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了,姨奶奶們怎麼辦?

明朝 太妃 清朝 朱元璋 皇帝不稱朕 皇帝不稱朕 2017-11-01

作者丨胡丹

過去的皇室,可稱“第一家庭”。

作為“天下一人”(宋徽宗御押文字有此四字。請注意,“天下一人”裡可沒有第一的“第”字哦。天無二日,皇帝註定是該孤獨的,他旁邊不許站著第二、第三人),皇帝的家,場面大,房子寬敞,姨姨奶奶們多,但皇上家也是家,天潢之家的家庭結構、倫理觀念與民間並無二樣。

這個大家庭,有作為一家之主的皇帝(男主人),還有“第一夫人”皇后。皇帝是“天下一人”,而皇后確實是第一夫人,名頭裡帶個“第”字,因為除了皇后做女主人,她身後還有第二、第三……第無數的許多女人,她們是皇帝的妻妾們。

後宮女人雖然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等諸多名號,其實說白了,一字可概之,全都是“妾”!民間雅的叫法叫如夫人,俗一點就叫姨太太。百姓人家妾侍多,是按房來分的,如大房、二房、三房,下輩尊重長輩,常稱為大媽、二媽、三媽;而宮廷女人們,則按封號來區別,或以所居宮殿代稱,但在皇子、皇女們口裡,大概“媽”這個字是不敢隨便亂叫的。畢竟宮廷禮法更嚴嘛。

皇帝死了,姨奶奶們怎麼辦?

後宮裡除了男主人和他成群的妻妾們,還有人數逾萬的各類勤雜服役人員,如侍衛、廚子、御醫、太監、宮女等。這就構成一個超級大家庭,稱之為“第一家庭”,實至名歸。

皇帝的權力是沒邊的,他所能擁有的女人便沒有上限,他“愛”誰,誰就得老老實實登上龍床,“仰承恩澤雨露”。那些討得萬歲爺歡喜的,或僥倖生有孩子的,就能得到封號的頒賜,便為皇爺之妾了。

皇帝的嫡妻皇后只能有一個,而貴妃、妃嬪、美人等妾侍,卻可盡多。其人數多少,主要看皇帝的心情、慾望和能力,比如清代的康熙皇帝,嬪妃多達79人,而可憐的光緒皇帝,卻只有“環肥燕瘦”的一位皇后和兩位妃子,三人而已。

皇帝死了,姨奶奶們怎麼辦?

(慈禧左手的是皇后,右手是瑾妃,(⊙o⊙)…呃!)

皇帝的妾多,老龍死後,就會留下一大堆“姨”。

姨奶奶姨太太們怎麼辦咧?

先帝的遺孀寡婦——皇后,作為新皇帝的“嫡母”,身份尊貴,在新朝將進尊號為皇太后,以“guo 母”之尊奉養,繼續享受極大的優待;而先帝的妃嬪姨太太們,也有一個新君“庶母”的名分,新皇帝也得盡孝道養活她們!

作為“未亡人”,妃嬪的原號之上,會加一個“太”字,如“太嬪”“太妃”“太貴妃”等。宮廷女人的封號,不僅是朝廷頒降的榮譽,也是決定她們的身份與座次的標準,與妃嬪們生與死的待遇緊密相關——姨太太們的月例錢、年節賞錢,都是按其封號高低分發的;蹬腿時,棺材長短几尺,用什麼材料,墳頭堆多高,也須以封號為依據。

皇帝死了,姨奶奶們怎麼辦?

(妃子的圓寢。妃嬪之墓可不能稱“陵”!)

以上我講的,是普遍情形,不同時期也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西漢初年,高祖劉邦死後,他的一些生過皇子的妃嬪,獲准隨其子到封國居住。比如著名的薄太后(薄姬,漢文帝之母)就是如此。

這是特殊的例子,後世先帝的妃嬪離開宮廷的情況十分罕見,畢竟“帝妾”的身份太特殊,必須將其嚴密禁錮起來才放心。

好比明代也實現分封制,皇子長大後,必須離京到封到居住,可是從未有任何一位太妃娘娘能夠去封地探望皇子,皇子們也不許離開封地,回京探望母親。太妃們基本上就是在宮裡坐吃等死,毫無自由。閒得無聊,宮鬥解悶。

皇帝死了,姨奶奶們怎麼辦?

還有一些極端的情況,就是先帝死後,他沒有生過孩子的妃嬪,須得“從大行皇帝於地下”,就是殉葬。秦始皇死後,據說胡亥就勒令他父皇的妃嬪殉葬。

明初時,太妃們的劫難又來了,從朱元璋起頭,一連四代,都有“大行皇帝之妃”殉葬(或者本身沒有封號,被列入殉葬名單後,緊急加推一個封號),被朱元璋帶走的女人多達四十多人。這都是後嗣君主幹的!直到明英宗才正式廢除了殘酷的殉葬制度,自此以後,先帝的姨太太和年紀較大的姨奶奶們,雖然仍然像金絲雀一樣被軟禁在宮廷裡,過著衣食無憂也毫無滋味的生活,但畢竟沒有生命之憂了。

太妃們孤獨地在深宮獨居,經過幾年、十幾年或幾十年後,在宮中寂寞地死去。她們死了也沒資格與先帝(她們唯一的男人)葬在一起,皇室會專門為娘娘們安排一處葬地(比如明代北京的西山。清代妃嬪則隨其夫在陵區內集中營建妃子園寢),按照妃嬪生前的封號等級,依著冷冰冰的儀制規定,冷冷清清地發葬了事,皇帝也算盡到生養死葬的職責了!

這樣的生活,你會喜歡嗎?

歡迎關注“皇帝不稱朕”微信公眾號:hdshuoshi(皇帝說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