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萬明軍精銳出塞竟遭慘敗,朱元璋後悔不已,徐達為此抱憾終生

明朝 朱元璋 徐達 中國古代史 歷史小站 2017-04-29

【一二二三 寫正史的工科生】

文:李彥

轉載分享請私信,盜文抄襲必究

長文乾貨預警!!先關注轉發收藏!!


徐達嶺北之敗

十五萬明軍精銳出塞竟遭慘敗,朱元璋後悔不已,徐達為此抱憾終生

絕世名將、明朝大將軍徐達

論起明初赫赫有名的將領,不得不提的是功勳卓著的明軍戰神大將軍徐達。朱元璋稱之“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這點連並稱一時名將的常遇春也遠遠不及。

可縱然完美如此的大將軍卻因一事而終生抱憾,也正因此而未能成全其如漢唐名將封狼居胥的偉業,這遺憾便是洪武五年的嶺北之敗。

一、北伐形勢

洪武三年,明廷在佔據漢人傳統佔領區後,為了解決西北邊患王保保和驅逐覬覦恢復大都的元廷,朱元璋決議兵分兩路掃清威脅。一路由徵虜大將軍徐達率領,自潼關上甘肅,於定西之沈兒峪大破擴廓,迫使其僅率妻子狼狽北逃。另一路由李文忠率領深入大漠,直襲元主所在的應昌,俘獲元順帝嫡孫以及后妃、宮人,獲取牛羊無數。

雖然此戰已經完成了初期作戰目的,但始料未及的是逃奔舊都和林的元主愛猷識理答臘以及敗逃而來的擴廓帖木兒竟達成政治妥協。愛猷識理答臘以擴廓為中書右丞,同時重用居於納哈出、也速等能臣,並整頓吏治、完善機構,君臣上下一心,頗具中興之像。








十五萬明軍精銳出塞竟遭慘敗,朱元璋後悔不已,徐達為此抱憾終生

明朝疆域圖

此外,北元汗廷尚有相當數量的軍事力量,同時固守遼東的納哈出以及雲南樑王均有十餘萬大軍以為支撐,在定西以及應昌大戰後不足一年,長城以北竟又重新被北元控制,對明廷邊境造成極大威脅。

在這種形勢下,明廷一面加大對北元舊臣招降力度,一面再次謀劃北伐,以肅清漠北,成漢唐舊事。

二、北伐定策

洪武四年冬,徐達從北平府奉詔回京。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召集在京諸臣召開軍事會議,商討解決北元威脅策略。剛從北京前線返京的徐達見邊防軍容嚴整,且自至正二十七年北伐以來,雖有艱險,但大軍所至勢如破竹未嘗敗績,因此在商討如何應對邊境威脅時,徐達等將領均力主以軍事方式徹底滅亡北元。

“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虜歸附者相繼,惟王保保出沒邊境,近復遁居和林,臣願鼓率將士以剿絕之。”

史書雖載揮師北伐的方案是由徐達等將領提出,但已經實施政治招降手段數年的朱元璋也想通過戰爭的方式快速解決來自北元的威脅。

一來北元不滅,明朝代元無正朔可言,對於其接收元廷勢力範圍和招降元廷臣屬是一個極大的障礙;

二來洪武建制以來,已經逐漸掃清國內其他勢力,對北元作戰接連取勝,軍力士氣正旺,此時一鼓作氣是極有希望攻滅元廷;

三來邊境地區長期面臨北元軍事的壓迫,導致長城一線駐紮重兵,而天下歷經元末群雄蹂躪,國家百姓已無力長久承擔如此耗費。因此明廷也亟需一戰徹底掃清漠北,休養生息發展國家實力。

基於這樣的考慮,在諸將提出戰爭方略之後,朱元璋便立即著手籌劃北伐部署安排。

三、北伐全程

此次北伐兵分三路,出動十五萬餘大軍,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任三軍總帥,“三道並進,以清沙漠”

十五萬明軍精銳出塞竟遭慘敗,朱元璋後悔不已,徐達為此抱憾終生

明軍騎兵圖

徐達自領中路軍於當月二十六日便啟程率部進入山西,揚言自雁門關出擊和林,以待元軍前來抵抗伺機擊敗之。左副將軍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至應昌,出其不意以響應中路軍合圍北元汗廷。徵西將軍馮勝則領西路軍抵近蘭州,掃蕩河西走廊,以疑惑西北元軍。

明廷的策略是由徐達主力引誘擴廓出擊決戰,由馮勝配合中路軍作戰,而李文忠所領東路軍則趁機長驅直入橫掃元廷。

三路大軍安排妥當後便迅速出擊。其中由大將軍徐達所率領的中路軍一路勢如破竹,三月十一日其前鋒藍玉便抵達土剌河一帶,遭遇擴廓帖木兒部後發生激戰。此時的明軍軍馬強盛,大敗擴廓,此後在前進途中又多次遭遇襲擾的元軍,均取得勝利。

一直到五月,中路軍進展仍然十分順利。五月六日,擴廓帖木兒判定徐達一路為明軍主力後,便聯合元廷將領賀宗哲集結最後的主力於嶺北與徐達決戰。

此戰決定北元存亡之機,因此元廷投入所有主力參戰(具體人數史料未載,無從得知)。熟料一路順利的中路軍竟在此折戟,“死者數萬人”,得賴於徐達及時“壘而收之”,才使“徹侯功臣無死者”。而擴廓雖然取勝,但料想死者相當,故而不敢追擊,放任徐達整軍退還。

中路軍已然失敗,此次北伐作戰全依賴於東路軍。李文忠所領東路軍當年六月突襲至口溫之地,元軍毫無防備倉皇而逃,文忠見狀兵貴神速,便命士卒攜二十日口糧兼程進軍。

十五萬明軍精銳出塞竟遭慘敗,朱元璋後悔不已,徐達為此抱憾終生

明軍追逐元軍壁畫

六月底抵達阿魯渾河,而此時已經擊敗中路軍的元軍也已經趕來支援。兩軍戰鬥極為激烈,主帥李文忠多次遇險,甚至所乘馬匹都被流矢射殺。情急之下賴於親兵拼死護衛,指揮李榮以己之馬獻出,方得以安然。雖此戰取勝,斬敵甚眾,但東路軍高級軍官死者極多,連副將曹良臣也沒於此戰。東路軍已無力再戰,不幸的是退兵之時又遭迷路,軍眾死之極多。

三路軍中唯獨由馮勝率領作為牽制的西路軍完成既定目標,甚至超出朱元璋預期,馮勝、傅友德等大敗西北元軍,橫蕩河西走廊,“獲金銀印馬駝牛羊二萬而還”,為明廷開拓西北打下基礎。

四、戰敗緣由淺析

後世歷史軍事愛好者對此次北伐的失敗頗為疑惑,不知為何屢戰屢勝的絕世名將徐達竟此處折戟,但因史籍資料對此段歷史皆語焉不詳,始終難以清晰其全貌。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史籍,憑己之力為大家淺薄分析介中主要緣由。

首先要明確的是中路軍雖敗,死者數萬,但也給予了元軍較大的殺傷。此戰之後北元雖在邊境時有侵擾,但根本無力組織起較大的軍力反撲明朝邊境。

十五萬明軍精銳出塞竟遭慘敗,朱元璋後悔不已,徐達為此抱憾終生

元朝最後一任皇帝元順帝

此次作戰的失敗筆者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元尚存較強的軍事力量。自中路軍出塞以後,元軍多次遣小規模軍隊偵查情報,在探知當面之敵是由徐達率領的明軍主力後,王保保便立即聯合元廷主力於嶺北合擊徐達。

雖然徐達所率兵力絕不止《明史》所載的五萬騎兵,但在異域也很難應付元廷所聚集的所有可用之兵,明軍局部兵力不足是致使徐達失敗的最關鍵因素。

其他還有諸多小細節原因,如行軍日久致使兵乏、糧草不濟等原因不議,但至於諸多學者提出的徐達因前期多次獲勝而致使兵驕將傲、輕敵突入而致大敗的說法則毫無依據。

徐達在戰略上蔑視敵人尚有可能,但在戰術部署安排之上以其之心思縝密、沉穩持重絕無輕敵之可能。據《明史》記載,“達言簡慮精,在軍,令出不二……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朱元璋也曾贊其“不矜不伐”。

此外中路軍副將為湯和、藍玉,二人皆深思謀略之將,在這種關鍵決戰之時絕不會以意氣用事而致大敗。也正是因為對其三人軍事實力和品行的信任,朱元璋才將中路軍重任交由他們。

所以,徐達嶺北之敗是源於兵力不濟而絕非輕敵所致。




十五萬明軍精銳出塞竟遭慘敗,朱元璋後悔不已,徐達為此抱憾終生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洪武五年北伐的失利對於新生明王朝的打擊不可謂不大。此戰過後,朱元璋意識到元廷實力尚強,動以武力難以一擊斃敵,同時國內亟待休養生息,對北元策略便由大規模進攻轉為政治招撫為主。

洪武五年至洪武二十年,明廷雖未放棄對北元軍事打擊,但出兵規模較小,多采取斬將突襲手段,主要以積極戍邊、養兵蓄銳為主。


此次失利給大將軍徐達的光輝軍事生涯蒙上塵埃,朱元璋並未因此責怪於其,只是提起此事常嘆息不已。在此後十餘年的戍邊生涯中,徐達依然盡心盡力的鎮守邊境,為國效力,直至洪武十八年從北平邊境返回京師後病重身亡。一代絕世名將便如此結束了他光輝的征戰生涯

縱然完美如大將軍徐達,一生征戰也尚存遺憾,每讀史至此,常合書興嘆,或許這才是最真實的名將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