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了,讀了此文以後看古裝戲,廟號、諡號、年號不再混淆!

作者:劉盾

看過秦漢唐宋元明清古裝戲的朋友,一定會對裡面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稱謂印象深刻。

但是這些稱謂究竟有什麼含義?又有什麼區別呢?

在正式講解之前,首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唐太宗李世民:

漲知識了,讀了此文以後看古裝戲,廟號、諡號、年號不再混淆!

漲知識了,讀了此文以後看古裝戲,廟號、諡號、年號不再混淆!

唐王李世民除了姓名外,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年號四種稱號,這也是古代皇帝通常都有的四種稱號。

因此,我們在古裝戲中,看到的各種稱號,其實分別對應的就是這四種稱號。

接下來,我為大家依次解讀這四種稱號的由來。

首先來說——廟號

廟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熟知的太祖、太宗之類的稱號。它起源比較早,大約起源於商朝,是古代帝王死後,後人在太廟立室奉祀時使用的名號。

廟號的確認,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商代起初廟號選字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

到周朝時候,廟號一度被廢止。直到漢代又重新啟用。

漲知識了,讀了此文以後看古裝戲,廟號、諡號、年號不再混淆!

漢高祖劉邦(影視劇資料)

不過漢代對於追加廟號非常嚴格,除非大功大德者才能擁有,因此整個西漢時期,僅有劉邦(高祖)、劉恆(太宗)、劉徹(世宗)、劉詢(中宗)等少數幾位皇帝獲得廟號。

到了魏晉南北朝後,廟號開始氾濫,除了極個別短命皇帝和亡國之君,幾乎每個帝王都有自己廟號,一直延續到清王朝。

後世對於廟號的選字也在不斷增加。比如,稱之為祖有:太初祖、始祖、太祖、烈祖、高祖、聖祖、世祖、統祖、王祖等。

稱之為宗的更多:太宗、世宗、高宗、顯宗、仁宗、中宗、孝宗、英宗、穆宗、神宗、德宗、文宗、武宗、成宗、哀宗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聖祖發揚光大;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世祖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成宗是守成之君;憲宗、宣宗功業不足、有功有過;寧宗過於懦弱;德宗遭遇動亂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

因此,李世民被稱後人尊為唐太宗,足見後人高度認可他對唐王朝發揚光大做出的重大貢獻。

接著,再來說一下諡號

諡號的產生,源自於古代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蓋棺定論,主要是針對皇帝、皇后和諸侯、大臣,通常使用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諡號,一般認為起源於西周時期。前面說過,隨著商王朝的覆滅,廟號被暫時廢止,諡號相應產生。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周昭王、周穆王等等都屬於後人追諡,不過,根據史學家們考證,西周開國君王周文王、周武王的稱謂是他們自封的,不是後人追封,因此算不得諡號。

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會造成負面影響,於是廢了諡號,想從他這代開始,按照秦二世、秦三世一直傳下去,可惜,秦王朝是個短命王朝。

漢朝的皇帝又將諡號恢復,並一直沿用到清朝。

諡法初起,只有“美諡”、“平諡”,後來又增加了惡“諡”,另外還有“私諡”。

為此,古人曾專門對諡法進行整理:

美諡法:

神 聖 賢 文 武 成 康 獻 懿 元 章 僖(釐)景 宣 明 昭 正 敬 恭 莊 肅 穆 戴 翼 襄 烈 桓 威 勇 毅 克 莊 圉(御)魏 安 定 簡 貞 節 白 匡 質 靖 真 順 思 考 皓 顯 和 元 高 光 大 英 睿 博 憲 堅 孝 忠 惠 德 仁 智 慎 禮 義 周 敏 信 達 寬 理 凱 清 直 欽 益 良 度 類 基 慈 齊 深 溫 讓 密 厚 純 勤 謙 友 祁 廣 淑 儉 靈 榮 厲 比 絜 舒 賁 逸 退 訥 偲 逑 懋 宜 哲 察 通 儀 經 庇 協 端 休 悅 綽 容 確 恆 熙 洽 紹 世 果 太

131個,用之君子。

平諡法

懷、悼、愍(亦作閔、湣)、哀、隱、幽、衝、夷、懼、息、攜、恤、願、儆。

14個,用之閔傷焉,用之無後者焉。

惡諡法

野、誇、躁、伐、荒、煬、戾、刺、虛、蕩、墨、亢、千、褊、專、輕、苛、介、暴、虐、愎、悖、凶、慢、忍、毒、惡、殘 奰、攘、頑、昏、驕、酗、湎、僥、狃、侈、惑、靡、溺、偽、妄、讟、諂、誣、詐、譎、詭、奷、邪、慝、蠱、危、圮、懦、撓、覆、敗、斁、疵、饕、費。

65個,用之殲夷焉,用之小人焉。

私諡,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週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

先秦時的諡號大多用一個字,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釐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漢代比較嚴密,都為兩個字,比如劉徹的諡號:“孝武”皇帝。

到了唐代,諡號制度得到長足發展。唐朝統治者不斷打破諡號字數不超過3個的規則,大加溢美之詞。比如武則天為唐高宗李治追諡“天皇大帝”,再比如唐玄宗的諡號字數更多:“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漲知識了,讀了此文以後看古裝戲,廟號、諡號、年號不再混淆!

唐玄宗李隆基

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諡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諡字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與皇帝相比,臣屬的諡號(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私諡)要簡明一些,或一字,或二字,所選之字,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

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諡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後,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莊、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

漲知識了,讀了此文以後看古裝戲,廟號、諡號、年號不再混淆!

曾國藩死後獲諡“文正”

比如宋代范仲淹、清代曾國藩,都獲得“文正”諡號。

武官的諡號“武”字為第一字,等級最高的是“武忠”,其次是“武勇”,依次與“武”搭配的字是穆、剛、德、烈、恭、壯……

所以,看古裝劇記住一點,如果某個皇帝還活著的時候別人就稱呼他的廟號,諡號,那是絕對錯誤的!重要事情說三遍!

漲知識了,讀了此文以後看古裝戲,廟號、諡號、年號不再混淆!

比如《新三國》中的這段對白,就犯了常識性錯誤。劉協是死後才獲得漢獻帝的諡號,但是,,,,

再說一下尊號

尊號一般是皇帝、皇后在世時候的稱號,可用於國家的外交、禮儀、祭祀等。

漲知識了,讀了此文以後看古裝戲,廟號、諡號、年號不再混淆!

秦始皇

最早有記載是開始於秦代。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世時,丞相李斯為了討好他,特向他建議“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 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到漢代,對統治者的尊號,為皇帝、太上皇、太皇太后而已。《漢書•高帝紀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號。”

到了唐代,皇帝們加尊號之風如同諡號那樣,愈演愈烈。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唐玄宗,在位期間加了好幾次尊號。

這位仁兄先是在先天二年(713年)加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元年(742年)加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再加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天寶七年(748年)加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八年(749)再加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十二年(753年)復加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甚至玄宗死後,唐肅宗還為他上尊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這也是唐玄宗被後人成為唐明皇的緣故。

唐宋以後,歷經元、明而至清代,尊號愈加愈長,大有將人間最美好的辭藻用作尊號的意味。後來不少皇帝的尊號被用作死後的諡號。

比如清代乾隆皇帝,尊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他的諡號亦是如此。

由於尊號太長,所以後來的平民百姓很少稱呼皇帝的尊號。

最後再說一下年號

漲知識了,讀了此文以後看古裝戲,廟號、諡號、年號不再混淆!

漢武帝劉徹(影視劇資料)

年號發起於西漢武帝時期,是古代皇帝用來計算在位年數的一種制度。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年號成為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

此後,歷代帝王為區別上一任君主,都會使用新的年號,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還要更改年號。

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的年號也可以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還有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藩屬國,通常會延用天朝年號,如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就用中國帝王年號,是一種對天朝效忠的表現。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

明朝、清朝皇帝採用一世一元制,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因此明清時候的老百姓,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等,言簡意賅。

漲知識了,讀了此文以後看古裝戲,廟號、諡號、年號不再混淆!

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是“康熙”,長達61年;其次,是“乾隆”,共60年。一般而言,同一時間段內年號多而短暫,則折射出神州板蕩,國運衰微,而年號少而長久,則顯示出國力隆盛,天下承平。

因此尊號和年號是皇帝在世期間使用的。重要的事情再次強調一下!

搞清楚廟號、諡號、尊號、年號的由來,也就弄清楚了,古裝戲中的許多帝王的稱號,更多是由於後世人們對其稱呼的習慣和便利性,成為約定俗成的稱謂,被沿用下來。不過,如果不理解其產生的原因而隨意使用,則會讓人貽笑大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