落呈正方形。

據考,明初洪武年間,劉姓從山西洪洞遷此立村,稱老劉莊,後以姓命名為劉家莊。簡稱劉莊。

村南有清代翰林劉琰墓。原栽的血柏多年已枯,今又更新。牌坊、碑碣和石雕等俱於文革中被毀。

本書來源互聯網和史書,文中數據均以當時為準!

整理不易,望老鄉們多多傳閱指正!謝謝支持!

聊城的老鄉們看完記得關注我哦! 更多精彩等著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